玉田生活网

查看: 2246|回复: 9

明初移民简述【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7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明初移民简述




移民的时代背景



早在宋、元之际,宋抗击元兵入侵的战争中,中原这个古战场,更成为必争之地。长期的兵灾,持续不断,战火纷飞,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兵入侵中原,攻城略地,使用灭绝人性的残暴屠杀,以汉族为首的各族人民奋力抵抗,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元王朝建立后,极力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将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因此汉人、南人从未间断过对元的抗争。元末刘福通高举义旗,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人民纷纷响应,揭竿而起,浴血历战长达十三年之久,苏鲁豫皖百姓十亡七八。虽然刘福通的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统治的根基,但终以失败告终,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拥兵自重,纷纷割据,内讧遂起。先后在河南、山东和山西的东部、北部、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的恶战,待朱元璋出兵江淮方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平定北京,战败王保保,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高防,统一全国。这是第三次兵灾。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朱棣靖难兵变,苏鲁豫皖又遭战祸,这是第四次兵灾。


刀兵之灾,已民不聊生,自然灾害,又接连不断。据史载,公元1348年(元至正八年),河决济宁。公元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河决,山东大水。旱灾计有公元1297年、1333年、1356年三次大旱。公元1359年,山东、关中蝗灾严重。除严重灾情外,一般灾情彼起此伏接连未断,灾荒饥饿更令人难以忍受。史载,公元1330年、1349年,济南、东平、胶州等到地,先后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兵祸连接,军粮吃光,便老弱为食;水旱蝗灾,瘟疫流行。种种祸害齐发,山东一带,竟出现赤地千里、路绝人稀的惨象。


早在南渡后,鲁南的峄滕地区与苏北的淮海地区便为南宋与金的争夺之地。战祸一直持十余年。金元光至正大年间,先是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纲,据邳州叛变;后国用安降元为都元帅,与王佑、张兴等互相击杀,战火又继续近十年。《峄县志》载: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韩世忠出下邳,偏将解元,以二十余骑破金兵数百。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八月,韩世忠围淮阳……世忠驻师楚州(今江苏淮安)经营淮北,大小数十战,皆在良承童邳之境……喋血苦战,积十余年之久……盖以泗、沂粮运所资,固势所必争也。又:元光二年,纳合六哥杀行尚书省蒙古纳,据邳州叛。正大八年......扫兵总领王佑遂之。未几张兴杀佑,而国用安又袭斩兴……国用安亦败死,而邳峄之间干戈不息,诚有如史臣所云,当日蒸黎,如鱼在釜者也。


元末刘福通起义后,响应他的有徐州的芝麻李等,都在这附近从义。刘福通派毛贵攻山东时,曾在峄县一带进行过
拉锯战。所以峄县除上述四次中原大战所遭兵灾外,由于地理位置,又先后多次受到战争的摧残。志书中记述老百姓像鱼在锅中,但仍比不上民间讲说的话:几百里不见炊烟,十里八村想找个活人都不容易,连鸡狗都没有。更令人惊心动魄,惨不忍闻。


山西北起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关城),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地区,因表里山河,地势险固,土地肥沃,人民生活殷实。元、明战乱较少,当时系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子扩廊帖木儿(王保保)的根据地。他们统治严酷,百姓无力反抗,社会相对安定,晋南之民在屈辱下而得以休养生息,加上难民流入,形成了人口稠密的状况。


二、移民的原因、时间、次数


上述山东路绝人稀,而山西人口稠密,这是从山西移民山东的主要原因。另据《明史.太祖、成祖本纪》、》《食货志》、》《续文献通考》、《日知录》诸书载
明太祖行事多仿汉高。刘邦曾迁徙富户充实都城长安,朱元璋效法刘邦,这又是一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说是明太祖对山西人民的报复惩罚。这是由于元末扩廓帖木几(即王保保)据守山西省,抗拒朱元璋,久攻不下,后在人奉调北撤、反攻大都时,明将徐达才得以顺利攻下山西省,于是朱元璋认为晋民助逆搞合,因而迁怒报复,强迫迁民,以示惩罚。


公元前1368年,朱元璋统一全国,结束了多年的混乱局面。当时山东虽灾后恢复而城郭空虚,人口严重不足,生产率低下,政府钱粮无法征收。进而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遂先后迁晋民到苏、鲁、豫、皖各省。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又屡迁晋民于北京、河北。均实行
移民屯田政策。


移民开始于洪开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到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一月结束,前后计徙民十三次之多(按:《明史.太祖本纪》徙民记载八次;《明史.太祖本纪》徙民记载五次)。徙民的来源有两处,南方的苏、杭、嘉、湖一带人烟稠密,移至江北;北方的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潞、泽、辽、沁、汾诸州之民,移往苏、鲁、豫、皖各省。



三、 主要的移民地点山西洪洞大槐树


为什么在洪洞大槐树下设点移民?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考察、分析、得出原因有下列四点:

1.大槐树在洪洞县,洪洞县地处平阳和太原两府之间,洪洞虽属平阳府辖而地位适中,交通较为便利。

2.明初大将徐达北大伐,原在洪洞县高有统帅的行辕兵站等机构,以之兼办移民事务,无论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而言,均有许多方便之处。

3.古人迷信,封建统治者尤甚。如取地名之吉兆,洪洞县名正合洪武,且有统一天下之吉兆,故把洪洞定为移民集中转运站。

4.大槐树高标百心,盘日拿云,浓荫蔽数亩。寺内(广济寺)有佛塔一尊,巍然矗立,上插云际。树塔参天拔地,目标显著,十数里外,清晰可见。有如此特点,使所移之民向这里聚集时好找、好认:迁走之后,这儿作为各自故土的象征,容易记忆。


有关大槐树的说法,据洪洞县邑绅景大启著《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志》:
明初称民,山西各州县被迁徙的老百姓,据说指定荟萃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望霍门外三华里处之坡底村广济寺。广济寺位临通衢,东滨汾河,寺左有汉槐一株。……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分遣就道,各赴指定省县。”“中把大槐树的所在方位与广济寺介绍得很清楚。另贺相寿撰《重修大树处记》碑文,记述了民国初年洪洞邑绅景大启痛故乡古迹之茫然无存,又不忍过往客商,千里还乡,一无所见……于是募集专款,在大槐树遗址……竖碑备茶……以解干渴而慰乡思。其中叙及移民,与史实一样。又,民国六年孙奂仑修《洪洞县古迹志.大槐树》:……权下为集合之所……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邑人景大启者,募资竖碑以纪遗迹。从以上专题资料可以看出,古大槐树所在地广济寺,在洪洞县城附近。寺院已为汾河所毁,公有金时建立的石幢(景文谓佛塔)一座尚存,远望如塔,巍然矗立。古大槐树为汉代所植,树身数揽,浓荫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早已老死。现存古槐,传说是原株北引根发芽长大,也已老态龙钟。但根本又生新枝,绿叶点点洋溢着勃勃生机。


由于洪洞成为移民集散地,明廷当局又能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高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从事移民工作。被迁民众出发前,汇聚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上老鸹窝、喜鹊窝看在眼中印在脑海,当作各自故土的象征、告别家乡的纪念;并将迁民史代代相传后世,于是大槐树就成了被迁家族祖先的历史渊源。

大槐树古迹,至今犹存,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一带丛林,苍翠葱郁。入口处有木牌坊,四柱三门,形制古朴,横额上誉延嘉树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前行不远,有碑亭一座,斗拱支撑、雕梁画栋。亭中矗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另外还有许多碑刻,分别记载着历次移民的情况,至今已成为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已成为洪桐县驰名全国的重点文物。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根的由来----山西洪洞老槐树下的大移民

每次问起家族的起源,父辈总是告诉我是在山西的洪桐老槐树下开始的。 后来看家谱,也是前面开宗明义,讲明我的祖辈们是明朝从陕西洪桐移民过来的。 后来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读了点东西,不过详细介绍全部过程的很少, 终于前两天看到这篇,截抄一部分, 作为对根的一种回顾。同时也想到先人筚路蓝缕, 开辟新家园的艰辛。照比起来,自己真的应该更加努力,多干事,少抱怨, 赫赫。  

   

移民的事实考证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遣赍人冬衣给之。”(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住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等闲旷之地。”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十七十二顷。”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冯胜、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民丁七卫。……每卫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户。”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五年。”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户部遣官核实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州县。”

  11、一四零三年。“(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12、一四零四年。“(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乐)三年九月,徒山西民万户实北平。”

  “(永乐)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乐)五年五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乐)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隆庆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红门,黄报,白庙,版桥,富裕,红寺六屯,谓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充之。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早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拔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一四一六年。“(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永乐十四年十一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二千三 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拔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从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的地理分布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移民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河南 山东 河北 天津 北京 江苏 内蒙古 湖北 甘肃 广西 青海 海南 西藏 新疆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山西 宁夏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权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故槐移民子孙的证据。在火车上,在宾馆里,大部队营房,在大学的宿舍,甚至在他邦异国,大凡异乡之人聚拢在一起,询问故乡,盘查祖籍时,常见他们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如果谁的小指甲上的有几道竖纹,好象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于是相互之间,便立即承认为古槐子孙,互认为洪洞老乡了。于是便围坐一起,畅谈迁民时的史实和趣闻;对照祖辈的传言,眷恋故土,怀念祖先之情,油然而生。“同是古槐迁来人,数世之后喜相逢”,亲切友好的情谊,十分浓厚。  

以前觉得自己脚趾有点畸形,很是自卑,看完后记里面的介绍, 才明白原来是祖先留下来的辨认老乡的密码:)赫赫,你们谁的小趾也是这样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7-27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古大槐树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匿名  发表于 2012-2-2 11:48 | 来自河北
   谁知道明初从山东向外移民
   我是河北清河县的,据我村王姓族谱记载,我村王姓始祖于明初1392年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迁来。又查阅《清河县志》中村镇的由来得知,我县这个时期从山东青州登州莱州三个州迁来的不少。且要比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要早10年左右。谁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盼求答复。
发表于 2012-2-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田县渠梁河村吴氏,是明朝永乐二年从山东任丘枣林庄村迁来。明、清两代村里曾有一吴家庵,是吴氏家庙,家庙中树一石碑,记载了迁徙经过。据村里老人传说:吴氏先祖叫吴体金,可能是建文帝手下的文官,遭贬后率家人迁来此地定居。
匿名  发表于 2012-2-2 16:47 | 来自北京
在这里,我提醒一下,“看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来确定古槐后裔”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人们无知、以售其奸的鬼话:
一、“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现象的存在,有人种遗传因素,更多因素是后天营养缺乏、形成畸形。《小脚指甲分瓣被指纯汉人标志 专家称是脚指畸形》一文介绍较具科学性。有多数人少、青年时期没有复形;中老年开始复形。不会说其人先是来自“古槐后裔”,后来自身血统产生了突变?
二、现代人种遗传学没有把它列为判断依据。
三、“洪洞大槐树”不具有如此高效率的人口繁殖力。明代以来说、唱艺术是民间了解历史的主要渠道,学哼几句《苏三起解》的就是“文化人”了。试想,即使“大槐树”是与“洪洞县”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靠挂状态,洪武六年(1373)——一四一七年。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短短44年时间能够“工业克隆”般连续生产覆盖30个省市,2217个县市的“无人区”种子?
四、从地志沿革角度来说,历史上的“山西”不是单指今天的山西省范围,更不是“洪洞大槐树”的同义词。明洪武之前全国其他地方都是无人区的话,朱元璋战场厮杀了,那就成除“洪洞大槐树”外”石头里蹦出的皇帝“就行了。 当否?请各位思忖。 —— 我是“阚东逝水”

点评

逝水兄言之有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2-2 17:40
发表于 2012-2-2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79:}高见!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游客 119.22.33.x 发表于 2012-2-2 16:47
在这里,我提醒一下,“看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来确定古槐后裔”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人们无知、以售其奸的鬼 ...

逝水兄言之有理!{:soso_e163:}{:soso_e142:}{:soso_e181:}
匿名  发表于 2012-2-2 18:20 | 来自北京
小菜一碟 发表于 2012-2-2 17:40
逝水兄言之有理!

谢谢两位朋友的认可。我是因看到文中“在中原,宋、元对抗”之论引发的感想。实际中原对抗的是金、元,所以元借南宋之道夹击才灭掉的金。宋基本一直对元卑躬屈膝、为暂时保存“暖齿”-自己,不惜助元“亡唇”。徽、钦二帝软骨头的基因照样在南宋皇帝身上“发扬光大”了!
发表于 2012-2-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痛快淋漓!{: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