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敌后游击 摩擦 王泰恭(9)
//转载自 西西河 中文论坛
//原文由 王外马甲 发表
豫北,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政权统治最漫长的地方。从夏商周到清朝民国,从盘
庚到袁世凯,各种各样的政治人物在这里来来往往,这里的人们,似乎对社会动荡
早已习以为常。然而,44年的4 月,这块土地接触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政治主张,
一支全新的力量使贫苦农民第一次成为自身利益的代言人,也第一次将地主阶级排
除到了权利核心之外。
地主们惊慌了,王泰恭愤怒了。面对变革,他拿出了习惯的应对手段——镇压。
在岳营集,宣传“合理负担”的征收员马玉文被杀害;在东杏头村,村长刘光
学及六位村干部被活埋;最早实施减租减息的岳村被抢劫一空,带头缴纳公粮的谷
姓及马姓家族共三十五口,不分男女老幼一起被杀;呼沱村妇女主任被殴打至死……
只要地主“告状”,王泰恭几乎是“有求必应”,他的民团捣毁村公所、铲除标语、
洗劫财物、打人、杀人,使得村干部和民兵不敢回家、无法开展工作。
基层组织多次汇报:“目前顽固派的压迫现象很严重”,但上级出于统战考虑,
仍然主张“对抗日又反共者,要扩大其抗日的一面,批评其反共的一面”,县委耐
心和王泰恭进行交涉,未见成效。面对民团的高压,共产党步步退让,结果在基本
群众中造成了情绪波动,有人说“当初发动我们起来闹,现在有事就不管了”,还
有一些人选择了叛变,致使一些乡村组织大换班甚至面临瘫痪……
恶化的局势再次反馈到上级,又引起了边区三三制会议的激烈争论(当时正值
整风运动高潮,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强调思想方法,遇到事情总要讨论好久)。
就在边区对王泰恭举棋不定的时候,王三祝掀起了新一轮风波。
王三祝是王泰恭的次子,1926年生。15岁入中央军校洛阳分校(也称一分校)
十六期步兵科,他接受的是“丙种教育”,比较正规——入伍军训半年、在校学习
一年半、毕业后再当半年少尉见习排长——44年回到家乡担任民团训练队大队长。
这个训练队的成员多是地主富家子弟,反共意识很浓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路口
巡查过往人员和物资。
豫北西依太行,东连齐鲁,南接新乡,北临漳河,平汉路贯穿其中,滑县正处
于太行区到冀鲁豫区的地下交通线上。交通线的主要任务是:传送情报、文件;护
送干部过敌人封锁线;为根据地购买紧缺物品。这三项工作原本互不隶属、各自运
作,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安全,没想到,却同时遭到王三祝的破坏。
当时,滑县通往(卫)河西的路口被日伪顽控制,集中运输很困难,通常是雇
请群众、采取零散携带的方式,将纸张布匹等物资带过封锁线。老百姓走一趟来回
两天,可得冀钞25元(相当于一块大洋),其中路上花费15元,自己能留下10元。
这“花费”除了个人吃住还包括给岗哨的“好处”——在通常情况下,递上两盒
“一品香烟”或者水果糕点,三五个人过关卡是没问题的
可是,自从王三祝守路口,这些群众就过不去了。他手下各乡各村的地富子弟
都有,只要核对一番,那些“走亲戚”之类的借口就会露馅,谁家需要纸、谁家买
得起布也容易被他们识别出来。训练队检查得很严,被查出来的过路百姓(多是为
谋生而“送货”的贫穷农民),统统被冠以“通匪资敌”罪名,不是打就是杀。一
时间,造成滑县运输线中断,老百姓被迫绕道从日伪哨卡通过。
情报、文件传递是由八路军敌工部负责的,而豫北敌工部的创始人正是叛徒吴
蓝田,王三祝和他紧密配合,指挥训练队捕捉我地下交通员二十多人,杀害马凤妮
等九人,并且将截获的情况通知吴蓝田,致使我军在日伪的内线组织被破获,十位
地下党员牺牲了七个……
交通员李磨妮的办法是把情报藏在油条内(她自己无权知道内容),遇到关卡
查得严就把情报吃掉。有一天她连吃了四次油饼油条(唉……真憨厚),第五次就
被王三祝抓住活埋了。开油饼摊的李秀真老太太侥幸脱险(49年10月1 日,这位传
奇女英雄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但她的儿子却被王三祝杀害了。
44年夏,冀鲁豫军区政委苏振华带领整风队到太行根据地参加整风,四分区派
考虑到王泰恭有在河边上打埋伏的本事,派骑兵团包围李源屯和上乐村,并在河口
截留百余只小船,确保干部们安全地渡过了卫河。
八路军之所以围而不打,是出于统战的目的,然而王三祝却并没有因此醒悟,
反而更为变本加厉。在破坏运输线和情报网的同时,进一步攻击地下交通站。
交通站是在军区领导下担负重要护送任务的部门,其主要成员一般不参加公开
活动。抗战以来,豫北交通线曾经护送刘少奇、邓小平、陈毅、杨得志、杨勇、吕
正操、舒同、肖华等领导安全通过敌占区,效率高、素质也很可靠。然而,王三祝
在吴蓝田的帮助下掌握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规律,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破坏了设
在白道口的滑县交通站,枪杀站长李忠喜等四人……
44年下半年,党的“七大”即将召开,交通线任务也日益繁忙,并且,在七大
结束之后,将会有大批高级干部(包括陈云、陈毅、李富春、罗荣桓、滕代远等党
政军领导)经过豫北交通线返回工作岗位。王泰恭、王三祝的表现使得这条通道危
机四伏,因此,冀鲁豫军区提出:45年春季之前一定要控制卫河周边的交通要道,
把日伪顽匪势力驱逐出去。
盘踞这一带的隐患,包括孙殿英、贾席珍、王森、李小孩和王泰恭等部(吴蓝
田早早就退出了“惹事地带”),八路军以谈判的形式与王泰恭交涉,但他自己却
选择了一条死路。
44年7 月底,骑兵团离开四分区驻地参加湖西反顽和南下作战,这一走就是小
半年。王泰恭以为八路军主力不会回来了,顿时肆无忌惮,到了10月份,老王又被
忽悠成“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指挥部指挥官”,就更加得意忘形了。
这个“指挥部”是邵鸿基捣鼓出来的。
前些年,邵专员曾经向汪精卫报告孔祥榕贪污,惹得蒋委员长发脾气下令调查,
结果,“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孔祥榕改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主任委员”,而邵鸿
基的中央监察委员资格却不见了——邵专员从此知道了“四大家族”的厉害,宁愿
当空头专员打游击,也不敢跑到重庆去。
44年秋,谁都知道日本人快完蛋了,可一场“豫中会战”却把河南的国军打得
落荒而逃。这时候如果能弄出点政绩,在“國府豫北軍政解鈕的黑暗年代,在孤立
無援的冀魯豫邊區遙奉國府正朔,等待國土重光之日”,无疑是个政治资本。邵鸿
基知道国府不待见他,于是自说自话地成立了个“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指挥部”,
先把牛皮先吹出去再说(就凭这个,邵鸿基以后当了“制宪大会代表”、“宪政促
进委员会委员”,虽然没啥实权,毕竟还是中央官员)。
联合指挥部一相情愿地“指挥”周围所有的地方武装,号称有五六万人马,实
际上不过是骗人过干瘾罢了。
各乡村民兵队被算做“联合指挥部”部下,共产党只是一笑了之;可当李小孩
知道自己也被“收编”为大队长,顿时觉得受了侮辱(人家自封的是司令),立刻
就和“顶头上司”王泰恭打了一架。其实,就连组建指挥部的几大“巨头”也尿不
到一壶去,王森(字国然)和邵鸿基是死对头,从42年开始恶战十多次,到45年王
泰恭死了以后他俩还在打。这样的“联合指挥部”,能联合出个啥?
当初,王国然(登封县长)同意联合,是觉得要给滑县县长面子,毕竟一笔写
不出两个王,两笔写不出俩县长;而宋新吾愿意联合,是指望老王给他提供粮草;
至于邵鸿基,当然是想要捞取政治资本;大家都明白这个指挥官不是什么好差事,
只有王泰恭美滋滋地以为自己很不得了。
************************************************************************
聯合指揮部的軍令之效用完全視參與聯盟各部隊的誠意,主要功用在聯絡各部
指揮作戰以及調節各部補給,所以只設政治部與軍需處。聯合指揮部參謀長由
王部的孟繁棟擔任,副官長由王部的丁佩卿擔任,政治部主任由邵部的白彰五
擔任,軍需處處長由宋部的劉靜山擔任。
************************************************************************
于是乎,邵鸿基掌握政治部,他提个说法,王泰恭就去喊口号;宋新吾把持军
需处,他造个计划,王泰恭就去办粮草。“游击支队,吃饱就睡,进到村里,翻箱
倒柜”,各路人马都打着“王指挥官”的招牌惹事生非。
党龄最短、职务最低(别人都是纵队司令,他是支队司令)、人马最少、经验
最差的王泰恭,却莫名其妙地成了“最大的顽固派头子”。到最后,当王泰恭挨打
的时候,邵鸿基和王国然派部队意思一下就走了,宋新吾则干脆没露面。结果是,
这倒霉的“联合指挥部”成立三个月,最坏的孙步月、最毒的吴蓝田、最讨厌的邵
鸿基、最混蛋的李小孩、最能打的王国然……都还活着,惟独最笨的王泰恭先死掉
了。
从44年10月到44年底,由于边区政府意见不统一,四分区一直在和王泰恭谈判
交涉。共产党要求他停止对“减租减息”运动的破坏、停止对抗日军民的袭扰;我
方愿意把几个区交给王部民团管理,但底限是通往卫河的要道路口必须由八路军控
制——王泰恭不肯接受。
就在谈判过程中,日伪军对豫北根据地实施了大扫荡,从卫南县和滨河县接连
传来的坏消息,刺激了谈判双方。
卫南是共产党在滑县与长垣交界地区设立的一个县,二十一团开赴湖西后,长
垣县大队升格为“独立支队”在这一带活动。在反扫荡中,独立支队由于侦察判断
失误,导致两个连牺牲、支队副司令员阵亡。这消息七传八传,到后来就变成了
“八路军一个团全军覆灭”,王泰恭得知以后极为亢奋,在谈判中不仅拒绝了八路
军所有要求,还进而提出共产党应当退出卫南,滑县部分归他管理,长垣部分交给
邵鸿基。
扫荡卫南之后,日伪部队又窜入滨河(滑县、长垣、封丘交界地),制造了多
起惨案。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豫北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作战,但实事求是
地说,四分区的反扫荡很不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主力部队都被抽调外出作战,
地方部队战斗经验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顽固派的干扰摩擦产生的恶果。
比如在小渠村,村委会的工作在先前就已被王泰恭民团破坏得几度瘫痪。当日
军骑兵第四旅团接近村庄时,共产党动员群众撤退,反动民团却朝民兵打冷枪,地
主趁机说“日本人只是来抄窝主(赵紫阳的外婆家在小渠村),大家不要替共党挡
枪子”,使得大部分村民不听干部指挥,结果,留在村里的六百九十多人全部被日
军杀害。
“小渠惨案”使各级组织深刻认识到,没有坚强可靠的基层领导就难以取得对
敌斗争的胜利。然而,日军扫荡之后,王泰恭却以“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指挥部”
的名义,借口“八路军维护地方不力”,要求共产党交出地方政权。
邵鸿基的六支队(何冠三部)在长垣频频出击,王泰恭的一支队在滑县十分猖
狂,其他民团则观望八路军的态度,贾席珍、王森、李小孩也蠢蠢欲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冀鲁豫边区政府终于下了最后决心。
44年12月10日,在大王庄召开的“统一战线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
——王泰恭顽固不化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同意八路军四分区将其消灭。
--
☆☆☆☆☆☆☆☆☆☆☆☆☆☆☆☆☆☆☆☆☆☆☆☆☆☆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
☆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
☆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
☆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61.51.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