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延寿何时战过杨家将
作者:吴学良 田文中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韩延寿的形象来源于民间传说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前期,在北宋中叶就已流传天下。到了南宋,民间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编成《余烬录》等话本传播。进入元代,随着异族压迫的深重,杨家将故事又出现了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有纪振伦的《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名《杨家府演义》)和熊大木的《玉茗堂批点按鉴参补北宋杨家将传》(又名《北宋志传》、《杨家将演义》)。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基本定型。但这些小说、戏剧及说唱作品的内容与历史事实出入很大,成了英雄传奇。实际上,传奇故事中的反面人物韩延寿与杨家将并未在战场交锋过。
清代康熙年间版《玉田县志》记载:“韩昌,字延寿,韩氏在辽为玉田望族,昌名未列辽传,大都督疑为封号,《辽史》南面京官有辽阳大都督府,或即其官耶?”清代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载:“辽大都督韩昌墓,昌字延寿,墓在城东南韩家庄,有碑高二丈,字剥蚀,仅得其时代、姓名、官职。”清代编撰的《遵化州志》以及三个版本的《玉田县志》均记载:在玉田县城东南韩家庄曾有一墓碑,上刻“辽大都督韩昌墓”七字,但此墓早已无存,不知毁于何时。
在杨家将英雄传奇流传的同时,与杨家将对立的反面形象也出现了,那就是辽国的韩氏战将。《杨家府演义》中出现了“辽将韩得让”、“大将韩延寿”,《杨家将演义》中出现了“幽州耶律皇帝殿前名将韩延寿”。大约在明末清初,说唱艺人又给韩延寿起了个单名“昌”,同时“杨六郎”杨延昭也有了单名“景”。韩昌又增加了新官职“辽国兵马大元帅”、“辽国大都督”。至此,姓韩名昌字延寿的辽国敌将反面形象才算完成。韩昌在《辽史》上未见明确记载,但1994年秋,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发现了辽国汉将韩德威墓志。
1995年,此地出土了辽国汉臣秦王韩匡嗣家族墓葬群,之后此地还出土了“韩德威次子耶律遂正(又名昌)”墓志,这样,韩昌的历史真面目,终于浮出水面。
韩昌,生于辽景宗保宁七年(975年),卒于辽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他是大辽汉臣秦王韩匡嗣之五子开国公、上将军韩德威的次子。契丹名:耶律遂正。韩昌在圣宗统和年间入朝为官,初任侍卫将军。开泰元年(1012年)其四伯父辽国大丞相、晋王韩德让去世后,韩昌被调回朝廷重用,授北枢密院副使、北院宣徽使,位列九卿。因功勋卓著,加封崇禄大夫、检校太师、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衔同宰相),使持节平州诸军事、平州刺史。韩昌以同政事门下平章事、漆水郡开国侯的级别、爵位亲领辽兴军节度使,置身大辽与宋朝边庭重镇,足见辽圣宗对他的信任与倚重。韩昌于圣宗太平七年(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因病殉职于辽兴军节度使官邸,享年五十二岁。“国人闻之,咸云罢市;天子闻之,谓曰辍朝。”当年十月二十八日,归葬于辽上京西北之屈劣山(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韩氏家族墓地。
据墓志载:韩昌为官,“事简民安,政清吏肃。所行教化,随处民咏”。韩昌统军,“一斗胆万人无敌,三尺剑四海知名。临危而竭力输忠,率下而忧民恤物”。韩昌继承其四伯父韩德让“结欢宋朝”的对宋外交方针,努力维护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促进辽宋之间亲和共处。令人难解的是:像韩昌这样的大辽栋梁之臣,逝后为何未列辽传?这真是千古之谜!
将韩昌这样的亲汉和宋功臣视为杨家将的对立面,让他承受几百载骂名,实在是一桩历史冤案。其实,在辽宋军事史上,韩昌与杨家将从未有过接触。《杨家将演义》中描述的“幽州之战”、“血战金沙滩”,其原型就是历史上的“高粱河之役”。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统兵15万,北伐辽国,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六月底,宋军兵至辽军占据的幽州(今北京)城下,将幽州城围住,四面攻打。但幽州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守将韩德让率众坚守待援。宋军连续猛攻半个月之久,始终无法得手。七月初,辽军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兵赶到,与韩德让里应外合,向宋军发起反击,两军在幽州城西郊的高粱河展开激战。战斗中,亲临督战的宋太宗被韩德让从地道出奇兵抄了后路。宋太宗乘驴车狼狈逃跑。宋军失去指挥,四散溃逃,被辽军打得大败。从此,韩德让声震天下。而此时的韩昌,刚满4岁,还是一个幼童,根本不可能参与。《杨家府演义》中描述的“杨令公狼牙谷死节”之战,发生在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的“雍熙北伐”战争中。这场战争发生时,韩昌年仅11岁,尚未成年,也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宋史》上的杨业之子杨延昭,卒于1014年,当时韩昌尚未领兵,史料上也未见韩昌与宋军交战的记载。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