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玉者说 冀东明珠,千年古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阳伯雍种石得玉,玉田县因此得名。 鄙人仰慕伯雍已久,希望有缘拜会,一日梦中穿越,夙愿终于实现。 还是朴实热情,依旧风尘仆仆,彼此一见如故。
“既然父母仙逝,妥善料理后事已是尽孝,为何安家至此,而且要在山上?”
伯雍答曰:“百善孝为先。父母养育之恩,如山重,似海深,虽死不能报答一二。父母虽去,魂牵梦萦,唯恐在天父母思儿心切,遂想日夜陪伴二老身边。”伯雍眼含热泪。
“伯雍如此善待老人,堪称典范,让晚辈景仰。”我为之感动。
“说起善待老人,不禁想到妻子。我妻非常贤惠,倘使二老健在,必定极尽孝道。有道是,好儿子不如好媳妇。有一孝顺儿媳,丈夫幸甚,老人幸甚,家庭幸甚。欣闻家乡表彰了“五好家庭”,又在评选好妻子、好儿媳,心中甚是宽慰。家庭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好妻子、好儿媳举足轻重。一家如此,国亦如此。”我点头称是。
“山高无水,自己尚需寻水度日,公却施义浆于坂道,三年不辍,却是何故?”
伯雍答曰:“孝敬父母为做人根本,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近闻先生第二部长篇小说《爱》问世,其主题便是:心中有真爱,人生才精彩。何谓真爱?就是心存感恩之心,处处为他人着想,以为别人分忧为乐。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如此人生才充实,如此人生才精彩。感恩是一种心态,感恩是一种自爱,感恩之人也深知因果关系:帮人即帮己。别人得到帮助,自会铭记在心,倘若你有难处,必将竭尽全力。同时,做善事忌存私念,行义举贵在坚持,唯此方显英雄本色。金代学士杨采亭,卸职后安家于蓝水之滨。为方便行人,他慷慨解囊,在河上筑石桥一座,人称“采亭桥”(即今天的彩亭桥)。此桥至今尚在,义举永载史册。玉田义士宋志勇,一向广施恩而不图报。2008年,他又带领几位村民,自费打车,奔赴灾区。不顾疲乏,忘我抢险。十三个人,感动了十三亿人。哪里出现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此乃我伯雍精神之化身也。人人献出一点爱,玉田将变成美好人间,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善有善报。在伯雍您身上也印证了这一古训:终于有一天,有人给您一斗石子,让您种在高、平、杂的地上,告诉您会长出玉来,还预言您一定娶上好媳妇。”我以为然。
“不种石,何来玉?倘无前之善举,定无后之回报。爱能感动天地,信心孕育奇迹。我种下的不仅仅是石头,也是一份信念,一份执着,一份向往。玉乃石之精华。玉以其稀而贵,石以其多而贱。老子称玉“琭琭”,称石“硌硌”,中国文化思想中,石是无知觉的死物,玉是有灵性的活物。那么,如何将“硌硌”之石,转变为“琭琭”之玉呢?量变到质变的根本,在于爱心、诚心、信心。有坚定的信心,就有百倍的勇气,有百倍的勇气,就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有种石得玉的收获。为了写作,你三十年如一日,博览群书,体验生活,积累了大量素材;长期坚持写日记、做读书笔记近200本,达数百万字。终于有了两部长篇小说的出版,这不就是种石得玉的现代版吗?”我深以为然。
“您最终如愿以偿。获得白玉,娶得贤妻,做了大夫。玉田因你得名,一段千古佳话!”
“‘玉’在我华夏传统文化中,代表一切最为美好的人、物、境。李煜词‘雕栏玉砌应犹在’,苏东坡又有‘又恐琼楼玉宇’的佳句。不难看出,‘玉’为建筑境界之最美。天界最高尊神称‘玉帝’,美少年称“锦衣玉貌”,美女称‘玉人’、‘玉体’,美文称‘瑶章’(瑶即美玉)......可见,种石得玉,寓意深刻,玉田之名,大吉大利。喜看种玉之田,有千年历史沉淀,有红色革命底蕴,有优美的自然风景,有勤劳质朴的人民......忆往昔,贾兰坡、杨采亭名垂千古,阳敬安、韩知古威名远扬,王寂、田畴万众仰慕,王清任、娄树华享有盛誉,还有昆弋班、影戏社、泥玩具......想昨天,农民会轰轰烈烈,大暴动至今传颂;党的组织,率先建立;烈士陵园,忠魂永系......看今朝,‘玉田八景’美不胜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市场购销两旺;‘玉菜’享誉全国,团城梨远近闻名,孤树枣名扬四海,樱桃采摘节吸引无数游人......星烁锯业,亚洲之最,晶源电子,大显神通;医疗保健,蓬勃发展;科技兴农,带动全县,实验基地,喜报频传;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心广场,载歌载舞,音乐喷泉,激情四溅;书画艺术,欣欣向荣,文学圣土,奇葩无数......此皆玉田人发扬我伯雍精神所得之‘玉’,这些玉群星璀璨,这些玉永放光芒。”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孝心让家庭美满,爱心使社会和谐,信心给人生精彩。”我顿悟。
伯雍最后留下四句话便面带欣慰,飘然而去: 种玉之田,欣逢盛世,伯雍精神,再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