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926|回复: 5

大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4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眼睛被烟熏得辣辣的,手被灶口噌块块黑,有时甚至弄得额头、鼻尖都黑了,这就是烧大灶的种种“收获”。
        记得第一次学做饭,抱来一大抱玉米秸秆,把灶里的灰掏净,把汆子灌满,插在氽子眼中(在灶口的一侧,圆孔)。那顿饭是贴饼子炖豆角,把火点燃,呱嗒、呱嗒地拉着风箱(再后来就变成了风葫芦了),让火烧得更旺。人还不高,锅台显得挺高,笨拙地把豆角放到锅里,用铲子翻炒几下,加水,小半锅了,把黑亮亮的陶瓷盆里和好了玉米面,挖一块,两只手团团、揉揉、拍拍,掂起脚,啪地贴在锅边上,满满的一圈,盖上锅,烧火,上大气。中间也搞得手忙脚乱的,不是火出来,就是氽子水开了,往外窜水,还好,对对付付地把饭做熟了,第一次做饭,竟可以用成功来形容。
        灶膛里的火红红的烧着,添半锅水,放上咯豆床子(镶在两根木条间的铁板上,有许多圆形的孔,类似现在的擦曾子)上,把面团放在上面,一搓一搓,面顺着咯豆床的孔一段一段洒到锅里,一锅的咯豆汤就做成了。现在农家的饭桌上也难得再见了。倒是被有些饭店发扬成特色吃食。
        秋收后,大灶又有了新的用途,把白薯、核桃、土豆、黄豆、花生等,往大灶的灰里一埋,把嫩玉米,有一根筛子一穿,往火上一烤,尽等着享受美食了。
        大灶就是好用,一锅的烙饼,只要火候到,即使不抹油,一样的松软层多,那时人口多,一大家子,烙饼也是省事的饭,不象现在,要一个个的烙,等着吃,一个大锅,一次可以烙六七个饼呢,又快又省火。
        用大灶最好做的是一锅掀,锅底添水放点米,放上平屉,上面包子、卷子、饺子、窝头,特别是年节时,煮、炖,是现在的高压锅、电压力锅所不能比拟的,味道的差异更不用说了。省时省事喷香,也迎合了现在的节能之举啊。
        冬天里,大灶中插满劈柴,烀一锅白薯,煮一盆酸梨,冬闲的人们,坐在热乎乎的炕头,或钉鞋底,或搓玉米,或挑豆种,或唠嗑。。。。。。,或盘脚坐在炕头,或把脚伸到被垛底下,屁股下烫烫的,脚是暖暖的。火炕煲着,仿佛知道那时的人没有几个闹腰疼腿疼的,倒是现在,楼住得越来越高,四十出头,却老喊腰酸背痛,得上什么关节炎,风湿,弄不好,还整出个什么突出来。人怎么变得那么的不结实了。
        冬日的天短,有时两顿饭,虽说少油少肉,盘腿围在炕桌边,一碗稀粥,两块白薯,依旧香甜美味,吃出滋味来。
        秋后的地里,背筐扛耙,拾柴火,成了大人、孩子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几岁的孩子,拾柴火,是假日的必修课。相约呼伙,一路上得田间、地坡、半山腰,玉米茬子、叶子,地坡的枯草,收过的地沟,铁耙子拉一个来回,撸下来放到筐里再来回搂,柿子叶、梨树叶,每个树坑就可以搂一堆。有时也用镰刀割几捆干枯的荆棘条、齐腰的茅草。刨树根那可是力气活,转圈,一圈圈将树根周围的土挖出,直到一个“庞大”的树根立在坑里,转圈将细的根须切断,几个伙伴一起用力,有时树根就斜斜地倒了,有时,还没有掉,就几个人用力拉,几个人再用镐用力刨断主根,终于在精疲力尽时,树根屈服了,黯然地倒地。拾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活,是温暖的源泉。
        烙饼时用干草,玉米叶。需要大火时,就用树枝、劈柴,一灶膛。松树的树叶(松针)落到树坑里,很好搂,也很好烧,油性,烧起来噼噼啪啪的爆响,火很硬,并飘出松树所特有的香味。
        于是,大灶中就留下了柴火燃尽的灰。于是家家的边角落,都有一堆灰,与猪、牛、驴、羊粪集在一起,用车运到地里,一堆一堆地耙下,再一锨一锨地洒匀。农家肥,有机种植,正和了现代的时尚,是绿色、环保农业的回归。那时,虽苦、虽累、虽饥、虽清汤寡水的,但也未见缺钙、少维生素ABCDE的,这样那样的怪病,小小年龄,就栓了,拐了。那时,长寿的人随处可见,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踮着小脚,农活、轧辗子推磨都不耽误。
        一日三餐,一日两餐,当温暖的炊烟从房顶的烟囱中冉冉升起,饭菜的香味弥散开来,即使在山坡上玩得很投入的调皮鬼,回头望望烟囱树梢上袅袅的炊烟,也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同时,街头巷尾会传来悠长的“三头儿,吃饭了”的呼喊声。听到的,会甜甜的答声:“哎”,屁颠屁颠地往家跑。
        大灶,正在慢慢的被液化气、天然气所取代。但它留下了那个年代的痕迹,清晰、清新,绵远久长,在那一代人的记里,依稀存在着。
发表于 2011-3-15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文章!似乎是亲身的经历,寓意明了,象一部影视片一样把那个时代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发表于 2011-3-15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2# 田雨hxh


    真实的生活,淡淡的伤感,淡淡的留恋!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3# 若兰堂


    感谢陈老师!
发表于 2011-3-15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喜欢这样平实的语言,喜欢这样平和的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