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玉田生活网 返回首页

穿越时空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utian.cc/?5675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留言板

facelist doodle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小菜一碟 2013-1-24 07:50
穿越时空: 非“桥高四丈,桥长百余步。”而是桥东西之两埠。后文有言:桥成,宽二丈,长倍以五......久不闻回音,想是见绌。多思当有益处。
.
非常感谢老师多次指正!不是客套!
我感觉这篇《木桥记》的原译文还多有可推敲之处,且定不下来呢。您以前提出的也都很好,还请老师多多拨冗指点!
我上网次数、时间都很有限,回复迟误请老师见谅!
穿越时空 2013-1-22 21:14
非“桥高四丈,桥长百余步。”而是桥东西之两埠。后文有言:桥成,宽二丈,长倍以五......久不闻回音,想是见绌。多思当有益处。
东方一剑 2012-12-28 07:54
穿越时空: 感谢一剑老弟的高看,但遗憾的是我辜负了老弟的希望。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我知之甚少,所掌握的资料甚少,实在是不敢班门弄斧。再者,进入8月下旬后,整日为蝇头小 ...
谢谢赵老师!早就想去拜访您,一直没能成行。请您保重身体,有机会一定当面聆教!
小菜一碟 2012-12-23 16:11
窝洛沽木桥记

【简介】

京东河流多矣,尤其玉邑南部平原、洼地颇类江南水乡,沟河棋布纵横,坑塘星罗。京东桥梁亦不可胜数,唯东南重镇窝洛沽木桥,名曰万善,独领风骚。笔者不揣浅陋,仅据目前掌握的有限材料试述其前世今生。
窝洛沽,玉田四大名镇之一,与鸦鸿桥齐名。但据现有资料看,沽镇兴起于明初移民大潮之后,历史比鸦鸿桥要短许多。万善桥始建于康熙、雍正年间。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有《重修万善桥碑记》为证。但康熙二十年《玉田县志》并无窝洛沽桥的记载,乾隆二十一年《玉田县志》记为“窝洛沽渡”,可知木桥时修时毁。光绪志记载:嘉庆年间,乡人许存厚(字朴庵,监生)“偕里民李兴福、张声远修本镇木桥”。可见木桥屡毁屡修。民国年间,木桥“大部分结构已渐腐朽”。木桥长33米,宽6米,高7.5米。1954年,县政府“拨专款维修,更换糟朽桥桩、桥面和护栏,又重砌两端八字形护坡。”载重八吨以下车辆通行无碍。1966年,将木桥拆除,在原址新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此为县境内之首架)。1978年,在原桥北140米处重建新桥(即现今窝洛沽大桥所在位置)。
即便是从1748年重修算起,到1966年拆除,窝洛沽木桥至少存在了二百多年。其间重修远非三五数次而已,乡民慈善公益之举亦不可胜数。窝洛沽木桥,作为当地民众齐心协力改变生活的象征,必将永留史册。
《窝洛沽木桥记》作者王庆元,字晓江,窝洛沽人,同治癸酉举人。同光间玉田文人,以诗文名世,著有《问竹斋诗草》。原载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据线装影印本校对。
标点时得到张树云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原文】

        畿东木桥鲜矣,有之惟沽镇。沽镇何以木桥镇之?街列东西,还乡河自北而南,则冲其中。河汇东北诗山之水[1],抵沽为咽喉,其势胜,其流驶[2]。康雍间,渡以舟,大则河不能容,小则人不胜载,于是乎桥桥矣。而以薪以土,冬春无虞也,夏秋霪涨陡发,曾不当阳侯之一激[3]。以石,诚坚矣,而洞低空隘,流易壅,岸崩堤溃,膏壤也倏巨浸焉,而桥转为虐。若夫利波流之汹湧,淡泛溢之沉灾,履洪涛如坦途,联两街为一巷,则惟木为宜。
        溯夫经营伊始,所以宏利济[4],计长久,盖有筹之尽善者。桥东西为两埠,易为力。东埠陡绝,下为鱼鳖薮[5]。募善泅者入之,乃得其丈尺[6]。爰开旁渠,集千夫之力,戽而见之底[7]。需石、需土、需灰,如其量以实之,而基乃固。甃以砖[8],冒以石。高四丈,委折长百步余。分而两之翼如也。埠筑,而桥斯成焉。宽二丈,长倍以五,中为引板。历二年,易以新。上可容九驾车,旁可骈肩行四五人,外翼以栏履其上,适如也。而西拱帝里,东达陪都,洵两京之冲衢[9],一镇之枢纽也。下榰以桩[10]。桩则柏桩。八行,行八之,或七之,九之。长三丈,入地者五尺。侧而望,森森如、洞洞如[11]。而海艘之粮汛于北,山隰之产贩于南[12],舟楫转输,往若来,无或碍。虽非天堑之雄,究亦人力之胜欤!是桥也,壮一镇之观,实持诸桥之固焉。当夫暑雨延绵,奔涛坌集[13],来牛去马,电掣雷轰,一逾此桥,汹猛气杀,迤而下之。若厂上庄、刘钦庄、赵官庄之为土桥者[14],皆泯。震荡而庆安澜矣。且便有无之通用,观德产之聚焉。当夫晓日未升,晨星乍落,豳风万户[15],零露双肩,卧波一虹。物臻九陌[16],嘉蔬时果,大蟹肥鱼,薄投阿堵[17],备佐饔飧[18]。永夕永朝,无冬无夏,而农有余囊,商无淡食矣。至若杨柳堤长,禾麻岸远,春风秋月,雪皓冰清。驴背诗人,鹢头酒客[19],遥瞻百尺之梁,俯视群鱼之乐。兹其余也。
        桥成,名之曰“万善”。善乎,其鸠群力也[20]!出重资也!首事不惮劳,从事无弛志也。而吾仍以善归诸桥,则以桥之利济无穷。诚有如吾前所云云者,而筹之尽善,尤在乎计久长焉。工已告竣,金有羡余,分之镇商,岁为之息。夫而后,年油有资,岁板有资,小修、大修有资,募无待筹,事恒有济,千万缗取之裕如矣[21]。斯真善后之善,无乎不善也!
        夫特为之记,敢以质诸吾乡之善士。
       
【注释】

[1]还乡河:发源于迁西县新集镇泉庄村(黄山之麓),流经丰润区,自渠梁河村入玉田县境。小田庄西有沙流河汇入。在玉境,依次流经杨家套、鸦鸿桥、窝洛沽、潮洛窝等四乡镇。至北单庄东进入天津市宁河县,汇于蓟运河,入渤海。
诗:疑为“诸”字之误。
[2]胜:优美。
驶:马快跑,泛指迅速。
[3]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借指波涛。《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4]利济:救济,施恩泽。
[5]薮:音sǒu,多草的湖泽。指人或东西的地方。
[6]丈尺:以丈﹑尺为单位来计量,喻指深浅。
[7]戽:音hù,戽斗,旧时取水灌田的农具,形状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拉绳牵斗取水。此处为动词,用戽斗取水。
[8]甃:音zhòu,以砖瓦砌的井壁。此做动词,砌。
[9]洵:同“恂”, 诚然,确实。
[10]榰:音zhī,柱下的木础或石础,此作动词,支撑。
[11]森森:高耸貌。
洞洞:贯通貌。
[12]隰:音xí,指低湿之地。“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上平曰原,下平曰隰。”
[13]坌:音bèn,集合,聚集。
[14]厂上庄:即今窝洛沽镇东厂、西厂二村。1998年版《玉田县地名志》载:东厂、西厂“原为一村,名厂儿庄。相传明初吴、王二姓同时由山东枣林庄迁此定居,因燕王扫北时为晾晒军粮之场地,得名。雍正三年(1725)还乡河改道,以河为邻分为两村。”乾隆版《玉田县志》记为“厂儿庄”,光绪版《玉田县志》记为“东西厂儿庄”, 民国版《玉田县地方辑要》记为“东厂上”、“西厂上”。
[15]豳风:豳,音bīn,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彬县。《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其中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后以“豳风”借指农歌。

臻:zhēn,到,到达。
  ◎ 达到(美好的):日臻完善。
  ◎ 到,来到:百福并臻。
        聚集。如:臻萃(汇集),臻凑(奔趋;汇集)。
       
[16]九陌:原指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巿。

        (3)指京城。顾炎武《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燕山一别八年馀,再裹行幐来九陌。”
        (4)田间的道路。

[17]阿堵:六朝及唐时常用语,相当于“这个”,钱之别号,且带有轻蔑意味。《世说新语·规箴》载:“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18]饔飧:饔音yōng, 朝食为饔;飧音sūn,晚餐为飧。代指一日之餐。
[19]鹢头:鹢,yì。船头。古时常画鹢鸟于船头,泛指船。
[20]鸠:同“纠”,集。
[21]缗:音mín,古代穿铜钱的绳子。一千钱称缗,同“贯”。
裕如:形容从容不费力。
  
【译文】

 京东地区很少有木桥,但唯有窝洛沽镇建有一座。为什么窝洛沽镇有一座木桥呢?因为镇上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还乡河从北向南,正好从镇中穿过。还乡河汇集了东北诸山之水,至此形成咽喉险要,气势壮美,水流湍急。康熙雍正年间,大家在这里乘船过河,大船在河里行走不畅,小船又容不下很多人,于是只能在这里建桥了。 但如果用柴草和泥土来修桥,冬天和春天倒勉强可以,而夏秋两季河水突然上涨,桥身竟然脆弱得经受不住河水的一次猛烈冲击。如果用石头筑桥,固然能够修得非常结实,但又容易造成桥洞低矮,空间狭窄,容易造成水流阻塞,堤岸崩溃,肥田沃土瞬间被大水淹没,大桥又成为制造灾难的元凶。至于想充分利用汹涌的河水,消除洪涝灾害,使河水成为畅通的航道,联接两岸为一条大街,只有修木桥是最为适宜的。
回想建桥之初,为了弘扬善行,谋划久远,那是筹划主事者追求尽善尽美呀。桥东西两端原来是码头,比较容易修建(?)。但河东的大堤陡直,下面是鱼鳖聚集的深渊,招募善于游泳的人潜入,这才探知其深浅。于是开旁渠一道,动用了很多人力排水,才见到了底部。又用石头、泥土、石灰等填了进去,才使基础牢固。桥基用砖垒起来,用石头填充顶部。桥高四丈,桥长百余步。桥头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恰似鸟翅护翼一般。等到修完木桥两侧护坡(?),木桥就竣工了。桥宽两丈,桥长是桥宽的五倍,桥中设有引板。两年以后又对木桥进行改建。(?)桥上可以容纳九辆马车行走,旁边可以四五个人并排行走,桥的外侧装有护栏,桥的形状就是这个样子(?)。桥修成之后,人们可以往西到达京城,往东到达陪都沈阳,确实成为联接两座都城的大路,一座集镇的中心了呀。桥下用柏木做成桥桩,总共八排,每排有的八棵,有的七棵,有的九棵,数目不等。每棵木桩长三丈,埋入地下五尺。从侧面端详整座木桥,森然挺立,(“洞洞如”?)气势庞大。海船上的粮食能够运到北方,北山脚下的特产能够卖到南方,河面上的船只转输来来往往,毫无障碍。尽管没有大江大河的雄伟,却也是人力挑战自然的一道胜景啊!这座木桥,成为镇上的标志性景观,实在是由于它的坚稳牢固。当暑期大雨绵延不绝,洪流聚集,来势汹涌,似万马奔腾,电闪雷鸣,可是一过此桥,就再也没有以前的气势,缓缓地向下游流去。如果象当地的厂上庄、刘钦庄、赵官庄那样的土桥,都已经被洪水冲毁。(震荡而庆安澜矣)并且木桥的修成,方便了这里的人们互通有无,积聚了各地的物产。当早晨太阳还未升起,晨星刚刚坠落的时候,两岸农家一片沉寂(?),木桥独自横卧水中,静静的等在那里。来自各条道路上的物产汇集一处,新鲜的蔬菜水果、肥美的鱼虾河蟹,仅用极少的金钱就能买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美食。每天每夜,不分寒暑,从此农民手里有了余钱,商人的货物不再单调(?)。等到白杨绿柳长满河堤、禾苗青麻远植岸边,无论是春风秋月,还是雪皓冰清。那些骑在驴背上的文人墨客,站在船头的酒客,远望百尺桥梁,俯看群鱼戏水。真的是余兴未尽啊(?)。
木桥建成之后,命名为“万善”。好啊,集众人之力!筹巨额之资!主事之人不辞劳苦,从事之人毫不懈怠。而我仍然把善的理念归之于木桥本身,那是因为木桥带给百姓的好处无穷无尽。的确像我以前所说的,筹措尽善尽美,尤其在于谋划长远。木桥竣工后,筹集的资金还有一部分剩余,就把它分摊到商户之中,年年收取利息。从此以后,每年都有一部分钱作为维修木桥的资金(年油有资,岁板有资?),不论小修大修资金都随时准备,不用再临时筹集,(事恒有济?)即使需要千万钱取用起来也非常方便。这真是好上加好的事情,没有比这再完美的了!
为此,我特地写下这篇文字,用来记录本乡这些行善积德的仁人君子们。
前进人生 2012-12-23 15:14
时空兄怎么多日不见了,小弟非常思念啊,有空到文史版块来凑热闹
东方一剑 2012-10-18 13:17
辨明人仙查源流,拨乱反正真相出
——三论《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
吴学俍
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的网上讨论进行了两个多月,许多网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显示了论坛学术气氛的浓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一些网友贡献出许多平时难以寻觅的珍贵资料,为深入研讨本论题打下了良好基础。笔者通过对这些正反意见及所获资料的认真研究,又引发出了一些新的心得体会,特献上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错谬之处还望同道批评指正。
一、只有辨明人、仙,明确研究对象的学术范畴,才能排除研讨当中的思维逻辑混乱现象。
《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研究其中的某个人物属于文学研究范畴。而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最早的《搜神记》版本中无终山种玉故事的主人公姓名,这个题目则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
《搜神记》中无终山种玉故事的主人公(以下简称“种玉者”)阳雍伯是有生活原型的,他就是《水经》中的“翁伯”。北宋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四十五《河北诸山》篇中引用了三国时地理学著作《水经》中的一段故事:“翁伯,周末避乱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于泉侧。”这个故事即《搜神记》中那篇“阳雍伯种石得玉”志怪小说的生活原型。由此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翁伯”与志怪小说中的主人公“阳雍伯”作一下类别区分:“翁伯”属于“人类”;而“阳雍伯”则属于“仙类”(阳雍伯与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属同类),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防止研究中将两类不同事物混淆一起,造成思维逻辑混乱。
《水经注》中引用《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宋代以来,有些《翁氏族谱》将翁伯列为翁氏得姓的第三代世祖。有些《翁氏族谱》则认为翁氏属翁伯之后分支。这些都是对翁伯其人的姓氏及家族、后裔的研究,属正常的人学研究范畴。
值得指出的是:李剑国先生在《新辑搜神记》一书的注释中有一处讹误:见《阳雍伯》注2:“‘阳公字雍伯’,‘雍伯’,《水经注》又作‘翁伯’,云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
《水经注》卷十四中虽载有“山有阳翁伯玉田”这句话,但这句话应属引用或抄录、印刷中出现了讹误。证据有二:其一、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四十五记载:“《搜神记》云:无终山,又有阳翁玉田。”其二、北宋乐史等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卷七十记载:“《搜神记》云:无终山,有阳翁玉田。”《水经注》中此处的“阳翁伯”应为“阳翁”,“伯”字应属后来误加。阳翁伯是人,他不应当进入种石得玉的神话之中。
此外,有的论友通过引用《史记.货殖传》载:“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和《汉书.货殖传》载:“翁伯以脂而倾县邑。”这两句话,推出:“翁伯即雍伯”的说法,并引申出:“种玉主人公原是卖油翁”的观点。实属毫无根据地将两个与《搜神记》种玉神话无关的人类强行拉入仙类,其效果也不过是造成思维逻辑混乱、研究对象混乱而已。
二、查清传承源流,找出致乱原因,就能透过“乱象纷呈”的表象,发现“种玉者”姓名传播变异真相。
有关“种玉者”姓名的《搜神记》文献版本,根据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0条统计:记载为“X雍伯”者27部(次);有关种玉者雍伯之姓氏:记载为“阳”者14部(次);记载为“羊”者6部(次);记载为“杨”者6部(次);记载为“王”者1部。(笔者注:《孝德传》、《仙传拾遗》不属《搜神记》版本,另议。)真可谓:“乱象纷呈”了。但只要我们仔细考查这些版本,便可发现如下规律性现象:
(一)、源头不乱,主流不乱。
1、《搜神记》为东晋干宝编著,原版本已不可见。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引《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为目前已发现最早版本,“种玉者”姓名为:“阳雍伯”。北魏与东晋两个朝代前后交错,《搜神记》与《水经注》两书成书时间较近。且《水经注》一书历代不禁,一直流传,没有发现异本,因此,这个版本应当是可靠的。
2、三种唐代写本——“未经污染之绿色版本”。
唐写本伯二五二四号类书残卷《报恩篇》(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宝藏》斯七八号及二五八八号均为唐人原本史料,所引“种玉者”姓名均为“阳雍伯。”
3、《新辑搜神记》一书中所引四种唐代文献:《初学记》卷八、《艺文类聚》卷八三、《古本蒙求注》卷下、《蒙求集注》卷下中“种玉者”姓名均为“阳雍伯”。
4、宋代、辽代、明代、清代大量文献、考古资料、正史记载(请参阅笔者《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一文第三部分所列文献十种)中所引“种玉者”姓名均为“阳雍伯。”
(二)、辽、宋时期——名不乱,姓氏乱。
辽代有两份考古资料:1、寿昌二年(1096年)《玉田东上生院无垢净光佛舍利铭并序》中记载:“雍伯种玉之后,因号玉田。”2、重熙十一年(1042年)车轴山寿峰寺经幢记,其中“种玉者”姓名作“杨雍伯。”
到了宋代,由于宋初那部普天共读、朝野同传的名著《郡望百家姓》的问世,且书中载有“阳雍伯,一称羊公”之说,公然推出“羊公雍伯”,为天下人修家谱开了攀附名人之先河。于是乎,“羊(雍伯)”、“杨(雍伯)”、 “王(雍伯)”等异姓版本纷纷出笼,实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了。但乱象背后的实质是:一些人在修家谱时盲目攀附名人过了头,将志怪小说中种玉故事的主人公仙人雍伯硬拉到本家族去充当祖宗,这种乱,实在是荒唐可笑之举。其中是非,不言而喻。(听说有人还在研究什么“阳伯雍后裔”,这与研究“孙悟空后裔”异曲同工,同属荒唐可笑闹剧。)
(三)、元代——乱象已过,回归正本。
到了元代,种种“强拉仙人充祖宗”的闹剧渐趋收场,“种玉者”姓名又回归为“阳雍伯。”
1、官修《辽史》卷四十《地理志四、蓟州、玉田县》中“种玉者”引文:“阳雍伯。”
2、官修地理总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中,“种玉者”名:雍伯。
3、元代《故同知蓟州事杨公墓碑》记载:“种玉阳雍伯。”
(四)、明代——变异版本,辑印讹误。
玉叟先生在研讨文章中提出:“成书于唐玄宗时期的类书《初学记》,在引用《搜神记》时也把主人公写成了‘杨伯雍’。”“那么,‘阳伯雍’的出现还可以追溯到唐朝前期。”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有道理;细考查,便发现缺乏证据支持。理据如下:
1、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第90条“阳雍伯”下注1:本条,...《艺文类聚》卷八三、《初学记》卷八......并引。
2、陈万华先生(网名19711021)2012年8月9日10:45发帖:举出日本藏南宋初建本《初学记》中“种玉者”姓名为“杨雍伯”。
3、陈万华先生2012年8月9日14:00发帖:指出“中华书记(局)整理本《初学记》,是伯雍,它依据的是清朝古香斋本。”
明代学者胡应麟(字元瑞)从《法苑珠林》等类书中摘抄撮录的二十卷本《搜神记》中,种玉故事主人公为“杨伯雍”,但这个版本的直接出处,至今尚未查明。在中华书局《新辑搜神记》一书的前言中指出:“现在的通行本胡应麟二十卷本《搜神记》,既没有干宝原书作依据,也不是胡应麟原定稿,极可能是在辑入《秘册汇函》时又被姚士、胡震亨动了手脚,大量取他书文字以充篇帙,远达不到善本的标准。”鲁迅先生将胡氏二十卷本《搜神记》称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这部书虽然在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但该书所载内容(包括无终山种玉故事)在抄录辑印中几经辗转,愈亦增加变异讹误,因而是很不可靠的版本。
三、认真考核明、清各版本《玉田县志》相关论述,客观评价光绪县志所载《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的可靠性。
(一)明代《玉田县志》寻踪
胡应麟辑录的二十卷本《搜神记》问世后,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通行”,但并没能产生左右大局的影响。尤其是在“种玉故事”的发源地玉田县,明代及清代康、乾时期文献中竟没有留下任何反响痕迹。
重修《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山川》中所引“种玉者”姓名,仍是按照《水经注》版本,作“阳雍伯”。
康熙二十年版《玉田县志》卷首载有当时玉田知县王光谟撰《玉田县志叙》云:“粤稽旧志,成于前代万历辛亥。邑称雍伯故里...固文献地也。”
康熙县志卷一《风俗》篇记载:“昔学博有对云:阳雍伯种玉而后,士多怀瑾握瑜;薛文清毓秀以来,地可比邹望鲁。”
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卷二建置志《学校》篇载:“明教谕元城钱通《玉田县儒学记》云:玉田,古无终子国也...如阳雍伯之种玉...藉藉有声于汉、宋间。”
以上资料显示:在明代玉田,无论是县志,还是学界,流行的仍然是《水经注》“阳雍伯”版本。
(二)康熙、乾隆县志记载
康熙县志卷一《沿革》篇载:“开元十八年,改名为玉田,以汉阳雍伯种玉得名。”《山川》篇载:“麻山,城北十五里,阳雍伯种玉之处。”《古迹》篇载:“种玉田,城北十三里。汉阳雍伯作义浆给行人。”卷六《寓贤》篇载:“阳雍伯,洛阳人,其事迹见种玉田。”
乾隆廿一年版《玉田县志》卷一《沿革》篇载:“万岁通天元年,始改为玉田县,汉阳雍伯种玉,故名。”《山川》篇载:“无终山,城东北三十里。《搜神记》:阳雍伯,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卷八《寓贤》篇载:“阳雍伯,洛阳人,其事迹见种玉田。”
可见,清代康熙、乾隆两个版本的《玉田县志》,尽管将种玉故事的时代认定为汉,但“种玉者”姓名仍然传承了《水经注》“阳雍伯”版本。
(三)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有关论述
(笔者注:因光绪县志点校本错误较多,本文所引相关资料均抄自光绪县志影印本,标点为笔者自加。)
1、《凡例》九:“《广韻》载:阳氏出无终,即今邑也。旧志以《搜神记》称:阳公伯雍,雒阳人。遂列之《流寓(寓贤)》,殊觉未安。昔酈善长述其碑文曰:今尤称为玉田阳。盖自伯雍迁无终始易为阳氏。种玉娶女,遂成巨族。故言阳氏者必称玉田。今改入《乡型》,非漫为借才异地。”
2、《凡例》十:“《搜神记》载阳公,未著其时代。近世《广舆记》有汉阳雍伯之称,不知何本。旧志同之。今考《水经注》及《路史》注,各引《阳氏谱叙》云:翁伯于春秋之末宅无终。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干)书最古,从其朔也。”(笔者注:本段断句及纠错,参考了“种玉人家”论友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3、卷二舆地志《沿革》篇载:“万岁通天元年,始改为玉田县,以周末阳伯雍种玉故名。”
4、卷三《山川》篇载:“无终山,城东北三十里。《搜神记》云:阳公伯雍,雒阳人,性孝,从父母至无终。父母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无水,伯雍施义浆坂头。三年,有人以石子一斗与之,曰:“种此得美玉,并得美妇。”后果得双璧于所种处,以聘北平徐氏女。天子闻其异,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地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曰:玉田。”(笔者注:此即“阳伯雍”版本。)
(四)对光绪县志《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的质疑
所谓《搜神记》“阳伯雍”版本,在光绪十年《玉田县志》之前世上是不存在的,该版本当属光绪县志编纂者之首创。玉叟先生在《再说阳伯雍》一文中认为:“旧县志编纂者写出‘阳伯雍’这个姓名有可能有其依据,只是我们尚未发现。”种玉人家论友在《“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一文中强调:“‘阳伯雍’作为种玉主人公的姓名有其合理性。他是《玉田县志》的编纂者综合多种史料,通过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恰当结论。”两位的高论是否成立,笔者不敢妄评,还是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光绪县志编纂者在该志《凡例》中所作的自我说明吧!
关于创立这个版本的依据,光绪县志《凡例》九中称:“旧志以《搜神记》称:阳公伯雍,雒阳人。遂列之《流寓(寓贤)》,殊觉未安。”笔者粗解这段话的意思是:“旧县志因为《搜神记》中记载:‘阳公伯雍,雒阳人。’就将他列在《寓贤》篇中,(本县志编者)觉得特别不妥当。”但通过对比光绪县志之前三部玉田县志相关内容,不难发现:在明、清三部旧县志中都没有“《搜神记》称:阳公伯雍,雒阳人。”的记载。可见,这种依据明显出自光绪县志编纂者的虚构。
为了增强该“阳伯雍”版本的说服力,该编纂者又虚构出自己手中有干宝原书的证据。光绪县志《凡例》十中称:“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千(干)书最古,从其朔也。”将这段话译成白话文,意思大致是:“所以本县志(将他)认定为周朝(末期)人,并且根据干宝(原书)称其名为伯雍,不称呼他翁伯、雍伯。(我手中的)干(宝原)书是最古老的版本,依从它(才是)正根儿啊!”
先说旧县志上有,其实真没有。再说有干宝原书——真正古本,其实也没有。难道这就是所谓“空前绝后”的“玉田文史泰斗”做出的“客观公正”与“恰当”之举?笔者愚钝至极,竟百思不得其解,千虑未明其妙。惟有发自内心地感叹光绪县志编纂者这套无中生有的“忽悠”神功!
(五)笔者最后结论
笔者曾在前两篇研讨文章中揭露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编纂者的上述行为是“造伪欺世”,被反方论友批判为:“有辱先贤,定罪太重”、“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并强烈要求笔者修改该“过分偏激观点”。论友盛情难却,笔者只好从命。现特别声明:收回以前文章中的“过分偏激观点”,郑重修改为: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中的《搜神记》种玉故事“阳伯雍”版本是最不可靠的!
笔者最后结论:《搜神记》中无终山种玉故事的主人公应当叫“阳雍伯。”
2012年10月5日至7日于玉田
东方一剑 2012-10-18 11:09
抱歉!因我的电脑操作不过关,发了几遍也未发出,等我请人发吧!不好意思!
东方一剑 2012-10-18 11:05
赵老师!现将我第三篇讨论文章(征求意见稿)发给您,请您阅后多多批评指正!
东方一剑 2012-8-17 13:34
穿越时空: 一剑坛友:你好!今日才打开自己的空间,方才见到你的文章。首先我感到的是荣幸,这是眼中有我呀!遗憾的是对于这个命题的探讨,我始终处于旁观之中,一是心不在 ...
谢谢您的理解!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小菜一碟 2012-8-6 06:42
老师现在做寄宿家政?怪不得好久不见您在论坛里发言了呢!
菜疙瘩问候
东方一剑 2012-7-8 07:20
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
                    吴学俍
                   一
玉田县的县名,源自无终山种石得玉的美妙神话。
但关于这则神话传说的主人公姓名,则众说纷纭,几百年来莫衷一是。
吴尔亮先生主编的《玉田县地名志》〈1984年版〉在第136页:“附《搜神记》中‘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
杨公伯雍[注],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壁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壁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注]杨伯雍,亦称阳伯雍、杨雍伯、阳雍伯、杨翁伯、阳翁伯、羊公等”。
玉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玉田县志》(1993年版),第583页《玉田县名来历》称:“玉田县名源于《搜神记》中‘阳伯雍无终山种玉’”。引文及后注均同上书。
2005年11月,张树云先生推出《玉田说古》一书。在该书第8页“附录:《搜神记•卷十一》‘阳伯雍种玉’”。引文中,除开头作“阳公伯雍,洛阳人也”、文中“杨公”作“阳公”、文后无注外,其他均同上书引文。
此后,玉田境内出现了“伯雍小学”、“伯雍公园”等名称……
至此,玉田人似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无终山种石得玉故事的主人公叫阳伯雍,而这个典故来自东晋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然而,关于无终山种玉的主人公姓名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吗?

中国文史出版社四库全书精华丛书子部第三卷(郭超主编)收录的《搜神记》卷十一、第285篇小说,引文如下:
“杨公伯雍,雒阳县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作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 ’。杨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示:‘得白壁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壁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通过比对可见:1984年版《玉田县地名志》、1993年版《玉田县志》两书中所附《搜神记》种玉故事引文明显出自清代《四库全书》版本《搜神记》。而《玉田说古》一书中所附引文,开头部分明显与《四库全书》版本《搜神记》有所不同。
清代乾隆年间由纪晓岚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所收《搜神记》一书,来源于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字元瑞,1551——1602年)辑录的《搜神记》。而胡元瑞的稿本又是来自何处呢?
明代姚书祥《只见编》记载:“江南藏书胡元瑞号为最富……有《搜神记》,余欣然索看。胡曰:‘不敢以诒知者,率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抄出者’。”
罗宗阳先生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中选编了干宝《搜神记》中的11篇小说,并对该书做了简介:“《搜神记》,东晋干宝撰,原书已佚,现在通行的二十卷本,大约是明人胡元瑞从《北堂书钞》、《法苑珠林》等类书中辑录佚文而成”。
《法苑珠林》现存100卷,系唐代总章元年(668年)道世法师(?——683年)据各种经典编纂而成,是汇集一切佛法教义精华的佛学重要典籍。该书每卷均附有“感应缘灵验故事”,将各种书籍中记载的因果报应传说故事进行改编整理后收录,当作真实事例加以宣扬。因此,该书引文的忠实可靠性明显存在疑问。
1979年,中华书局重印《搜神记》一书时,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干宝原书传至宋代就已经散佚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二十卷本,据考证,可能是明代胡元瑞从《法苑珠林》及诸类书中辑录而成的”。又说:“辑本条目大抵出于干宝原书。但胡氏钞撮时亦有阙遗,并有滥收他书而造成的错误。所以,鲁迅先生把这个二十卷本称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那么,除了《四库全书》所收录的胡元瑞抄自《法苑珠林》的《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之外,还有其他版本的《搜神记》种玉故事吗?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中就保存了一种版本。
    《水经注》卷十四记载:“(无终)山有阳翁【伯】玉田。《搜神记》曰:雍伯,洛阳人,至性笃孝。父母终殁,葬之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而上无水,雍伯置饮焉。有人就饮,与石一斗,令种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雍伯求之,要以白壁一双。媒者致命,伯至玉田,求得五双。徐氏妻之,遂即家焉。于种石处,四角作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之地,名曰‘玉田’,至今相传云,玉田之揭,起于此矣,而今不知所在”。
    众所周知,《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学著作,历代不禁。郦道元又是著名地理学家,学风严谨。加之,北魏与东晋两个朝代前后交错,《搜神记》与《水经注》两书成书时间相距较近。因此,《水经注》中关保存的《搜神记》种玉故事的引文,应当是相对可靠的。
    但《水经注》与《法苑珠林》两种版本的《搜神记》种玉故事究竟哪种可靠?我们还要凭证据判断。
    唐代高宗皇后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之士编撰了《孝子传》等书以赐子女,《孝子传》中就有“阳公种玉”篇。
唐代启蒙读物《蒙求》一书中载有“雍伯种玉”的典故。
武则天登基后的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便依据无终山种玉的美妙神话将无终县改名为玉田县。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李舫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地部十记载:“《搜神记》云:无终山,又有阳翁玉田。昔雍伯,洛阳人,父母终,葬于无终山,山高八十里,上无水,雍伯置饮,有人就饮,与石一升令种之,后玉生,得白壁五双,聘北平徐氏,遂家焉。”
北宋学者乐史等人编纂的《太平寰宇记》卷七十《蓟州》篇中记载:“《搜神记》云:无终山,有阳翁玉田。昔雍伯,洛阳人,父母终,葬于无终山。山高无水,雍伯汲水作义浆,行者皆饮。三年,有一人就饮,以石子一升遗之,使于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有徐氏者,为右北平著姓,有女,人多求之,不许,雍伯试求,徐氏笑以为狂,乃云:“以白壁一双,当可为婚。”雍伯至种石处,得白壁五双,徐氏大惊,即以女妻之”。
辽代《玉田东上生院无垢净光佛舍利塔铭并序》中记载:“幽蓟东平滦右县之尤者,古之无终也。雍伯种玉之后,因号玉田。”
元代《故同知蓟州事杨公墓碑》中记载:“种玉阳雍伯,其远祖也。”
明代程登吉编著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载有“雍伯有缘,种玉于蓝田而得美妇”的典故。
康熙二十年版《玉田县志》卷一中《风俗》篇记载:“昔学博有对云:阳雍伯种玉而后,士多怀瑾握瑜,薛文清毓秀以来,地可比邹望鲁。”
乾隆二十一年版《玉田县志》卷一中《沿革》篇记载:“万岁通天元年,始改名玉田县,汉阳雍伯种玉,故名。”同书《山川》篇记载:“无终山,城东三十里,《搜神记》:阳雍伯,性孝,父母没,葬无终山。”
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卷二中《学校》篇记载:“明教谕元城钱通《玉田县儒学记》云:玉田,古无终子国也。风气攸钟,英才辈出。如阳雍伯之种玉,窦禹钧之教子,藉藉有声于汉、宋间”。
以上由唐至清历代多种典籍、考古文献相关记载内容相互印证,足以证实:《水经注》所引无终山种玉故事是与历代世间流传下来的《搜神记》版本相一致的,故事主人公的姓名皆是“阳雍伯”。这也同时证明:《水经注》中所引《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是与原始版本相一致的。而清代《四库全书》版《搜神记》中杨伯雍种玉故事,则是明人胡元瑞抄自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中的感应灵验故事,明显带有人为修改痕迹,且与历代流传下来的《搜神记》版本相异,因而是不可靠的。

    通过以上的梳理、考证,我们可以认定:干宝《搜神记》中无终山种玉故事的主人公只应叫“阳雍伯”。但前文中提到的“阳伯雍”这个姓名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卷一中《沿革》篇记载:“万岁通天元年,始改为玉田县,以周末阳伯雍种玉故名”。这大概是文献中首次出现的“阳伯雍”这个姓名。同书《山川》篇又记载:“无终山,城东北三十里。《搜神记》云:阳公伯雍,雒阳人,性孝,从父母至无终。父母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无水,伯雍施义浆坂头。三年,有人以石子一斗与之,曰:“种此得美玉,并得美妇。”后果得双壁于所种处,以聘北平徐氏女。天子闻其异,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地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曰:玉田”。
     这个版本又从何而来?经过比对分析,我们发现:这篇引文明显是由清代《四库全书》版《搜神记》中无终山种玉故事简化而来。其中的主人公姓名,则是将《水经注》版中的“阳雍伯”取姓,将《四库全书》版中的“杨伯雍”取名,二者杂合一起,新造出了个“阳伯雍”的姓名。
可见,“阳伯雍”这个姓名并不是典籍文献中另外存在的一种版本,而是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的编撰者将世上所存两种版本的主人公姓名肢解、再拼凑后制造出来的产物。这不是通过考证来确定种玉故事主人公的本来姓名,而是故意制造假货来误导他人。如此造伪欺世之产物被后人因袭、传播,终于造成了以假乱真、良莠难分的后果。

    文章到此,本该告一段落了。但还有人问:前文中提到的阳翁伯、杨翁伯、羊公几个名字又是怎么回事?
    北宋李舫等人编纂的《太平御览》一书卷四十五《河北诸山》篇中引用了古代地理学著作《水经》中的一段故事:“翁伯,周末避乱无终山,山前有泉水甚清,夏尝澡浴,得玉澡架一双于泉侧。”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干宝《搜神记》中无终山种石得玉神话的生活来源。翁伯,就是这篇志怪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原型。至于阳翁伯的说法,《水经注》中引用《阳氏谱叙》言:“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笔者还在网上见过翁氏谱叙、羊氏郡望、杨公墓碑……等资料。翁氏、羊氏、杨氏……都把翁伯视为各自姓氏之祖。其实,这不过是古人在修家谱或撰墓志时对名人望族的一种攀附而已,不一定是真。
    至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一书问世之后其他人直接改编无终山种玉神话而不标明出处的做法,只能视为是一种不规范的演绎行为。他们的演绎作品,既夺不走干宝的原创著作权,也无资格将改编后作品的主人公姓名与原创作品主人公的姓名相提并论。那种不加区分、机械并列的做法实属不负责任地以讹传讹。
综上,无终山种玉者的姓名只应叫“阳雍伯”。

2012年6月21日至28日于玉田
东方一剑 2012-7-8 07:17
您好!拙作《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已经草出,正在征求意见,请您阅后不吝赐教!谢谢!
前进人生 2012-5-25 21:50
穿越时空: 有一天傍晚,见一对中年夫妇遛弯,男的也戴眼镜,分头,有点象你,我想莫非是你吗?真想喊一声“前进老弟”。转念一想,你的爱妻不是还在家乡守望吗?遂止。
是哪一天,我也是刚从家回来没几天。
前进人生 2012-5-25 21:45
穿越时空: 有一天傍晚,见一对中年夫妇遛弯,男的也戴眼镜,分头,有点象你,我想莫非是你吗?真想喊一声“前进老弟”。转念一想,你的爱妻不是还在家乡守望吗?遂止。
时空兄安好,小弟回家常公园一游,可恨拙荆一贯无此雅致,落得形单影只,常怅然若失,也是一苦恼事啊
有机会请时空兄喝茶,弟仰慕久矣。
六城居士 2012-5-25 09:02
朋友好。才读留言,迟复深表歉意。认真拜读过朋友多篇妙文,受益非淺。为蒋氏画题,亦很恰当。见仁见智。大家在网上交流,心诚意切,言语融和,充满乐趣。我较多俗事缠身,一些言语还欠思量,恳望朋友多加斧正。
前进人生 2012-5-24 15:46
穿越时空: 身为企业副总,却好舞文弄墨,你的精力怎么那么大呢?
寻寻开心吧,工作上这一年多尽生气了,现在气得大腿根还疼呢。

时间倒是常有,有事没事也在办公室上网呆着。
东方一剑 2012-5-20 10:59
您好!因为忙,不经常回自己空间转,因而慢待拜访的朋友了,特此致歉!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文学习作,业余爱好,种多收少。工作当中,也搞一些新闻报道,偶尔见报。《纪事》用的那篇是在老干部局供职时写的,曾经刘志生老师帮助修改并推荐发表。喜欢文史是近几年的事。干律师之余,零打碎敲搞一点,很不规范,还望各位师友多多指正。
小菜一碟 2012-5-6 08:00
穿越时空: 看了你的《编后》语,我震撼。你的执着,你的勤奋,让人感动。更令我刮目相看的是你思绪之缜密和文采之斐然。你的文风我很喜欢,态度谦以恭,文辞练而达。情不自 ...
老师过奖了!学生的脸有点儿发烫喽。还得多向老师学习呀!
《编后语》和《卷首语》是我打的草稿,又经学良兄推敲,最后改定。其实,关于现代文中文言语词的运用,我始终忐忑,现在得到老师的肯定,自己有信心了。衷心感谢老师的鼓励!
碧柳飞燕 2012-4-24 20:31
穿越时空: 说是教师细端详,似未谋面亦同行。舌耕之余遣情致,三维空间尽徜徉。
欢迎新朋友!
小菜一碟 2012-4-21 12:41
赵老师好!
《种玉田》文史网刊创刊号已上传,版块置顶帖。请老师下载、阅读。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特别是您的文章,菜疙瘩擅自加了声调,因时间紧迫,没来得及提前协商。如需改正,请您跟帖说明,以便进一步修订。
菜疙瘩敬上
12下一页

QQ|Archiver|小黑屋|玉田生活网 ( 冀ICP备13003912号-3

GMT+8, 2024-5-19 15:19 , Processed in 0.040433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