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玉田生活网 返回首页

东方一剑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utian.cc/?4578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留言板

facelist doodle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小菜一碟 2013-2-24 08:14
编后记【极不完善的草稿】

        2012年,【玉田文史】版块的一桩大事就是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大讨论,吸引了众多网友包括外地网友的关注和参与。我们从十多篇有分量的主题帖中精选出吴学俍和玉叟先生的三篇代表作呈现给大家,同时为反映网上讨论的全貌,编者特将小结《路上的风景》修订稿附后,立此存照。
        麻山老怪加盟《种玉田》文史网刊。本期推出的《吴各庄刘氏老茔碑记》不过牛刀小试,我们有理由、有信心期待更大的惊喜。时至今日,我们还无法对蒋庆第的文学成就做出准确的评判,只因难识其诗文真面目,然仅以《李椿寿屏草稿》观之,时人称许“畿辅文苑之冠”,信然。清末玉田另一重要文人王庆元之《窝洛沽木桥记》,亦美文也。布衣、爱民勉为其难标点、注释,惟愿更多的家乡人更多地了解家乡名人、名篇。小菜一碟《重修鸦鸿桥观音阁碑记》是记载地方历史的重要物证,不可不读。以上五篇译文都是在诸多众多网友的无私帮助下才最终完成的,“斯真善后之善”也!
        “蒋雨浓研究”的开辟,就是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著名画家蒋雨浓老先生的由衷敬意。组稿期间得到蒋雨浓书画研究会法人代表姚国强先生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并提供新近研究成果《蒋雨浓年表》。蒋老弟子陈广志先生宣传老师不遗余力,这篇《访谈录》就是极好的见证,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张树云先生的近作《玉田籍历代进士知多少》和《玉田古楹联赏析》,有助于我们对家乡历史与人物的深入了解。玉田人的足迹遍布神州,清官廉吏代不乏人。《清同治章丘知县蒋庆第》的作者、山东文史作家泺郁先生,旁征博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全面的历史人形象。张振江先生倾心于鸦鸿桥历史的搜集与整理,《玉邑两耄与清宫千叟宴》仅是其成绩的一个小小展示。
        玉田是北方昆曲的摇篮之一,《玉田昆曲源流和三大名班》浓缩了孟昭林老先生一生研究京东昆曲的精华。正因为亲眼见证了那段兴衰荣辱的岁月,载舟之水先生回忆起《玉田评剧团轶事》,才饱含深情。也正是这份真情深深感染了读者。玉田戏曲源远流长,星光灿烂,说不完道不尽,“梨园史话”栏目今后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赵福华先生研究玉田方言近十年,成绩斐然,本期的“方音辨正”专为赵先生而设。《乡音俚语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考证千古事 “夷惠”有渊源》和《童谣俚语觅古音》,篇幅短小精练,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其间灵巧、跃动之文笔,无疑给此类枯燥的文字平添了一抹亮丽。
        2012年,是玉田文史著作出版的一个丰收年。孟昭林老先生率先推出《玉田百年文化纪事》,填补了玉田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87岁高龄仍不辞辛苦,著书立说,令我辈后生高山仰止。张树云先生的《玉田历史文化大观》集中展示了其30年的研究成果,以文化的视角书写历史,契合了时代的脉动。可喜可贺。“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逸筼诗抄》的作者赵宜民先生主要是在玉田度过的。旭宇和李作仁二位先生深情怀念老师的文字,令人感动。程云瑞先生所写《心灵诗意地栖息》也是美文一篇。
        研究历史的前提是需要有人收藏历史,本期推出的文史人物——张德,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所有玉田人和所有家乡历史爱好者尊敬的老者,他的民俗展厅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部具体而微的民间历史画卷。
        创刊号的推出,得到了诸多前辈、网友网上和线下的鼓励与好评,“编读窗”呈现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编者,我们更希望听到异议之声。
穿越时空 2012-12-28 21:10
东方一剑: 谢谢赵老师!早就想去拜访您,一直没能成行。请您保重身体,有机会一定当面聆教!
愿与年轻才俊相识,握手!
穿越时空 2012-12-27 22:04
东方一剑: 赵老师!现将我第三篇讨论文章(征求意见稿)发给您,请您阅后多多批评指正!
感谢一剑老弟的高看,但遗憾的是我辜负了老弟的希望。主要是在这个问题上我知之甚少,所掌握的资料甚少,实在是不敢班门弄斧。再者,进入8月下旬后,整日为蝇头小利而忙碌。又加之身体不尽人意,去京做了支架,回来后仍需忙碌,故而好长时间都没有上网。因为东升说有留言,才到自己的空间一览,方见老弟诸多留言,大有失敬之感。总的感到老弟的辨析,体现了学者的风范,也使我及诸多坛友学到了很多东西,使人明白了在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前种玉者的一贯名称。这个贡献是很大的,是大有功于社会的。
再次表示歉意,握手。
东方一剑 2012-12-13 09:38
路上的风景
           ——种玉者姓名网上讨论小结     从东方一剑在《寻访无终山》一文的回帖中首次提出“阳公种玉神话的主人公应叫阳雍伯”算起,玉田文史版块关于种玉者姓名的讨论持续了整整四个半月。期间,共发表主题帖24篇,回帖460余篇,参与网友7000多人次。可谓火爆空前。这场讨论作为玉田文史版块一道别样的风景闪亮展现,必将留下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梳理、总结。    今年6月17日,东方一剑在回帖中发出惊人之语:关于无终山种玉者的姓名被前人搞得挺乱。通过查阅十数种相关史志资料,发现种玉者的原型是翁伯,“阳公种玉”神话的主人公应叫阳雍伯。所谓阳伯雍的说法是光绪十年《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想当然臆造的,现代承继者皆属以讹传讹。马上引起穿越时空、玉叟等先生的关注。玉叟先生于6月28日发表《阳伯雍,难道我们是在"以讹传讹"?》进行回应,认为“阳伯雍这个名字并没出错,完全可以照用不误。”7月19日,东方一剑正式贴出论文《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阐明观点:清光绪以前世上只存在两种版本的《搜神记》种玉故事,即《水经注》“阳雍伯”版本和《四库全书》“杨伯雍”版本,而后一版本是明显不可靠的。世上并不单独存在“阳伯雍”这一版本,是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通过对世上现存两种版本主人公姓名的肢解、再组合后拼凑而成的假货,是明显的造伪欺世产物。次日,玉叟老师发表《保卫阳伯雍》予以反驳,主要提出三点:1、是麻山种玉而非无终山种玉。2、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早已乱象纷呈,例如:唐初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种玉故事主人公为“羊雍伯”,唐玄宗时期的《初学记》把主人公写成了“杨伯雍”,《太平御览》有些部分确实使用“阳雍伯”而有的部分写作“羊雍伯”。3、不能给“阳伯雍”妄加罪名。至此,关于种玉者姓名的论争全面铺开。     争论初起的反响,有无用功网友的两次回帖。其一:有争鸣总归是好事,谁对咱听谁的。东方一剑兄的有理有据,玉叟老师的精彩纷呈。玉叟老师铁心保卫,“盖棺定论”;一剑兄猎猎刮起“翻案风”。两位同样的值得我们尊敬。其二:文史研究重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推理。一剑、玉叟两位先生的探讨,火了文史版块,也让家乡人更加关心玉田的历史,两位的旁征博引吸引着我。希望大家都心气平和的探讨。针对有网友提出的“抬杠说”,东方一剑表明心迹:对玉田文史有关问题的讨论,如果有人认为是抬杠,本人也不否认。但本人一不为私利,二对所论人与事皆无成见,只想将历史真相搞清。    7月21日麻山老怪发帖《杨阳羊、雍伯、伯雍的佐证》加入讨论,赋诗作结: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阳家后把初祖认,较真需得骨鉴定。8月4日,东方一剑发表第二篇文章《疑义相与析,承教获益多》。强调指出:唐初欧阳询等人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一书流传下来的只是多种宋代版本,而现存最好的本子是明代校书家冯舒细校的“代宋本”。宋代流行天下的《郡望百家姓》,出现了“阳雍伯,一称羊公”的记载,“羊公雍伯”的大名便从此传遍天下了。其实,这不过是古人在修家谱时对名人的一种攀附而已,未必是真。同一天,种玉人家也参与探讨,贴出《阳伯雍之名可能与先秦姓名文化有关》,认为阳伯雍与阳雍伯两种叫法都无不可。8月6日,种玉人家又发表《支持“阳伯雍”的两点说明》。一、关于一个所谓“世上根本不存在”的阳伯雍。作者的答案最初是肯定的。举《初学记》为例,中有“伯雍”(杨伯雍)。该版本是中华书局整理本,它依据的是清朝古香斋本。而南宋版本的《初学记》是“伯雍璧”和“杨雍伯”两种说法。作者此后做了修正:的确,“阳伯雍”最早出现是在光绪十年《玉田县志》中,在此之前没有完整出现过,这一点毋庸讳言。(见主题帖《“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二、关于推翻“阳伯雍”之说的主要证据问题,指出《法苑珠林》中并没有“阳伯雍种玉”故事的记载。东方一剑回帖对此予以认可。“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的争论,实质上是最早的干宝《搜神记》版本之争。”一剑兄所言不虚。这里探讨的不是神话传说人物姓名的来龙去脉,而是古籍记载中的故事主人公姓字名谁。8月6日,麻山老怪贴出《<阳雍伯>(辑校版)》,给我们展示了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的记载统计,种玉者姓为阳的古籍14部(次);姓羊的6部(次);姓杨的为6部;姓王者1部,令人眼界大开。19711021(陈万华先生)很快贴出两种唐代类书写本《敦煌宝藏》斯78号和斯2558号的图片,紧接着又提供宋本《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共5种影印件。可以说令所有人瞠目,继而振奋,继而感动。恐怕就连陈兄本人起初也没料到会有如此大的收获吧。陈兄又说;其实,我觉得我提供的不是史料,是方法。他首先指出了一种误区:现在大家引用一些当代的本子(有些甚至俗本)来作证据,实在不妥当。(即便是古籍,学术著作与通俗类读物还是应该分开来,重视程度要有所差别。)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考察这个问题,版本学上的努力很重要。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学者提供的信息,在他们的基础上,多去查一些唐宋时代的史料,唐代及以前写本、宋代刻本的影印件当然更好。辨析古籍异文,要精细考察各种版本,才可能了解来龙去脉。我以为,要把现存所有本子,至少也是大部分,尤其是关键的本子都看看,才能下结论。正是由于诸位网友的积极参与,各种版本纷纷现身,才给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8月9日,玉叟先生发表《再说阳伯雍》一文,除重申以前看法,又强调:旧县志把种玉主人公姓名写作“阳伯雍”是“乱象纷呈”表现之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绝对算不上故意造假,欺世伪造。我认为,旧县志编纂者写出“阳伯雍”这个姓名有可能有其依据,只是我们尚未发现。种玉人家的看法与玉叟老师不谋而合:“阳伯雍”作为种玉主人公的姓名有其合理性。它是《玉田县志》的编纂者综合多种史料,通过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恰当结论。(主题帖《“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种玉人家还于同日发帖《种玉本故事 时代也模糊》提出:种玉故事非是史实,故而种玉主人公也是半真半假,虚虚实实,包括他的故事本身,也包括他的时代,更包括他的姓名。所以,探求他的真实性适可而止。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年代,种玉人家列出了周末说、春秋末说、汉说、晋魏说,其实还有一个后汉说。小菜一碟在这里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春秋之末爰宅无终”、成为玉田阳姓始祖的姬翁伯与“周末避乱无终山”的翁伯,还有《史记》之《货殖列传》中因贩脂而千金的雍伯和《汉书》之《货殖传》中同样贩脂的翁伯,此四人皆历史人物,不可能同指一人,只是重名,前两者很可能为一人,后两者亦应为同一人。后来的种玉者属于神话人物,虽然前后名字重合,但不应混为一谈。在创造种玉神话人物的时候肯定参照了以上史实,仅此而已。人们较多的是把种玉者的年代定为汉或者后汉。恰如一网友发言:将贩脂的雍伯与种玉者阳雍伯认定为是同一人,中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证据。菜疙瘩读《史记》时注意到《游侠列传》里也有个翁伯,但他是郭翁伯,郭解。(主题帖《种玉人历史原型的一些线索》)前进人生等网友对阳公是否贵族的探讨是有益的,但它不等于种玉者是否贵族。    8月10日,种玉人家发表《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标点错误》,指出《康熙·乾隆·光绪<玉田县志>点校本》第196页、光绪版县志凡例十最后三句的标点应为:“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如此点断比原标点更准确、更科学,也已为大家所认可。这是种玉兄在讨论过程中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小菜一碟始终坚持认为像抄录、标点、注释这些基础性的文字工作必须有人去做,而且必须做扎实,否则就谈不上科学严谨的学术研讨。可惜,很多种情况下,争论一起,像这种科学态度就被浮躁情绪所遮蔽。种玉人家于8月13日发表的《“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为我们大家做出了表率。“造伪欺世”固然不妥,“有辱先贤”的帽子也有点儿大了。“指出问题”是必须的,“妄加罪名”是不必要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论证自己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    对于这次讨论的意义,谅直友老先生这样评价:鄙以为这种辩论很有必要。客观上传播了孝悌仁爱,增加了友谊团结,贡献很大,功德无量。诚然,综观辩文在各执己说时偶尔话语偏激,略有小恙,增些烦恼,在所难免。然瑕不掩璧,无须过多挑剔(8月15日《种玉主人翁及地点之管窥》)。
    9月24日,求是先生发表《我赞成雍伯说》,支持东方一剑的观点。讲出自己从相信“伯雍说”到转变为赞成“雍伯说”的过程,对《保卫阳伯雍》提出质疑。这期间,李作仁、石永刚二位先生均表示在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中就相关问题采用“阳雍伯”这一提法。
    10月27日,我们期待已久的东方一剑的第三篇论文——《辨明人仙查源流,拨乱反正真相出》,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发表。论文共分三部分:一、只有辨明人、仙,明确研究对象的学术范畴,才能排除研讨当中的思维逻辑混乱现象。二、查清传承源流,找出致乱原因,就能透过乱象纷呈的表象,发现种玉者姓名传播变异真相:源头不乱,主流也不乱;辽宋时名不乱,姓氏乱;元代乱象已过,回归正本;明代变异版本,辑印讹误。三、认真考核明清各版本《玉田县志》相关论述,客观评价《光绪县志》所载《搜神记》种玉故事的可靠性。指出:光绪县志所载《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最不可靠。最后结论是:《搜神记》中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应当叫“阳雍伯”。
本次讨论至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我们愿以蔡元培老先辈的名言:“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来共勉。做学问就要迈开怀疑精神和实证主义这两条腿。玉田文史问题的网上讨论活动实践历程很短,很多事情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总结、提高。此次讨论的主要收获有三:第一,激发了广大文史爱好者的研史热情,包括外地网友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玉田文史事业向前发展。第二,促成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史料的“出土”问世,这是本次讨论出现的最可喜的成果。第三,为我们今后的网上研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文史版块起步较晚,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乃至缺憾。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呵护,悉心经营,使之逐步成型,走向规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田文史版块的风景将会更和谐,更美好!
小菜一碟 2012-12-12 20:58
路上的风景——种玉者姓名网上讨论小结

如果从东方一剑兄在《寻访无终山》的回帖中初次提出“阳公种玉神话的主人公应叫阳雍伯”算起,玉田论坛文史版块关于种玉者姓名的争论持续了整整四个半月,时间不可谓不长。主题帖共计24个,回帖460有余,查看则在7000人次左右。最火的《保卫阳伯雍》回帖50,查看早已超过1000次。作为一个小小的县级网站,可谓火爆空前。回看我们三年来留下的所有稚嫩脚印,这次讨论也称得上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我们每位网友是否有所收获,我们的版块是得是失,很有必要做一番梳理、小结。
东方一剑网友在《寻访无终山》的回帖(6月17日)中初步提出自己对于种玉者姓名的看法:关于无终山种玉者的姓名被前人搞得挺乱。通过查阅十数种相关史志资料,发现种玉者的原型是翁伯,“阳公种玉”神话的主人公应叫阳雍伯。所谓阳伯雍的说法是光绪十年《玉田县志》的编纂者想当然臆造的,现代承继者皆属以讹传讹。玉叟老师于6月28日发表《阳伯雍,难道我们是在"以讹传讹"?》进行回应,认为“伯雍这个名字并没出错,完全可以照用不误。”7月19日,一剑兄正式贴出论文《无终山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阐明观点:清光绪以前世上只存在两种版本的《搜神记》种玉故事,即《水经注》“阳雍伯”版本和《四库全书》“杨伯雍”版本,而后一版本是明显不可靠的。世上并不单独存在“阳伯雍”这一版本,是光绪十年版《玉田县志》的编纂者通过对世上现存两种版本主人公姓名的肢解、再组合后拼凑而成的假货,是明显的造伪欺世产物。次日,玉叟老师写作《保卫阳伯雍》予以反驳,主要提出三点:1、是麻山种玉而非无终山种玉。2、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姓名早已乱象纷呈,例如:唐初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种玉故事主人公为“羊雍伯”,唐玄宗时期的《初学记》把主人公写成了“杨伯雍”,《太平御览》有些部分确实使用“阳雍伯”而有的写作“羊雍伯”。3、不能给“阳伯雍”妄加罪名。旧县志编纂者把种玉主人公写作“阳伯雍”,应该有他们的出处或用意,没有必要给他们扣上“造伪欺世之产物”、“故意造假误导他人”之类的罪名大加挞伐。作者沿用的是建国以来传播较广的姓名——阳伯雍。至此,关于种玉者姓名的争论全面铺开。
争论初起的看法,我摘抄无用功网友的两次回帖。其一:有争鸣总归是好事,谁对咱听谁的。东方一剑兄的有理有据,玉叟老师的精彩纷呈。玉叟老师铁心保卫,“盖棺定论”;一剑兄猎猎刮起“翻案风”。两位同样的值得我们尊敬。其二:文史研究重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推理。一剑、玉叟两位先生的探讨,火了文史版块,也让家乡人更加关心玉田的历史,两位的旁征博引吸引着我。希望大家都心气平和的探讨。一剑兄也表明心迹:对玉田文史有关问题的讨论,如果有人认为是抬杠,本人也不否认。但本人一不为私利,二对所论人与事皆无成见,只想将历史真相搞清。
接下来,网友麻山老怪加入讨论。7月21日发帖《杨阳羊、雍伯、伯雍的佐证》,赋诗作结:书中确有阳雍伯,民间自有阳伯雍。阳家后把初祖认,较真需得骨鉴定。8月4日,一剑兄发表第二篇文章《疑义相与析 承教获益多》。比较重要的资料有:唐初欧阳询等人编纂的类书《艺文类聚》一书流传下来的只是多种宋代版本,而现存最好的本子是明代校书家冯舒细校的“代宋本”。宋代流行天下的《郡望百家姓》,出现了“阳雍伯,一称羊公”的记载,“羊公雍伯”的大名便从此传遍天下了。其实,这不过是古人在修家谱时对名人的一种攀附而已,未必是真。同一天,网友种玉人家也参与探讨,贴出《阳伯雍之名可能与先秦姓名文化有关》,认为阳伯雍与阳雍伯两种叫法都无不可。这与种玉兄后来提出“阳伯雍”与 “阳雍伯”可以并存的观点(8月13日《“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8月6日,又发表《支持“阳伯雍”的两点说明》。一、关于一个所谓“世上根本不存在”的阳伯雍。作者的答案最初是肯定的。举《初学记》为例,中有“伯雍”(杨伯雍)。该版本是中华书局整理本,它依据的是清朝古香斋本。而南宋版本的《初学记》是“伯雍璧”和“杨雍伯”两种说法。种玉兄此后有所修正:的确,“阳伯雍”最早出现是在光绪十年《玉田县志》中,在此之前没有完整出现过,这一点毋庸讳言。(主题帖《“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二、关于推翻“阳伯雍”之说的主要证据问题,作者认为《法苑珠林》中并没有“阳伯雍种玉”故事的记载。一剑兄8月13日的回帖很坦率,也很真诚:今天总算在电脑上查到了中华书局的《法苑珠林校注》,见到了关于120卷本与100卷本关系的论述。看来,您关于《法苑珠林》书中没有阳公种玉故事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我明显是孤陋寡闻了。因此,我衷心感谢您的指正!
“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的争论,实质上是最早的干宝《搜神记》版本之争。”一剑兄所言不虚。这里探讨的不是神话传说人物姓名的来龙去脉,而是古籍记载中的故事主人公姓字名谁。8月6日,麻山兄贴出《<阳雍伯>(辑校版)》。给我们展示了当代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的记载统计,种玉者姓为阳的古籍9部,13处;姓羊的7部,9处;姓杨的为6部。(繁体字楊【杨】与陽【阳】的确很容易混淆、抄错。玉叟老师与一剑兄皆选定“阳”姓,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令人眼界大开,同时也的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19711021兄很快回帖贴出两种唐代类书写本《敦煌宝藏》斯78号和斯2558号的图片,紧接着又提供宋本《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共5种影印件。真正的淘宝高手!可以说令所有人瞠目,继而振奋,继而感动。恐怕就连陈兄本人起初也没料到会有如此大的收获吧。19711021兄又说;其实,我觉得我提供的不是史料,是方法。信然!他首先指出了一种误区:现在大家引用一些当代的本子(有些甚至俗本)来作证据,实在不妥当。(即便是古籍,学术著作与通俗类读物还是应该分开来,重视程度要有所差别。)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考察这个问题,版本学上的努力很重要。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学者提供的信息,在他们的基础上,多去查一些唐宋时代的史料,唐代及以前写本、宋代刻本的影印件当然更好。辨析古籍异文,要精细考察各种版本,才可能了解来龙去脉。我以为,要把现存所有本子,至少也是大部分,尤其是关键的本子都看看,才能下结论。正是由于诸位网友的积极参与,各种版本纷纷现身,才给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8月9日,玉叟老师发表《再说阳伯雍》一文,共提出四点意见,其中前两点重申以前看法:一、“乱象纷呈”的观点没有错;二、“阳伯雍”合理合法。我提出“在原版尚存的时期,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姓名就已经乱象纷呈”,目的就在于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旧县志把种玉主人公姓名写作“阳伯雍”是“乱象纷呈”表现之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绝对算不上故意造假,欺世伪造。我认为,旧县志编纂者写出“阳伯雍”这个姓名有可能有其依据,只是我们尚未发现。种玉兄的看法与玉叟老师不谋而合:“阳伯雍”作为种玉主人公的姓名有其合理性。它是《玉田县志》的编纂者综合多种史料,通过客观公正的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恰当结论。(主题帖《“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种玉兄还于同日发帖《种玉本故事 时代也模糊》,认为:种玉故事非是史实,故而种玉主人公也是半真半假,虚虚实实,包括他的故事本身,也包括他的时代,更包括他的姓名。所以,探求他的真实性适可而止。关于种玉主人公的年代,种玉兄列出了周末说、春秋末说、汉说、晋魏说,其实还有一个后汉说。菜疙瘩在这里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春秋之末爰宅无终”、成为玉田阳姓始祖的姬翁伯与“周末避乱无终山”的翁伯,还有《史记》之《货殖列传》中因贩脂而千金的雍伯和《汉书》之《货殖传》中同样贩脂的翁伯,此四人皆历史人物,不可能同指一人,只是重名,前两者很可能为一人,后两者亦应为同一人。后来的种玉者属于神话人物,虽然前后名字重合,但不应混为一谈。在创造种玉神话人物的时候肯定参照了以上史实,仅此而已。人们较多的是把种玉者的年代定为汉或者后汉。恰如一网友发言:将贩脂的雍伯与种玉者阳雍伯认定为是同一人,中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证据。菜疙瘩读《史记》时注意到《游侠列传》里也有个翁伯,但他是郭翁伯,郭解。(主题帖《种玉人历史原型的一些线索》)前进人生等网友对阳公是否贵族的探讨是有益的,但它不等于种玉者是否贵族。
8月10日,种玉兄发表《一处事关“伯雍”与“雍伯”的标点错误》,指出《康熙·乾隆·光绪<玉田县志>点校本》第196页、光绪版县志凡例十最后三句的标点应为:“翁伯即雍伯也,故兹志定为周人。并依干宝称伯雍,不曰翁伯、雍伯。干书最古,从其朔也。”如此点断比原标点更准确、更科学,也已为大家所认可。这是种玉兄在讨论过程中做出的一大突出贡献。菜疙瘩始终坚持认为像抄录、标点、注释这些基础性的文字工作必须有人去做,而且必须做扎实,否则就谈不上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可是,很多种情况下,争论一起,像种玉兄这种学术态度就被浮躁情绪所遮蔽。8月12日,歌声悠扬网友注意到了这种倾向:其实我们学习并发扬的只是主人公的一种讲孝道、重仁义的精神,我感觉既然每个名字都有出处,就应该有他存在的道理。有同样的爱好和精神去关注同一个人,是多么有缘分的事啊!我感觉就冲这个,不管意见和观点是不是一样,也应该是惺惺相惜的。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也可以争个面红耳赤,但是不要因为这个而恶语相向。有时候做学问固然重要,但风度和胸怀同样缺一不可。菜疙瘩深有同感,单发一帖,名曰《清醒 冷静 环保》:我们不怕争论,但争论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论据,二是论点。但最关键的是证据!我们文史版块不需要表面的热闹,不需要无谓的争吵,甚至指责。没有证据的发言是苍白无力的,只能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口舌之争,意气用事,制造出的99%是垃圾,剩下的1%是毒药!我们不要让情绪战胜理智,感性替代理性。有时候,沉默是金!
种玉兄于8月13日发表《“阳伯雍”存在的合理性》,为我们大家做出了表率。“造伪欺世”固然不妥,“有辱先贤”的帽子也有点儿大了。“指出问题”是必须的,“妄加罪名”是不必要的。学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权论证自己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
对于这次争论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意义。菜疙瘩个人还是持肯定意见的。我们来听听谅直友老师的声音:鄙以为这种辩论很有必要。客观上传播了孝悌仁爱,增加了友谊团结,贡献很大,功德无量。诚然,综观辩文在各执己说时偶尔话语偏激,略有小恙,增些烦恼,在所难免。然瑕不掩璧,无须过多挑剔。(8月15日《种玉主人翁及地点之管窥》)有网友提出“纠结于阳伯雍与阳雍伯是否有悖于种玉精神”的问题,菜疙瘩以为首先要弄清何为种玉精神。其实种玉精神,无非孝义二字。“孝”属于私德,不出家门;而“义”,这里指的是行善,即慈善公益一类。我们文史网友团结起来是必须的,谁也不能把文史版块当做战场。
9月24日求是老师发表《我赞成雍伯说》,支持一剑兄的观点。讲自己从“伯雍说”转变为“雍伯说”的理由和过程,同时列举三部清代《玉田县志》共8处为“阳雍伯”;举出《麻山种玉歌》主人公多是阳雍伯或雍伯,对“保卫阳伯雍”提出质疑。9月27日,玉叟老师回帖:《麻山种玉歌》属通俗文艺作品的范畴,允许适度夸张与虚构;既承认雍伯的合法性,又承认伯雍的合法性,是其一贯主张。
10月27日,我们期待已久的一剑兄的第三篇论文——《辨明人仙查源流,拨乱反正真相出》,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发表。论文共分三部分:一、只有辨明人、仙,明确研究对象的学术范畴,才能排除研讨当中的思维逻辑混乱现象。二、查清传承源流,找出致乱原因,就能透过乱象纷呈的表象,发现种玉者姓名传播变异真相:源头不乱,主流也不乱;辽宋时名不乱,姓氏乱;元代乱象已过,回归正本;明代变异版本,辑印讹误。三、认真考核明清各版本《玉田县志》相关论述,得出结论——光绪县志所载《搜神记》“种玉故事”版本并不可靠。短短10天就先后有7位网友给予好评。
此后值得注意的,还有外地网友梁芸馆先生于10月31日发表的意见:古人字多通假,甚至有一些姓名也是这样。并不像后人认为的这么严肃,绝不可易。尤其是中古魏晋时代,更非鲜见。至于碑版文字,奇字异体,更为常见。所以,愚见“杨雍伯”或者“阳雍伯”或者“羊雍伯”,姓什么不是问题。倒是“雍伯”还是“伯雍”,有探究的必要。虽然不是以主题帖形式贴出的,但足够促人思考。
做学问就要迈开怀疑精神和证据主义这两条腿。玉叟老师是我们文史界的老前辈,硕果累累,德高望重,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后生晚辈的点滴成绩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必须明确。玉田文史问题的网上讨论活动进行的历程还很短暂,很多事情还属于探索阶段,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总结、提高。(一网友语)菜疙瘩个人以为,此次讨论主要收获有三:第一,激发了广大文史爱好者的极大热情,包括外地网友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玉田文史事业的向前发展。第二,促成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史料的新鲜“出土”。这就是纸上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出好饭尤其须要新米。第三,为我们今后网上研讨更加客观、理性,如何论辩、答辩,提供了至为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的文史版块刚刚起步,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乃至缺憾。这就需要大家共同呵护,悉心经营,使之逐步规范,走向正轨。同时也希望大家都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存小异,求大同,为了我们共同拥有的梦想!最后,衷心祝愿玉田文史版块未来的风景更和谐,更美好!
小菜一碟 2012-12-12 20:29
察访元代古墓群【第一篇】


  九三年版县志(430页) 鸦鸿桥元墓群,在河东村北,总面积两万平方米。有十四所墓葬已遭破坏。多数为砖室墓。有四圆盆,磁州窑花藻深腹白瓷碗,柳絮征衣白磁盘,钧州窑白瓷碗,双系罐,白衣酱裙四季壶等三十余件出土。其中柳絮征衣白磁盘、四圆盆、钧州窑白瓷碗、花藻深腹白瓷碗五件列入县级文物保管。
        一、古墓发现过程
  1986年河东村搞土地规划,调整地块,另划出一块地供群众建房用土,并规定每车收费六元。王贵海兄弟二人用车取土,意外挖出砖块,当继续深挖时,出现坛子、罐子、盆碗之类的瓷器还有少量的铜钱。拿回家找人看 ,才知道挖到古墓了。一共收集了成品半成品三十几件,也没当生么宝物在家里仍着。
  1982年县内搞文物普查。当时驻鸦鸿桥工委的普查员叫陈德林。去现场勘察过,并协同县文管所的王子玉收走了全部出土文物,按规定付给王贵海兄弟二人30元的保管费。
  陈德林手中至今还保留当年上缴的收据,时间是1986年6月27日
        二、确认元代古墓的依据
  经过现场勘查和文物鉴定,认定元代古墓的依据有三点:
        ①&nbsp;&nbsp;&nbsp;&nbsp; 出土文物有磁州、钧州窑瓷器,属宋代产品
        ②&nbsp;&nbsp;&nbsp;&nbsp; 出土的铜钱没有元代以后的
        ③&nbsp;&nbsp;&nbsp;&nbsp; 出土的陶罐骨灰和蒙古人的风俗一致。出土的砖块也和明代的不一样。
从以上三点认定最晚也是元代以前的古墓
        三、综合分析
        ①&nbsp;&nbsp;&nbsp;&nbsp; 公元前936年,石敬瑭把幽燕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人,自己称帝。玉田县已经属于契丹人的地域。玉田县没有宋史,只有辽金这段历史,至今已经一千多年了。而契丹人的丧葬风俗,也是用黑陶罐装骨灰埋入地下的。几乎和蒙古人是一样的葬礼,只是少数王公贵族受汉文化的影响,才使用棺椁,并陪葬生前喜欢的宝物,而平民百姓非常简陋。出土的砖室墓,空间也是很小的,而且埋得很深,每个墓室用砖一二百块,上下砌成桶装,只起到保护骨灰坛子的作用,没有排场的表现。从出土的墓穴看,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
        ②&nbsp;&nbsp;&nbsp;&nbsp; 认定元代墓。蒙古人统治中原只有90年,就被赶回蒙古大草原了。据传50户住着一个蒙古人,称它们为鞑子。十家一把菜刀。元代以前这里就人口稀疏,也不可能住进太多的蒙古人。这里原来就已经是他们的属地,而不是他们进驻的重点。因此也就没有更多的蒙古人葬在这了。这出土墓应该早于元代。
        ③&nbsp;&nbsp;&nbsp;&nbsp; 出土的铜钱也没有元代的,也能证明早于元代
        ④&nbsp;&nbsp;&nbsp;&nbsp; 综合以上三点这片墓地应该是辽金墓地。辽金时代契丹人或女真人已经由北向南迁徙,有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他们的后裔,自明永乐年,大批南人北迁,已被逐步汉化。其他村有出土过此类墓葬。九十年代末,新风村村民杨宇忠,在赵家街坑边放羊,就挖出过这样的黑陶罐骨灰坛子。
        因此古鸦鸿桥始建于唐宋,繁荣于明末清初,提供了证据。
        访查后,元墓群位于河东正东三百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元墓址现已是个体养鱼池。有无保护和挖掘价值再论。出土文物中由李某上缴的一面铜镜




玉邑两耄赴会清宫千叟宴【第二篇】



        清朝举办大型宫廷宴会有三次,史称千叟宴,玉田境内共有两位老人应邀赴宴
      十一年县志记载:“李玉林九十二岁邀恩赏”
        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李玉林兴左人①生于仕宦之家。曾祖父李充大明万历戌子科举人(公元1588)。历官刑部主事。祖父李本植明万历二十六年拔贡历官东平知州。父亲李及秀清顺治丙戌年(1646)进士历官户部郎中。钦差巡按河南监察御史。外祖父王大智,鸦鸿桥河东人。万历甲辰进士(1604)历官太仆寺正卿三品官。四位前辈皆为明清两代县内很有名望的廉吏。李玉林以祖上功德荫生“州同知”衔当于六品。另有记述:方正自持足不履宫廷。康熙十二年,晚生后辈联名重修县内“乡贤祠”。祠内供奉二十六位贤士,其中有五位是李玉林的亲人。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4年3月18日清圣祖玄烨六十岁寿诞。在畅春园举行盛大国宴李玉林有幸被邀出席盛宴。以年龄为界,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即可应邀赴宴。
        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西轩湖甸王氏族谱记载:“王毓柱候选布政司理问,恩进五品官。嘉庆元年,恭预千叟宴”(布政司理问事是主管勘核刑名罪犯的官员,省厅级授理监察复核案件的官员)
              乾隆六十年(1785)嘉庆元年正月举行登基大典,隆退位称太上皇。于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叟宴。凡六十岁以上的五品官即可应邀受宴。
              这次盛宴共酒席八百桌,八十岁以上的坐前排和皇帝面对面饮酒。皇子皇孙为老人们敬酒助兴。养老 尊贤敬贤。乾隆皇帝并为每位老人赠送礼品。手杖一柄,犀牛角做鸠,黄花梨木柄,银片镶嵌一百个寿字。御赐纯银养老银牌一枚。七十岁以上的重纹银十两,七十五岁以上的重十五两,八十岁以上的重二十两,八十五岁以上的重二十五两,九十岁以上的重三十两
            
            注:明永乐二年移兴州左屯位于玉田,卫署建于城内。玉田营衙署,即兴左卫地改建



        被遗弃的“文化瑰宝”【第三篇】
       
       
        退休后,每月逢五排十都要赶鸦鸿桥大集,会友闲谈。2010年7月初的一天,与同窗蒋耀义谈到某建筑的工程队施工挖到古碑一块,写有鸦鸿“港”三字,听后就好奇的想看看“港”字是何意?于是按照提示线索逐人查寻,结果查到最后一个知情人还远在沈阳作生意又打联系电话,一问确有此事,但已经是前七八年的事了。
2002年原供销社大饭店拍卖金桂文、曹丽华中标后改建“隆福超市”拆出一块带字的石碑,当时没有人重视,只记得有“鸦鸿港”三个字署名是一位太监,工程结束后另一个股东金桂文把碑至河东家中,次年就生病得癌。自认为是因石碑引发的不祥之兆。又以保护文物为借口送至原处,曹丽华在电话中说此碑现存放在超市院内某库房中,可以自己联系。
7月26日晨,即去隆福超市找一找,碰碰运气,结果在厕所和垃圾堆之间找到带字的方石一块,细细摸擦果然出现鸦鸿“岗”三字,“修于天啓之七年”几个字,惊喜若狂,无需细看,要找的就是“它”,仅“天啓之七年”等几个字,就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随即走向镇政府,向镇领导汇报,当时镇领导也求知若渴,时任人大主席田文学说:“不懂的地方历史,就不能很好的指导一个地方的工作”,当场拍板运回镇政府加以保存。
平静 2012-11-1 19:23
学良兄好,感谢您的信任。尤佩服您严紧治学,修专敬业之精神。大作已拜读,平静学识浅薄,不敢妄言。文章旁征博引,考证充分详实,诚可信。世事虽流离繁杂,但万变不离其宗。史说纷纭,最应正本清源,去伪存真。郦道元的《水经注》历朝不禁,流传最广,为历代史学家和地理学者所推崇,可信程度当首。至于其它版本,或虞或误,不敢恭也。
邵官屯 2012-10-22 12:57
一剑兄,我没有读过玉叟先生等反方的文章。只读过你的两篇考证。以前我也一直以为是伯雍,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看一剑兄的考证,材料详实,脉络梳理清晰,言之凿凿,言之凿凿,我是倾向于一剑兄的观点。
从一剑兄的考证,我大概了解了多个版本形成的源流因果。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辑录后出的搜神是歧义之始,光绪版县志行世,遂蔽人耳目。
我以为一剑兄最后结论语气的修改是对的,我们讨论的是事实,其余不妨本着恕人之心。
搜神记成书最早,这话相对来说应该不错,但后来失散,胡应麟辑录,流传于世遂有歧义,这一过程,光绪版作者可能没有更深入的梳理与反思,只是相当然或者根本就没有重视地认为它是可靠的,这一行为,或者武断,未必深心。
县志工程浩繁,某些细节上的粗疏,可能只是想当然的想法造成的。其事可诛,其情可恕。
刘凤悦 2012-10-20 08:56
东方一剑: 辨明人仙查源流,拨乱反正真相出
——三论《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
吴学俍
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的网上讨论进行了两个多月,许多网友畅所欲言, ...
殊为难得,钦佩之至。两栖之才,多多交流。
燕石斋主 2012-10-19 11:59
三论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一文读过,觉得辩证有力,源流清晰,虛实分判,正谬分明。翁伯为种玉主人公原型,阳伯雍则为小说中人物,文学作品中之人物与历史真实不容混淆。东方一剑又作了项正本清源的工程,难能可贵。
19711021 2012-10-19 08:09
东方一剑: 请陈先生阅后多多赐教!谢谢!
梳理得比较清晰了。光绪《玉田县志》虽然是官方领修,但似乎丁维个人用力甚多,而集众力不够,这点和光绪《丰润县志》形成鲜明对比。丁维虽为进士,但失误也有所难免,在阳雍伯的名字问题上,可能一时失察,不过成绩还是主要的,嘉惠后人甚多,我辈应稍存恕道,不必大张挞伐。我最近有点不适,无法提供更多意见。
前进人生 2012-10-18 20:49
东方一剑: 辨明人仙查源流,拨乱反正真相出
——三论《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
吴学俍
关于《搜神记》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的网上讨论进行了两个多月,许多网友畅所欲言, ...
首先,个人意见认为人与仙的姓名也没必要不一致;其次如联系种玉者为周景王孙的因素,阳雍伯或阳伯庸应是封邑(阳地)名字(雍)封号(伯)的组合,两种叫法古人都有,但习惯后种叫法。我觉得古人对老者的尊称一般名字后面加“公”或“叟”的较常见,加“伯”者恐怕没有封邑或不是王室贵族是不能够的,起码在先秦的时候应是这样,所以我一直纳闷名字中有“伯”字是不是后人开始联系了贵族的这个身份开始才出现的,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还请对先秦有精到研究者指教。
如不考虑周室贵族的因素,那么光绪版县志说法完全可以摒弃,因为编纂者是先贤未必就是权威。
此篇考证论述详实、客观、全面,考证者持论公正,应得到支持。
简单提出一两个看法,函望一剑兄莫嫌鄙陋。
.
前进人生 2012-10-18 19:28
东方一剑: 请您惠阅!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谢谢一剑兄的厚爱,是哪一篇?
无用功 2012-10-18 19:27
东方一剑: 老弟!又写了一篇讨论文章,发表之前向你征求一下意见,望不吝赐教!
哥哥,客气了。你发过来,我跟着学习是真的。 握手!
穿越时空 2012-8-12 10:26
东方一剑: 种玉故事主人公姓名考
                    吴学俍
                   一
玉田县的县名,源自无终山种石得玉的美妙神话。
但关于这则神话传说的主人公姓名,则众 ...
一剑坛友:你好!今日才打开自己的空间,方才见到你的文章。首先我感到的是荣幸,这是眼中有我呀!遗憾的是对于这个命题的探讨,我始终处于旁观之中,一是心不在焉,二是你们的水平都太高了,我难以置喙。在这个命题的争辩中,我看到了一群高人,我只有佩服的份了。你的命题及论证很有见地,更多的资料越来越支持了命题的成立。谢谢你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见识!
平静 2012-7-25 18:24
吴学良老师。八十年代初期参加过县文化馆读书写作班。当年的帅小伙啊!
玉叟 2012-7-2 10:43
学俍老弟:
   认真拜读了您的大作,深感老弟学风之严谨,涉猎之广泛,不能不生敬佩之意,也确实看到了玉田县文史事业的希望。关于我们共同关心的阳公种玉问题,提出几点看法,谨供参考。
1、关于种玉故事主人公的姓氏,你我意见相同:是“阳”而不是“杨”。
2、难下定论的是此人的名字,究竟是伯雍还是雍伯(或写作翁伯)。《水经注》等均写作“雍伯”。但是,明代的两个版本,清代的《四库全书》,还有当代的两个版本,均写作“伯雍”。因为不可能找到干宝的原版,这个问题的铁证、确证也就难以寻找了。
3、真实的阳公,其姓名肯定是雍伯或翁伯,混乱主要出现在民间传说中。不知是否有这种可能性:民间传说把“雍伯”误传为“伯雍”,一些研究历史的人总想以真实的人名纠正传说中的人名,结果造成混乱——当然,这是我的推测。
4、不能不考虑“约定俗成”这个问题。称种玉主人公为阳伯雍,这在当今已经约定俗成。如果我们有铁证、确证,足以把这一讹误纠正过来,那当然可以打破这个约定俗成。考虑到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并不是十分重要,在尚未掌握这种具备翻盘功能的证据时,是否应该暂时搁置这一争议?
很愿意就玉田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共同切磋。我甚至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现阶段真正可以就玉田古代史上的难题进行切磋的,只有东方一剑了。

                                         张树云
                                                    2012-7-2
穿越时空 2012-5-25 21:51
东方一剑: 您好!因为忙,不经常回自己空间转,因而慢待拜访的朋友了,特此致歉!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搞文学习作,业余爱好,种多收少。工作当中,也搞一些新闻报道,偶尔 ...
一剑朋友你好!今日在自己空间见到你的回复,感到很亲切。佩服你的职业,也佩服你的文采和对某些问题的见解。以后多切磋,现在我就拜读《纪事》中你的那篇文章去。
小菜一碟 2012-5-15 12:19
麻山寺碑记

夫天之钟秀于山陵。与神之垂招于寺宇。非□□□□翠。飞阁流丹。而如□□□□□□也。是
山因寺以增辉。寺凭山而生色。斯胜地之所以常存也。我玉城北相距十八里有麻山焉。是山
由燕(?)山蜿蜒而来。崒(zu)然起于莽苍之中。形势幽深。村□□□传为□雍伯种玉□□□□□忘(念?)
□骚人诗客游赏低徊。著于吟咏间者。详且备矣。惟山之阳不知建(?)寺于何年。□□□□。佛号
尝闻于翠岫。惟康惟保。经声时振乎麻峰。下临一带烟云。田连阡陌。村民祈晴祝雨庆(?)岁而通。     
故岁时伏□久蒙其福。但惜其地势狭隘。殿宇摧残。而山门客舍均不能周备。于是谋诸村众。
与(?)□修整。刈枯木而芟腐草。开荒山而展地基。历廿年之久。悉心相度。几费经营。迨乾隆五十
年山门客堂佛殿僧厨添盖一新。而厥工告成。今而后登临于此者。仰佛光之灵照。□山□□
清幽。缅怀种玉古人。能不悠然而动遐思乎。噫嘻。山也。寺也。是造物之灵欤。抑人心之□□。□
此物力绌耗之时。一为之倡而应者如□□□□□□□□□□□□□□□□□□□□□
于将来。始为之记。以俟后之君子【此行字数无法准确统计】

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
穿越时空 2012-5-13 21:27
我又糊涂了,看《纪事》,学俍坛友八几年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了,资深啊。理还乱。
12下一页

QQ|Archiver|小黑屋|玉田生活网 ( 冀ICP备13003912号-3

GMT+8, 2024-5-15 16:22 , Processed in 0.03771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