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玉田生活网 返回首页

春日海风的个人空间 https://bbs.yutian.cc/?140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郑州唐青花造假已经不敢公开展示

已有 268 次阅读2011-3-7 01:16 |

郑州唐青花造假已经不敢公开展示

据说因为虚假,郑州考古研究所已经把它们藏起来。

唐墓出土青花罐初探(组图)                    
              中华收藏网  www.sc001.com.cn      时间:2008年05月14日
      

                          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距巩县窑约19公里,2006年10月,该镇以西4公里的7号唐墓出土了两件青花罐(图1、2)。这两件青花瓷罐是目前国内外所见工艺最复杂、最精湛,器形最大的完整唐代青花瓷精品。器表装饰的蓝彩纹样有多种为新面世品种。这一重大发现于2007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中国古陶瓷学术年会上发布,立刻引起与会国内外古陶瓷专家的注意,大家为之振奋。会后不久,耿宝昌会长及王莉英、袁南征、孙新民等副会长先后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实物进行观摩、研究(4,5),都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这两件青花瓷完全符合学术界公认的青花瓷标准。即:必须是白瓷;以氧化钻为蓝彩呈色剂.釉下绘彩在高温下一次烧成。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古陶瓷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发现,借此足以对我国制瓷史的认知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新认识。

图1 出土唐青花罐之一


图2 出土唐青花罐之二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以往有关问题:
   
  1.对青花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分歧。一部分学者不承认唐青花的存在,还有人提出元代说,认为“唐代青花瓷都是唐三彩中珍贵的纯蓝彩器,属于陶器,青花瓷应始于元代”。另有一部分人依据1957年和1970年浙江两处宋代塔基下分别发现的两只青花碗与10多块青花瓷残片,持青花瓷起源于宋代说。还有一种观点,虽然承认唐青花的存在,但把巩县窑初唐晚期开始烧造的唐青花的前身—白釉蓝彩器归为唐青花。这种白釉蓝彩器的烧成温度一般为1000一1200℃,只是一种低温瓷。除上述不同观点外,还有青花瓷中国起源说和外来技术影响说的争论。


   
  2.唐青花的几次重要发现。1998年,印尼海域一艘被称为“黑石号”的9世纪初阿拉伯沉船中发现了3件唐青花瓷盘,船中还发现了长沙窑生产的带有唐“宝历二年”(826年)题铭的瓷器.1975年至1983年间,江苏扬州市中唐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出土唐青花瓷残片以及完整或可修复的白釉蓝彩器。以上两次重要考古发现,解决了唐青花的相对生产年代、贸易市场及出口到海外的航线、外销地区等问题;2002年至2007年巩县窑址的考古发掘,找到了包含唐青花执壶、碗、盘、盒、枕等器物残片的文化层,解决了唐青花的产地与层位关系问题。以上每一次重要发现,都曾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同时将唐青花的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次郑州7号唐墓出土的两件青花罐,不仅是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出土地点、时间和出土单位的完整器,并且是一种新器型,装饰纹样也有多种前所未见的。这次发现在唐青花的研究方面为我们拓宽了视野,扩展了新的思路。当前,海内外有关学者和唐青花爱好者都抱有一个愿望,就是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与有关单位学者召开一个“唐青花专题研讨会”。   

 7号基的形翻、随葬品与墓主身份问题

  
  7号墓为一竖穴土坑墓,南北向,由墓道、雨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较宽,雨道塌陷,长方形墓室。此墓平面基本呈梯形,总长7.8米,墓道窄处约1米,最宽处约2米,墓底距地面6 .1米。人骨与葬具均朽为粉状,已看不出葬式。随葬品散置于墓室底后部的东西两侧。除两件精美的青花塔式罐外,另有3件大小不一的白釉素面瓷罐(图3)。据负责该墓清理工作的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汪旭先生介绍,两件塔式罐出土时器体与托座已分离,但未损毁,分布在墓室东侧。


   
    从此墓的规模与形制看,属于小型墓葬,是豫中、豫西地区唐代常见的墓葬形制。墓主一般为社会地位较低下的平民。但从此墓随葬品的组合、品类看,显然不合乎当时的一般风尚习俗。如当时随葬品中常见的牛车、男女俑,猪、狗、鸡、鸭等动物俑或井、柞臼等模型在该墓中都未见,也不见唐三彩制品,却随葬一般被认为是佛教珍贵用品的塔式瓷罐。此外,还随葬3件日常实用的白釉素面瓷罐。由此特殊现象,我们有理由认为墓主并非一般平民,有可能是一位佛教信奉者,或从事佛教事务活动者。还应考虑到,唐代青花瓷是销往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一种外销瓷,因此也不排除墓主是从事外贸活动、往来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经商人员。当时,唐王朝尽管大力倡导对外开放政策,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繁荣昌盛,但从事贸易经营的商人身份和社会地位并不高,按当时的丧葬制度,这类人死后葬以小型墓亦属情理。


   
    关于7号墓的埋葬年代,单从该墓形·制看不出比较具体的埋葬年代,只能从随葬s件器物的时代特征加以判断。塔式罐作为一种佛教用品,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正是佛教盛行之时。隋末唐初的塔式罐,形体粗矮,多以模制兽面贴花为装饰(图6)。盛唐至中唐早期,流行低温釉陶三彩塔式罐,罐体变得瘦长,不见模制贴花装饰,但整器结构更复杂化。图7这件三彩塔式罐出土于巩义市北窑湾村一座有纪年的唐墓,墓主薛华,葬于元和十年(815年)十月十七日,单就此器整体造型看,跟郑州上街区7号墓出土的2件青花塔式罐基本相同,仅托座为碗形。由此可以认为二者大体应是同时期的产品。就是说,这两件青花罐的生产时间可定在8世纪末至9世纪初。另从郑州上街区7号墓出土的3件白瓷罐的造型特征看,体形较粗矮、小平底,具有盛唐时期同类器的特征。这样,7号墓的埋葬时期也就大体上定下来了。

 青花先雄的翻作工艺、遭型与装饰

  
    从制作工艺看,这两件青花瓷罐是当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较大的产品,器盖、器体、托座与圈足都是分别制作,然后粘结为一个整体。这种组合体产品一般器形较大,要求每个部件都大小适宜、尺寸严密、粘结牢固,保证整体的协调一致和器形端正。这两件青花瓷罐都已达到合格水准,无可挑剔。
   
    两件青花瓷罐的造型基本相同。器盖呈覆碟形,盖钮呈宝塔形。器体为敞口、圆唇、直颈、圆肩、弧腹、平底。下为碗形托座,托座下为喇叭形圈足。只是其中一个的肩部有两道凸弦纹(图1),而另一个的肩部只有一道凸弦纹,圈足上部又有一道凸弦纹,似形成一周折棱(图2)。均为瓷质,烧成温度较高,胎呈乳白色,胎质细腻。周体罩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层均匀,釉色洁白而有光泽,无脱釉现象,但部分器面稍泛黄。器盖、器体肩腹部均釉下绘蓝彩纹饰,蓝彩浓淡不一,浓处呈深蓝色,可见细小黑色斑点,淡处呈浅蓝色,不见晕散现象。两器的尺寸与所绘蓝彩纹饰各有不同:图1,盖钮顶部绘“甲”纹,钮的周边绘对称草叶纹。器体肩部绘蔓草纹,腹部绘束花纹、牡丹纹、草叶纹和童戏纹,幼童拿弯钩状长物,下有一圆球,作击球状。器通高44厘米。图2,盖钮顶部绘草叶纹,钮周围亦绘对称4个草叶纹。器体、肩部绘牡丹纹、蔓草纹、草叶纹,另绘对称两只飞虫,虫体枣核形,双须双翅,看上去似蜂似蝶。通高44 .2厘米。

        
 艺术风格   


  两器造型浑圆丰满,端庄朴实,加之制作规整精细,釉色光洁莹润,蓝彩鲜丽朴素,充分显示了清秀雅致、雍容华贵的特色。装饰纹样新颖别致,简洁明快,格调自由舒展,形成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成为实用与美观高度结合的典范。
   
  巩义市以东约8公里的巩县窑是唐代生产白釉蓝彩器和唯一烧造唐青花的窑场,毫无疑问,这两件青花塔式罐即巩县窑所产。唐青花与唐三彩都是巩县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产品,犹如异军突起的两朵并蒂莲花,二者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并驾齐驱,各显风光。这种复杂造型的塔式罐也见于此窑生产的三彩器。二者不仅造型结构与制作工艺基本相同,而且都强调整体美和形体的规范化,富于个性,富于变化,但器表装饰的艺术风格差异非常明显,各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青花罐器表洁白、莹润,纹饰用彩只有蓝色一种,装饰手法只用绘画技法,花纹简约、清秀、明快,用笔细致,轮廓清晰,整体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三彩罐则器表色彩鲜艳,斑驳陆离,蓝、白、绿、红、黄、青、储等杂色并陈于一器,饰彩手法则不用描绘,而是采用点、抹、洒、涂,还巧妙运用彩料流动和呈色深浅不一的特性,创造出色彩复杂多变、自由搭配的不同纹样。另有不同的是:青花罐为瓷质,胎质坚固耐用,不渗水;三彩罐为低温釉陶,胎质疏松,有渗水性,易损毁,因而实用性较低。两者相比,青花罐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上明显更胜一筹。


   
 继承与创新


  巩县窑成功烧制的唐青花,作为我国第一代青花瓷,应该说它是一种时代产物,或者说它是文化艺术与陶瓷工艺技术持续发展的产物。首先,唐青花是在烧制高质量白瓷和釉陶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隋唐时期,陶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当时巩县窑烧造的白瓷被认为是我国北方最早出现的精细白瓷之一。近年来巩县窑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证明,从北魏时期到晚唐时期,此窑场一直在烧造白瓷,白瓷的生产显然为唐青花瓷胎的生产工艺打下了基础。工匠们在长期烧制低温釉陶唐三彩制品当中,对各种材料、釉料的化学组成与调配,特别是各种彩料的呈色机理以及焙烧技法加以熟练掌握和运用,从而成功烧制出蓝、黄、绿、白、赤、酱等不同的色彩。其中特别是对蓝彩色料—氧化钻性能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为制作唐三彩制品与唐青花制品,在彩料和釉料的选择、加工方面准备了必要条件。


    据初步研究,郑州7号唐墓出土的这两件青花罐,从胎料、釉料、彩料的选择、加工、调配到制坯、器形设计、粘接,再到绘彩施釉、晾干至入窑焙烧、火候掌握等整个工艺流程都非常规范、精细,不仅显示了工匠们娴熟的技艺,也显示了当时制瓷业已达到的最高水平。两件青花瓷罐生动地表明了唐代制瓷业的革新技术与大胆创新得益于工匠们敏锐的市场意识,显示出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巩县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争得了重要地位。
   
    此两罐作为主体纹样是花卉纹、童戏纹和水藻纹、束花纹等,作为辅助纹的是蜂(蝶)纹、散叶纹等,这些纹饰都是工匠师笔下创新、升华描绘出来的新款。如此新颖别致的纹样在当时其他陶瓷器上少见或不见,却往往见于五代与宋代的瓷器上,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饰彩技法全部采用毛笔绘画而成,显然是由纸帛绘画艺术移植而来,具有浓郁的写实或写意韵味。隋唐以来瓷器装饰艺术的这项重大革新,为以后瓷器上出现的各种趣味浓郁、十分生动的花鸟画、人物画打下了基础,为后来釉下彩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玉田生活网 ( 冀ICP备13003912号-3

GMT+8, 2024-5-5 20:02 , Processed in 0.04782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