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505050" size="2">现在数码相机发展太快了,不管是什么数码相机都开始慢慢具有了一些专业数码相机才拥有的功能,比如现在一些准专业的数码相机就都开始普遍的支持RAW格式的图片拍摄了,这个以前总能在单反论坛里听到的名词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相信很多网友都未必能说清楚,所以,这里再给大家小补一下课。<br/><br/>什么是raw格式的数码照片?<br/><br/> raw格式相当于数码底片,ccd感光的原始数据数据,对于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一个raw文件保存了300万个点的感光数据。严格来说,一个raw文件还不是一张照片,因为还必须提供相应的参数,比如色温(白平衡),锐度,对比度,经过相机内的软件处理,才能成为一张照片。一般来说,一个raw文件包含以下信息,ccd的感光数据,拍摄时相机设置的参数。所以raw格式的图片几乎是保持了一张照片的原始风貌,没有经过什么压缩的处理。<br/><br/>我们在处理raw文件的时候和其他的格式有什么不同?<br/><br/> 在电脑上对raw文件进行处理,实际上相当于相机本身处理拍摄出来的原始图像,如果把这个过程看成“感光元件感光”+“各种参数处理”=“照片”。而raw我们可以看做是感光元件感光的原始信号文件,在电脑上是做合成各种参数的处理过程。这样我想就清楚了,而其他格式的图片,都已经是最终的“照片”了,像JPG、TIFF这些都是一样的。<br/><br/>既然RAW文件是原始未压缩的文件,那么为什么还比TIFF这样的压缩文件还小呢?<br/><br/> 传统CCD每个像素只能感光一种颜色,根据感光的强度不同转换成不同的数字,不同的ccd这一数字范围是不同的,早期的8bit,到现在的10bit,12bit。8bit就是一个点感光从最暗到最亮分为256个层次,10bit就是1024个层次,以此类推。假设300万像素每个像素包含10bit的数字信息,那么它的未压缩的raw文件大小 <br/><br/> 3,000,000 * 10bit = 30,000,000 bit = 3,750,000byte = 3662.1K = 3.58M <br/><br/> 一般相机还会对raw文件进行压缩,是类似zip的无损压缩算法,文件还会更小一些。 <br/><br/> Tif是包含真彩色图片文件,所谓真彩色指每个点都包含24bit彩色信息,其中红(R),绿(G),蓝(B)各8bit,这样一个不压缩的300万像素tif文件的大小是 <br/><br/> 3,000,000 * 24bit/8 = 9,000,000 bit = 8.58M </font><br/></p><p><strong><font color="#f70909" size="4">RAW格式的好处</font></strong></p><p><font color="#505050" size="2">有人说RAW转换后的图片,比直接拍摄的JPEG格式效果差,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br/>RAW格式转换之后图像质量相比直接拍摄JPEG只能更加好,怎么能下降?问题大概是:在拍摄时使用JPEG格式,相机对图像自动做了一定的处理,而他在RAW转换时却没有做好相关的处理。<br/><br/>这里简单说说关于RAW: <br/>相机对JPEG能做的处理包括:锐度、对比度、饱和度、色调——四个方面;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和RAW转换窗口里的功能相媲美!<br/><br/>使用RAW格式拍摄后,在把图片调入PhotoshopCS时,软件自动打开了“RAW转换器”窗口,这窗口里面能做的事可是太多了(见图片):<br/><br/>1、白平衡:包括色温和色调,“色温”就是白平衡设置,在拍摄时可以在相机里面调整(对JPEG和RAW同时有效),但是拍摄JPEG时,一当设置了白平衡,事后就不能改变了,而且没有色温表就别以为可以设置准确,相机后面的屏幕是无法准确判断色温是否设置准确了,若事后想改变,只能在PS里面改变颜色了(要知道:在PS里面改变亮度、色彩等等各种调整,就会对图片细节产生一定的损失,改变的幅度越大、改变的次数越多,图像细节损失得越厉害!);但是使用了RAW格式,在转换时调整色温,相当于重新设置拍摄时的白平衡(就像摄影过程的延续),而且可调整的范围很大,是摄影的“再创作”。“色调”的调整其范围比在相机里面作改变的范围更是大了很多!<br/><br/>2、曝光量的改变:可以做正负4倍的改变,又是一次摄影的再创作。配合PS里面的图层蒙版,可以在同一张图片上,找到图片里几乎所有区域的丰富层次,我曾经给很多人(包括在学校)演示过一张大光比图片如何在最亮和最暗区域同时控制好层次,而JPEG格式如果曝光过度出现“死白”区域,就完全干瞪眼了。这一方法常常应用在:强烈阳光下的逆光摄影、舞台聚光灯下的摄影等等很多方面。<br/><br/>3、针对暗部和亮部作单独的调整、对比度、饱和度都可以调整;<br/><br/>4、锐度的调整:它的调整比在PS里面的锐化要自然很多,适度的调整,事后完全不露痕迹,清晰度却提高了很多!<br/>所有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都有“软”的问题,觉得不够清晰,拍摄JPEG格式,相机一般都是悄悄地给了一定的锐化,效果非常自然(专业相机默默的做锐化幅度比较小,比如佳能的1系列,尼康的D2X等等),如果你觉得还不够,可以在相机里面再增加一些(专业相机可以调整的幅度很大,比如佳能的1D,不仅可以调整锐化的程度,而且可以调整锐化的影响区域),但是都远不如使用RAW拍摄,然后在转换窗口里面改变效果更好。(相机对锐化的调整对RAW格式的文件不起作用。)<br/><br/>5、杂点杂色的处理、紫边的处理——这是更是佳能的DPP软件所没有的。有人说用RAW拍摄的图片,杂点比JPEG的多,这是因为相机对JPEG作了一定的处理,而RAW不是一种图象格式,而是原始图像信息的采集,经过PS转换窗口的处理,其效果要比使用JPEG拍摄依赖相机处理的效果好得多!<br/><br/>6、暗角的处理:广角镜头有时会出现四角失光现象,比如佳能的17-85mm镜头,是针对小数码芯片生产的镜头,只能用在1.6x的佳能相机上(目前只能用在300D、350D、20D这三台相机),它在广角端就有暗角问题,通过RAW转换器的处理,可以完全消除这一弱点。<br/><br/>7、插值放大:在下面图片里的⑦号,有一个很好的插值设置,这是在原始图像文件上面的差值,对图像原文件损失非常小,这里说的损失,是指清晰度的损失。如果进入PS再作插值,就会有很大的清晰度的损失,图像变得模糊,即使再作锐化,也难于补偿。<br/><br/>★一个特别重要的观点要请朋友们清楚:通过RAW的转换存成的JPEG图像,哪怕仅仅是用转换器的自动设置(根本不作手动调整),也比直接拍摄出来的JPEG图像在细节层次方面,效果好得多。<br/><br/>★有人觉得RAW很麻烦, 这是因为他不知道“批处理转换”的方法,在PS-CS2的转换窗口里,可以同时处理一大批图片,把你需要做相似调整的图片在数分钟之内全转换为JPEG或TIFF格式。这样就可以不使用RAW+JPEG拍摄了,节省了很大的CF卡空间。<br/><br/>——关于RAW的处理,要说的可是太多了,总之,对RAW良好的调整,才是追求最佳效果的摄影师离不开的。有这么一句话:“数字相机摄影师只有在RAW里面才拥有了自由的、广阔的天地!不懂得RAW,就不是数字摄影师。”只有玩胶卷的摄影师,才可以不懂得RAW。<br/><br/>就先说这些吧,感谢能看到这文章结尾的朋友们,有不对的请多多批评。</font><br/><b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