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494|回复: 3

卢如昌:世纪老人——郑超麟【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世纪老人——郑超麟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卢如昌


        郑超麟于1901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漳平市和平镇和春。他自幼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俄国留学,参加“少年共产党”,是闽西南最早的共产党员。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共上海地委委员、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央出版局局长,曾参加五四运动和上海第二、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出席中共“四大”、“五大”、“八七”会议和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次党代会,是我党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先驱者。 ` nd/N#  
    郑超麟少时刻苦读书,勤奋写作。小学作文有“高雅雄辩惊四筵”之赞,深得刘岑仲老师的赏识,中学作文被称为“笔老气苍”。1919年6月龙岩省立第九中学毕业后,他离乡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与邓小平同住在法国哈金森橡胶厂务工, 1922年6月,他与周恩来、赵世炎、尹宽等18位留学生在巴黎开会,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DZ~I  
    1923年他被选派到俄国留学,在"东方劳动者大学"研究马列主义。1924年春在莫斯科由李大钊主持他的入党仪式。1924年7月,因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共急需工作人员,他与陈延年等被指派回国,按排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机关工作,负责编辑党报,草拟共产党内部教育与党外宣传的文件,翻译布哈林著的《共产主义ABC》。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 。此间,他还担任党校上海大学的教员。 +56N}MAs  
    在1925年--1926年中国革命进展期间,他参加有名的"五卅运动",参加第二、第三次的上海工人起义。1927年4月,蒋介石实行反革命的血腥政变,中共中央机关迁到武汉,他参加了中共第五届大会。会后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革命失败后,参加中共党史上有名的“八七会议”。会后随新中央秘密回到上海,担任新党报《布尔什维克》的主编。1928年,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以中共中央巡视员的身份赴福建整顿党务,致信中共中央,报告召开中共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情况。对早期中国革命作出一定贡献。 YR'dl_  
    1929年与同志刘静贞结婚。不久,他初次为国民党的特务所捕。幸未查出他的真实身份,羁狱四十余日即被营救出狱。1929--1930年,开始接触到托洛茨基有关中国革命的文件,结果与陈独秀等八十多名老干部一齐转向托派;1931年5月,他代表“无产者”派与陈独秀一起参加中国托洛茨基派组织的统一大会,被选为中国托派统一组织的中委,兼宣传部主任。不久被逮捕,判刑十五年。因中日战争发生而提前获释、实际在狱七年,出狱后与妻子在安徽乡间养病,校改和续译了托洛茨基的《被背叛的革命》。1940年回上海、参加中国托派组织的领导机关--《斗争报》编辑部。同时翻译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第二、三两卷)。自从1939年新的世界大战在西欧开始后,中国托派的领导人中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被卷入世界大战后我们--中国托派--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问题。争论延长,又因政治问题牵涉到组织问题。结果,中国的托派组织终于在1942年重新分裂了。郑超麟是后来命名为“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派的领导人之一。 $ jkzm8{W  
    1941年12月7日,日军占领上海的外国租界,抗日革命活动处于异常艰难。从那时起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战败为止的几年中,郑超麟的主要精力放在写作方面。除了编辑托派的地下刊物《国际主义者》外,他撰写了《回忆录》和《三人行》这部对话体的政论集。后又撰写了《不断革命ABC》与未完成的《陈独秀传》。为了谋生,还翻译了意大利作家西龙尼的《丰丹玛拉》等书。1945年8月--1949年5月,他写了大量文章登载在公开出版的杂志《新旗》上。新中国建立后,他作了系统的研究,撰写了《国家资本主义论》一书。在解放军来到上海前夕,他所属的一派改组成为“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郑超麟是新党七名领导者之一。1952年12月22日,全体党员、所有中国的托派,连同他们的同情者均被捕入狱。从此郑超麟经历了长达二十七年的牢狱生涯。1979年6月,他和其他十一名幸免未死狱中的同志重新恢复了自由。 Rb/|ae  
    从1979年6月出狱到1998年8月逝世的十九年中,郑超麟的身体虽因长期受到摧残而局部残废,但他过的不是一般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而是投入十分紧张的思索与写作生活。这时期内他协助一些历史学家编写中国革命与中共(包括托派)的信史,纠正过去官方历史家在这方面有意与无意的歪曲,特别是纠正过去对于陈独秀的诬蔑与歪曲。此外他对中国与世界革命的基本问题作系统的与独立的思考,并且写下了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他的这三方面的努力,记录在将近百万字的文稿里。可惜迄今只有小部分能获得出版机会。虽然从1979年起他已获得人身自由,还被推荐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会委员,但他仍戴着“反革命”帽子到歧视。 uSsP'qd  
     他所著的回忆录虽曾获准以“内部发行”方式印行了两次,他翻译的一本小说《诸神复活》(俄国作家梅列希考夫斯基所作)得以重新出版。他的大量著作中,只有《回忆录》曾被班国瑞教授译成英语,由美国人文出版社出版。德国的鲁道尔夫•西格尔又由此书的英译稿译成德语,由德国法兰克福的书店出版。以此让海外朋友能多少见到中国这位非凡的马克思--托洛茨基主义者的生平。妻子刘静贞于1979年6月与郑超麟一起离开劳改营,不足半年后逝世。他们的儿子弗来,生于1938年,夭折于1945年。郑超麟晚年的日常生活是由他的侄孙女照顾的。 ]EN+^i1F[  
    1998年8月1日郑超麟病逝于上海,享年97岁。郑超麟一生性格虽历尽坎坷,饱经风霜,但追求执着、坚定,他虽豁达乐观,但性格固执己见,造成人生悲剧。他晚年勤于著书立说,且著述颇丰,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革命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一定贡献。 G;ihm$Cad  

    (作者系福建省漳平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宣传委副主任 F ,;B  
    中共福建省漳平市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wi*OZ7R  
    中国老区建设、红土地特约通信员) "F[e~S#V*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luruchang/2009/710/09710105331704354776035C7I3JCB0_2.html 7_9^nDU
 楼主| 发表于 2010-5-23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郑超麟先生1901年4月15日出生于漳平县城。自他18岁时候,也即1919年从省立龙岩第九中学毕业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他同周恩来等18人发起创建“少年共产党”,搏击世纪风云,他就再也没有回故乡。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和春郑”是在17世纪由和春乡迁入漳平县城的,谈起太常陈、丁坂刘、北郊李、和春郑历历如数家珍。他认了漳平老乡,也就认了漳平旧属龙岩州,今属龙岩市而认同龙岩人为大老乡。在他1979年恢复自由,1980年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在无数的历史学家和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人如邓蓉(毛毛)等接踵访问这位世纪老人的忙碌中,我们也才能挤上一角的位置见到他。他曾自嘲地说:“百年坎坷一身留,谁料残生遇转头。名姓长期遭禁忌,如今屏幕屡遨游。” &"=O!t2  
7e[&hea  
郑超麟是闽西以至福建人中第一个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我在采访闽西籍的革命者和开国将军时,常常听到他们谈到受启蒙的第一本书是《共产主义ABC》,这本书的作者是布哈林,译者就是郑超麟。郑超麟通晓俄、法、德语,时任中共中央杂志《布尔什维克》主编。著名作家楼适夷曾回忆1925年他在上海秘密听取瞿秋白、恽代英、尹宽、赵世炎等讲课时,亲眼所见的郑超麟的印象: CropHB/t  
hbSKlb0d  
“那时他还是绿鬓年少,风度翩翩,可能归国不久,丰腴的躯体穿着整齐的西服,左边上衣袋露出一条锃亮的表链,扣在胸部的衣纽上。他的讲题好像是《五卅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意义》,说话不很流畅,略带一点福建口音……”。 hP_{$c{4:g  
@cQ |`  
楼适夷没有想到,他眼前的这位留洋归来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10年前还是从很边远的福建漳平山城走来的。   dFZh1 *1  
<.ZD.u  
郑超麟祖上五代都是秀才,他小时在私塾读的是《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辛亥革命成立民国,他才入县里办的新学堂与陈明轩同窗。1915年,他和陈祖诒、刘子明、刘仲衡、刘奎光、刘清秋、郑雅中、林乃光等和随后的陈祖康考取福建省立龙岩第九中学,才第一次走出漳平的大山。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漳平县送他和陈祖康去法国勤工俭学,他还是向县学堂的老同学、爱国华侨陈性初先生的长公子明轩借了一套洋制服穿了起程的。 Hn]6re  
L?(m5u~b  
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布洛涅森林集会,18个留法学生发起成立“少年共产党”。郑超麟在其中,其他17人是周恩来、赵世炎、袁庆云、王凌汉、熊锐、任卓宣、李维汉、薛世纶、陈延年、刘伯坚、王若飞、尹宽、李慰农、熊渭耕、李富春、林蔚、萧朴生。后来李维汉回国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施存统商量,将“少年共产党”正式改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miV8jaV  
\*#E4`Y  
1923年春,经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联系,郑超麟等10人从法国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在那里听了托洛茨基的演讲,很兴奋地将其内容译成中文交《新青年》第4期发表。1924年春郑超麟转为共产党员,回国任中央宣传部秘书兼《响导》编辑,并担任上海地委委员和上海大学教授。1925年1月21日,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等九名中央委员。郑超麟是大会记录员,成为共产党员从“三大”的300余人发展到“四大”的900余人的历史见证人。至1927年4月底5月初在武汉举行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郑超麟当选正式代表。会后,郑超麟被留在湖北省委任宣传部长,与陈潭秋、董必武、向忠发等共事,中央并派张太雷接替张国焘为湖北省委书记。瞿秋白主持的党的“八七”会议后,将郑超麟带回上海,要他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 PI)uBA;  
6Z-[-0o+g  
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到上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后住在一起。那时留法的同学都纷纷结婚或恋爱,如蔡和森与向警予,李富春与蔡畅,赵世炎与夏之栩,刘伯坚与王淑振,邓小平和张锡媛。还有刘仁静从家乡带出来的妻子史静仪因为爱上陈乔年而闹出风波。留法同学王若飞见郑超麟还是单身,就介绍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工作的云南姑娘刘静贞与郑超麟认识,并撮合他俩结了婚。 ^AT#A<{1(  
2\#~%D>[  
1928年初夏,郑超麟和刘静贞同居实行共同的生活,尚在蜜月期间。留守上海的中央常委李维汉忽然通知他,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去莫斯科出席党的“六大”未归,留家的常委陈祖康代理省委书记,在《漳州报》上刊载脱党声明,要郑超麟代表中央入闽紧急处置。陈祖康是郑超麟的漳平同乡,又是一同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同学,他听了大吃一惊,负命匆忙动身到厦门。他召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紧急代表会议宣布开除陈祖康党籍,会议正式成立中共福建省委,选举刘乾初、陈昭礼、谢景德、陈真仔为省委委员,杨适、罗明、张鼎丞、王海萍、徐履峻为候补委员。刘乾初、陈昭礼、谢景德为常委,刘乾初为书记。中央又指定罗明、吴亚鲁、陈真仔为候补常委,罗明为候补书记,以备正式常委及书记发生意外不能行使职权时,即刻有人负责。 0Hr)h{!F"  
Mvk#$:8e  
郑超麟回到上海,李维汉在“六大”后已被排挤出中央,李立三兼宣传部长。郑超麟向新上任的总书记向忠发报告了福建之行的情况。他要求退出宣传部的工作,准备和妻子刘静贞去莫斯科读书。在等待出国期间,每人只支领原薪的一半即二十元大洋,难以维持生活。郑超麟就加紧翻译《宗教&#8226;哲学&#8226;社会主义》希望取得稿费贴补。这时,郑超麟意外被捕了。他自己调侃说,住在这里不用交房租,电灯免费,饭也是警备司令部送吃的。他化名王绳祖,应付国民党法官的审讯。不料法官中有一位苏福畴,是郑超麟在龙岩九中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他认出了郑超麟,却未加以拆穿。后经中央特科顾顺章在外面活动营救,郑超麟仍以“王绳祖”之名被保释了,可见苏福畴是起了掩护作用。 |99Z& <8f  
)J&!>GP  
出狱之后,尹宽来看他,拿出了一卷油印的托洛茨基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郑超麟在“东大”听过托洛茨基的演说,知道他是在列宁不在国内时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是红军的缔造者和 1924年新经济政策的提出者,最早敏锐地争取德国工人阶级组织联合阵线反对法西斯势力抬头。此刻对照他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他看出了托洛茨基的正确性和斯大林的错误。但在列宁死后,他却被斯大林以“反列宁主义”的罪名驱逐出中央委员会以至出境。 [jF\"#A  
u &{|f  
郑超麟在思想上接受了托洛茨基主义,认同了陈独秀的观点。中央政治局1929年11月15日会议通过开除陈独秀党籍,陈独秀、彭述之、尹宽三人合写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共有81人签名,郑超麟参加签名后也被开除出党。于是,他们打出了左派反对派的旗帜,创办《无产者》由郑超麟主编。1931年5月成立中国托派统一大会,  陈独秀为书记,郑超麟当选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不久,郑超麟第二次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在1937年8月因抗战出狱后继续参加托派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12月22日,郑超麟又以托派被捕,直到1979年6月5日恢复自由。但这时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刘静贞却病逝了。 cWa> r UsF  
"HbrYYRb'  
郑超麟留法期间的许多同学,建国之初都担任中共中央或国务院的高官,有人劝他写个思想检查就可以出来做事。但郑超麟不同意,坚决坐牢到“四人帮”垮台,历史迷雾逐渐拨开,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终于使托洛茨基和托派的问题真相大白而化解。 BYs^?IfW  
0Y\7A  
郑超麟1952年何以重新被捕入狱,看看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一段注释就可以知其背景。注释说:“斯大林同志于1937年在联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里,作过如下说明:过去,在七八年前,托洛茨基主义是工人阶级中这样的政治派别之一……,现时的托洛茨基主义,并不是工人阶级中的政治派别,而是一伙无原则的和无思想的暗害者、破坏者、侦探间谍、杀人凶手的匪帮,是受外国侦探机关雇佣而活动的工人阶级死敌的匪帮。” B' D 4]EB  
Gp))1b';  
1992年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注释修改为:“托洛茨基(1879—1940),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列宁逝世后,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1927年11月被清除出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托洛茨基进行了许多分裂和破坏活动。” (9D,Ukw  
N+NS\Y5  
1993年人民出版社《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的注释为:“托洛茨基(1879—1940)曾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列宁逝世后,他反对列宁关于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在联共(布)党内组织反对派,进行派别活动,1927年11月被开除出党。” ,_yf5 a  
vM2\tL@"  
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中的注释是纯客观性的叙述:“托洛茨基(1879-1940),十月革命时,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十月革命后,曾任外交人民委员、陆海军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1926年10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1927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撤销他的执行委员职务,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29年1月被驱逐出苏联。1940年8月在墨西哥遭暗杀。” pi?U|&.1z  
-%)8=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对托洛茨基作了正面的评价:“托洛茨基对大革命后期蒋介石、汪精卫两个集团的阶级实质的认识,对他们将要叛变革命的判断,对斯大林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的错误的批评,有些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责。”   !P b39[f  
@y`7csb p  
我们现在回顾历史,不得不叹服陈独秀和郑超麟等人,在1929年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认识高度,认识到斯大林的错误,这是多大的理论勇气和远见卓识啊! '|N9xL m  
qbe9 CF'@_  
可惜,郑超麟未能看到这一历史结论,他于1998年8月1日的黎明逝世了。但对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哲人郑超麟来说,一切都在他的胸襟中,他临终前说:“现在中国走的就是(中共)‘八大’路线,一种适合于生产力水平的生产方式,最后是会获得成功的。”“以后,真实的社会主义也必然会战胜一切资本主义一切阶段的包含苏联那种‘社会主义’在内”。 L1E\^)  
i&?do{YQ)  
作为经历过20世纪的一名老共产主义者,他充满信心和预见地说:  “我们试总结二十世纪的经验,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更好地进行革命。” ,*@6NK,.  
:S5B3S@|  
“二十一世纪的‘十月革命’,将是一次成熟的革命。” 3#H x^H  
AyMMr_q  
“当今的资本主义空前繁荣,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回光返照。资本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过程,则正在我们眼前进行。科学技术发展,世界变小了,时间要缩短了,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性的革命”。 DHV#PLbN $  
,&IBj6%Y  
郑超麟始终如一地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坚定信仰。 Mb(aI!;A  
vWwnC)5  
郑超麟身后留下的译著甚丰,他早年翻译有《马克思给顾格尔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恩格斯著《宗教&#8226;哲学&#8226;社会主义》,托洛茨基著《俄国革命史》(二、三卷),费尔巴哈著《未来的哲学》,布哈林著《共产主义ABC》,梅勒支可夫斯基著《诸神复活》,妥思退也夫斯基著《小英雄》、《野非卯夫》,纪德著《从苏联归来》、《为我的〈从苏联归来〉答客难》等等。他自己著有《不断革命论》、《三人行》。晚年著有《郑超麟回忆录》由中、德、日、英文版发行,还有《玉尹残集》、《怀旧集》、《髫龄杂忆》等问世。临终前由天地图书公司出版的《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更是成为传世之作。   :d<;h:^_  
jo4*,B1x  
革命者兼思想家、作家、诗人郑超麟是不朽的! Osdw\NNH~M  
##!) }i  

http://www.lyzx.gov.cn/new.asp?id=197550
发表于 2010-5-23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5-23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是应该欢迎有着独立人格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