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585|回复: 1

浅谈抗战时期冀东民间的进步文化【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浅谈抗战时期冀东民间的进步文化

来源:遵化党史网

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当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与需要紧密相关,其流传范围与时间,与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密不可分。
     
思想文化战线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配合抗日战场上的武装斗争,不论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起到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巨大作用.是武装人民、瓦解敌人、打击敌人的不可替代的思想武器。抗战时期遵化的民间文化,虽然区域性明显并且有的存在时间不长,但其特殊而巨大的作用不容低估。
   曾在遵化民间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抗日民谣、抗日故事和具有抗日色彩的儿童游戏以及村庄的化名等,构成了有遵化老区特色的民间抗日文化。在民间抗日文化的范畴中,当然更包括自从日本鬼子侵入遵化以来,制造的无人区、屠村事件及惨案,以及遵化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武装反抗斗争,多处惨案及战斗遗址,在史志一类资料或回忆文章中多有所记述,当时从不同方面起到了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
      
流传在遵化民间的抗日歌曲,有的是由我地下党或八路军秘密组织人员在基层向群众主要是向青少年教唱的,如《纪念九一八》、《抗日救亡歌》等;有的则是在经过某一抗日事件,后经人民群众口语相传集体加工创作,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又不断经过群众改编充实而成的,如《甲山战斗》;有的则是通过在民间流传的花会插曲或歌词改编而成的,如〈哭五更><锔大缸>.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因其有明显的乡土气息和小区域性的限制,所以没有一首被收在有二百多首的<革命历史歌曲集>;而在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学刊物中,也没有见到这些民谣被收入其中.这就更有抓紧搜集整理使其保存下来的必要.因为这实在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遵化(含曾是抗日时期的玉蓟宝、蓟遵兴等联合县的一部分的现在的外地区、县及县级市的周边地区,大约相当于抗战时期的冀东西部地区)民间抗日文化的瑰宝.
  蓟遵兴联合县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蓟县与遵化县
(现遵化市)兴隆县三县之一部,曾组成过蓟遵兴联合县.在现蓟县与遵化市交界一带的西龙虎峪镇,有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老教师花宝村.他和当地的几位退休老干部张景田、刘国祥、湛万富等,因常聚在一起切磋诗文写法而组成"畅叟圆".畅叟圆的老人们组成了一个撰志组,以一颗难得的爱国心长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精心搜集民间抗日史料.花宝村等发现在当地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曾流传过数十首抗日歌曲.这些歌曲大多在侵华日军最猖獗的1940年前后流传较广.那时,日伪军的据点遍布各地,他们随时到处清乡扫荡,老百姓的脑袋就像别在裤腰带上一样,随时都有丢掉的可能.在这种恐怖阴森的形势下,我地下党、八路军坚持抗战,克服重重困难在敌后与敌周旋,使我党我军的势力和影响日渐壮大.不但成建制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经常开展游击战争,从武装上打击敌人,而且地下党组织日益深入人心,犹如星星之火遍地点燃.在这一时期,我地下党组织教唱传唱的抗日歌曲,便应运而生了.

花宝村是蓟县西龙虎峪镇鹿角河村人,当时他只有十岁左右,现在他清楚地记得,每逢夜晚,有时在街头巷尾,而多半是没有固定地点,他常和一帮十五岁、二十来岁的青少年一起,集中在一起学唱抗日歌曲,他们天真烂漫,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有时小声唱有时大声唱.不时有我地下党或八路军的教歌员组织他们来学唱抗日歌曲.现年88岁高龄的地下教歌员延守贵,也是鹿角河村人,和他一起教抗日歌曲的还有湛万存(1914--1982),他们两人受党委派,从八路军部队的教歌员处把歌学来,回到家乡向群众教唱这些歌曲.这些歌曲大约有二十几首之多。
  当时正处于日军统治恐怖阴森的时期,我党还处在"开创地盘"的艰难阶段,大人们交谈往往是咬着耳朵说话,很给人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越是这样,这种地下小传唱也就越显得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威慑力,对于启发群众觉悟,打击顽固势力,震慑敌人,唤起人们的爱国心和救国心,越发显得它的作用.花宝村向延守贵搜集这些歌曲时,延守贵已记得不太清楚全面,延守贵是一边唱着一边回忆的,他唱一句,再叙述一遍歌词,花宝村按照延守贵唱的曲调,连词带曲唱一句记一句,随听随记后,回到家里在夜深人静时再进行规整,把歌词和曲调配在一起,第二天他再找到延守贵,一边把整理好的歌曲唱给延守贵听,请延守贵核对,发现有没记对或没有唱对的地方,延守贵再给予纠正.这样经过反复多次学唱记录核对,整理出初稿后,他又找到八十多岁的本村的柳先生、李合先生,以及后稻地村(属于遵化市)的陈祝敏先生等做了补充修改.(:花宝村搜集整理的部分抗日歌曲歌词1、《救亡歌》
      
    问:你们都是什么人哪?
    唱答:工农兵学商
.
    问:干什么去呀
?
    唱答:一齐来救亡啊
!
    问:拿什么来救亡
?
    唱答: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走出了田庄工厂和课堂,去把那前线上.大家起来武装,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响
.
    问:你们怎么走哇
?
    唱答:脚步合着脚步,肩膀靠着肩膀
.
    问:你们的队伍怎么样啊
?
    唱答:我们的队伍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起来斗争,朝着一个方向.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千万人为革命斗争而歌唱.我们要建成大众的课堂.大家起来武装,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响
!
    2、《快快起来同胞们》

    快快起来同胞们,起来齐为中国战争.日本铁蹄踏我国境,杀我同胞夺我城.团结起来向前进,赶走鬼子方得太平!
    3、《劝老乡当兵》

     (1)叫老乡你快去把战场上啊,你快去把兵当.莫得到日本鬼子来到咱家乡啊,孩子老婆杀个光,你快去把兵当!
     (2)你别说,谁来就给谁纳粮吧,看着国家亡,日本鬼子奸淫烧杀抢,还要把粮抢啊,全家老小杀个光,你才去把兵当
!
     (3)叫老乡啊,你快去把战场上啊,你快去把兵当.你不出枪我不当兵,想着法的躲呀无人打仗亡了国呀,看你怎么活
`!
  与山区人们教唱传唱的抗日歌曲不同的是,在蓟县的平原地区,曾流传过一段似快板书一样的小段,这段唱词以1943年腊月二十四清晨(公历1944119)发生在玉田县与蓟县相接的黄土坎村的一次战斗为素材,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场景、讴歌了人民子弟兵机智勇敢顽强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以及子弟兵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
   这段唱词说:家住河北省,玉田城西边;离城四十里,庄名黄土坎.腊月二十四,眼看要过年.来了八路军,家家住的严.鬼子来讨伐,八路就打他;吓得鬼子兵,喊爹又叫妈.鬼子来的多,还有铁甲车;不怕枪炮响,一直往前豁.村北两座窑,过去把砖烧.鬼子在南窑,八路在北窑.两路打冲锋,净是拼刺刀.打到太阳落,八路把兵撒.打死鬼子兵,足有一千多.鬼子进了庄,下了狠心肠.放火烧民房,还要好衣裳.百姓没处住,东奔又西颠.一家老和少,不能得团圆.多亏共产党,送粮又给钱;男女老少回了家,这才过了团圆年
.
  在腊月二十三的夜晚,我四区队由田心、娄平、张志超、贾德中等领导人带队.来到地处蓟县与玉田县交界的黄土坎村驻扎.这里有两个黄土坎村,蓟县和玉田县各一个,两个村子紧密相连,就如同一个村子一样.我军想在这一带休整,但被当地的一名汉奸发现后报告给了敌人
.

  在周边地区驻扎的鬼子闻讯后,迅速与天津北京唐山三地的日本鬼子主力部队联系,并迅速派来部队,鬼子兵从东、西、南三个方向朝黄土坎进发.在腊月二十四凌晨,天刚亮时,这些鬼子兵分头包围了黄土坎村.正当我四区队在村内受到敌军包围,形势十分严峻之时,我八路军十三团主力及时赶到,包围了黄土坎村外围的鬼子兵,我军内外夹攻,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在打了一天零半夜之后,我军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分成两路突围,在对敌取得大杀伤的情况下,顺利突围而出。

  这次战斗共打死了200多名敌人,而我军仅有50多人伤亡.取得了一次重大的胜利,而疯狂的敌人在遭到惨败后恼羞成怒,制造了惨无人道的黄土坎惨案,全村有100多间房子被烧毁,有27人死在鬼子的屠刀下或被鬼子放火烧死.给黄土坎村人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更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仇恨和伤痛。
  还有一段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曲子叫《连夯号》也叫《锔大缸》所谓《连夯号》就是过去农民在搞建筑之前要先在地基上打夯,以夯实地面,然后开始建筑.在打夯时,十来个抬夯人按照把大甲的那一个人唱出的口令的拍节,同时用力把夯抬起再放下的曲子.<锔大缸>的唱词大体意思是反映旧社会看重钱财权势的父母包办女儿亲事,把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许给三个汉奸坏蛋做新娘引起了三个女儿的反抗的故事,特附录如下:
  锔盆锔碗锔大缸

锔好了尿罐不漏汤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

眼前来到了王家庄

庄里有个王三怪

他有三个大姑娘

三个姑娘长得好

一个更比一个强

王三怪看中了三个地赖

要给三个姑娘作新郎

大姑爷本是个双人目

走路要用马杆把路

二姑爷倒是长得好

左腿要比右腿长

顶数三姑爷长得好

摘掉了帽子气死月亮

仨姑爷有点残疾倒不怕呀

都是汉奸走狗害人狼

大姑爷常给炮楼送情报

二姑爷给鬼子供钱粮

三姑爷坏水更是多

常打听八路去何方

仨姑娘一听这回事儿

一个个气得断了肝肠

找啥样的不比汉奸好

可叹这狠心的爹和娘

小日本早晚要遭殃

老糊涂光看他一时猖狂

当爹的只图一时痛快

不把女儿放在心上.

《锔大缸》的唱词就有这么三十多句,可是曲子只有两小段,这三十多句中,每两句成为一对,每一对的上句和下句其实都是引子,"把大甲"(大甲是绑夯用的两条木棍之间的绳子,把大甲就是在打夯时用一只手不断地扶着这条绳子的人,而另一只手则要扶夯的横杠.一般把大甲的人除了要有力气以外,还要会呼唤几段夯号才行,《锔大缸》是夯号中最为出名的一段)的唱这引子后,抬夯的众人随着他的声调合唱出后边的曲子来.曲子是同声合唱的,凡是唱到曲调中有""字的地方,都有一次把夯抬起再落下的过程.一般上句的曲子有三次,下句的曲子有四次,这比一般的夯号只有一次多出了两次到三次之多,故叫《连夯号>》连夯号的曲子与京东大鼓的曲子相近,但比京东大鼓的曲子简单得多.人们在打夯时,既欣赏到了《锔大缸》故事的引人情节,也受到了其中的人物故事的感染,还对仨姑娘的父亲对日本鬼子的权势的依附产生反感.

抗日故事在农村有许多抗日故事在民间流传.这些故事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大多有真人真事,有声有色,情节感人.笔者在<蓟县太和洼区抗日斗争史料>中所写的每个人物和事件,其实都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只是有的丰满些,有的单调些;有的则是人们根据平时所闻添枝附叶给以加工,借以表达自己爱国爱家乡反抗敌人的侵略的情感;还有的是人们从传说中生发或从其他资料中受到启发而杜撰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具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感,以增加故事的感染力.总之,不论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如何,都反映了人们要长自己的威风灭敌人的锐气的心情和意愿.在客观上,这些故事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
  总之,在抗战时期的遵化民间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既具有全民抗战的色彩,又反映了当时当地老百姓们的普普通通的文化生活,反映了蓟县人民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勇敢机智的抗日,又不忘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

                                           (辑录于互联网)

发表于 2010-5-2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