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3143|回复: 11

请在建设我们美好家园的同时也给绿树一个生存的机会与空间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请在建设我们美好家园的同时也给绿树一个生存的机会与空间吧!



大约是在上个月,帅府街路北的几户平房最终夷为平地。恐怕是玉田县最老的建筑——原女子学堂所在地(村之老师曾在此拍片发于论坛),也随之最终从历史上消失。现在,我们玉田县城超过60年,也就是解放前的老房子几乎找不到了。我们玉田悠久的历史以后只能到故纸堆里查找了。遗憾不可避免,但我们不应该让遗憾继续下去,特别是人为制造的遗憾。
闲时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游走,眼中的绿色不时闪现,可是与更加醒目,巍峨的高楼大厦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为了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也为了我们的子孙的幸福,请我们自己高抬贵手也给绿树一个生存的机会与空间吧!
在我的记忆里它们真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现玉田三中院内,原玉田一中,二中平房教室前的那些绒花树,它们记录着玉田一中的发展历史。大约十几年前,旭宇艺术馆,老干部局那条街道拓宽,北侧的槐树也被无情地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可是那些槐香至今萦绕在我的梦里,时日愈久反而愈加浓烈。不久前,老电大连同后面的民居一同开发,面对废墟中那几棵高傲而又孤独的树木(我至今都没能分清它们是槐树还是榆树),我只能默默祈祷,祝福它们能被冰冷的机器怜悯,被它们的上帝——人类眷顾。可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除了混凝土堆砌的庞然大物,还有什么呢?
我们玉田的古树与古建筑资源同样稀缺,老房子我们不可能重建,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已有的树木。我们环境的改善,空气的洁净,一要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二要搞好绿化。而绿化不能只靠城市公园,小区绿地和行道树绿化带。否则,绿化面积极其有限,不过是混凝土建筑物的点缀。况且我们必须给后人留下些值得回忆的东西。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首先,希望有爱好摄影,致力环保的义务志愿者组成民间志愿团体,对县城范围内的树木做一次摸底普查,记录部分树木的所有人,地点,树种,树龄存档,获得第一手资料。
其次,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规章制度,就像路旁广告牌匾的高度,材质,大小一样,强制地产开发商,物业小区,居民住户,企事业单位必须遵守执行。比如规定树龄在多少年以上的树木必须保护,没有县级政府机构批准,不得损毁移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违犯。
请让我们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在文化气息已极其稀薄的空间里,呵护一棵幼苗,浇上一桶清水,让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
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单是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佛说众生平等,不仅包括动物,还包括植物,不是吗?
发表于 2010-5-1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版主写的很实在。。

共同的家园,靠我们来一起维护。。
发表于 2010-5-16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难得一片赤子心 敢为子孙鼓与呼  
发表于 2010-5-16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5-1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小菜一碟


    公益之心,殊为可贵。希望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有关人士深思、践行。
发表于 2010-5-1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5-1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强烈支持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0-5-19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菜疙瘩非常感谢诸位网友跟帖支持!
也真诚欢迎各位网友不断完善补充该条建议,使之更具可行性!
匿名  发表于 2010-6-21 18:20 | 来自广东
发表于 2010-6-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课文原文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开始筑路了。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原文网址:http://www.yidus.com/Html/xxyw/20100120210409.html


作者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着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等教育专着。  
 
主要作品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着,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着名的有:   《给教师的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巴甫雷什中学》   《公民的诞生》   《失去的一天》   《年轻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我把心献给孩子》   《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的艺术》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菜疙瘩自己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