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43|回复: 0

任锡庚与《太医院志》【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任锡庚



来源:任氏世家的BLOG



任锡庚,字修如,北京人,20岁入清内务府太医院,为光绪、宣统两朝御医。尝任太医院掌印御医,兼上药房值宿供奉官。其所著有《难经笔记》、《医宗简要》和《太医院志》。

《太医院志》(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十二年石印本影印),对于清太医院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太医院署建于明之永乐年间,在关东钦天监之南,西向门三对门有照壁,朱色立额黑漆太医院三字,随门左右环以廊房为门役住所,左为土地祠,北向右为听差处,南向听差处东北有井一元二门三左右旁门二随门环以廊房,北者为萧曹祠,南者为科房直接二门有甬路过宜门平台,台右置铁云牌,大堂五间堂内恭悬。

圣祖仁皇帝御制赐院判黄运诗,其诗云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地板为乾隆时所特赐,大堂之左有南厅三间西向为御医办公之所,壁堂立有石碑三通皆记。特恩者也大堂之右有北厅三间西向为吏目办公之所。

堂壁悬有纸屏八幅幅绘马八匹共六十四匹为吏目陶起麟所绘。道光年间无人经理霉烂无存矣。南廊坊为医士厅恩粮厅效力厅皆北向北廊坊为首领厅教习厅皆南向北厅之北为藏书处承接大堂之过厅为二堂后有三堂五间。

纯庙御书堂额曰诚慎堂为本院堂官办公之所,堂前种竹数百竿,南有厨房茶房,北为庙公所诚慎堂之南为板库。

最初在清顺治年间设立的太医院仍沿用明太医院的旧址,在钦天监的南部,钦天监是清朝掌管天文、历法、数学及地理测绘的科学机构,这个位置在今天的正阳门内以东的东交民巷内。有三重门,正对着门有照壁,“太医院”三字是用黑漆书写于朱色立额牌匾上。院内设有大堂五间,堂内悬挂着康熙皇帝《赐院判黄运诗》:“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黄运在清康熙年间曾经任太医院的左院判。大堂里的地板也是乾隆时期御赐的。在大堂的左边南厅有三间房是御医们的办公室,大堂右边北厅有三间房为吏目办公室,堂内还挂着吏目陶起麟画的八幅骏马图。南廊房为医生厅、恩粮厅、效力厅,北廊房为首领厅、教习厅,这里主要是太医院培养医学学生的地方。北厅再往北为藏书的地方,承接大堂的过厅叫做二堂,二堂之后就是三堂,三堂有五间房,堂额写有乾隆御书的“诚慎堂”三字,这里是太医院的管理者院使院判的办公室,堂前还种了很多竹子,南边还有专门的厨房和茶房。其他一些群房以及偏房则是门卫、听差住所,还有一些作为库房。太医院大堂后面是先医庙址,用以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此外还有药王庙,庙里还供奉嘉靖年造的铜神。

东交民巷的这个清太医院规模非常大,但是光绪二十六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这块地方全部被划为俄使馆区,太医院只能迁出。开始是四处借址,先借御医白文寿在东安门内大街的家为太医院公所,后来又租赁了东安门北池子街的大悲观音院做办公用,为此御医顾元灏还作诗感慨:“何事人间满目痍,当年曾作殿中医,方欣院署依然在,争奈题名是大悲。”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在地安门外当时兵仗局东边一处内务府抄产的一块地上,开始修建新的太医院,新太医院兴建花了三年时间,规模小了很多,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在辛亥革命时期,这个地方曾被变成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后来又改建成一个工厂。今天其遗址尚存,隐没在地安门东大街111号、113号、117号这3个相邻门牌背后的寻常宅院的就是当时太医院东、中、西三个院落。111号现在是一家已经关闭的餐厅。113号、117号当时是太医院院官的诚慎堂及首领厅、医学馆所在,现在已经成为居民大院。(选自《历代宫廷御医档案揭秘》)

在《太医院志》中对铜人有所记述:太医院署药王庙香案前立有铜范之铜人,周身之穴毕具,注以楷字,分寸不少移,较之印于书绘于图者,至详且尽,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型也。铸于明之正统年,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北京,为俄军所有。

“善学者,必先熟读《难经》而后上溯《内经》之理,下探仲景之实,由《素问》而《灵枢》,由《伤寒》而《金匮》按序循经,登堂入室,医经之理虽得,自不难得其原旨也。”(《任锡庚自序·难经》)

任锡庚作为清朝御医开给慈禧太后的人参健脾丸仍为“同仁堂”的重要药目。


内有: 任锡庚医宗简要

《续修四库全书》

内有: 子部医家类(979-1030) (清)任锡庚撰太医院志不分卷附同寅录一卷10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