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328|回复: 1

社会溃败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没有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5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清华教授的警世危言
2010-5-4 0:42:27



清华教授: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


(2010-03-22 08:47:01)


孙立平 清华社会学教授



   1.我们是不是焦虑错了问题?现在人们都在关心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等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关心,是担心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但事实上,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2.社会动荡是指严重的社会冲突会威胁政权和制度的基本框架,而社会溃败则是社会肌体的细胞坏死,机能失效。说的形象一点,动荡好比是健康的身体被别人打伤了,而溃败则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费孝通先生的“社会侵蚀”和亨廷顿的“政治衰败”两个概念可以深化我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尽管这两个概念与我们这里讨论的“社会溃败”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其中后者的含义可能会更接近一些。
   
    3.社会动荡的反面是社会稳定,社会溃败的反面是社会健康。尽管这两者经常是有关联的,但需要加以区别。现在的问题是,对前者的误判往往成为治愈后者的障碍。这就好比一个癌症病人,需要做手术。但医生误诊其有严重心脏病,无法做手术。实际上这个人可能并没有心脏病,或即使有也比较轻。但这种对前者的误判无疑会导致对后者的治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4.在最近的文章中我一再强调,尽管目前社会矛盾较多,甚至有激化的迹象,但中国发生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并不大。对于这个问题,大约10年前我就曾经写过文章,去年年初在南方周末上也有两个版的访谈,一再强调的就是这个观点。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由于对不稳定因素、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估计过高,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中,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结果是许多该做的事情无法去做。其实,一年365天,不是有这样的事情就是有那样的事情;一个国家13亿人口,大灾小难也总是免不了的。如果总是刻意寻找不稳定因素,当然会找得到的。更何况失控的权力还会不断制造出“群体性事件”(如最近贵州铜仁地区德江县的所谓群体性事件就是由政府异想天开的制止群众性娱乐活动引起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刻意地去寻找不稳定因素,都是找得出来的。但只有我们有稳定压倒一切,有“维稳办”这样的机构。
   
    5.近些年来,社会溃败的迹象已经明显开始出现。其中最核心的是权力的失控。在过去30年改革的过程中,尽管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权力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中枢。因此社会的溃败首先表现在权力的失控,腐败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我这里所说的权力失控是指,权力成为不但外部无法约束而且内部也无法约束的力量,而在此之前,尽管外部约束是缺乏的,但内部约束是相对有效的;权威基础削弱,前几年就有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一说,地方性权力、部门性权力已经成为既无上面约束,又无下面监督,同时还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这意味着国家权力的碎片化;官员不能负责任地进行工作,为保官升官不惜牺牲体制利益(不要说社会利益了)。在此背景之下,腐败已经处于失控和“不可治理状态”。
   
    6.这种社会的溃败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潜规则盛行于社会,甚至成为基本的为官为人之道,对此吴思先生有很好的分析;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强势利益集团已经肆无忌惮,社会生活西西里化趋势出现;利益集团的肆无忌惮,对社会公平正义造成严重侵蚀;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是相当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已经高度失真,统计数据的弄虚作假代表了体制性的对信息的扭曲。“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几乎可以说是比官方统计数据还可靠的现实。
   
    7.社会认同和社会向心力在急剧流失。正月元宵节央视一场大火,损失达几十个亿。然而,网络上一片幸灾乐祸之声。没有悲伤,没有痛心。幸灾乐祸中透露的是某种难以言表的快意。有人说,这表明了人们的冷漠;有人说,我们这个民族没救了;还有人问,那些幸灾乐祸的人就没想想烧掉的几十亿当中也有你的一份啊(央视毕竟是国有资产啊)?这让我想起大约是80年代沈阳的一场大火,当时许多人站在大街上痛哭失声。用国民性来解释说不过去吧?!问题在哪里?在对我们这个社会还认同不认同上。在沈阳大火中的痛哭失声,是他们感觉被烧掉的是“我们的”;而在这场央视大火中,有人这样说,几十个亿烧掉就烧掉吧,不被烧掉也会被吃掉。这里的吃喝当然是指公款吃喝。还有人说,心疼的是救火要用掉多少水啊,现在天旱啊。在这些议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即那些“东西”是“他们的”,而不是“我们的”。心理的疏离是结构性疏离的反射。
   
    8.社会失去进行长远思维的能力。在权贵资本主义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又过于注重眼前,既无古代帝王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又有无贵族的超脱和超越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种倾向,即短期问题夸大症与长期行为麻木症并存。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草木皆兵;而对于关乎子孙后代、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视而不见。今朝有酒今朝醉,成为一种体制性行为。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的竭泽而渔,在体制的弊病上能拖就拖。邯郸十年换了七任市长,全国市长任期平均1.7年。新班子上马前半段是被“扶上马,送一程”,后半段则是寻找培养接班人。眼前的权力与利益分配就是一切,真正做事情的时间没有多少。
   
    9.反腐败为什么不能有效进行?体现了从既得利益出发的一种权衡,即是腐败更可怕还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可怕。这样的逻辑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腐败分子而言,当然是成立的,但如果将其转化为一种体制性逻辑,问题就严重了。很不幸的是,上述逻辑远非是非体制性的。多年来的反腐败,基本停留在表演性和杀鸡儆猴的层面,而对于实质性的反腐败措施,尽管从上到下心知肚明,但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推进,特别是将反腐败的措施诉诸社会,更是噤若寒蝉。
   
    10.维护既得利益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我们社会把精力和资源过多地用到了这个地方。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得不压制言论自由。可以想想,为了压制那些言论,我们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资源?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计想绕过民主这个坎儿。可以想想,为了不民主我们费了多大的劲儿,编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就不得不压制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于是酿出了多少群体性事件,为了解决群体性事件就花费了多大的精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很多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反腐败措施我们都不敢采用,为此我们不得不使用那些笨拙而无效的运动型办法,为此又浪费了多少的资源和精力?须知,要同时实现既得利益最大化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这两个目标,是一件相当困难和费力的事情。因此,我们这个体制是很累的,管理者也是很累的,从体制到管理者的心理负担都很重。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我们这个社会要付出更深远的代价。比如,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批普适价值?是普适价值中的什么让我们大动肝火?说穿了无非是民主自由,因为民主自由威胁既得利益。但直接批民主自由又不好听,只能拿普适价值说事了。但在信仰尽失、道德沦落的今天,连普适的价值也成了批判的对象,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既得利益,又不得不如此。
   
    11.造成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是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过去很多人把权力和市场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东西,现在看到这两个东西在中国结合起来了。好比原来人们眼中两个最不能结婚的人结婚了,不但结婚了,而且日子过得很好。过去认为权力在市场情况下会受到限制,现在恰恰是市场的出现使得权力有了更大的行使机会和场所。市场是权力在当中起作用的市场,权力是在市场当中行使的权力。而且,现在的权力因为市场化而有了更大的行使机会和场所,卖出了好价格。这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在2002年的时候,我曾经提出“断裂社会”的概念;权贵资本主义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会形成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区分或区隔。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这种区隔已经在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
   
    12.面对权钱结合时的中国思想界。对于权钱的结合,既要规范权力,也要规范市场。但更重要的是要切断两者结合的链条。最近茅于轼先生提出,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看到,关键的问题是权钱的结合。但目前中国思想界的情况好有一比:权力和金钱两个看起来不能结婚的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家庭,而且日子过的还相当不错。这时,左派和右派的分歧形成了,一派说,你家的丈夫是个好丈夫,妻子是个坏妻子;另一派说,他家的妻子才是好妻子,丈夫是个坏丈夫。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殊不知,人家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13.由于思路错误,“维护稳定”的种种措施导致使社会健康化的变革无法进行,结果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溃败。社会动荡是可以用“维护稳定”去对付的,而社会溃败却更难办。记得在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因腐败而倒台的时候,美国的一家媒体评论道,这个国家的腐败所造成的内伤,可能需要这个社会的人用100年的时间为之付出代价。当腐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腐败成为一种无可厚非的价值,当腐败成为一种人人欲诛之又人人欲得之的东西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活开始进入变态的状态。历史将会证明,“稳定”不仅不会压倒一切,很可能会毁灭一切。因为这种僵硬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路,会将那些使我们这个国家健康起来的努力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14.权钱结合以及由此形成的腐败,从根本上扭曲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去年是中国改革30周年。本来,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人们期待着对改革的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期待将30年这样一个时刻作为发展新的起点。但遗憾的是,廉价的颂扬、言不及义的套话,使得这个大好的时机被放过。这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面对现实,包括面对改革的勇气和能力。实际上,正如我在2005年的一系列文章中所强调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始成为财富掠夺的战争,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灭,改革的动力已经基本丧失。原因何在?就在于改革已经受制于既有的既得利益框架,即使是真正开明的改革者也无法摆脱这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扭曲改革的机制已经形成。即使是出发点良好的改革,最后的结果往往也是南辕北辙。
   
    15.其实,中国的改革既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坏。我一直不同意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完全归功于改革,只要没有特殊的天灾人祸,经济本来就会发展。有人经常用今天的物质生活和30年前对比,以说明改革的成功,其实这当中除了在技术进步推动下社会正常发展的因素之外,生育率的下降和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试想如果今天城市中的许多家庭是3个孩子的话,其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沾了计划生育的光,改革是沾了开放的光(加快了技术进步)。我这样说不是否定改革,而是说对改革也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使中国从一个扭曲和变态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正常的社会,是汇入人类发展的主流文明。市场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有限的部分。而这个过程其实远没有完成,近些年且有倒退之势。
   
    16.中国的改革先天不足。回思改革的起点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问题。中国的改革其实并不是始于“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改革的启动是几股力量合在一起的结果。这当中有民众改善经济状况的现实要求,有知识分子改变现状的理想,但其实更有力量的,是文革中失势者重归权力中心的要求。后者又有两部分人,一是想回到文革前的17年,一种是想借此走向一种新的文明。80年代初期改革即在这部分人的掌控之下了。不过,能够和当时形成对比的,是文革的荒唐岁月,所以掌握权力者充满自信。这种自信造成了80年代的开明。然而开明的表象掩盖了改革的根本缺陷,即没有一种真正的走向新文明的价值目标。
   
    17.稳定已经开始演变为维护既有利益格局的一种手段。



孙立平,男,1955年5月出生。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 1983--1999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转到清华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口述社会史。  

  研究旨趣及其成果:

  ——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最新成果 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的处境的《断裂》、《失衡》两书受到普遍欢迎。


1   共1页


查看(2235) 评论(19) 评分(0|6) [url=]管理[/url]   [url=]推荐[/url]


访客

发表于2010-5-4 23:44:10

五一回老家听说,老家选村主任,候选人给每个选民买了一双皮鞋,在选举之前先一人发一只,等选完以后再发另外一只,如果不选他,那么先发出去的那一只也要收回来。中国农村的选举做得真绝,比西方强悍多了。 还有,我们这边一方面大力抗旱,另一方面又在多方筹措资金买好车。一些部门,只要是处级干部(实职),坐的都是2.0T奥迪,如果有9个党委委员,那么就有9辆奥迪,如果并排在一起,那是相当的气派。只要当了官,很少不相互攀比的。比车,还比身边带的女人。 第三,感谢网络,感谢政府,让我们有一个宣泄的地方。否则,压在心里,的确不好受。 最后,我们基层的公务员都认为胡哥和温总真的不容易,一年到头四处奔波,哪像我们基层的官员,除了开会就是喝的烂醉,而酒又会乱性,加之他们本身就色得要命,20点就去桑拿或K歌了。说句心里话,到现在我们仍能按时足额地领到工资,真的得好好谢谢胡哥和温总。 有时候真想花两个月的工资,请人跟踪这些个领导,把他们8小时外的活动拍摄下来,然后放到网上,行使一个党员的基本权利,但想想,算球了,损人又不利己,没有整的必要。持我这种心理的人,在基层不在少数,但大家都心冷了,都懒得管了。所以,那些个当官的,胆子也就越来越大,走私的奥迪车,挂上一个牌照,就拿来当座驾。 一个地级市的书记(市长),如果哪个当地的老板得罪了他,他就叫公安的去查查偷税了没有,虚开增值税发票了没有,赌博了没有,涉黑了没有。如果存在,不管涉案金额有多少,抑或在当地影响有多大,一审统统在县(区)法院,二审在市中院,也就是说,如果你敢多二,我就在我的辖区依法把你摆平,然后投入监狱,如若不服,你就慢慢去监狱申诉吧。这些个领导啊,玩弄法律的水平可谓炉火纯青,他们竟然还知道两审终审。你想,如果一审在中院的话,那二审不就是在省高院了么。省高院的领导级别可比他高多了,所以他深知超出掌控的事情不做最好。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23:11:36

茅塞顿开。此文只应高校有,民间能得几回见!
删除引用



长沙周律师

发表于2010-5-4 18:27:58

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孙立平教授!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18:13:07

  【贵州】   对社会严重不满者  将进行拉网式排查   贵州省近期将开展以社区(村居)为单位的拉网式排查,把本辖区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长期缠访闹访人员、对社会严重不满的人员排查出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逐一落实教育、疏导、稳控措施,坚决防止其实施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宁夏】   农村学校雇请门卫   年龄一般不超50岁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公安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加大学校安保力量建设,有条件的城市学校雇请专业保安,农村学校雇请门卫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雇请保安和门卫所需经费从县级公用经费支出。   【南京】   70名专职校园保安   配备警棍和辣椒水   自5月1日起,70名统一着装并配备警棍、防身用辣椒水等装备的专职校园保安,进驻南京市鼓楼区各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守护校园平安。   【合肥】   校门必设监控探头   数据存储至少30天   合肥市近日紧急发文要求,学校必须在校门口设置监控探头,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校门口设置高清探头,并安排人员在后台值守,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异常情况。学校要确保校园内及校门口所设监控探头运行正常,且监控数据存储时间不少于30天。   【沈阳】   未成年人寄宿学校   教师要24小时值守   沈阳市近日出台《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高校组织校园巡逻队,城区和县城内学校师生人数不到1000人的配备两名保安人员,千人以上的则按500∶1的标准配备保安人员,未成年人的寄宿制学校应有教师担任的安全责任人24小时值守。   据新华社
删除引用



FANGKE

发表于2010-5-4 17:43:12

【重庆】 上学放学,校门要见警察警车警灯    按照警方的统一部署,每天中小学、幼儿园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交巡警将在学校门口及周边干道、街面加强巡逻,实现重点时段校园大门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通过交巡警、校警、辖区派出所民警“三道防线”,确保师生安全。此外,警方还将指导监督各学校在校园出入口、校内主要建筑出入口、宿舍通道和走廊以及涉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要害部位,规划设置视频监控镜头,同时配备其他紧急报警装置。   【广州】“每校一警车”:保证每间学校周边必有一部以上警车巡逻。   “便衣清场”:便衣将加大打击校园周边“街头烂仔”力度。  自卫喷雾剂:只有小手电筒那么大,里面装的是刺激性催泪制剂,只要碰上这东西,歹徒立即就睁不开眼。  防割手套:看上去和棉线手套非常相似,是用高强金属丝复合纱、高分子纤维等材料制成的,戴上它与歹徒搏斗,可以防止匕首、刮刀等刃器切割。 【北京】学校发“新式武器” 戴防割手套夺刀 连条划痕都没有   老师拿着锋利的菜刀,民警用戴着防割手套的手握住刀刃,老师使劲一抽,刀刃从防割手套上划过,可民警一张开手,手套安然无恙,连条划痕都没有。   据《北京晚报》报道,继给所有学校配发警用钢叉之后,北京市西城公安分局昨日上午再次向辖区112所中小学幼儿园配发自卫喷雾剂和防割手套。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17:20:51

原帖由访客 / 发表于2010-5-4 15:53:03孙教授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很多问题一针见血,这才像个教授,这才像个知识分子,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堕落的.为我的母校有孙教授这样的老师自豪,过去常为母校出了那么多国家领导人自豪,不过这种感觉已悄然消逝,有时甚至羞与提及.我要将孙老师的文章发给其他同学一读,共同感受一下清华的精神气.
---------先不要叫好,他所说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造成的和怎么去改变。不外乎三种:民主化、回归红色年代(那时没有现在的溃败)、现在没有那么严重而维持现状。何去何从,才是真正要认真思考的,就是说,不要想当然,看世界各国例子,现代化与民主化关系等等,我有自己的看法,就不说了,自己找答案去吧。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15:53:03

孙教授的文章写得太好了,很多问题一针见血,这才像个教授,这才像个知识分子,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堕落的.为我的母校有孙教授这样的老师自豪,过去常为母校出了那么多国家领导人自豪,不过这种感觉已悄然消逝,有时甚至羞与提及.我要将孙老师的文章发给其他同学一读,共同感受一下清华的精神气.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15:18:40

评5分
好文章
删除引用



农民加小本经营

发表于2010-5-4 14:16:05

共产党说它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说得多好,俺一直期盼着,不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最广大人民,应该是最广大一类,毕竟我没有什么钱的。
删除引用



glxlaw

发表于2010-5-4 13:09:03

网易黑龙江佳木斯网友(60.14.*.*) 的原贴: 十五的月亮照在中国照在美立坚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守在我们的金钱边我坚持在中国做官员你在国外陪伴着后代我在中国继续捞钱啊纸醉金迷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万贯家财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十五的月亮照在中国照在美立坚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你远走他乡忍受寂寞我裸体做官不怕孤单你肩负着全家的重任我一脚踩着两只船啊家庭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来日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以上为引自网易评论,不代表本人的意见,更不代表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删除引用



六天

发表于2010-5-4 12:56:46

发人深省,这是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可惜忠言逆耳,不会被庙堂采纳。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甚至不如帝王时代的根源,礼,义,仁,智,信不再;因为宣扬无神,所以行事无因果报应的顾忌!
删除引用



glxlaw

发表于2010-5-4 12:37:17

中新社华盛顿5月3日电 (记者 吴庆才) 美国国防部3日公布了美国核武库核弹头库存状况,称美国现有5113枚核弹头和数千枚等待拆除的退役核武器。 这是五角大楼首次正式披露其核武器数量,该数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最高机密。
删除引用



大公律师

发表于2010-5-4 12:29:56

好文章,我一口气读了2遍。恳请有西老师多推荐此类有重量的文章,提高我们律师的素质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谢谢了
删除引用



glxlaw

发表于2010-5-4 12:16:26

新修订的保密法规定,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发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该文章涉及了国家秘密,怎么发出来的?还能被转帖?运营商、服务商违反了保密法规定了。该学术网站涉嫌协助他人泄露国家秘密。
删除引用



ydk1038

发表于2010-5-4 11:51:25

评1分
文章用几近体系的方法分析了“一个烂苹果”,告诉了我们“苹果”烂在哪里,烂的程度如何,造成腐烂的基本原因等等,确实有新见解,特别是“由于思路错误,“维护稳定”的种种措施导致使社会健康化的变革无法进行,结果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溃败。”,一针见血!但我认为这样的文章,仅仅只解决了揭示问题的深度,却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尤其是,当前人们急切希望知道,作为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们,除了认识问题外,还有:“应当做些什么”和“如何去做”。比如,能用什么方法,让那些权贵们认识到“权钱交易”的可耻而自律?比如,杨金柱律师的签名活动虽有过激之嫌,但毕竟是认识到问题外的,带有实质性意义的举动啊。还有比他更合适的,是什么呢?这些是不是专家学者们应当多思考的问题呢?
删除引用



路过

发表于2010-5-4 11:08:39

这不是一篇可以感动得让人落泪的文章吗?这不是那些曾经在文革中被打成的老右的知识分子吗?这不是我们国家尚存希望的民间基础吗?
删除引用



不是律师

发表于2010-5-4 8:50:10

农业税免了,退休金也涨了,劳动保护法也出台了,这个社会应该和谐了呀,真纳闷!殊不知,中国老百姓早已不是皇恩浩荡,给点赏赐就感激涕零的屁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老百姓开始要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伸张。是我的就是我的,该给我的就应该给我,既不是什么皇恩也不是什么赏赐。和而不同。社会的矛盾是永远都会有的,需要的是一套运行的机制来处理,调和,化解这些矛盾。而不是一味的压制掩盖这些矛盾,维护表面的和谐。古有鲧治水堵,今有涛治国稳。可以看得到是:那些收藏起来的黑板书作为21世纪皇恩浩荡的最后见证,必成为历史的笑柄。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8:20:09

如果有此高度的认识,那么你就会理解或者赞同重庆的做法,至少重庆是在尝试改变、做好,防止社会整个机体的溃败。要么就是都没有办法,等着滥下去。
删除引用



访客

发表于2010-5-4 2:13:35

有启迪作用的好文章,深入透彻,值得反思和探讨!
发表于 2010-5-5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