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的挖掘由盗墓引起
在明代,我省钟祥市,曾经是政治、经济的重镇,常作为地位尊贵皇子的封地,当地留有大量明代古墓。正因为这里地位特殊,它成为了盗墓贼的眼中物。
本次发生在长滩镇的梁庄王墓的发掘,就是因为2001年春节期间的一次盗墓事件。当时,一伙盗墓贼借着春节期间当地人放鞭炮的掩护,准备用炸药炸开古墓。他们将墓口炸开一个小洞后,准备第二天接着炸。不料被当地农民发现,盗墓贼闻风而逃。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荆门市政府、钟祥市政府联合组织了考古工作者对明代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 打开古墓:山穷水尽疑无路 考古人员发现,梁庄王墓原地面上建有茔园和其它建筑,现在茔园只残存部分基址,地面建筑则已被毁无存,现在只见到砖、瓦痕迹。墓室是建在一座小山坡上,南北向,内呈“中”字形,为崖洞砖室墓。墓室南端有一斜坡墓道,长10.6米。墓门的封堵墙上方、挡土墙前面有王和王妃的两套墓碑。由于墓碑是两块石头用铁箍固定在一起的,打开铁箍,墓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见。
原来该墓是梁庄王与王妃的合葬墓。梁庄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他于公元1441年(距今560年),病死在钟祥,享年30岁。下葬时,只将墓门封堵而没有封墙和回填土。相隔大约10年后,38岁的王妃魏氏因病过世,于是将原先封堵的墓门打开,把王妃与梁庄王合葬。
和以往发现的陵墓不同的是:该墓的墓门较为奇特:发掘所见的墓门是西扇为木质、东扇为石质的罕见组合。据推测,会出现这样的组合,可能是因为安葬王妃时,石质墓门封堵牢固,只得将墓门西扇门撞破进入。安葬后,再用一扇墓门代替原先的石质门封堵。
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室内铺了一层起防潮作用的石灰。后来发现的陪葬品中,锡冥器、铜、铁器等出自前室,王、妃的棺床以及主要金、银、玉、珠宝器等,均出自后室。
和其他高等级墓葬不同的是,梁庄王墓不仅没有排水系统,反而将墓建在可以见到地下水的地方。看来当时为梁庄王探测墓址的风水先生水平有限,他没有料到数百年后(也许仅在几十年后)这里有地下水出现,成为真正的“黄泉”路口。在到达后室前,考古人员就能看见从墓室中不断涌出的地下水。也就是因为墓室里的大量积水,导致梁庄王墓在抽干近1米深的积水后,最开始呈现在后人面前的只是一室的淤泥。于是有考古人员开玩笑说“我们挖到了一个清官的墓了”。 淤泥里:柳暗花明又一村
尽管梁庄王墓距今不过560年,但由于常年积水的浸泡,墓室里除了砖质棺床外,王和妃的棺木以及墓中的绢、纸等文物已经完全找不到了。而王和妃的遗体也仅剩牙齿。正当大家失望之际,一个巨大的“宝藏”在淤泥中向人们展开了笑容。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墓室中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出土的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
出土文物熠熠生辉
在这批出土的金银玉器中,既有单件成器的,也有由多个饰件组成一器的,形式多样。
其中容器类为金银器,分盥洗和饮食器,有金盆、执壶、钵、爵、钟盖,银盆、杯、碗、盘等,有的还有铭文。一件银杯盖铭载“梁府承奉司造银捌两壹钱重”,而出土的带盖金执壶高16.3厘米、重877克,上有“银作局洪熙元年正月内成造五色金贰拾叁两”等蝇头小铭文。金、银、玉质首饰、腰带和佩饰更是种类繁多,有各式单件金簪,包括金凤簪、嵌宝金簪;多版件组成的金玉腰带,虽已经散乱,但从其版件的形式可分为嵌宝金腰带、嵌玉金腰带和玉腰带;串珠多达近3000颗,有金、玉、玛瑙、琥珀、水晶珠子和珍珠等。
据悉,此次挖掘成果,在今年12月举行的全国考古汇报会上,受到与会专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好评。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成果奖。 梁庄王简介 梁庄王名朱瞻垍,生于永乐8年(公元1411年),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长子。因此,梁庄王实际上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永乐22年(公元1403年),成祖归天。仁宗继位,朱瞻垍被封为梁王。仁宗嫡长子朱瞻基,公元1425年继位,宣德4年(公元1430年),已经成年的梁王,按明皇室制度,离开京城,分封到安陆(即现在的钟祥市)。
梁王深受宣宗喜爱,分封给赐,往往较其他兄弟丰厚。
正统6年(公元1441年),去世,年仅30岁,谥“庄”,因此墓志铭称“梁庄王”。死后无子。
此次梁庄王墓的发掘,出土文物之多,价值之高,在明前期王陵中,都是罕见的。这可能与梁庄王的受宠有关。也可能与他没有子嗣有关———因无人继承,他索性将所有生前使用过的器皿、财物带到黄泉下。不管怎样,它对研究明前期湖北经济的发展、明初的社会风气、丧葬文化的研究,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