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玩具的历史文化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而在童年的记忆中,玩具是最好的伙伴。在今天琳琅满目的现代玩具中,那些民间的泥老虎、小泥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在中国民间,各种各样的泥玩具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到了东汉时期,泥玩具、陶玩具已经比较普遍。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泥玩具实物是唐代泥人,它与后世的民间泥玩具的风格极为相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王连海:宋代的时候,泥玩具就已经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民间泥玩具完全专业化、商品化了,就是在大街上卖了。“七夕”的时候卖“磨喝乐”。“磨喝乐”是一种很特殊的泥玩具,“七夕”的时候用于乞巧的。“磨喝乐”的影响很大,一直到宋以后的历代,都把泥玩具叫“磨喝乐”。泥玩具一直是比较稳定,从它的艺术风格、造型手段、加工的工艺,都比较稳定,所以,一直到现在,它就变成了中国民间艺术中,流行分布最广泛、产量最高和民俗结合得最紧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中国的泥玩具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泥玩具,而这些泥玩具又都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系在一起的。在河南省的淮阳县有一种独特的泥玩具,他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泥泥狗”。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相传,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传立中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故乡。这里的人祖庙是埋葬伏羲氏头骨地方,所以,又被称为“太昊陵”。每逢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人们都要在陵区内举行盛大的“太昊陵庙会”,方圆数百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
卖泥泥狗是庙会上独特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在庙会上出售的泥泥狗都是伏羲的臣民,因为伏羲是人首狗身,所以泥玩具全叫狗。但是,在泥泥狗却很少见到狗的形象,多数是猴子、雁和各种怪兽。
泥泥狗中,大量的是一些不为人知,甚至连名字都无法确定的怪兽。艺人们只是根据老一辈人的传授,依样制作,对名称及其含意并不大重视。这个怪兽名叫“八大高”,也有人叫它“长毛”。为什么这么叫,没人能解释清楚。这个葫芦形的泥哨有三个孔和五个孔两种,能吹出不同的音阶,与中国古代乐器中的陶埚极其想象,但是,当地人一律称它为葫芦,大概因为它的形状像葫芦吧。
在泥泥狗中,没有人的形象。当地人说,伏羲人祖爷创造了淮阳的人,淮阳人就不能再造人。所以,一切人都由猴子来代替。
泥泥狗中猴的形象最丰富,或坐或立或骑,猴的四肢都极其省略,突出孕育生命的腹部,这占据整个腹部的图案,也常常出现龟、蛙、鸟的身上,有学者认为,这种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占世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
王连海:从它现在的形态上看,可能和史前的人祖信仰、生殖崇拜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有可能是一种“活化石”,从史前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直传到现在。当然在这个传承过程中肯定有些变异,但最基本的信息,最原始的含义很可能还有些保留,所以它现在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吸引很多人去研究它。所以泥泥狗在当地非常流行,老百姓非常喜欢,除了最基本的避邪、保护小孩健康这一类的,基本的民俗含义以外,它还有很多特殊的风俗。比如,赶庙会回来,路过十字路口,或者是路过桥梁,大家要抛洒几个泥泥狗,据说这样能够带来好运气,能够避邪。
泥泥狗的制作者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在每年的庙会期间作一些,拿到庙会上去卖,在县城附近的十里八乡,几乎村村都有自己擅长的品种和技艺高超的艺人。
泥泥狗不论大小都是手捏的,不用模子翻制,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步骤。
打泥的目的是使泥土均匀、柔软。泥打好之后,就该捏制成形了。捏好的泥泥狗经过两、三天的晾晒就可以上底色了。
泥泥狗以黄土为胎,黑色染底,用赤青白色绘纹样,体现了五色五行的早期色彩观念。黑色的中国民间属正色,泥泥狗大量使用黑色,寓意以正压邪。泥泥狗身上的花纹似是而非,近似抽象,甚至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意味。而泥泥狗的彩绘工具更为独特,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用这种特殊的笔画出的纹样,线条挺括饱满,独具韵味。
泥泥狗作为祭祀人祖的供品,在长期的传承变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玩具,直到今天,这种玩具仍具有祈福纳祥的寓意,来赶会的人们都要买上一些带回家去,祈祷一年的平安吉祥。
泥玩具所表现的内容多取自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使得泥玩具都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陕西省的凤翔县,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朱玩璋曾在凤翔的六营村安营扎寨,军营里有一个会做泥人的老兵,经常带领大家做泥面具。一次,敌兵偷袭军营,老兵让大家戴好面具,站成一排,吓退了敌兵。后来,军队撤走了,而老兵却留在了凤翔,继续做他的泥面具。传说中的泥面具,就是现在凤翔的泥挂虎。
凤翔的泥玩具已有300多年历史,这泥考虑、泥娃娃、泥牛、泥马,都是村民们非常喜爱的玩具。这里的婴儿满月时,外婆一定要送一个最大的泥老虎,用虎来避邪,希望孩子平安无恙,长得虎虎实实。
在凤翔县的六营村,从前这里的男女老少都会作泥玩具,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大家都不大做了,只剩下几户姓胡的人家。
这位老汉叫胡深,他的祖辈就是泥塑艺人,传到他这一辈,就格外用心。他的泥塑手艺在年轻的时候,在当地就小有名气。
老汉常说:家有万贯,不如薄艺在身。他把这做泥人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女。大儿子胡永兴,自幼随父学艺,现在已经自立门户。为了使小女儿的手艺不传到外村,胡深把的她嫁给了本村一位青年。
当地民谣称凤翔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其中“女人手”是指妇女勤劳灵巧。胡深的老伴胡凤珍是本村人,从小在娘家就会绣花、剪纸,嫁到胡家后,成为胡深的好帮手。
中国民间艺术学会会员胡深:现在我的这个产品,最拿手的产品就是这个虎脸,我的这个虎脸在文化部得的是银奖。这个产品是独特的,独门的。老伴她的这个色彩配得非常好,别人都配不到。你要问她啥都配多少,她不知道,就和咱们这个调板,放点盐,再放一点醋,再点一点酱油,再搁一点辣椒一搅,非常可口。为什么呢?她是时间长了,习惯了,这个手劲就是她的份量。所以她和我的配合,我的这个线条勾得非常好,我的线条要分十几个品种,这个线条是很有讲究的,我这个线条一勾好,老伴的色彩一上好,这个产品就是特殊的。
泥挂虎的主要功夫表现在勾勒墨线上,胡深用的毛笔都是他自己制作的,他绘纹样之前从不打底稿,拿起一个泥胚随手画去,就能画出异常生物的图案。从容自然,得心应手,无论纹饰多复杂,他都胸有成竹。胡深常说:做手艺要心诚,一个心眼搞艺术,总能搞好。他的作品在中国多次得奖。
胡深:为什么我这个名声又这么大呢,所以我本身也有这些条件。所以我的名声也很大,不但咱们全国都知道我胡深这个泥娃娃搞得好,比如国外有几十个国家,西欧一些国家,特别就是法国、瑞典、新加坡、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我是最为驰名。这个产品,说是民间的手艺,首先作为我本人来说,你搞的再好,首先要认真,要学习,继续努力。这产品才能继续保护永久的誉声。如果忽视了,你的名誉大了,你的产品粗制滥造了,你的萝卜快了不洗泥了,你的手艺就不能把这个荣誉永远保持下去。
做挂虎离不开泥,胡深每次取泥,都要拉着车走上一里地去万泉沟。这里的土表面光洁、坚硬,掺水拌和后还比较柔软,手感好,又便于捏制,加上它胶性好,不易干裂,村上人祖祖辈辈都爱用它。
泥挂虎的制作上,讲究粗塑、细描、重彩。泥塑做坯这一环节比较简单,省略了一切细微的雕琢,以粗犷丰厚的结构来完成基本造型,再领先纤细的纹饰把玩具装饰起来。每一件玩具的要主功夫都表现在墨线上。
有着古老历史渊源的凤翔泥挂虎,在造型上,常常使人联想起商周青铜器上的餐餐纹饰,充满了恐怖、神秘的“狞历美”,人们用它来震慑鬼魅和驱除邪恶。而在纹样和色彩的运用上,艺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向往倾注其中,使作品饱含着纯厚、执着热烈的质朴美。
提起玩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介是在北京城里,有一位老人与玩具打了一辈子交道。以玩具为事业,是老人追求。在他收藏的近万件玩具中,泥玩具就有三千多件。
梁祖望老先生,是北京玩具协会传统玩具研究会的秘书长,他常说:传统玩具研究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玩具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看到这些玩具,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北京玩具协会传统玩具研究会的秘书长梁祖望:从喜爱里面,就觉得里面有一些精神支柱,所谓精神支柱,因为我没有其它的嗜好,在研究起来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当中,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我觉得民间这个东西是这样,它是出自民间生活、生产当中自己创作出来的。有的时候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无意识的。比如出土的最初的玩具,就是个泥球,这个孩子可能就是玩球,我觉得这个能够锻炼孩子们思维的能力。
在梁老先生的收藏品中,有不少的玩具都已成为了孤本,为次他感到惋惜,也暗自庆幸能够把前人没有记录下来的传统玩具留下来,传下去。在老先生的收藏中,每一件玩具都有它特定的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对老先生 而言,每件玩具后面也都有着一个难忘的故事。
北京玩具协会传统玩具研究会的秘书长梁祖望:这个叫虎,是去年在军事博物馆,我看这个造型挺好,我说我买了,他说等到散会之后你来。但是,散会之后,我去了,他给这虎卖出去了。他说很巧,这东西卖出去了,北京这么大,卖给谁,我根本不知道,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去了,东安市场那儿,有一个小女孩,她也是搞民间工艺的,她那儿就摆着这个呢,我一见着,我说这是你在军事博物馆的展品,她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我看到过,她认识我。她说你是梁老师,我说对。她说那送给你吧,你研究这个,我说不行。我就给她搁下了一百块钱,她是七十块钱买的,就留了七十块钱。这个事情就是说有志者事竟成。
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以前上班没有时间,只能忙里偷闲地搜集,退了休更是闲不住了。10年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为他的玩具事业奔波。老人现在最大的心事就是自己百年之后,怎样安置这些凝聚着他一生情感和心血的玩具。
无锡惠山大阿福是中国泥娃娃的代表,关于阿福的来历,在惠山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有个叫“沙孩子”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的形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阿福是惠山泥人的代表,他那天真可爱,充满童趣的形象,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阿福的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或一对胖娃娃。身穿五福袄,怀抱大青狮,显得文静中有威武,端庄中又带憨厚,从内容到形式都紧扣“福”字主题。
惠山泥人的原料,取自惠山脚下,据说真正的惠山泥仅有十八亩半的面积,泥质细腻柔软,可塑性极佳。又被称为“磁泥”。
早期的惠山泥人,主要是以玩具为主,统称为“耍货”,大都是用模具生产的,加上简单的彩绘。
这种“蚕猫”深受农民喜爱,无锡地处江南,许多农户都种桑养蚕,养蚕期间必须严防鼠患,而猫是老鼠的天敌,所以蚕农家里都卖一只蚕获得用来象征对蚕的保护。
手捏泥人是随着戏曲在江南流行而兴盛起来的,以塑造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市民生活、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等。
无锡泥人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喻湘莲:雕塑是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慢慢的从粗到细的一个过程,手捏泥人就不是的了,它的过程是一气呵成的,我们传统有口诀,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从下到上,说明宾结构,先捏脚,再捏身,再粘手,再安头。由里到外指的是先穿里面的衣服,再穿外面的衣服。跟我们现实生活很自然的那么一层一层的过来。分段组合,不像雕塑是整体的,它是一段一段的过来,再组合起一个人,但是这个组合,它一定是一气呵成的,不能断气。戏曲艺术有生、旦、净、丑,它有四个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基本要求的,比如说做仕女,就要掌握她的腰部特点,做武将就要掌握武将的力度,英雄一般舞台上他都要垫肩,他那威武的感觉就出来了。这都是经过老艺人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提炼起来的一种方法。
惠山泥人的造型非常讲究,整个作品不见棱角,饱满丰腴。表面起伏不论大小,一律用弧线完成。造型的圆润精细,为惠山泥人增添了一丝江南风韵。
惠山泥人的色彩具有和谐、含畜的气质,深觉中见素雅、明快中见凝重。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
现在的惠山泥人已没有粗货和细货之分了,在制作上采用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作品不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而且创作出了具有现代风格的泥人作品。
无锡泥人高级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我从18岁到现在已经工作了44年,一直坐在这张位子上面,一直搞创作设计。我在塑造作品的时候注意了两点,第一点就是神态,面部的神态。第二点就是形态,就是魅,要有一种魅的感觉。在设计的时候,运用了捏的方法、刻的方法、塑的方法,全运用到上面去了。在创作上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搞民间艺术,只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人们的时尚生活,老百姓肯定喜欢。
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的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到今天成为了中国彩塑史上灿烂的一页。象征着吉祥、幸福的大阿福被誉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工艺品。
中国的民间艺人们用双手赋予了这一团团黄土鲜活的生命和灵魂,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这充满神奇魅力的泥玩具,以它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形象、热烈的色彩,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丢掉了玩具,也丢掉了童心。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泥玩具是不是能带给你一些儿时的回忆呢。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