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03|回复: 4

生活习惯 学习习惯 尽量说正面 父辈也曾容光焕发(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一年时间没有上网了,再来时甚至有些陌生感,只是看到老朋友们的熟悉的名字和文字时,还是那亲切。这一年有点忙,但如果说忙得一点时间都没有那也不是事实,主要是精力不济呀,为什么呢?家有考生。小孩今年高中毕业,陪读一年,只好下网了。不过欣慰的是小家伙还挺争气,上了北大,算是没有辜负上下左右的期望。从高考结果出来的那天起,就有一些朋友不断地和我商量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说实在的我很惭愧,孩子高考的成功99%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做的实在太少,所以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后来北大要求新生家长写一篇心得体会方面的文字随孩子上学时带去,没办法只好硬起头皮写。全是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全然不成体系,交差罢了。今天把它贴上来,一是纪念这一年的陪读时光,二是算作对关心在下的朋友们一个交代,如果对有孩子正在读中小学的朋友们有丁点启示,那便是意外之喜了。

为与不为间  孩子上北大



    让孩子自然成长,自由成长。

    我们家大概是最晚知道孩子高考成绩的。
    高考结束后,孩子感觉一般。我没有多问什么,也没有要求孩子去估分,带她打乓乓球去了。乓乓球是孩子从小的爱好之一,小学时起就一直在玩。后来搬了一次家,周边没有条件打球,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业渐紧,球拍于是便丢下了。能够没有压力地去打球,孩子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为了让她受些正规训练,我给她在体育馆请了一位专业教练,点对点地学。孩子很投入,进步也很快,尤其是她遇事爱琢磨、动脑筋的习惯,在学球时也发挥了作用。训练间隙,她自己轻移脚步、挥动球拍,反复体会学过的动作,教练对此大为满意,教得更加用心了。一堂训练课下来,大汗淋漓,但孩子的脸上满是舒心的笑意,那是她每天上完课回家时不曾有过的。
    不断地有人通报情况,说某某家的孩子估了多少多少分,还有不少的好心人来电话,询问我们家孩子情况怎么样。我都一一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没有估分,一般吧,不是太理想。其实这几句话也是孩子自己回答别人时说的,我学了过来,用以回答我的朋友们。不过在说这几句话时,我一般都不大敢当着孩子的面,怕伤了她的自尊心。有时,孩子见我接完电话,会问一句又是估分的吧,我说对啊,人家关心你呢。这时,孩子马上会警惕起来,说你可别要我估分噢,让我无所顾忌地玩几天。其实我根本没有逼她估分的意思。省考试院说了在6月26日公布分数,到时自然明了,事先估个并不怎么准确的分数,又不知道分数线,反倒让自己忐忑不安,我也觉得没有必要。
    孩子的班主任老师也来电话问情况了,我还是一样地回答着。这让老师有些不安起来,孩子平时成绩很好,学校和老师很关心,期望是很高的,这不免让我有些内疚。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不愿为难孩子,只好含糊其词地应付老师了。
    6月25日下午18时,网上通知是全省开始公布高考成绩的时间。其实到当天下午,陆续就有人说已经查询到了成绩,不过我是不以为然的,认为那是传言,不足为信的。到了17时45分,班主任老师来电话,说可以查了。当时我们一家三口正在客厅看电视,我说那就查一下吧。孩子站了起来,居然郑重其事地要我们回避。我不禁笑了,至于嘛。不过我还是顺从了孩子的要求,进房打电话去了。
     不久,从客厅里传来了一声惊叫。成绩出来了:644分,全省文科第七名。

    我家小丫头今年17岁。
    小丫头从小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大约两三岁的时候,看到我在家写毛笔字,她便一个劲地向前凑,扯都扯不开,一双小手在我写好的字上涂来涂去,弄得满手墨汁。没有办法,后来我只好打一盆清水,让她在水泥地板上学着写字。她神情专注,颤抖的小手在地上画出一个人字,然后抬起头,咧开小嘴笑了。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路走来,孩子凭着她好学、肯钻研的劲头,走得比较顺利,也没有让家里为她额外操过什么心。
    如果说什么体会的话,七个字: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和妻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经过讨论,得出结论,那就是尽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让她自由地、完整地成长。孩子读小学时,因为成绩突出,老师建议她跳级。我们坚决不同意,我们希望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小学,顺乎自然的成长是主要的,成绩是次要的。
    一个孩子从呀呀学语到高中毕业,时间很长,变化很大,其中变数也很多。如何把握好这七个字,还真要费一番心思的。
    说说有所为。
    首要解决的是指向问题,在些什么问题上要做为。说起教育孩子,不少人脑海里马上就闪现出无比丰富的内容,海纳百川,包罗万象,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涵盖进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就管两个字:习惯。一是生活习惯,一是学习习惯。
    生活习惯是前提。在我看来,细节培养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成才先成人。所以,在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上,我们是花了一定功夫的。一是从小培养。主要是学会凡事自己动手,比如从小学会自己起床、试着穿衣服、试着自己吃饭。每当她学会一个动作、做完一件事情时,我们总是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她做得更多更好。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尝试成功的喜悦,比其它任何的给予要营养得多。二是从小事培养。父母一般喜欢跟孩子讲大道理,讲自己成长时的感受,其实孩子不一定听,听了也不一定懂,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去懂,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当年的情形,这种情况应该是很正常的。讲大道理不如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更看得见、更容易接受,日积月累下来,道理自然而然地通了。孩子小时候,吃饭时喜欢剩饭,有时吃一半、桌上洒一半,这可能是大多数孩子都有的毛病。这时,我会告诉他,这洒落桌上的饭粒,需要爷爷在田地里工作多少个小时、流多少汗,需要爸爸妈妈工作一天报酬的几分之一,不爱惜粮食其实就是不爱惜爷爷和父母的劳动,是一种很不好的坏习惯。孩子睁大眼睛看着、听着,或许她不一定懂,但从行动上看是有效果的,她很快地把碗里的饭吃完了,并且要捡桌上的饭粒吃。我说这次的就不捡了,下不为例。三是学会节俭。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但节俭的品德不能丢。小孩子都喜欢吃零食,零食吃多了,到吃饭时间又不想吃饭了。我不认为吃零食有什么好处,也不太给孩子买零食,如果哪一天买了零食,孩子会高兴几天。在花钱的的问题上,我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孩子要钱,我们一定会问清楚原因,该花的钱不犹豫,不该花的一分不给。孩子拿钱出去买东西,回来之后的账目一定是清清楚楚的,余额则一分不少地交回。逢年过节,或者考试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也基本不以给钱作为奖励,主要是认真地表扬一番。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了,我们也不太过问她怎么用钱,要用就给,但孩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不乱花钱。
    在生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
    首先是要爱自己。爱自己就是要自尊、自立、自强,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好。比如学习问题,认真学习好知识,就是一步步地在塑造、完善自己,反之就是在自己糟蹋自己,自己损害自己的形象、前途。一个爱自己的人一定会是追求完美的,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大多都会放纵自己,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却做了。
    其次是要爱家人,特别是要尊敬长辈。很多的小孩子把父母的给予当成了必然和应该,甚至稍不如意就发脾气,这主要是没有把道理清楚。我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理所应当的事情。父母养育孩子是义务,更多的是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农村,一把年纪、满脸沧桑,不会讲普通话,在许多人眼里是土气。我告诉孩子,他们当年也曾年轻、也曾容光焕发,是生活的重担、岁月的磨蚀让他们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当年是他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了爸爸妈妈,他们是最可爱、可敬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爸爸妈妈,也就没有你。有一年的母亲节,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回忆当年艰难的日子,孩子看了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虽然孩子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她非常尊敬他们,感情很好,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打电话回家问候一声,这让我们颇感欣慰。
    再次是要爱他人,对社会上的人们都存一份爱心、存一份尊重。我总是告诉孩子,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自己的亲人、朋友,都有自己的要做的事情,都有各自的辛苦。有一次,我们在车上看到一位衣衫破旧的老者,背上驮一个硕大的塑料袋,战战兢兢而又小心翼翼地在横过街道,司机大概是嫌他挡道,连响了几声喇叭。我看不过去,对司机说,不要叫了,这样的老人家不就同我们乡下的爷娘差不多吗,人家进城一次不容易,过个街道还要担惊受怕,急什么呢。晚上孩子跟我说:爸爸你真不错,不忘本。我告诉孩子,城里人往上追三代,都是乡下来的,谁也不比谁高贵。我是农民的孩子,我为此骄傲。
    第四是要爱社会。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各种负面的东西比比皆是,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孩子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阴影。这是无奈的现实,也是我比较担心的事情,有什么办法呢。我毫不讳言地告诉孩子,社会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不美好甚至丑陋的事物,我们必须面对,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看到美好的、努力去减少不好的。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知道了比一般人要多的社会阴暗面,我不愿孩子受影响,所以很少同她谈论工作方面的事情,要谈也尽量说些正面的东西。但有的时候,我也会选择几个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说给她听,让她从中接受教育。同时我会告诉她,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并且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另一个习惯是学习习惯。其实学习习惯不用我们操太多的心,学校和老师在这方面是专家,他们有太多的办法,我们所要做的只须配合做好工作就行了。
    配合问题,主要是交流。每学年、每学期甚至每次月考,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有交流,或者是开家长会,或者是给家长打电话。每当这时候,我是特别认真的,绝对会把老师的话听到心里去,并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做好家长应该做的事。从孩子读书起,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会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参加,从不请假或缺席。这既是尊重老师,也是鼓励孩子,更是和老师一起配合教育好孩子的好机会,不容错过。平时有什么情况,主动向老师反映,没有什么事,也时不时地和老师联系一下,问问情况,沟通感情。可以这么说,教过孩子课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成了朋友。今年孩子要高考,不少她原来小学、初中的老师都打电话来问情况,孩子状态怎么样、紧张不紧张之类的,让人倍感温暖。反过来,我把这些情况反馈给孩子,说原来的某某老师来电话问候你呢,又是对她的鼓励和动力。
    还有一点很关键,多问,不留疑问到明天。市一中是一所很规范的示范中学,平时也没有什么补课、晚自习一类的。放学后的时间全部是学生自己在家自习、做题,孩子遇到疑问是肯定的。如果不及时解决,日积月累,问题成堆,学习也就落下了,再想办法也来不及了。有的问题,孩子自己多想几次能解决;有的问题,给她稍微点拨一下能解决;有的问题,我们和她一起讨论一番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在家里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候,不妨拨通老师的电话,在电话里请教老师。一下子讲不清楚的,第二天到学校去问老师。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吃晚饭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问起她昨天没有弄清楚的问题,问问老师的解答。这样做,孩子明白了问题,我们也学习了知识,关键是培养了孩子遇疑即问的好习惯。
    说说有所不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厌恶。孩子虽小,父母也不可代办的。
    头一个不可为是的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说实在话,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年聪明、懂事得多。孩子要健康成长,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有信心的孩子走路腰板都直些、说话声音都响亮些、眼神都有灵气些。孩子的成长之路不可能总是坦途,总会遇到沟沟坎坎,有高潮、也会有低谷。孩子做出了一道难题,意气风发,我们也跟着高兴。相反,有些很简单的问题,孩子有时却弄不明白,这时候不要责怪、更不要斥责,要淡然处之,给予鼓励。考试得了高分,可以表扬,考试考砸了,也大可不必在意。有一次和孩子讨论《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传统的说法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当然没有问题。不过我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精彩,然后和她仔细讨论这两句话的好处、妙处,并联系历史、社会展开来谈,联系她的学习、考试具体来谈,让她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学习、对待人生。
    孩子的爱好也是要充分尊重的。孩子从小爱好广泛,书法、电子琴、乓乓球、羽毛球、吉它、口琴、跆拳道等都学过一阵子,有的一直在玩,有的则玩一阵就不玩了。我们则顺其自然,只要她愿意去尝试的事情,都创造条件让她去尝试,过后不愿意玩了,也不勉强她继续。我想,要孩子把一种爱好当成负担,那是没有必要的。
    还有一点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孩子虽小,但她有自己的情感、尊严,有自己的空间,我们要尊重,并要细心地维护。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让她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想象、去高兴、去沉思、去叫喊、去窃喜吧,我们只需在一旁默默地关注、微笑就行了。高二年级文理分科,依照我们从小对小孩的希望,99%是要她学理科的,平时也是这么说、甚至这么做的,以至于整个初中直到高一,她都不怎么在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上花时间,但是在填写志愿表时,她犹豫了。她说她想要读文科,这让我一下有些愣,回神不过来:不是一直要读理科吗,怎么临阵变卦了?但是经过认真分析、讨论,我们还是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文科。从分科后的学习情况来看,她有兴趣,学得也比较轻松,结果也很理想。反过来想,当初如果我们坚持要她读理科,我想她也一定会听的,并且也肯定会学好、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是否有这么轻松呢,恐怕不会,因为她兴趣不在那里。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我们又发生了分歧,孩子希望读北大中文系,一些朋友说这么高的排名读中文系有点亏,其实我们并不是要她读经济什么的热门专业,而是不希望这么匆忙地作出专业选择。反复商量的结果是,上元培学院,因为在那里可以先进行一年的通识教育,一年以后再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这是一种国际化的、先进的教育模式,让孩子经历一段后再选择,这样更加理性。这样的选择,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自己,孩子也认可。

    高考结束了,高中毕业了,大学开始了。
    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孩子和我们闲聊,说起了五年前去北京旅游时看到北大校门的向往,说起去年奥运会期间作为全省中学生代表去北京观看奥运比赛的兴奋,说起了那篇《洞庭湖到未名湖有多远》的作文,说起今年初去北大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面试时的忐忑,说起了进元培班后的专业意向,滔滔不绝。这时我才知道,其实在她内心深处,北大情结其实是由来已久的,只是从来没有向我们表达而已。
    我要告诉孩子的是,进入北大,真正的读书才刚刚开始,生活才刚刚开始,继续加油
发表于 2009-11-2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09-11-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IP未知
恭喜啊
发表于 2009-11-2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经验,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好好读读。
发表于 2009-11-20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细节培养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至理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