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5784|回复: 9

浅谈古代送别诗词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9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
浅谈古代送别诗词中常见的几种意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欢聚就有离别,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诗人书写离别多寄情于景或物,这就需要把物象寓于情感而意象化。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常用的概念,它的内涵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限。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也可以把意象理解接近某种境界或者艺术形象。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意象,它都有一个构成象要素,就是物象。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夕阳、青灯、美酒等。
     因为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北方地区多黄土高原,山脉丘陵,河流很少,加上气候干燥,雨水很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之类。而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乘舟船极其方便。因而行旅南国多登舟乘船,扬帆远航。
     由此缘故,在古代送别诗中,北方的诗歌多见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的或乘车,或骑马,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十里置亭称为“十里长亭”,五里置亭称为“五里短亭”。唐代诗人李白的《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规程,长亭更短亭。”只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就会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近人李叔同的一首《送别》就会萦绕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而在南方的古代诗歌中多见与河流相关的“浦”或者“南浦”的意象。如屈原《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湘夫人》中有“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蝶兮澧浦。”浦,《说文》曰:“水滨也,”大小水口别通为浦。南浦一指具体地名,另指某一地区南侧的水浦。如:“南浦亭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还如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多了起来,“南浦”泛指登舟送别的地点。如王维的《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中也这样写道:“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白居易《南浦别》诗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宋代词人柳永《倾怀》一词的上片云:“离宴殷勤,兰州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情别意。凡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见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像敲击了钢琴上某一个特殊的琴键,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脑海里唤起离别情怀的联想,令人黯然神伤。
     柳树,是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种意象。追溯到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杨柳枝条婀娜、迎风摆拂,像依依不舍的样子。所以诗人把杨柳的依依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融会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要数韩《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我们都很熟悉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琼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刘禹锡作《柳枝词》:“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首诗曾被明代人誉为神品。因杨柳和离别的关系,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因此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的那首《春夜洛阳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枝,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几日读《纳兰词》了解到,杨柳的意象和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和“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思,杨柳的杨姓是隋炀帝赐的国姓。“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慢慢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纳兰容若作《临江仙-寒柳》:“飞絮飞花何处是?曾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古人有折柳赠柳送客的习惯,在唐代最盛行。折柳之地又多在灞桥,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从长安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中写道:“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因在灞桥折柳而别黯然销魂,所以人们又称灞桥为“灞桥折柳”或“消魂桥”。
     在宋词中写杨柳也多与离情结合在一起。最为著名的柳永的《雨霖铃》有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的另一首《少年游》词上片写道:“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又如晏几道《清平乐》词:“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因杨柳随地可活,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可以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杨柳除了是诗人书写离别的意象,又多了重为友人祝愿的意象。
在古代诗词中,除了长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还有美酒。“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杯,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元人杨载)”,如果说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一点也不为过。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谓家喻户晓。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宋诗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举不胜举。杜牧有诗云:“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雁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醉花阴》的下片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迎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聂夷中的《饮酒乐》写道:“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尤须老,人生得无愁。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朋友离别时是一定要饮酒的,举酒属客,频频劝饮。离别后独自以酒遣怀,细细小酌。仿佛酒能寄情、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尽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人们还是不断地吟诵“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粗浅的总结,有不当之处,大家共同研究。
2008-12-7

.
发表于 2009-2-3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才女!
发表于 2009-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与君歌一曲
匿名  发表于 2010-5-11 21:51 | 来自湖北
噫吁戏,危乎高哉!佩服!感激!!!
发表于 2010-5-1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浅议”不浅,精到!
学生一定要多读几遍。
发表于 2010-5-1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文章。学习。
发表于 2010-5-12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看到好帖——顶。.jpg
发表于 2010-5-1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  欣赏  
匿名  发表于 2012-5-18 11:08 | 来自山东
天下文章一大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