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彝乡情(新体) 作者:赵宝琦
(一)七绝四首
徐家渡 男人负重驱疲马,女子挑担赶累牛。 壮汉驭舟横江渡,一篙搏得万家秋。
群猴怨 火车过洞吐黑烟,鸣号声声路弯弯。 对岸猴群齐鼓噪,陪我梦中黄粱饭。
扑山火 天干物燥二月间,风助野火烧红天。 失守东山彝寨乱,战友迎击保众安。
别彝乡 告别彝寨返澄江,人去楼空感恋长。 但愿明春再聚首,同歌共庆粮满仓。
(二)七律(十首)
一、赴彝乡(四首)
新兵下连 峰峦墨绿抱成环,半壁仙湖半壁田。 古色老屋藏绿树,渔舟点点鼓白帆。 风驰电掣车下岗,香气扑鼻豆花鲜。 新兵分配澄江站,小住两日赴滇南。
徒步行军 雄鸡唤醒照摩山,徒步行军破晓天。 山脚壑宽难跨跃,丹崖坡陡勇蹬攀。 东山林场柴扉院,松柏清泉古道边。 火燎吊锅腾白雾,官兵小憩饮甘甜。
横渡盘江 惊涛拍岸朝天吼,蔼雾升腾遮水流。 女子挑担驱瘦马,男人负重赶疲牛。 坡滑山陡羊肠路,接踵摩肩农家秋。 壮汉一篙江横渡,船家能解万家忧。
南下彝乡 自家哨所急餐饮,换乘火车手脚忙。 鸣号列车摧启动,风驰铁骥追斜阳。 盘江再渡荒原墨,山路幽幽曲岭凉。 天际飞来萤亮火,老兵迎我入彝乡。
注:结束新兵集训,我被分配到澄江通信站。在澄江休整两日便后接到首长指示:陈排长继续带领新兵班前往弥勒县部队农场参加劳动。到达连队的第三天我们一行人从部队驻地澄江旧城莲花山出发,徒步四十华里到徐家渡火车站换乘火车继续南下,用时整整一天一直到夜晚才抵达部队农场。一路上见到许多从未见到过的惊奇事。如在东山林场古道边、巨松下、清泉旁的大青石上小憩;“几十里外闻江吼、走进不见江水流“引发的感叹;行走在江边陡峭蜿蜒的羊肠路上,我第一次体会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秋收大忙季节,独眼艄公渡我等过南盘江;猴群集体抗议火车乱吼乱叫,搅了它们的黄粱梦;劳作一天的战友手举火把迎接我们进彝山,这桩桩件件都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
二、彝寨情(六首)
彝乡春早 早春二月艳阳灿,嫩绿层层绕远山。 苦刺花白如雪片,杜鹃朵朵映红天。 山茶吐蕊含羞女,橄榄果丰树树弯 高岗木棉擎火炬,藤伴古树遮远峦。
彝寨村景 滇南弥勒驻彝家,高耸彝楼挂彩霞。 岗下小河鸭戏水,寨前土塘狗追娃。 堂屋垒灶关禽畜,楼上藏粮住自家。 春日家家难果腹,人人吞咽苦刺花。
新兵砍樵 烧柴准备制糖前,闻令新兵露笑颜。 愿以英雄为榜样,剔除杂念勇蹬攀。 林中砍伐霜贴鬓,负重出山汗染衫。 汗碱堆积衣若甲,辛劳累计柴成山。
苦尽甘来 开荒种地整年忙,今日蔗浆要变糖。 助我乡亲砍蔗累,官兵挑担运输忙。 老牛轧蔗头盘杠,竹嘴烧锅酒溢香。 橄榄咀嚼仔细品,甘来苦尽底蕴长。
打牙祭 一弯朗月挂东山,篝火熊熊夜不眠。 竹嘴烧锅流熱酒,铁锅烹狗味极鲜。 师徒围定轮瓷碗,口口香醇划几拳。 酒至半酣歌且舞,彝家汉子庆丰年。
改关定向 革命熔炉火最红,感知事理靠笃行。 同吃同住同劳动,定向三观改旧容。 爱民拥政情无价,铁血育出战友情。 人民创史明真理,俯首甘心做学生。
灰茫茫的天、雪皑皑的地是我对二月的认知。当兵抵达滇南之后,头脑中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改变。这里酷暑与寒凉同在;这里鲜花盛开万紫千红;这里既有春播又有秋收;。这里彝族乡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决然与内地大不相同,一把锄头包打天下。刨地、除草、平整土地几乎全用它。农村妇女将一条用棕丝编织而成有巴掌宽窄的带子,紧紧箍顶在额头上再把连接两端的绳索紧紧缠绕在背负的重物上,只轻轻一顶,就能顶起一两百斤的重物,且行走在山间羊肠小路上彼此间依然谈笑风生。说到生活方式,只要是房门一关,一家生活起居、所有财产、还有一切会喘气的统统同居一处。宽敞农家堂屋首先是家中会客之所。几个自制的草蒲团,一杆如同小钢炮儿一般大小的水烟筒,便可以使人坐下来边吸烟、边拉家常。牛马驴骡,猪狗鸡鸭在土楼堂屋中各得其所。堂屋同时又是一家人吃饭用的厨房与餐厅。似乎在彝族村寨中多数在寨子显著位置都有一座用土堰围起来的土塘,这里自然也就成为鸡鸭猫狗和小娃娃嬉耍打闹的好去处了。按当时部队规定,夜晚军人尤其不允许单个军人走出营地的。熬糖师傅约我前去大打牙祭让我左右为难。此事如何办理,我主动像教导员做了汇报。教导员当场指示:去,去,一定要去!不但参加而且要算上一份儿。新兵月津贴只有6块,如若钱不方便,我替你出也要去!如今我以年近耄耋,事过五十余年将此小事写入诗中,借此怀念我的良师益友常镇岭教导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