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
作者:赵宝琦
一、突兀见得神奇树 拜谒黄帝陵, 寻根拜始祖。(1) 林园苍翠松柏壮, 古柏八万株。(2)
凝望古柏群, 雄姿真威武。 远眺帅位处, 突见神奇木。
瞻观古柏树, 神奇生肃穆, 肃穆起敬意, 敬仰增感悟。
注释(1):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境内。黄帝被华夏民族称之为人文始祖。(2)黄帝陵保护区内有古柏8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余株,是我国覆盖面积大、保存好的古柏保护林。
二、好大一棵古柏树
古柏高百丈, 树冠接云雾。 主干挺且直, 七人合抱围不住。(1)
根如盘龙爪, 深扎祖源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经年负重如无物。
举头望树冠, 华盖同与彩云舞, 墨绿撑起半边天, 枝杈金龙盘玉柱。
注释:(1)当地老乡用“七搂八拃半,疙枥疙瘩不上算”说明古柏的粗壮。这里如若以商尺为据,古柏周长约计10米;若以周尺为据,古柏周长约计为14米。
三、谁人栽下这棵树?
谒陵见到汝, 一见亲如故。 我愿为你歌, 唱咏神州木。
“黄帝手植柏”, 碑文有实录。 泱泱中华五千年, 通览古今唯此树!
你是长寿木, 晚辈送祝福: 祝愿古柏永昌瑞, 华夏子孙得庇护。
四、生机勃发一棵树
神奇古柏树, 伟岸刚劲长寿木。 上下通畅机理好, 根深叶茂增互助。
风霜雪雨朝朝暮暮, 四季迎寒暑, 汝等做陪练, 健体康魄谢意足。
头顶故园天, 根扎祖先土, 咬定青山不放松, 苍劲底气足。
任你暴雪压, 任你狂风呼, 顶天立地高昂着头, 风雪压不服。
不怕魑魅污, 何惧魍魉阻。 胸怀在蓝天, 昂首前行谁也拦不住。
不与肖小争, 不与群魔舞。 实干可兴邦, 鄙视霸凌徒。
自强生机在, 自立走正路。 华夏子孙展宏图, 生机勃发强与固。
五、饱经沧桑一棵树
巍巍中华天, 泱泱中华土。 世代多更迭, 世事多变故。
饱经风霜古柏树, 相生相伴神州木。 古老弥新的故事, 充满你那年轮处。
你是历史见证人, 中华文明你守护。 你见证了民族苦难辉煌, 沧桑五千载你可有评述?。
远古三大部落逐鹿中原,(1) 战乱与融合相比肩? 中原抵定后,华夏文明摆脱了摇篮? 中原抵定后,华夏民族屹立天地间?
几千载寒热,(2)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过头飞雪,(3)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几千年朝代更替未间断, 乱哄哄、你方唱我登场。 上台呼万岁, 好景几人长?
封建社会几千年, 皇帝牧民坐金銮。 几人真懂黎民苦, 那个帮助苍生解倒悬?
共产党人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共产党人牢记自身宗旨, 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
共产党人有理想,有抱负, 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 共产党人将远大理想 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共奔复兴路。
共产党功德绝非统治者可比, 《东方红》唱出百性心声: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中国出了一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
注释(1)所说远古时代三大部落逐鹿中原,指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2)引自毛主席词作“读史有感”《贺新郎》上半阙。(3)引自毛主席词作“读史有感”下半阙。
六、历尽磨难一棵树
古柏五千载,望尽天涯路, 他经受过多少磨难与痛苦。 回首古今事, 苦乐年华苦乐途。
苦中自有乐, 乐中亦有苦。 只有吃得苦中苦, 方可生活更富足。
春风摇出我的歌, 秋云朵朵伴我舞。 苦中自有乐, 乐中不觉苦。
胸怀凌云志, 为民谋幸福。 勇挑重担筋骨累, 苦累反觉更幸福。
低调勿张扬, 奉献肯付出, 为国为民计, 誓做擎天柱。
七、品格高尚一棵树
品阶高尚神奇木, 身姿伟岸有风度, 正人君子有气度, 优秀品格照千秋。
昂首屹立贫瘠土, 抗击严寒战酷暑, 坚韧品格人仰慕。
树冠做舞台, 鸟儿栖身安息处。 百鸟朝凤舞, 共同称颂你付出。
苦禅要登顶, 高歌唱九天, 助人为乐自乐乐, 供其一鸣惊人处。
久战沙尘暴, 固我原上土, 保我园中粟, 只为百性少受苦。
美化环境显身手, 滞留尘埃保水土, 涵养水源调气候, 唯求山河美,奉献无他图。
八、众人呵护这棵树
咱家神奇木。 荫及子孙福, 根深叶茂靠大家, 人人要呵护。
施肥又剪枝, 浇水又培土, 勤奋多看护, 个个肯付出。
环境要友好, 绿色发展已起步, 观瞻黄帝柏, 胸中增感悟。
脚下这方土, 吾辈安身立命处。 事关子孙享幸福。 要以古柏为榜样呵护脚下土。
九、共同祝福这棵树
日精月华神州木, 你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 日精月华神州木 你积淀起浓烈绿色气息。
你像一位稳健长者, 将深邃目光向远方投出。 你虽然默默无语, 却使人深受启迪和感悟。
同声共颂齐祝愿: 愿四季常青, 根深叶又茂, 刚劲更威武。
同声齐颂共祝福: 与地同龄与天同寿, 万世永不竭, 万载也不枯
共声齐歌送祝福: 永昌永瑞黄帝柏, 光彩永驻中华天, 吉祥播撒故园土。
【资料】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关于古代一仞相当于现在多少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和标准。在周制中,一仞为八尺;汉制中,一仞为七尺。 然而,古代的尺的长度在不同朝代也有所不同。例如,周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19.91厘米,那么一仞(八尺)约为159.28厘米;汉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3厘米,那么一仞(七尺)约为163.1厘米。 所以,要准确换算古代一仞相当于现在的长度,需要明确具体所指的朝代以及当时尺的实际长度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