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嬗变 作者:邢爱民
以前,一直觉得“水乡”这个词语只适用于遥远的江南,沟渠纵横,曲院风荷,鱼米满仓。但宋庄子一行,让我们大开眼界。
宋庄子村位于我县西部,距县城不足15公里,位于“金丝小枣”的故乡孤树镇最南端,村南是全县最大的苇淀沼泽后湖。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发动战争,百姓惨遭杀掠,土地荒芜。杨氏、田氏、张氏先后从本县彩亭桥、麻山寺、杨家板桥和宝坻八门城来此避难,临水而居,形成杨家庄、吴庄子、西张庄子等村落。清初,村庄被石河地主宋氏圈占,全村成为宋氏的佃户,村庄更名为宋家庄,当地俗称宋庄子,在后来的地名排查中正式定名。
盛小军摄
这里位于我县十个封闭洼地之——周家铺洼。旧日,被称为燕山八景之一“唐水涌蓝”的兰泉河从东北方向蜿蜒而来,汛期北部暴发的山洪无路可泄,决口成灾,河水肆意漫流到下游与蓟运河交汇处,导致大片区域积水无法排出,终年不竭,成为沼泽。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春天,怡贤亲王允祥责成时任玉田县令吴士端营治水田,疏通窄小河道宣泄山洪,开渠设闸引兰泉、螺山泉之水灌溉,连同附近的曲河头等处营治稻田共58顷,湖心低凹处用来存水以备旱涝,并以苇草收入作为围堤的维修费用。但由于工程完全依赖于决策者的个人意志,后因组织者的离去造成虎头蛇尾,营田荒废,河渠日久湮塞。那时的宋庄子附近,沟岔纵横,蜿蜒曲折,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村民出行只能依靠两条弯曲狭窄的河埝,生活苦不堪言。
一直以来,宋庄人不断与水抗争,谋求与水共存。为便于通行,人们在兰泉河上修建古安澜桥,寓意“河湖安澜、物阜民丰”,饱含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绪二十年,大桥被水冲毁,村民筹集资金,重修古桥,“蓝泉之水顺流而西,洪流不兴,安澜可庆之”,仍然定名“安澜”,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面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年,全县刚刚解放,国家尚未建立,地方党组织带领百姓挖河筑堤、修渠排水,迅速兴起兴修水利工程的高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政府六次治水,沿河百姓积极响应,全县群众大力支持,以前如同乱麻凌乱交错的沟壑被整理成东、中、西三条支流,全部河道完成了开挖、开卡、退堤,裁弯取直、筑堤加固,在村西修建了宋庄子扬水站,与小河口二排干渠渠相连,分泄田间沥水,宋庄子村人从此不再遭受洪灾之苦。
改革开放以后,大家更是在小康之路上大显身手。特别是乡村振兴以来,富起来的宋庄子人积极为美化自己的家园寻找着眼点。他们发现:这里离城不远,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村南的后湖一带为辽金贵族围场,据《金史》记载“玉田有行宫,偏林,大定十二年改为御林”,即指的是此地,旧传为萧太后围场,后又广植芦苇,成为全县的主要芦苇产地,传统产业苇编享誉京津。他们发现,北面不远的102国道直达京唐和东北,南边遵宝公路沟通天津和县城,村东纵贯南北的香小公路使他们成为北部山区十里画廊的南大门,交通优势非常明显。他们更发现,昔日祸患无穷的古旧河渠在这里遗留下两个天然大坑,水源充足,空气清新,可以大做文章。
2021年,孤树镇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作为“头号工程”,着力构建“三大特色片区”(活力枣乡片区、人文田园片区、净美水乡片区),宋庄子,成为正在打造的以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生态观光精品为内容的乡村休闲旅游路线“山水枣乡”的起点。仅在一年之间,寂寂无名的宋庄子村忽然冲上热搜,上级媒体接连报道,“抖音”“快手”频繁刷屏,使人心向往之。于是,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我们来到这里。
陶庆凯摄
穿过繁忙的后湖工业区,我们沿着宽阔的村路来到村南的游船码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清澈的湖水,细密的波纹随风荡漾,精巧的“安顺桥”静卧其中,湖边停泊着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船画舫”,寓意“风调雨顺”的风车和水车高高耸立,心中迅即回映平日网上见过的宋庄子村独特的地标建筑,今天得见真容,不由惊叹其匠心独具。
沿路继续前行,路旁的槐树、丁香沿街排列,尽管早已过了花红柳绿的季节,但似乎仍能闻到馥郁的气息。作为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作为拥有460户近2000人口的大村,宋庄子村竟然街道整齐划一,没有杂物堆放,给人的第一印象尤为深刻。
感慨间,又一处水面展现眼前。湖面形状独特,是东西横放的葫芦形状,恰恰对应“福禄”的美好愿景。湖心的景观亭古香古色,岸边柔柔的垂柳轻拂水面,三两枝芦苇迎风摇曳。沿湖边漫步,在“葫芦”的腰部是一座崭新的拱桥,大理石栏杆洁白纯净,精致的浮雕,这就是复制的古安澜桥。古时的人们,凭借它沟通外界,是生存的通道,如今,它被人民纪念,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景观。走过小桥,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湖心广场是健身锻炼的绝佳去处。听村民说,广场建成后,吸引了周边村庄以及天津宝坻、蓟州等大批群众参观游玩,最高峰时客流可达千余人,望着他们一脸的幸福,想象着村民舞蹈队载歌载舞,锣鼓声随着湖水传遍四方,夜市的繁华熙来攘往,不由得心生羡慕。
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气派的办公楼为村民提供便利,专门留出一个楼层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馆”。走进去看,一种亲亲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这里是这是耧、耙、犁、锄、箩筐的天下,每个上面都有祖辈辛勤劳作的痕迹,也有灶台、风箱、提灯、烟笸箩这些久已不见的农家生活物件,当年是婶子大娘身边忠实的伙伴,也有很多只有我们的祖辈才能叫出名字的陌生物品,这些都被有心的村民保留下来,全方位展示农村的衣、食、住、用、行乡村民俗,提醒人们时刻不忘祖辈生活的辛劳与勤恳,感慨如今的幸福美满。我们在“小卖部”拨打算盘,我们在“大队部”模仿村干部广播,我们坐在炕头的小桌前盘膝留影,嬉闹的外表下沉淀着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岁月。
柏永顺摄
我们继续沿路穿行,村民说,路旁一座碑亭古香古色引人围观,这是在安澜桥的原址出土的一通古碑,碑文记录光绪年间重建安澜桥并命名的经过,村中先贤铭碑记事,使先民的齐心协力得以万古流芳。今天的人们,将古碑保护起来,继续见证今日的村庄变迁。路上不时有各种建筑小品引人驻足,古树上仍然挂着“社员”出工的大钟,尽管多年不再敲响,但仍然余音回荡,昔日的“社员”如今在健身器材上闲聊今日的变化,一张张笑脸迎着上午的阳光,一派安详。路旁的每一家民居墙上,都有一幅墙体彩绘讲述着村民往事,弘扬着邻里和谐,图片生动,亦庄亦谐,据说这些彩绘全由本村乡村艺术家亲手制作,不由感慨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觉来到村北,路西一座假山上有喷泉涌出处,有石铭曰:“唐水涌蓝”,是为了纪念曾经的母亲河兰泉河在村中的足迹。村北的渠道,已经改造成充满诗意的“望乡河”两座石桥横跨河上,名为安漪桥和安溪桥,与村中的安澜桥、安顺桥互相呼应。桥东是已经成型的环村水系,两岸的大理石栏杆和身后整齐的村居门楼互相映衬,桥西的施工现场正在紧张作业,一直向西贯通兰泉河支渠,通过这条小河引入活水,与村内渠道、坑塘连为一体,使得整个村里的水系更具灵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站在桥上,向村里的干部,一位淳朴的汉子提出我们的疑问:“这么多的水,如何保持水体清洁?村庄的前景如何?”他的脸上踌躇满志:为确保水体清洁,沿河每户人家都进行排污治理,加强废水回收利用,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民共同维护生态水系的主动性,共同维护“北方水乡”的光荣称号。同时,因为有了丰富的水源,村子周围的农田也已经成为全镇“万亩粮食基地”的一部分,昔日没能实现的水利营田,将在他们手里重新焕发生机,宋庄子人,会变得更为幸福。提起村子的历史,他滔滔不绝;谈起村子的变化,他满脸自豪;畅想村子的未来,他满目憧憬。
作者简介:邢爱民,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陆续在《人民网》《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文学》《廊坊日报》《河北法制报》等媒体和刊物上发表作品若干。
来源:玉田旅游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