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玉田县邢家坞村妇女主任贾志臣口中得知,已故大科学家贾兰坡就出生在她所在的小山村。不仅如此,她的父亲贾洪坡与贾兰坡是堂兄弟,乃一祖之孙。
贾兰坡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曾因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而轰动全世界,被称为“北京人”之父。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就出生在我的家乡玉田县。
2024年7月28日下午,我怀着对贾兰坡先生的敬仰之情,驱车来到贾兰坡的故里郭家屯镇邢家坞村,探寻贾兰坡先生的陈年往事。
贾志臣把我带到他的父亲贾洪坡家。贾洪坡老人今年87岁,虽年至耄耋,身板却依然硬朗。他比贾兰坡小30岁。
我和贾洪坡老人寒暄几句后,直奔主题,问道 :“贾兰坡家的老宅还在吗?”
老人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院子,原来就是当年贾兰坡家的老宅。”
见我惊诧,老人给我细细道来。贾兰坡13岁那年,全家人到北京生活,此后他们便很少回来,老家的房子处于空置状态。贾兰坡的父亲贾连弟与贾洪坡的父亲贾连文非常要好,于是贾连弟把宅院给了贾连文。后来,贾洪坡在此先后两次翻建房屋,贾兰坡家的老宅已淹没在岁月的风尘中。
正在我惋惜之时,贾洪坡老人领着我穿过正房,用手指着北侧青砖青瓦的院落说:“瞧,贾兰坡的故居在这里重建了。”
故居虽已不是原址,但仅有一墙之隔。贾志臣介绍说:“贾兰坡是从邢家坞村走出去的大科学家,那可是全村人的骄傲。镇、村共同筹资在这里重建贾兰坡故居。这不,就差装修和布展了。”
我们正聊着,贾兰坡的另一位堂弟贾秀坡得知我来,也赶了过来。贾秀坡今年83岁,和贾洪坡一样,虽年过八旬,仍精神矍铄。
贾秀坡从家里拿来一本书,是贾兰坡所著《悠长的岁月》,封面上画着贾兰坡拿着放大镜凝神注目的白描头像。贾秀坡说,这是贾兰坡亲手送给他的,不知看了多少遍,书都卷边了。
翻开这本贾兰坡先生的自传,贾兰坡儿时在家乡的生活片断以及在北京求学创业的历程,浮现在我们眼前。
1908年11月25日,贾兰坡出生在玉田县城东北约8公里的邢家坞村。尽管生活穷苦,贾兰坡的童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7岁时,母亲戴明把他送到门庄子村姥姥家读私塾,开始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诗经》。姥姥去世后,他又返回邢家坞村继续读私塾。
13岁时,正值直奉战争。在北京谋生的父亲贾连弟不放心家里,雇了两辆马车,将家人接到北京躲避战乱。自此,贾兰坡离开家乡,在北京开始了求学创业之路。
贾兰坡先后就读于北京打磨厂小学、汇文高等小学、汇文中学。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地质调查所录取,分配到新生代研究室,在杨钟健、裴文中等专家的指导下,从事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发掘工作。1935年,贾兰坡被提拔为技佐,裴文中教授因到法国留学,把周口店的发掘工作交给了贾兰坡。1936年冬,贾兰坡因在11天里相继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名扬四海,那一年,他才28岁。
贾兰坡一生对考古研究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一生著述等身,是一位没有大学文凭,却身兼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传奇式人物。
贾兰坡还有个堂弟,叫贾满坡,今年65岁,在几个堂兄弟中,是最小的一个。贾满坡家墙上一张19人的合影引起我的注意。
贾满坡说:“1986年秋天,贾兰坡来孟家泉古人类遗址考察,抽空回老家一趟,和家族的亲人拍了这张照片。前排右侧两人是我的父亲贾连云和母亲薛子仙,我父母身后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就是贾兰坡。”
时光回溯到38年前。1986年,位于玉田县城东约3公里处的孟家泉发现古人类化石,初步确定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贾兰坡得知后,非常兴奋,当年9月,他亲自带领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 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正是那次来孟家泉考研,贾兰坡忙里偷闲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邢家坞村,与家乡人再叙亲情,为家乡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他撰写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等科普书籍。整个小山村沸腾了!
贾洪坡回忆说:“那张合影是在我家房前照的,晚上他特意交待就吃小时候常吃的玉米粥、玉米饼子和老咸菜。那次贾兰坡的妻子夏景修一同回乡,他们夫妻俩和我母亲在西屋温暖的大土炕住了一夜。”
1998年春节刚过,贾秀坡和表弟张庆余一同去北京看望贾兰坡,那年贾兰坡已90岁高龄。贾兰坡指着柜子上的一束鲜花,高兴地说:“春节前,温家宝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程来看望我,你们看,还给我送来了鲜花。”贾秀坡看到,那束鲜花仍然水灵灵地绽放,一如贾兰坡脸上灿烂的笑容。
2001年7月8日11时44分,贾兰坡因脑溢血并发多脏器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消息传来,家乡玉田的一草一木都为他的离去感到悲痛。贾洪坡、贾秀坡、贾满坡三兄弟,代表家乡的亲人参加了7月17日在北京八宝山陵园大礼堂举行的追悼会。
贾兰坡常常对人说;“生我的地方是玉田县,长我的地方是周口店,我是这两个老家的人。”
临终前,贾兰坡留下遗嘱:“把我的骨灰一半葬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一半送回故乡——河北省玉田县邢家坞村。”
贾兰坡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他曾经奋斗一生,并为之牵挂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陪伴着他长眠于此的,还有两位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先驱裴文中、杨钟健。
玉田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2011年,孟家泉遗址西北100米处的八里铺小学更名为兰坡小学。一尊高4米的贾兰坡塑像矗立在校园广场前,塑像基座正面的大理石上镌刻着“科学先驱,松高影长”八个大字。校内贾兰坡事迹展览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料,展现了贾兰坡科研考古的奋斗历程。
从邢家坞这个小村走出去的贾兰坡,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树干是挺起的中国脊梁,交错的根须连着邢家坞这片深情的土地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致敬邢家坞,感谢你养育出优秀的儿子贾兰坡;致敬贾兰坡,你的出彩,让邢家坞这个小村无比自豪。
刘守学,男,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人,供职于河北马健辉律师事务所,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河北日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文学》等媒体。电话:18633420901(同微信)。邮箱:2690591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