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
玉师 冯立然
在1980年以前,冬天气温比现低很多。每年都下几场雪,没有十天半月的雪很难化净。屋檐下的冰锥很长,河里的冰很厚,地冻三尺很平常。
过了腊八,人们开始逐渐预备年货。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电冰箱,却有天然的冰箱——腾空了的酱缸。
腊月集很热闹,年货的价格常有大波动。每五天一个集,因为条件所致,人们总想着以最低价买到年货。直到最后,不管贵贱,年货总是要买的,年也总是要过的,只不过是丰俭由己罢了。
那时候,一年到头,也就过几个大的节日可以吃到肉,人们食用油的摄入量普遍不足,就出现了猪肉比牛羊肉贵,肥猪肉更受欢迎的现象。各家也买一些芹菜之类的蔬菜,更多的是买一些冻豆腐,豆片,粉坨,粉条等本地产品。杀鸡,杀兔子的不多。
几乎家家都在腊月二十三扫房。一家老少齐上阵,把橱柜上的物件,炕上的被褥,炕席等搬到院子里。大人戴着草帽,拿着绑在长杆上的地笤帚扫房顶和屋墙。然后拿着笤帚扫炕面,屋地,把橱柜擦干净。把院子里的物件擦干净,把炕席,被褥敲打干净,搬回屋内。
用韧性强的毛头纸糊窗户,在窗户纸上刷油,增加强度和透明度。用花纸糊里屋的两扇屋门,墙上贴上几张年画,基本上都是样板戏剧照,表现当时时事政治等内容的宣传画。
以后的几日,各家都蒸许多饽饽头(各种面的窝头),蒸一些白面馒头,为减少正月前半个月的做饭压力做准备。到二十八或二十九,把冻肉放到屋内,从井里挑温度高的冷水来解冻,最晚在二十九的下午熬好肉。为了收油锅,顺便做一盆呱唧菜。主要材料就是黄豆芽,白菜邦,熬好冷存,随吃随搲。
集上有专门卖炮铳(炮竹)的市场,一般在农闲的空地上。那时候的鞭炮里装填的主要是黑火药,不如现在的响,比现在的安全。但也存在炸市的风险,偶有发生也是局部的,不重大的。炮铳的品种也不多,就是传统的几样:干草节,小羊鞭,大挂鞭,麻雷子和二踢脚。
集上也有灯笼市,售卖没有糊上纸的灯笼,买回家需要自己糊灯笼纸,贴灯花。有孩子的人家是一定要有灯笼的,没有孩子的人家也一定有灯笼。那时候多数村子没有通电,照明主要靠煤油灯,过年要在院子里挂灯笼,方便互相串门。年三十晚上,孩子打着灯笼到各家拜年,以期获得糖疙瘩和瓜籽的赏赐。民俗如此。
年三十晚上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富裕的村子,富裕的人家响动大,响声长。因为这一夜诸福神降临,人们留一部分在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二月二燃放,其余全在除夕夜,初一早晨燃放。
过年这几天好饭不断:一般二十八中午蒸馒头,二十九中午蒸饺子。三十中午是最丰盛的午餐,炖菜,炒菜,凉拌菜都有,主食是捞的粳米干饭。晚上吃煮饺子。初一中午吃煮饺子。
三十晚上大人们在家守岁,孩子们打着灯笼在街上玩,放炮铳,串门。
从正月初二,女儿、女婿给老岳父、岳母拜年开始,各种走亲访友的拜年和回拜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十左右。一份礼物基本上是二斤点心,二三斤水果。给老丈人的年礼是少不了白酒的,回娘家的也有带馒头的。
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基本上一天拜一处亲戚,拜完所有的亲戚,招待好所有的亲戚都不是轻松的事。
那时候过年,对大人们来说可能不轻松。但是对于孩子们却是一直盼望着的。过年有新衣服穿 ,能吃到肉,吃到糖和瓜籽,还能住姥姥家。
人们把过年当作一个岁月的节点,总结过去,计划未来,期盼着时来运转。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