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4392|回复: 7

被历史误读的阿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南
被历史误读的阿斗
洛阳晚报记者  孙钦良





刘备病死在白帝城后,17岁的刘禅当了蜀汉皇帝,是为后主。 李玉明 绘




洛阳邙山,埋葬着3位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其中,刘禅在亡国之后到洛阳当俘虏,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从此,“乐不思蜀”成为愚蠢阿斗的代名词。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愚蠢。 
  

北邙何累累   
  
不见刘禅墓
  
史料记载:公元271年,亡国之君刘禅死在洛阳,葬于孟津平乐镇翟泉村东。上世纪60年代,刘禅墓地还有高7米、直径15米的大冢。
  
我带着希望赶往孟津,到了平乐镇翟泉村,几位老人却说:“你问的是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吗?他的墓靠东边,现在找不到了。多年前浇地,浇塌了,不过你去寻寻,或许能看到一点儿封土。”
  
于是我一直向东走进一片田野,东边有座山,名叫凤凰山,旁边有几个大冢。我赶到大冢附近,同行的人却不知道那是哪个朝代的墓地。于是我们来到凤凰山,遇到一位名叫张刚的孟津人,他40岁左右,是凤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员。他很热情地说:阿斗墓就在附近,我带你们找找吧。
  
我们满山寻找起来。张刚说:刘禅的知名度很高,可是你到孟津乡下打听他的墓时,不要说“刘禅”,只说“阿斗”就行了,因为这里的人都知道阿斗,却不知道刘禅。我笑着问道:他的知名度为啥这么高?张刚说,人太笨蛋就会很出名。阿斗就是太迂阔了,所以很有名。
  
这话从一个孟津人嘴里说出来,很自然,也很真实,就像是从历史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样。可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刘禅很有智慧,是历史把他误读了。我虽不同意那个孟津人的看法,但心里很高兴,因为有争议的人,身上往往有独特的地方,刘禅这个人写起来一定有趣。  
  
我登上凤凰山顶,往北看是高速公路,往南看是平缓的土岭,风水真是不错。那么刘禅的墓到底在哪儿呢?四顾茫茫,碑碣全无。张刚说,阿斗墓可能已被水冲毁了。我说:你敢肯定吗?他说他对这里的地形再熟悉不过了:邙山上都是黏土,一下雨土就跟着水跑,天长日久,就出现了几十米深的沟壑。这些沟壑的崖壁上,慢慢长出酸枣树,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龙在蜿蜒。而这一带共有烧沟、庞家沟等9条沟,都冲着白马寺方向,所以当地人说“九龙朝白马”,最是风水好去处。令人不解的是,当年的司马氏集团用毒药毒死了刘禅,却以王侯之礼,把他葬于这块风水宝地,也算是会作秀了。
  
现在推测,刘禅墓的消失,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水冲垮了,二是农民浇地时把墓浇塌了。我们虽没找到他的墓,但在邙山上走一遭,还是找到了一种感觉——邙山,就像是用黄土搭成的一个舞台,一座座大墓之内,哪位君王不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折子戏?哪位君王的背后,不藏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这些高高低低的陵墓当中,不仅有打马而来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还有国破家亡之后被一根绳子捆绑到洛阳的哀哀君主。
  
而在那些被俘的君王中,最靠前的就是刘禅,他的人生大戏,又是咋唱的呢?
  
可怜小阿斗   
  
频遭惊吓苦
  
晋代诗人张载在《七哀诗》中写道:“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其实,张载的这首诗省了许多笔墨,他写的不是整座邙山,而是平乐镇一带的“四五”个“高陵”。现在,这几个“高陵”还存有3座,是一字排开的3座大墓,当地人称之为“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是东汉几位皇帝的陵墓。
  
所以,张载说的“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是不准确的,因为西汉皇帝的陵墓不在洛阳,洛阳只有东汉皇帝的陵墓。东汉建都洛阳,十几个皇帝都埋在邙山上。到了东汉末年,群雄纷争,三国鼎立,其中蜀汉政权自称是汉室的延续。那刘备一有空闲就研究刘氏家谱,说自己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乃是汉室宗亲,于是弄了一个“刘皇叔”的江湖称号,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算是有了人才积蓄。后来他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等于买了一只好股票,一路飘红,称雄一方,实力不断壮大。
  
刘备颇有野心,他想当皇帝,所以特别重视子嗣,嘴上不说,行动上却处处表现出来。陈寿的《三国志》中说,刘备有3个儿子:长子刘禅,为甘夫人在新野时所生,名阿斗;另有两子为妾所生,一子为刘永,封为鲁王,一子为刘理,封为梁王。如果细究一下,刘备还有一个干儿子,取名刘封。你想想,又是“刘封”又是“刘禅”,足见刘备早就想封禅了!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阿斗刚出生的时候智商很高。史载: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请诸葛亮评价了一番刘禅。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听后感到宽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说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其中的“仁敏”二字,是说刘禅仁厚又聪明。《晋书·李密传》中,李密竟说刘禅可与齐桓公相比,理由是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能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小时候非常聪明,长大之后也不愚蠢。但他留下的历史剪影却总是呆头呆脑的,历代的画师画他,也都是憨憨的木讷形象。其实,即使他真的弱智,也是被他爹爹刘备摔成那个样子的。
  
这还得从“长坂坡之战”说起。在那次战斗中,小小刘禅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惊吓。《三国志·先主传》中写刘备仓皇而逃,“曹公将兵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张飞、赵云等十骑走”。我们知道,文言文中的“走”就是“逃”,当时刘备只顾自己逃跑,根本不顾妻儿,甘夫人走失了,糜夫人怀抱着阿斗,走投无路,最后把阿斗交给赵云,自己投井而死——这是阿斗第一次受刺激。
  
糜夫人自尽后,赵云把阿斗裹在怀中,用护心镜护住,单枪匹马在曹营中左冲右突,连斩曹军五十个将领。阿斗当时想:赵叔叔你倒是不怕死,骑马颠簸就像玩过山车,却导致俺患上轻微脑震荡——这是阿斗第二次受刺激。
  
战场上箭如飞蝗,石如雨下,别说小小阿斗,即使是成年人,也会被吓个半死,更何况曹军将领都想邀功,都想杀死赵云,活捉阿斗,于是轮番上阵厮杀,那场面血肉横飞恐怖极了。
待他们终于冲出重围,阿斗回到老爸刘备身边,不料刘备还要作秀,接过阿斗后说:你这小子真混蛋!为了救你,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说完,他像投篮一般,将阿斗向赵云扔来。赵云只好飞身扑救,双手接住刘禅。此时刘禅又被吓傻了,这是他第三次受刺激。
  
现在想想,刘禅从小就得了脑震荡,后来又是带着轻度弱智走上了国家领导岗位,而直接导致他弱智的,正是他那会作秀的爹爹刘备。
  
联姻张飞女   
  
受命当后主
  
刘备病死在白帝城之后,17岁的刘禅当了蜀汉皇帝,是为后主。
  
《三国演义》中写道:“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而在正史记载中,刘禅14岁时就与张飞的女儿结婚了。《三国志》记载:“后主敬哀皇后,车骑将军张飞长女也。章武元年纳为太子妃。建兴元年立为皇后。”公元220年,也就是汉建安二十四年,曹丕篡汉,当了魏国皇帝,并在洛阳建都。公元221年,也就是蜀汉章武元年,刘备也在成都当了皇帝。不久,东吴孙权亦称吴大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而此时,刘禅还是蜀国太子,刚刚14岁,张飞的女儿也是14岁。两人自小相识,青梅竹马,感情很好。
  
所以,凡是“演义”的东西都有水分,就像人们读《三国演义》,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刘禅的妻子很丑。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是个豹头环眼的粗鲁壮汉,由此推测他的女儿必定粗胳膊大脸,怕没有几个人想娶她当老婆。连《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想象此女很丑陋,不过没有直接说,只是借用诸葛亮的嘴说“张飞之女甚贤”,说法很委婉。总之,在人们的印象中,刘禅娶了个丑婆娘。
  
其实,这又是在瞎猜了。查查史料就会知道:张皇后的母亲即张飞之妻是夏侯渊的侄女。
《魏略》记载:夏侯渊家居沛县附近,建安五年刘备杀了车胄,据徐州与曹兵对峙,张飞带兵在此,有幸遇见夏侯氏,她当时14岁。而张飞比人家大20多岁,如果不是夏侯氏貌美,张三爷不会冒着让人家说自己爱上下一代的风言风语而与之结婚。而张飞本人呢,历史上说他是个文武双全的美男子。
  
好了,一个帅哥和一个美女结合,生的女儿一定不会丑陋。而刘禅呢,与这位张皇后的感情也很好,两人一起生活了18年,生了几个儿女,其间没听说过刘禅有“婚外恋”。张皇后死了,刘禅还把她厚葬了。
  
张皇后死后,刘禅把张皇后的妹妹册封为皇后。这个皇后的腰带却拴不牢刘禅,刘禅开始不正经了。后来诸葛亮死了,宫里宫外更没人管他了。《三国演义》中写道:“却说后主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之言,又溺于酒色,不理朝政。时有大臣刘琰妻胡氏,极有颜色,因入宫朝见皇后,后留在宫中,一月方出。琰疑其妻与后主私通,乃唤帐下军士五百人,列于前,将妻绑缚,令军以履挞其面数十,几死复苏。后主闻之大怒……遂斩刘琰。自此命妇不许入朝。”
  
现在想想,这个刘琰太胆大了,也太不给皇上面子了,你的妻子到皇宫“出差”了一个月,你就怀疑皇上和你的妻子搞婚外恋,自扣绿帽子,公开打老婆,而且让士兵列队“检阅”这次毒打过程,这不等于发布头条新闻吗?闻此消息,刘禅大怒,杀了刘琰,从此出台新政策:今后,即使宫中的皇后嫔妃寂寞死了,也不能让宫外妇人进宫聊天解闷。
  
细观刘禅一生,他处理这个事件时最为雷厉风行,一砖头就把一个“怀疑狂”拍死了。而他主政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呢?请看下篇。
.
 楼主| 发表于 2008-1-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南
大智若愚的刘禅
司马昭大宴蜀国君臣,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刘禅的表情毫无痛苦可言,不悲反笑,故意显出愚蠢的模样。其实,此时真正的傻瓜是司马昭,竟没有看出来刘禅是在装傻。 李玉明 绘



刘禅的千古骂名是在洛阳落下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不打算返回蜀地复国了,于是历史说他是傻瓜;如果他说“我要复国,东山再起”,历史恐怕又会骂他不识时务。其实刘禅很明智,他知道自己必须在司马昭面前装傻。他是一个大智若愚之人。  
  


  
历史,有时是以调侃的形式再现的,而有些历史人物干脆被画成了漫画。请看历史对刘禅的评价:“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这首七绝诗的作者只用了28个字,就武断地概括了一代君王的一生。而他的依据,不过是刘禅说了“此间乐,不思蜀”6个字,历史便根据这6个字,给了他一个千古骂名……
  
话说刘禅亡国之后,司马昭把他虏到洛阳,与刘禅同行的还有一些蜀国旧臣。喜欢作秀的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童婢百人”。这当然是给天下人看的,并非他真的要优待刘禅。一次,司马昭大宴蜀国君臣,特意令人奏起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
  
那音乐当然是哀歌,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在往伤口上撒盐,蜀国旧臣听了,脸上无不现出悲戚之色,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表情毫无痛苦可言,活脱脱一个缺心少肺、苟且偷安的大傻瓜。他的旧臣■正,字令先,偃师人,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提醒刘禅一起上卫生间,然后悄悄对刘禅说:“晋公如再问及此事,您应悲痛地说:先帝宗庙,俱在蜀地,焉能不思?”
  
这其实是个错误的主意。刘禅很清醒,他明白此时既不能得罪新主,也不能得罪旧臣。于是他对旧臣点点头。尿了一泡尿之后,他轻轻松松地回到席间。这时司马昭又过来问及此事,刘禅便把■正的话背诵了一遍。司马昭听了,笑道:“这怎么像■正的话呢?”刘禅听了,傻傻地回答:“是啊,是他的话,是他刚刚教我这么说的,您怎么知道?”他故意显出愚蠢的模样,说罢,又有滋有味地听起音乐来了。
  
其实,此时真正的傻瓜是司马昭,他竟没有看出来刘禅是在装傻,反而在心里骂道:“真是个傻瓜!真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他顿时心中释然,说:“我无忧矣!”于是对刘禅不再设防。刘禅放的这个烟雾弹恰到好处,瞒住了司马昭,也误导了后人,后人由此认为他很愚蠢。试想,当时的刘禅,生命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只要他稍稍表现出一点“骨气”,司马昭能饶过他吗?只有存在,才能作为;生命不存,一切免谈——在这一点上,他和他老爸都很明白,也都很狡猾。
  
想当年,他的老爸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老曹问刘备:“谁是当今英雄?”刘备明明知道对方想让自己说“曹刘”是英雄,但他就是不说,故意说别人是英雄。最后还是老曹沉不住气了,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因为这时曹操夸他等于要杀他,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老曹怎能容得刘备和他争山头?     
  
于是刘备赶紧掩饰自己,借助一声惊雷,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胆小如妇人,呈相若小儿。曹操一看:哈!连雷声都害怕,这哪是什么英雄?也就没有杀掉他。
  
刘禅继承了他爸爸这一优点,关键时刻大冒傻气,堪称上上之策。你也许会说,刘禅在魏军来侵时不抵抗反投降,而且率领群臣出城迎接邓艾大军,这不证明他很平庸吗?若说起这个,我们还得从当时的情势说起,那刘禅实在是迫不得已!
  


  
当时魏国大将邓艾率军突袭成功,犹如神兵天降,蜀国亡与不亡,已经由不得刘禅了。试想,先主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意北伐,经年累月,蜀军死伤无数,连他自己也知道这是鸡蛋碰石头,根本不可能成功。那时蜀汉的大将关羽、张飞早已不在了,小小蜀国地狭国弱,怎能与占据中原且兵多将广的魏国相比?
  
唉,历史交给刘禅的,只有这个小小的蜀国,而此时他最明智的选择也只有投降。投降了,君臣难免受屈辱,但老百姓能免遭涂炭。刘禅每逢大事从不糊涂,他懂得把民生放在第一位,把君主之位放在第二位。你能说他的这种取舍有错吗?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惜那些封建帝王,读了多少圣贤书,却没几个人记住这一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每遇社稷存亡时,帝王的观念都是“君为贵,民为轻”。为保住君王的帝位和尊严,他们往往让民众去做无谓的牺牲。更可笑的是那些民众,受了传统观念的左右,反过来嘲笑刘禅式的自我牺牲,这真是一种悲哀。
  
所以,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写《潼关怀古》时就说:“望西都,意踯躅,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张养浩把问题看透了,而这个刘禅则把事情做得很磊落。他知道自己当不当这个蜀汉皇帝,蜀汉的老百姓该咋过还是咋过,所以他就把自己看轻了,所以周寿昌在《三国志集解》中评价刘禅时才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意思是说,历史在盖棺论定刘禅昏庸时,恐怕是失实了,那些传闻传得走样了,刘禅投降是为了保全他的百姓,这是难能可贵的。
  
再说刘禅当政时,一直笼罩在诸葛亮的耀眼光环之下,他的皇袍,远没有诸葛亮的鹅毛扇有光彩;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要比刘禅潇洒飘逸得多。请看他的爹爹刘备临终时是怎样交代刘禅的:“汝与丞相(诸葛亮)从事,事之如父。”他竟让即将登上帝位的刘禅,像服从父亲一样服从诸葛亮。
  
这句话,不过是刘家父子的悄悄话,但诸葛亮在后来辅佐刘禅时,真的便以“太上皇”的形象出现了。事无巨细,他都要亲自处理,大包大揽,俨然国家元首。最要命的是在北伐前夕,刘禅已经22岁了,诸葛亮还把人家当成小孩子,写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其耳提面命,教育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发布了那么多让后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居高临下的命令,直令后来有见解的读书人纳闷: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怎能对一个国家元首大加训斥呢?好像你自己是皇帝,而刘禅却是你的臣子似的。
  
而年轻的天子刘禅,这期间却能从大局出发,处处委曲求全。可是后来,诸葛亮竟违背了先主让他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率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而刘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之后感到内疚,后主却安慰他:“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刘禅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职务。
  
刘禅顾全大局、明智沉稳。他知道国家的处境,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他放手让诸葛亮去北伐,去折腾,尽管他知道那是徒劳的。他尊重诸葛亮,不过是尊重父亲的在天之灵罢了;他对诸葛亮怀有亲情,那是因为诸葛亮身上有父亲的灵魂负载,诸葛亮代表着父亲的那个时代!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
  
可是刘禅也只能把这样的文章写到第二段,写到第三段他便改变主题了。第一,对于诸葛亮身后的荣辱,对于诸葛亮的光辉事迹的宣传,他的意见是适可而止。他反对为诸葛亮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他没有固执己见,他深深知道诸葛亮的影响,所以他是明智的。第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死后,他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因为诸葛亮这个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刘禅设立了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让这三个职位权力制衡,将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他“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
  
他制定的这一国策,比诸葛亮一味地北伐更符合蜀汉国情。请看历史是怎样记述刘禅治国的。
  


  
史料记载,刘禅在位41年间,蜀汉没有发生任何内乱,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已属少见。曹魏大将当中,常有叛国投敌的,但我们很难在蜀汉文武官员中找到叛国者,也未见蜀汉百姓因饥荒而暴动。而后人对刘禅的不恭,除了他的“乐不思蜀”之外,还来自一句俗语“扶不起来的阿斗”。
  
一个成语,一句俗语,就把刘禅绑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这种在讥笑中臧否人物的做法,丧失了最起码的评判准则,对先人和后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是有失公允的。
  
《三国志》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乃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的报告时,刘禅马上质问道:“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他虽然没去前线,但他有判断力。魏延死后,他坚持实事求是,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也许刘禅不像诸葛亮那样料事如神,但他更看重事实,绝不会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样,说“魏延有反骨,此后必反”。
  
而万千读者仍愿意相信诸葛亮,相信他是万能的神,相信他早已看出魏延有反骨,却从来不思考一下:一个大将的生理特征,怎能决定他的政治归属?而那个可怜的刘禅,虽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弱的一国的君主,却在勉力治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对文臣武将,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展其才,是一位很讲民主的国家领导人。所以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这样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至于后来刘禅被俘洛阳,乐不思蜀,大冒傻气,不过是他逢场作戏而已。也许用莎士比亚的一段名言最能解读刘禅。莎翁说:“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过。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就是这样的智者,他能在突发的语言环境中,不露声色地糊弄对手,击败强敌,成为未被提名的最佳辩手,成为能化险为夷的高级外交家。如果他也像那个爱在曹操面前卖弄小聪明的杨修那样,在司马昭面前大显聪明的话,他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大智若愚的刘禅,于公元271年死于洛阳,享年65岁。
发表于 2008-7-5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厌倦了连年的征战杀伐,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投降是一种上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表现[em123]
发表于 2008-8-23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长知识喽!!
匿名  发表于 2011-4-28 12:48 | 来自黑龙江
诸葛之所以掌大权而北伐,那也是当事情形所逼,以攻为守
你这样说诸葛 是错的噢 。
发表于 2011-4-2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三国演义跟历史是有差距的
发表于 2011-6-25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哦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