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蒋雨浓书法艺术的理解【论坛首发】
作者:行夫
蒋雨浓先生不仅是一位国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先生诗、书、画、印俱佳;真、草、隶、篆皆通。人书俱老堪称艺术大家。
先生的隶书功力较之其它书体更胜一筹,尤以秦汉早期的隶书意味更浓。拙朴中见秀美,端正中显灵动,极具《张迁碑》的韵味。在先生的楷、行、草作品中,普遍带有章草的笔法,时而也有篆书出现,融各种书体为一炉,自然洒脱,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正如他常用的一方闲章所云“我法”,即我有我法之意。先生在作书时,总是把个人情感融入笔端,心到、手到、笔到。古人云:“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如其学。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生阅历、丰富的文化底蕴,正是他创造大美即自然之美的根基。
国强(蒋雨浓书画研究会的法人代表)评论先生画作时说,“以禅入画,物我两忘”。此话一语中的。同样,先生的书法也是如此。先生在送我的一幅《佛》画上题跋是这样写的“佛者弗人也,弗人无形,无形者意也。意发于心,心正仁之本,为人之道。道在立品,品立道广施人济众,佛也。”我以为,这才是真正领悟到了佛学的真谛。
为了便于学习借鉴先生的书法艺术,我把我见过的先生的书作分为三类:
其一,独立书法。就是指单一的书作,只供欣赏,不具备其它功能。先生辞世前的一幅行楷中堂,内容是唐人刘长卿的一首小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笔酣墨饱、神完气足,结体布局一任自然。故而有清刚、磅礴、峻拔之气;行笔运腕不失古法,但又不拘泥古法;既有颜书宽博的结体、朴实敦厚的特点,又不失汉隶严密方整而多变的韵味;特别是捺法,典型的章草笔法更浓,乍一看很笨拙,细品味,藏大巧。先生在世时曾跟我说,“写字宜拙不宜甜,拙中见巧,甜则媚俗。”此乃至理名言。在这幅作品中,开头“泠泠”两字撇轻且细、捺重且粗;第二行的“古”字,笔画虽少,但占位却大于“泠泠”两个字,这又是一个极大的反差。第三行“不弹”二字,除重笔浓抹而外,注意到了与“泠泠”、 “古”字的协调与平衡。正如《书谱》所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打破平衡,弄险;复归平正,求稳。这就是书法创作的辩证法。所以说,这幅作品错落有致、韵味十足,用笔顺畅,不激不厉、清新自然,在平和心态下,创造了一种大美,自然之美。
其二,题跋书法。主要题在画作上的书法。先生此类书作,往往出奇制胜、变化多端。如在一幅《瓶兰图》上的题跋。这是一首自撰七言诗,“名贤笑我太粗俗,案上少兰心无书。一气之下画残花,不为市侩作笔奴。”28个字,写在画幅的右上角,大约占三分之一的位置;小字题跋59个字,写在左边,上下顶格,约占五分之一的位置。其它为画面和留白。看上去字比画多,但不嫌其多;画比字少,但不觉其少。诗与画珠联璧合,非常新鲜。这又是一种大美,自然之美。
其三,尺牍书法。顾名思义,就是信札。首先是它的实用性,但先生的信札,更具有艺术性,同样和其它书作一样,都是艺术珍品。
独立书法和题跋书法,多为真、行、隶书,基本字字独立。先生的信札则不然,多为草书或行草,这正合传统尺牍的习俗。就拿先生给我的一封信来说,使用的书体就是行草。信札为竖幅,高一尺、宽六寸,共61个字。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我再三仔细观察,都看不出停笔蘸墨的痕迹。字与字、行与行,该连的连、该停的停,一任天然,草法娴熟,大有“二王”书风,但又不失个人风格。真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又是一种大美,自然之美。
总之,先生的书作和他的画作一样,以他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精湛笔墨技巧,共同构建了他的艺术高峰——自然之美。这正是,“正极生奇变,不工却自工。”
二零一二年五月十九日
【菜疙瘩附言:近日,姚国强先生传来蒋雨浓书法研讨会论文四篇,遵嘱将在文史版块陆续发布。实为本版之幸。作为玉田人,玉田文史爱好者,宣传蒋老艺术更是义不容辞。一是为蒋老扬名;二是为普及书法知识。这也算是我们为玉田文化做的一点贡献吧。今日首发张耀海老先生论文一篇,以飨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