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的感悟(转) 追和音上人 --明,刘基 绝顶浮云锁石关,曲途危磴阻跻攀。 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钟老衲闲。 夜永星河低半树,天清猿鹤响空山。 干戈未定归无处,拟结茅庐积翠间。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受征于朱元璋后,深受倚重。按说这时的刘基应该是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可是此诗却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人在尘世身不由己的无奈,一种参透仕途生涯的清醒和无处寄身而欲遁入空门的感慨。
诗一开始就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情结。“浮云锁云关”使人不知身在何处,路在何方;“曲途危磴”令人步步小心,慎言谨行。这只是写山路的高险吗?不,它同时也是作者面对宦海沉浮、仕途险恶的悲凉心境的自然表露。(危磴,指陡而险的石梯)
刘基,无疑是实现了中国旧时知识分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即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但是作为一个“自幼聪明绝人,凡天文兵法、性理诸书,过目洞识其要”的饱学之士,他虽身居要位,却深知“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伴君如伴虎。
他参透了历史、人生和社会,故而能够从“此日”老衲的恬淡自得中清楚地看到“他年”自己身为“孤臣”难免被统治者抛弃的可悲下场。两相对比,使他对自己披甲执革的戎马生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和老衲,究竟谁的生命更有意义?
“他年甲楯孤 臣泣”,是他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此日斋钟老衲闲”则是他对未来的肯定和向往。生活于宁静淡泊的和音上人就像一面镜子,使刘基看到了世俗生活的可悲, 悟得富贵荣华、利禄功名都不过是镜花水月,就像他在<薤露歌>中所发出的感叹:“人生难百岁,百岁复如何?古来英雄士,各已归山阿!”
于是,在一个“星河低半树”的长夜,他面对只闻猿啼鹤唳的空山,顿然发现在山外那个“干戈未定”的乱世中,自己无处欲归,只有“结茅庐”于“积翠间”,才是心之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