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04|回复: 14

下关东之从玉田到唐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7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1939年9月2日,农历七月二十九上午。之所以这个日子记得如此准确,是因为9月3日我要离开玉田下关东。
      我哥张德永离家去绥化已经有一年多了。这之前张德永给家寄信说,已经和大舅吴梦九说好,让我去绥化学买卖。并寄来三十元钱路费。
      这天上午二十里铺庄西的公路上,一辆车轧爆了一个地雷,车过去了,地雷才爆炸。可能是地雷起爆没有设计好提前量。
      不到晌午,去了两辆日本军铁甲车,朝东南大韩庄方向开了三炮。炮声震得我家窗户纸微微颤动。
       当时我在院子里干活,心绪紧张。想:炮是军中胆,真是这样,震人心魄。接下来担心的是,下关东明天走,上唐山的长途汽车必经地雷爆炸和日本人打炮的地方。明天还有地雷吗?明天日本人还会打炮,会封锁道路吗?长途汽车会不会挨上,如果挨上……越想越多,越想越害怕。
      回到屋里,爸妈都不说话。心情沉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说破挑明了,更加不祥。
      绥化远在黑龙江。老一辈的人也叫北林子。一个从未出过门的不满16岁的孩子,要出这么远的门。又碰上如此不安定的年头。爸妈的担心可想而知。
      全家人故作镇静。妈把夹衣夹裤用一个包袱皮包好。嘱咐我北林子冷,若下火车冷,打开包袱就可以穿上。爸把已经拆洗好的棉衣都打在一个行李卷里。尽量手里少拎包,利索一点。
      妈把家里的鸡蛋尽数煮上,说路上赶不上饭,能垫一垫。放在凉水里拔一拔,装布袋打在包袱里。全家人一个都不舍得吃。
      那个年代人的出路少。学买卖是很多人选择的出路之一。
      韩家林很多人都到东北去学买卖。而且有许多学买卖当掌柜发财的例子。
      比如张仲孝在牡丹江学买卖当掌柜的发了财。盖起了韩家林最好的房子。磨砖对缝,大五间的瓦房,对面厢房。青石板甬路,从前门楼到二门楼,再穿堂屋,直到后门楼,近百米。
      东庄刘寅在东北学买卖发财回来,死后丧事奢华。延续多日的发丧,三十二抬的棺罩,还有许多金童玉女金箱银箱等等的执事,我也和许多孩子一样,争先恐后地去拿,每人给几个大子。
      更多的人是挣了钱回来置地。认为地是留给子孙万年的产业。地能生钱养活人。
      我那时只想能吃饱饭。再就是能有上学的机会最好。
      爸妈为稳妥起见,还特地请了王镇做我的向导,让我就伴同去绥化。
      王镇是我的同学,比我大三四岁。王镇在绥化北边的四方台镇一家买卖家住地方。在买卖家学徒或做事也称作是“住地方”。王镇探家期满回柜,一路同行,相互照应,这样爸妈稍放一点心。
      晚上请王镇来家吃饺子,吃饺子“发脚”,长途远行,取个吉利。也算是对王镇的事前的酬谢。
      第二天起大早,爸赶着借来的小驴车,拉着我俩的行李,去玉田乘长途汽车。
      进了东门脸,天色微明,东街与西街的路灯还像是鬼火似的在晨曦里一明一暗地亮着。路灯是一个半人多高的木头杆子上,顶着一个油灯,油灯放在一个四面镶着玻璃的匣子里。
      长途汽车站在西街路南,解放后很长时间是粮食局的所在地。汽车就停在门前的路边上。
      天光大亮,人越来越多。八九点钟,司机才发动车。
      那时候夜里是八路军的天下,白天汽车才敢上路。
      开车前,行李卷和大型包裹都要放在车棚的顶上,用大网罩上,以防行车颠簸丢失。
     有人不肯把行李放在车顶,只有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才放心 ,把行李也拖进车里。车站里的人大声喝斥让搬下来,也有人挤着上来找座位。
     人们在车门处乱挤一通。押车的日本兵卡在车门口,上不上下不下。王镇也正挤在日本兵的后头。
      日本兵回手一拳打在王镇的脸上,王镇被打下了车。
      我心里害怕,王镇上不了车,我怎么办?我生平第一次出远门,东南西北都辨认不清……
      我想下车,可车开了,车里人坐得满满的。日本兵坐在车门口,手里拿着三八大盖,腰间皮带上有两个子弹匣。
      我无意中一转脸,王镇安然地坐在最后排的座位上。我七上八下的心才落了地。
      王镇呀王镇,你是什么时候上的车呢?我今天也不清楚。多少年后,王镇当了县里农行的行长,后来离休。我和王镇见过好多次面,谈过的话题多之又多,我问他为什么离开韩家林搬到大湾柳树,他说那时韩家林给四两,而大湾柳树给六两。这是在1960年。
       可我为什么没有问他这个问题呢?王镇是我走出玉田的第一个引路人。大概是我第一次出门精神紧张吧?王镇前几年殁了,他不能回答我的问题了。
      汽车走过二十里铺村西头的地方,一个直径一米,二十多公分深的坑出现在公路上,汽车减速慢慢地绕过地雷坑。
      一车人默然。日本兵向外望了望。
      汽车在公路上颠簸着。日本兵原来还看一看这些乘客。时间长了也就漠然了,低头眼光看着一个地方发呆,那张脸是极普通二十岁年轻人的脸,如果没有那身军装,和中国的一个农村青年没有什么区别。
     车到唐山站前远通旅馆。拐进大门已经是灯火通明了。
     旅馆的会计是韩家林人李永泰。刚刚离开韩家林才一天,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碰到同村的人,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他带我到客房。客房很小,一屋俩人。上绥化的心切,没有闲心欣赏洁白的床单和被罩,不过比家里强多了,舒服干净。
      李永泰能言善辩。不乏幽默感,从家来带什么好吃的了?
      我说有煮鸡蛋。解开包袱放在桌子上。
      他拿起一个,放在嘴里,连皮儿嚼了起来。
      我纳闷他吃鸡蛋不剥皮。
      他说:“我就喜欢这样吃,家乡的鸡蛋香啊。”
发表于 2012-4-17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先生佳作。{: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83:}文字少,读得不够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日本鬼子也忒没有人性!{:soso_e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文!好文!欣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请问作者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8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冒昧的说一下,在咱们中国的文化常识里,一直是上北下南。
所以往北走就是北上。往南走就是南下。
余以为下关东一词不太妥,咱们是往北走,如果是下南洋就对了。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可随主流改为闯关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苏亚东 发表于 2012-4-18 16:05
冒昧的说一下,在咱们中国的文化常识里,一直是上北下南。
所以往北走就是北上。往南走就是南下。
余以为 ...

亚东所说不无道理。但民间特别是冀东一带,老百姓常说的还是“下关东”或者是“闯关东”。
这可能是地域的关系。因冀东紧邻京城,一般以去京城为上,而到地方则为下了。供参考。

点评

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更有道理,毕竟我们那时候是直隶!去东北当然是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4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老先生的文字,很乡土,很质朴,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乡土而能归于清新,质朴而能达于雅正,这就实在是让人仰止的境界了。我想,这既源于文字功夫的境界,也源于人生的境界,曾经沧海而繁华落尽。就像陶诗,凯风南来,良苗怀欣,酌彼春酒,桑麻共话,所有的深情都只是淡淡地讲给你听,即便反刍曾经的贫贱愁苦,也因为那些值得缅怀的亲人、乡亲,那些让人留恋的青春岁月和风土,而让人低徊往复,回味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邵官屯 发表于 2012-4-19 18:34
老先生的文字,很乡土,很质朴,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乡土而能归于清新,质朴而能达于雅正,这就实 ...

邵兄,此言极是,老人家言语里笃定中掺杂沧桑,有时候貌似无用之语,等你复读,才品出其中意味。
邵兄,还好吧,别来无恙

点评

微澜兄好,最近有点懒,不爱发言,招呼不周见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0 06: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死水微澜 发表于 2012-4-19 21:55
邵兄,此言极是,老人家言语里笃定中掺杂沧桑,有时候貌似无用之语,等你复读,才品出其中意味。
邵兄, ...

微澜兄好,最近有点懒,不爱发言,招呼不周见谅。{: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每一篇都在关注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老先生阅历无数,走过的人生岁月也是常人远不能及,但是读后一直有种感觉,每篇文字都显得异常谦逊、小心,不参一点嬉笑怒骂、豪情壮语甚至是指点江湖,真如一副禅修到火候的老僧摸样。
老先生的文字确实有味道,甚至可以说值得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添添快乐 发表于 2012-4-18 18:24
亚东所说不无道理。但民间特别是冀东一带,老百姓常说的还是“下关东”或者是“闯关东”。
这可能是地域 ...

听您这么一说我觉得更有道理,毕竟我们那时候是直隶!去东北当然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