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69|回复: 13

瘸老师张仲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12岁时我比一般大的孩子要瘦要矬。但吃不饱,营养不良没有影响我淘气。夏天雨水多,庄前庄后的坑坑洼洼都积满了水。父亲怕我淹死,严禁我下坑洗澡。大热天管不住自己,我还是偷偷地下水。一天我正在坑沿水边上泡着,大姐匆匆跑来:“还不快跑,爸拿着缰绳要抽死你呢。”我赶紧抱着裤衩跑了。到傍晚听大姐说没事了才敢回来。
  妈“咕哒——咕哒”拉着风箱做饭,埋怨道:“整天淘气疯跑,识的几个字还不都得还给老师。”全家人为我的出路操心。
  教私塾的瘸老师来了。
  瘸老师叫张仲友,是出了五服的远房二哥。他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一条腿弯曲伸不开,短很多,走路相当困难。更无法干农活。庄里人背后都管他叫“瘸老师”。我则直呼“二哥”。
  瘸老师极聪明,很好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倒背如流。四书五经也能浅显地讲解。干农活不行,他就在家里办了私塾。成了韩家林小学外的另一种教育形式。
  瘸老师直接找我爸:“二叔,让大兄弟跟我念去吧。学的字别扔了。还能学珠算,将来做个小买卖还能用上。用笔算慢还出错,让人家笑话。甭说做大买卖,你就是卖个白薯,买主多了,这个二斤一两,那个三斤二两,你就烂眼子轰蝇子——胡拉不开喽。”
  我爸说:“吃饭还难,交不起学费呀。”
  “不跟大兄弟要,只是冬天搬俩儿茬子烧炕就行。”
  私塾里,学生都坐在炕上,冬天烧炕,大家不凉,所以均摊均散。岂有你白坐热炕不拿柴禾的道理。
  父亲没话可说了,觉得瘸老师说得入情入理,况且人家高情大意上赶着。就让我跟瘸老师去念私塾。
  私塾学费不菲,老师的生计依赖它。大庙学校陈老师是县教育局公派,看袁春普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像陈老师这样的小学教师,上世纪三十年代每月至少有工资10块现大洋以上。
  上小学没什么费用,课本没多少钱。笔墨纸砚,丰简自便。有钱你用“派克”“关勒铭”没人管,没钱的背一块石板也跟着念。我三弟上小学,五岁的四弟没人带,也跟着上一年级。我们家穷得上无片瓦是真,串房檐。下无立锥似过,爷爷扔出来给了十亩薄田。庄北黑土漏风地,好年景一亩地能打八斗玉黍,糠菜半年粮都达不到。什么是义务教育?多穷的人家也能上得起学就是义务教育。上世纪三十年代实行了初级小学义务教育。起码韩家林是这样。
  陈老师不计年龄大小,背不下书来照打不误。“打出来的学问记得结实”。其后果严重,四弟才五岁,记忆力理解力都没有达到学龄儿童的水平,学不好挨打,还冠之以“笨”。对学习逆反,对老师也逆反。
  我们家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家虽穷,下来时鲜的瓜菜先给老师送点尝鲜。让四弟送黄瓜,他送给张仲臣。让他送倭瓜,他送给张文照。转天张文照媳妇碰上我妈:“二婶子送的倭瓜真甜。”我妈还一头雾水,纳闷:“啥时送过倭瓜呀?”
  瘸老师的私塾有威望。陈老师瘸老师各有千秋。庄稼人认为私塾比新式学校识字多,学校光让孩子们玩。瘸老师因人施教,收学费各异。念百家姓三字经收得少,四书五经收得多。据我所知,瘸老师的学生不但有大街的王志全,还有十五里铺的王世俊、王世荣、崔永田。一些人家认为虽比学校多花些学费,值。
  瘸老师教书认真。身体严重缺陷,去相亲姑娘们见了就撇嘴,古得儿白了,一直娶不上媳妇,他就更一门心思扑在教书上了。
  私塾设在他家前院西厢房里。炕上两张炕桌,炕下靠西墙一张高桌,桌旁一把圆弧靠背椅。这是瘸老师的专座。高桌上方墙上贴一长方形竖贴的红纸。楷书写着:“大成至圣先师之位”。就是说这是儒家孔圣人之位,师生都必恭必敬。
  瘸老师跟说我,小学四年毕业了,识字不少。三本小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就不用念了。为了在农村多识些庄稼字,先学杂字吧。杂字有四言五言的,直到七言。五言、六言杂字,生字、怪字、常用的庄稼字最多。
  私塾早晨第一个科目是背书。老师叫学生的名字,该人下炕穿鞋,两手捧着自己要背的书,放在老师的桌上,向“大成至圣先师之位”作个揖。然后转过脸背向老师,按老师指定的地方开始背诵:“……毫釐分钱两,戥秤较重轻,米酒鱼肉货,贵贱依价称,油盐茶酱醋,治家不可悭……春日勤耕种,夏来莫贪眠,四时休懒惰,丰歉在天年,扁担并布袋,楻桶与钩镰…… ”一直背到昨天讲完的章节。再回过头来向孔圣人之位作个揖,又脱鞋上炕,继续温习,等待讲新课。
  接着叫下一个学生,如此这般,直到全部学生进行完毕。
  每当背完书,就松口气。接下来别的同学背书,就像一段段地欣赏节目。有的摇头晃脑,有的磕巴打锛儿,有的像坏了针的唱片,在原地不停地重复:“子曰:由,诲汝知之乎?诲汝知之乎?诲汝知之乎?……”此时瘸老师就会松松地攥着拳头,在学生的后背上杵一拳:“知之为知之!”学生受到启示再往下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私塾没有上下课。一坐半天。上厕所有一个牌子,在门框上挂着,一个拿牌子去厕所,回来另一个拿了再去。时间利用率高是高,对天真好动的孩子不啻是一种折磨。
  瘸老师一走,屋里就像一群解了锁的猴子,你捅我我捅你,呲牙裂嘴做鬼脸……听到不规则的脚步声,知道老师来了,顷刻鸦雀无声。并非每次都能躲过老师的惩罚,那一次全体学生让老师暴打一顿,无一幸免。
  夏天里的一天,瘸老师不知何事走了。大家都光着膀子,不知是谁起的头,用手捂住胳肢窝,胳膊一夹,发出放屁一样的声响。天热浑身是汗,手上也湿漉漉的,密封得好,夹出的“屁” 来格外响亮,这种“夹屁”的游戏迅速漫延,屋里的“屁”此起彼落。“屁”声掩盖了瘸老师的脚步声,当老师拿着板子进来,大家都傻了眼。老师的板子雨点一样的落在大家的头顶、膀子、脊背上。
  我脊背也挨了几板子。老师没有打我的头,打脊背也是斜着下去,重重地落在炕上,很响,看似用力很大。
  我大哭,心里委屈。跟瘸老师念书不花钱,心想要好好念,不让老师操心,温书也格外用心,没有挨过一次惩罚。这一次把我的好念想给打破了。我瘦,“夹屁”不得要领,响声不大夹几下也就放弃了。并非首恶,胁从也不力。越想越委屈,哭着连中午饭也不回去吃了。此情此景,瘸老师束手无策,央告我让我回去吃饭我也不去。爸爸来了,恕斥:“老师费劲巴力地教你,你还不学好,还有脸哭!”我止住哭声,否则招来另一顿打。
  读完了四言、六言杂字,瘸老师又给我开了《幼学》。《幼学琼林》上下两本。老师说:“‘念了易经会算卦,念了幼学会说话’将来不论干啥都得会说话。”
  瘸老师还教珠算。加法的小九九,减法口诀、除法口诀以及16进制的流法流。说无论做生意还是学买卖都是用的着的。
  其间,私塾搬了两次家。从小东庄搬到大街王凤武的前层房,过了些日子又移到李步云家的门房子里。原因是小东庄离大街太远,有二三里地。孩子们上学不方便。
  瘸老师晚上住在白天上课的炕上。我问瘸老师能不能寻宿,老师说来吧。老师住炕头,我住在炕角头。我们家七个孩子,再加上父母,九个人挤在一个小炕,夏天溽热难耐。我寻宿在老师这儿,宽绰大炕,十分惬意。
  傍晚散学,大家都回家吃晚饭。我们家农闲晚上没饭,“晚上吃饱喽,压炕头子有啥用!”可又何曾吃饱过呢?
  我也回家,转一圈再回来。瘸老师熬鱼贴饼子一锅掀。我给老师烧火。一揭锅香气满屋。老师吃得很香。我不敢再看,怕老师以为我想吃。
  小时候饥饿难挨,我有一个灵丹妙药,就是狂跑一阵,心跳得厉害,心慌得厉害,这样可以把饿忘了。久而久之,我瘦,但跑得飞快。同学们给我起个绰号“风干兔子”。
  同学们晚饭后还回到瘸老师门前,老师让我们举一个鸡蛋磙子练劲。他们都能举过头顶。让我举,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也举不起来。瘸老师有些遗憾:“还是不行啊。”
  说话又是一年,《幼学》念完了上册。家里越来越困难,零活得有人干,再说也得想办法找个挣钱活命的路呀。只得跟瘸老师以及“大成至圣先师”告辞了。
  又过了几年,我在绥化福合昌学买卖。隔壁福合隆同村的马芝来找我,说:“瘸老师来绥化了。”
  我喜出望外,跑到绥化东郊去看望他。他在一个特大的菜窖里记账,菜窖里能赶进马车,批发蔬菜果品。
  他欣喜地望着我,打听这打听那。我从柜上给他带去一双胶鞋,两双洋袜子,这要比外头买便宜得多。
  瘸老师对我恩重如山,功德无量。我能在福合昌当账房先生,除了铺保殷实外,有珠算、毛笔字基本功也是主要原因。这两项要感谢陈老师和瘸老师。
  瘸老师后来收破烂,被日本宪兵以“倒卖军用品”罪名抓起来,死在日本宪兵队里。这也是后来通过马芝才知道的。
  其实早知道又如之奈何。在日本宪兵队里,人命不如蝼蚁,视中国人如草芥。
  在韩家林提瘸老师,妇孺皆知。提张仲友,会说“谁呀?”
  瘸老师叫张仲友。
发表于 2012-3-2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先生新作了。童真童趣,师恩难忘,私塾教育,可圈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soso_e163:},先生辛苦!
我们也玩过“夹屁”,响声大的洋洋得意,响声小的垂头丧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听添添讲那过去的事情,有别样感受。欣赏。静下心来再细细品味。{: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不张扬,不做作,不刁钻,不玄虚,不拖拉,不随意,极尽朴实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的年月。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作者88岁高龄,依然坚持写作,让人肃然起敬。这恐怕是论坛最年长的作者了吧?但愿我们在这个年龄的时候,也能有如此毅力与雅兴。
      前半部分更值得称道,后半部却或多或少有些仓促。叙述似乎更多,不能与描写相映成趣。张老师的死如能再加一两句,交代具体一点,似乎对表现这个人物更有利,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兴趣和思考。
      说的未必对,老先生及各位多指教。
      

点评

评得真诚,评得中肯。自我形象的设计也非常好。在为老先生的美文喝彩的同时,也为槐子花鼓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 0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槐子花 发表于 2012-3-29 20:03
不张扬,不做作,不装嫩,不拖拉,不随意,极尽朴实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的年月。抚今追昔,浮想 ...


评价得极好,老先生的几篇琐记我也是每次都翻看几遍,不忍释手,文字和叙事都太有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槐子花 发表于 2012-3-29 20:03
不张扬,不做作,不刁钻,不玄虚,不拖拉,不随意,极尽朴实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的年月。抚今追 ...

谢谢关注。槐子花所说极是。我去绥化的经历将在后边章节叙述。关于张老师的死只是听说,只能如实奉告。

点评

明白了!期待您更多好作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3-30 19: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添添快乐 发表于 2012-3-29 22:29
谢谢关注。槐子花所说极是。我去绥化的经历将在后边章节叙述。关于张老师的死只是听说,只能如实奉告。
...

明白了!期待您更多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样的文字读来实在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槐子花 发表于 2012-3-29 20:03
不张扬,不做作,不刁钻,不玄虚,不拖拉,不随意,极尽朴实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的年月。抚今追 ...


    评得真诚,评得中肯。自我形象的设计也非常好。在为老先生的美文喝彩的同时,也为槐子花鼓掌!

点评

谢玉叟前辈雅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2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玉叟 发表于 2012-4-2 08:48
评得真诚,评得中肯。自我形象的设计也非常好。在为老先生的美文喝彩的同时,也为槐子花鼓掌!

谢玉叟前辈雅评!{: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喜欢老先生的文字,每篇都认真的通读过。语言简炼,内容不却有种不张扬的可爱。愿看到您更多的作品。也祝您心情愉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槐子花 发表于 2012-3-29 20:03
不张扬,不做作,不刁钻,不玄虚,不拖拉,不随意,极尽朴实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的年月。抚今追 ...

水无常态,文无常理。一杯水倒在地上就不是一杯水了,而是随性的水流,比起放在杯子里的有风格。
我觉得老先生这样写很好啊,如果千人一面,就谈不上文章了。
老先生,我喜欢你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知道作者88岁高龄,还在坚守文学阵地,由衷敬佩。文风朴实,幽默中带着苦涩和真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人物鲜活,淡淡勾勒已经让人如见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