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047|回复: 10

考高小 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考高小
  1934年夏末,四年初小毕业了。玉田南高小是当时玉田的最高学府。两年高小学费是60块现大洋,对于我家来说饭尚吃不上,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没有上的可能,也就没有参加考试。张德昌以第31名考取玉田高小。
  没有考高小,干活又太小,家里怕学得字丢了,就仍到学校跟陈老师上学。
  同桌的张德昌上高小了。来了新同桌——陈东山。
  陈东山比我小一岁,个儿比我高。头侧垂着个小辨儿,大眼睛,高鼻梁,一个漂亮的小男孩起个小名却叫陈丫头,为什么呢?
  原来陈东山的爸爸陈际龙,哥一个。爷爷陈玉和,哥仨个,陈玉和是老三。陈东山的二爷陈玉庭只有一个儿子陈同,陈同没有儿子。陈东山的大爷陈玉堂没儿没女。因此从他爷爷辈起,老陈家只有他一个男丁。真可谓“千亩地里一棵苗”。起名“丫头” 为的是好养活。
  春天里的一天,在我家的寨子外边,隔一条道,陈东山的大爷陈玉堂带着他在东地里玩。线绳一头拴几个铜钱,另一头系一红布条,抡圆了一撒手,借惯性飞得老高老高,孩子们称之谓“扔高”。祖孙俩扔啊捡啊跑啊笑啊,隔辈间的那种融融亲情让人羡慕。
  陈东山学习挺好。原来是学习我第一,张德昌第二。张德昌走了,第二换成了陈东山。陈东山心灵手巧,这一点我远不及他。上手工课,我俩做“竹篮福橘”剪贴画,明显做得比我好,陈老师都给了八十分。我学习第一有没有老师倾向性的因素呢?自己也吃拿不准了。
  暑假前,四年级又毕业了。报考玉田南高小的只有陈东山一人。有的是因为报了也考不上,玉田南高小每年全县只招收五十名。有的考上了也上不起,所以报考只有一个陈东山。
前面说了,从陈东山爷爷辈起,三股日子就指望他一个,小日子过得虽不算财主,用现在的话说也足够小康。陈东山上高小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没有想到的是,陈老师让我也去考。我诧异:考上也上不起,考它啥用?陈老师说:“去吧,陈东山一人去,万一考不上,韩家林就是零了。”为了老师,为了学校,我理当去考。
  问题又来了,到玉田去一天,中午吃饭没有钱咋办,又想,好办,回家再吃,饿一顿在我来说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困难。可身上的衣服,除了补丁就是窟窿,破衣拉褂的怎么出门上玉田的高等学府考试呢?那时候的考试除了笔试,还有口试一关,那岂不给韩家林学校丢人。
  陈老师一想,衣服是硬头货,这确是个难事。老师仰脸又一想说:“借,你们班张永存有操衣,找他借去。”操衣就是学生制服,相当现在的校服。那个年代高一点的学校会操必须穿统一的制服。所以叫“操衣”。张永存挺慷慨,没说个“不”字。
  转天清晨,一个身穿海昌兰操衣的小男孩独自一人走在韩家林去玉田的城儿道上。那就是我。
  我一边走,不时地看看身上的操衣:对襟,五个扣儿,四个兜儿,两边接袖的上衣。再瞅瞅下身,不是扎裤带的缅裆长裤,而是撒尿解扣不用解裤带的洋服了。平生第一次穿这么好的衣服,虽说是借的,可我穿过了,知足了。
  口试在笔试前进行。按报考的名册叫名,进到教室里有几个老师,问几句话就出来了。意在看看相貌,听一听口齿。
  笔试在另一间教室里,坐满了考生。发下考卷,我细看上面印有姓名、学校等字样。考试也考算术,但主要的是一篇作文。主考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上作文题,五个竖写的楷书:“穿衣和吃饭”。
  对着题目,我感慨万千,这两个人生最基本的需求对于我们家来说是太艰难了。我把缺吃少穿的苦,如何爱惜衣食物品,以及为家里解危济困的宏大志向诉诸笔端,很快写满了卷纸。写完又仔细地浏览了一遍,改了错别字就交了卷。
  快到中午了,陈老师来了,告诉我到东门脸城瓮圈里的饭馆去吃饭。我独自找到了那家饭馆,进门坐下,一个扎着围裙的跑堂端着几个火烧,一碗清汤放到桌上:“吃吧。”我想大概是老师安排好的,什么话也没说就吃,火烧油炸的,还有红糖馅,又香又甜。清汤咸淡可口,味鲜好喝。稀的干的不一会儿都进了肚子。觉得不算饱,但可以说够了。心想,一顿饭胜过年,比作文有味道。又想怎么来感谢老师呢?八九十年过去了,也没有找到感谢老师的机会。
  南高小教室前边是大操场,一个篮球架还有一个篮球。太阳下大热天,只有我一个人拿球投篮,越投越高兴。不多时,通身是汗。有在家干活的底子,心想投一天也不累。
  放榜是在傍晚时分,看榜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挤进去一看高高在上的第一名是一个叫段宝玉的。再往下看竟有我的名字,数了数是第16名。想到去年张德昌考了31名,能考到这个名次算是不赖了。
  再找陈东山的名字,正取50名里没有,备取10名里也没有。我心里很乱,难道真让陈老师一语成谶,真碰上“万一”了?我为陈东山惋惜。我俩对调才合人意呀。
  来去都没有碰到陈东山。之后的好长时间里也没碰到陈东山。
  古稀之年,陈东山回老家。我去看他,知道他在牡丹江,并且是市政协委员。当年心灵手巧的小男孩成为一个珠宝镂刻镶嵌方面的专家。
  考第一的段宝玉,听说是北白塔人,多少年想见一见他,问他还记得当年的作文否?怕没有这个可能了。
  这一年我已经十二了(虚岁)。我再也不能跟陈老师念书了。再也不能在清晨里听同学们人声鼎沸的读书声了。离开学校我心里充满了惆怅。我的人生下页将是什么呢?
发表于 2012-3-25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老先生的作品,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喜欢!
您辛苦,{:soso_e163:},{: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同上{: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我也同上,{:soso_e183:} 读之有一种厚重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34年,好久远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1934年上小学 难道是90岁高龄的老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敬重您!高龄之人还能坚持写文章,太难得了,愿您保重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篇精美的文章便是最好的报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谢鼓励,有生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这文字也让我读出了满怀的惆怅。岁月从不肯为谁而停住脚步,蓦然回首的瞬间,多少人和事,都成了风中的背影。
一些繁华落尽的文字,让隔年的我们共同分享咀嚼,茫茫大化之中,缘之一字,又让我们何其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