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化 一
有两位7、8岁的小学生哭哭啼啼地去见老师。
“老师,他打我。”
“是他先弄坏我的笔才打他的。”
“我不是故意弄的。”
“那只笔是我舅舅从北京买来的。”
……
老师笑了,从抽屉里拿出一只很新的笔:
“这只笔好吗?”
“好。”
“送给你,希望你们以后成为更好的朋友。”
一位小孩接过老师手中的笔,破涕为笑,随后拉着另一位小朋友的手高兴而去。
二
下课了,一个女孩儿急匆匆走进办公室:
“老师,张某某和李某某打起来了。”
“快把他们叫到这里来。”
一会儿,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慢慢地走进办公室。
“怎么?闹意见了?”
“谁说说,什么原因?”
“老师,大家都说她穿着的套衣服漂亮,其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 却说不好看,不漂亮……,是我不对。”
“老师,是他先说的我,但我也不应该把他的本给撕了,我也不对。”
“那就互相道个歉吧!”
几乎在同一时间,两人都向对方说了对不起。
老师欣慰地抚摩着两人的头,三人微笑着走向教室……
三
六年级的一节自习课上,一位学生虎视眈眈地指着距离他三、四桌的一位同学:
“你等着,下课见。”
“好吧,正想和你练一练。”另一个毫不示弱。
在前面批阅作业的老师听到动静,站起身:
“你们两个在干什么?”
先说话的学生若无其事的站起:
“老师,没什么,我让他把胶带拣起来。”
另一位马上也起立,随声附和:
“老师,他是这样说的。”
随后,又一位不相干的学生(肯定是前两位的铁板了)碰了刚才话音刚落的同学一下,指着脚下的一卷胶带:
“他的胶带在那里。”
老师似乎察觉了什么,低头瞥一眼胶带,把目光停留在三位学生身上……
终于,在老师明亮地带有几分失望的目光下,三个人的脸涨得通红通红,慢慢地低下了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