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980|回复: 2

刘氏祖传皮影雕刻艺术【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刘氏祖传皮影雕刻艺术


2009-12-30       中华美术网(www.ieshu.com)


冀东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2005年,冀东皮影被选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冀东皮影雕刻艺术渊远流长,按地域大体可分为滦河以东和滦河以西两个流派。滦河以西的刘氏祖传皮影雕刻是冀东皮影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开山鼻祖刘清有始创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刘氏皮影雕刻创始人刘清有,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玉田县陈家铺乡傅良铺村人。儿时,本村有个小皮影班子,无论伏暑寒冬,每逢年节,总要搭台给父老乡亲们唱上几日。那时的刘清有常常钻入幕后帷帐去偷看,不到刹影不肯回家。16岁起,他迷上了皮影雕刻。最初只是模仿别人在纸上雕刻,染上颜色后,到集市和庙会去卖。他在当地渐渐小有名气,只要他刻的影人一上架,便会被人抢买一空。

    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趋进步和声名渐大,邻近村的几个影班便慕名而来,求他给雕刻驴皮影人。自此,刘清有专心致志为这些小影班雕刻影人。他用积攒下的钱,买来自己最喜欢的影人当作样板,一有空闲便仔细观察、揣摩影人的形体、绘画和着色,探求不同的刀工技法,边雕边学边改进。他的作品别具特色。如他独创“大刀缝”(“大刀口”)的雕法,既粗犷又利落,行刀巧致,虽不及小刀口技法纤细秀美,却独具拙中见巧、韵味丰溢的特点。在色彩的表现上,他突破传统的黑、黄、红、绿四色,独创黑、黄、红、绿、青、兰、紫多调型涂染兼以细腻的分染手法。他潜心研究影人头茬的雕刻技艺,主张重视皮影戏人物的脸谱、头饰、巾冠等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的关键部位,要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将就,要让观众一目了然。

    第二代传人刘清有的长子刘振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13岁开始随父学艺。爷儿俩终日形影不离,在炕桌前相对而坐,教者严,学者虔。为进一步提高刘振环的雕刻技艺,1912年春,刘清有把儿子送到本县草桥头村西路著名雕影老艺人刘振英门下学艺。刘振环把师傅和父亲传授的技术融为一体,在承袭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创新。他运刀娴熟,刀纹利落,刀法多变,起刀明透,手刀稳健,推刀、拉刀、大小换刀都表现得十分灵致。在线条的处理上,疏密有秩,镂白合理,善于追求古朴的风格。1944年抗战时期,刘振环毅然参加了利民影社,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他雕刻了《王瞎子抢粮》《大生产》《送军鞋》等十几出影人及其道具、布景。这些时装影对刘振环来讲,确是难度很大的挑战,因为过去他只雕古装人物,对雕刻时装影从未尝试过。但他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创造性地完成了设计、绘画和雕刻任务。1945年,刘振环回到了家乡加入玉田县影社。为适应皮影戏进入城市剧场演出的需要,他又创造性地将原一尺影人改为一尺半人,后又改为二尺半大影人。

    刘振环的三个儿子(长子刘普增、次子刘田增、三子刘德增)都是从幼年时期就操刀学艺的。刘氏第三代弟兄把“大刀口”的技法与纤细的“小刀口”特点有机地融汇一体,各取之长相补相助,长、方、角、圆的雕镂,牙口清晰,曲直分明。推、拉、旋、截刀法多变,组织结构合理。尤其刻画人物头茬,感情充沛逼真,眼线黑白醒目,线条起落明快秀丽。头饰、服饰、场景、道具多种多样,设计上有独特的风格。

    刘氏皮影雕刻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为刘维山、刘维军。2005年,刘维山的作品在国际唐山皮影雕刻展示艺术大赛中荣获“神刀”二等奖。如今,刘氏雕刻艺术后继有人。第五代即刘维山的长子刘洪文、次子刘洪涛继承祖业,刻功已逐步成熟。他们创作的影人形象俊俏,线条流畅,刀法精细,用色层次丰富,并在上色等传统工艺上有所突破。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作者:王世军


地址:http://www.ieshu.com/Floks/deita ... 794ec6a234595f.html
发表于 2012-2-26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内蒙古
学习
匿名  发表于 2012-2-28 20:58 | 来自河北
文中“......刘振环回到了家乡加入玉田县影社。为适应皮影戏进入城市剧场演出的需要,他又创造性地将原一尺影人改为一尺半人,后又改为二尺半大影人。”应该是吸纳了 “滦东”(滦河以东)传统的“大幅(腹)影”的“大幅”特征,利于人多距远时观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