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农民诗人张凡修偶遇记
作者:雷岛 时间:2011年12月13日 来源: 新华副刊
昨天晚上,在博客上与农民诗人张凡修偶遇。这种偶遇太平常了,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往往是从个人动态上发现一个点,点进去之后,就会出现一个精彩的世界,而且它还不断引领你发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世界,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网络就像一个大海,浩瀚无边。
我就是从别人顶起的一篇有关张凡修的文章点进去,进入张凡修的诗歌世界的。连续读了他的诗,看了他博客里的几篇别人评他诗的文章,认识了他的诗,也认识了他的人。张凡修,这个地道的农民,这个1958年旧历6月21出生于河北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的“半小老头”,太让我惊讶了,太让我佩服了。他1975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务农,以种地、打工、做小生意为生。张凡修初中时开始接触诗歌,1976年,他发表第一首诗。1988年至2005年,因生活所迫,中断写作18年。但是,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让张凡修重拾笔杆,开始诗歌创作。2007年至今他在辽西的建平县打工务农,几年来写下大量关注辽西贫困丘陵地带、体察辽西农民底层生活的诗歌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绿风》、《中国诗歌》、《诗选刊》等百家报刊;2009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2010年获“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2010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丘陵书》。2011年6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北京)出版第二部诗集《土为止》。年底,第三本诗集《地气》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当然,出诗集也没什么,谁都可以出,可他的诗好。他一个农民,竟能频频登上全国各大诗刊的版面,那么多人喜欢他的诗,评论他的诗,为他写诗,为他着迷,这是需要实力的。他对诗有着独到的见地,他的诗完全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他生活的那一片(现在应该说是两片,唐山和辽宁)高天厚土。他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对诗有着极高的悟性。他像一个潜伏者,匍匐在生活的低处,观察、体验、挖掘,甚至“窃取”地底那无尽的宝藏。似乎能够想象到他从生活中挖到有价值的素材,那种暗自高兴的劲头。他还有着极为精湛的诗艺。写诗也确实是一项技术活呢。他像一个木匠,能做出最好的家具,纹理细密,质地优良。他又像一个铁匠,经他手打造出的铁器,能一刀见血,一剑封喉,锋利无比。
生活中的事物,他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诗的题材,经过他的一番精心打磨精细加工,成为一件闪着光彩的艺术品,一下子就能把你迷住,就能打动你的心。他有好多传奇的故事,比如,他投某刊的诗,第二天就被通知留用了;他自己把一首诗救“活”又发到《诗潮》上;《语文报》编辑梁地来他博客选走一首《槐花》,发在2011年5月1号的《语文报》上。30个字的诗收到了40块钱的稿费,合每个字儿一块三毛三分三,相当于千字千元的高稿酬;他写的一首18行的小诗《与子书》在诗坛上竟然引起了小小的震动,用他的话说,溅起了好几朵小水花。《青海湖》2011年4期发了,《诗潮》5期发了,《诗选刊》8期转载,《中国诗歌》第7卷“中国诗选”栏目转载。《与子书》本没有投稿给《广西文学》,愣是让《广西文学》的诗歌编辑从他博客取走,又发表在《广西文学》8月号上。并且许多人看到之后,纷纷给予评论和肯定。这首诗通篇连一个正经八本的“词组”都没有,土滴“掉渣儿”,完全口语化,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这不是一种传奇么?他是河北人,去年获得河北省作协优秀文学作品唯一诗歌奖;他2009年加入辽宁省作协,作为客居辽宁的一个河北唐山诗人,辽宁省著名诗歌评论家宁珍志老师在5月份的诗歌扫描月中,几乎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评介了他的诗歌创作,令他非常感动。还有,全国各地34位诗人写给他43首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张凡修画了像,各有千秋,非常精彩。敬仰、尊敬、佩服、祝福之情溢于言表,等等。由于刚认识不久,还了解不多,我想他肯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昨天晚上,通过短信形式和凡修老师简单聊了几句,可以感觉出他的农民本色,朴实、厚道、正义、幽默,既自信又谦虚。我向他讨教作诗之道,他给我推荐了他的三位“师傅”:于贵锋、胡弦、小米。他在短信中说,胡弦的气息,小米的语感,贵锋的技术是中国诗坛一流顶尖的。我心下暗想,那张老师本人融合了三人之长,更是顶尖高手了。
看了凡修老师博客上的卖书广告,我一激动,一下子订购了他的两本诗集。如果你也喜欢他,那就买他的诗集吧,好好看看这个“半小老头”的诗,会受益良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