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 友柱蹒跚着来到母亲墓前,借着夕阳的余晖把带来的祭品逐一摆好,恭恭敬敬地磕了四个头,才发觉自己的确是老了,蹲下去有些上气不接下气。想起子女和邻居们的劝解:“已经60多岁的人了,去不去上坟也没人再说闲话了。”但他仍然来了,因为他知道,自己来陪伴母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母亲需要自己。 友柱点起一串纸钱:“娘,过年了,我又来陪您了,有儿子在,你不会寂寞。”借着跳跃的火光,友柱看到了自己的母亲,头上的白发又稀疏了许多,就这样满目慈祥的望着自己。纸钱逐渐没有了光亮,友柱走进坟边的小屋,用随身携带的笤帚将“床”打扫干净,和衣躺了下去,静静的听着远处村里偶尔想起的鞭炮声,更加显得墓地四周那么安静。屈指算来,自己已经连续二十年除夕夜到母亲这里守墓,因为他知道,在母亲身边,自己每个年都过得踏实。每年,他都在清明之时将母亲的墓地细致地填上一层土,他都在母亲墓前将这一年的日子细细的回味一遍,也算是与母亲的一种交流,母亲,是友柱的寄托。 友柱从小没了父亲,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成年后,友柱每天挑着一副货郎游走于邻村之间,靠这些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每天归来,友柱陪母亲聊天,给母亲讲一天的趣闻逗母亲开心,偶有一天生意不顺,也从不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来,即使哪一天没有收入,母亲的一日三餐丝毫没有变化。这样的日子,友柱觉得充实,却从没有想过,母亲也会变老。 年迈的母亲躺在炕上呼呼的哮喘着,友柱每天将大夫开的中药细细煎过,先是放在嘴边尝了一口,觉得不是太热才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每天早起都为母亲擦洗身子,将每一个脚趾缝都清理干净。但母亲的病情还是一天一天地加剧,友柱听说,观察病人的尿液能够发现病情的变化,友柱每天早晨为母亲接尿后,都拿在鼻子底下闻一闻,用来观察母亲病情的变化。但这一切,都没能挽留住母亲,母亲去世以后,友柱常常神情恍惚,无所依靠,就到母亲墓前去和母亲聊一会天。友柱知道,不管母亲能不能听见,倾诉过后,自己的心如释重负。 远处村子里守岁的鞭炮骤然响起,惊落了友柱的回忆。“母亲,听,今年的鞭炮比往年热闹,咱家的日子也比往年有了一些转变,儿子至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您九泉有知,就放心的去吧。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也该去找您了,那时,我又可以永远陪伴着您了。” 恍惚中,友柱进入了梦乡,有母亲在身边,他睡得坦然。
注:闲时翻看民国二十八年杨蓝田编辑的《玉田地方辑要》,又有意外收获。本村同族邢有柱因为孝行感人荣幸被记录下来。并且因为他的事迹,《辑要》专门开辟了“孝行”一栏,令我辈深感荣幸。作文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