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阀间的大混战: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1924年9月至11月,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夺北京政府的统治权,在华北地区进行的又一次战争。
奉系军阀在第1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在东北地区积极经营储备武力,以图东山再起。为了壮大声势,并与粤、浙结成同盟,共同对付直系政权。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即以粤、浙同盟关系,于9月4日发表通电,谴责曹、吴政府,并以援助卢永祥为由,组织“镇威军”,向山海关、热河一带增兵。
张作霖自任“镇威军”总司令,将所属部队共25万人编为6个军,以姜登选为第1军司令,出兵山海关;以李景林为第2军司令,由锦县攻朝阳;以张学良为第3军司令,会同姜登选部,攻山海关九门口;以张作相为第4军司令、吴俊升为第5军司令,作为援军,部署于锦州、兴城、绥中一带,防止直军从海上登陆,并随时策应两翼作战;以许兰州为第6军司令,由西面的开鲁攻打赤峰,而后向承德开进。
9月13日,京奉线火车停驶。15日,奉军分兵两路向榆关和朝阳出发。同日,张作霖向曹锟发出挑战电称:“日内将派员乘飞机赴京,藉候起居”。
曹锟接到张作霖从奉天发来的挑战书后,便急如星火地电召吴佩孚迅速到京主持作战任务。9月17日,吴佩孚由洛阳赶赴北京时,直系大将冯玉祥、王怀庆等和全体阁员以及北京城的高级文武官吏都到车站排队恭迎。
当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电令,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将所属部队共17万人,分3路出兵。其兵力部署为:以彭寿莘为第一路军司令,出兵山海关;以王怀庆为第2路军司令,出兵赤峰口;以冯玉祥为第3路军司令,出兵古北口。另设10路援军,分别以曹?、胡景翼、张席珍、杨清臣、靳云鄂、田维勤、张治公、李绍云、潘鸿钧、谭庆林为司令,随时准备投入战事。
在奉军发动进攻之前,直军主力第1路军已开进榆关中立区。吴佩孚派温树德率领渤海舰队两度由秦皇岛进攻葫芦岛。奉军将领沈鸿烈率领东北舰队加强沿海防务,使直军海上进攻计划始终未能得手。奉军的空中力量优于直军,因此,奉军飞机先后在榆关和秦皇岛一带投弹轰炸,破坏直军的阵地。
战争经过
9月15日,奉军分两路进攻热河。热河都统米振标部和前去增援的王怀庆部第13师,是3路直军中兵力最弱的一部。自15日至22日,奉军一路进展顺利,接连占领开鲁、朝阳并开始向凌源发起攻势。同时,在榆关中立区,奉直两军主力开始发生战争。
20日,张作霖邀请沈阳领事团的教士传话,除表示尽力保护中立区侨民安全外,并称因战争需要将派飞机前往秦皇岛轰炸直军的大本营。因此,请外国侨民先行撤离战区,由榆关到秦皇岛的外国舰队也请先行离开。
这时,直军第3路军的战斗任务是由古北口、喜峰口一线向平泉开进,会同第2路军进攻奉军的侧面。但是,第3路军的行动比较迟缓,9月23日,冯玉祥才与陕军师长胡景翼率部离开北京。走到怀柔时,部队又停顿下来,借口交通不畅,叫士兵一面修路一面开进,因此,行动更加迟缓。
此时,热河方向战况十分紧张,奉军已突破直军的东部防线,正向承德开进。吴佩孚连连电催第3路军迅速开赴前线阻敌,并派“讨逆军”副总司令王承斌前往承德指挥第2、第3路军联合作战。
奉、直两军主力在榆关地区相峙数日后,自9月28日起战事转趋激烈。直军处于守势,居高临下,占据地理优势。但是奉军精锐部队第3军在张学良、郭松龄的指挥下,前仆后继,奋勇仰攻,双方死伤惨重。10月7 日,在奉军的强烈攻势下,直军力不支敌,九门口被奉军攻破。直军第13混成旅旅长冯玉荣见守城无望,畏罪自杀。
由于榆关前线形势危急,吴佩孚急调后援部队迅速开赴前方,自己也于10月11日离开北京出发到滦州坐阵。12日,吴佩孚前往榆关巡视战况,亲自督阵,使直军前方的形势得以稳定下来。
榆关激战之时,热河战线的奉军于10月9日占领赤峰,15日,直军第3路军争夺赤峰,不攻而克。原来,这一路的奉军已奉命向输关秘密移动,攻占赤峰的目的不是占领,而是为了调动直军。
奉军将主力集中在榆关一带,发动全线猛攻,先后又攻占了石门寨、山海关,于10月17日开始进入关内。吴佩孚凭关据守的作战企图失败后,率部退至秦皇岛,又以舰队运兵3万余人,向榆关方向增援,企图挽回直军的颓势。但是,由于此时冯玉祥秘密率部回师北京发动政变,遂使直军士气大伤,吴佩孚原定的作战计划全盘打乱。
事实上,在第2次直奉战争刚刚发动的时候,冯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孙岳等人就设想了两种计划:一种是吴佩孚打胜了,他们就将自己的军队集中到榆关,阻止吴军再回来,同时逼迫曹锟任命吴为东三省的巡阅使,这是排吴不倒曹的计划;另一种是吴佩孚打败了,他们就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这是曹、吴并倒的计划。
10月15日,王承斌和冯玉祥在古北口会面时,预见了战争形势的发展将不利于吴。19日,冯玉祥接到总部参谋长张方严的急电,催促冯部按预定作战方案迅速发起攻势,以策应榆关方向的作战,电文中有“大局转危为安在斯一举”的一句话。
同时,冯玉祥看到战情报告,得知直军在榆关之战中牺牲惨重,已势衰兵竭。在此情况下,冯玉祥认为回师北京的机会已经到来,便电令孙岳迅速将驻防大名的军队调回南苑,同时下令所属部队将后队改为前队,即刻回师北京。
冯军沿途割断电线,封锁消息,并以昼夜兼程70公里的行军速度,迅速杀回北京。10月22日晚9时,冯军第8旅旅长李鸣钟、第22旅旅长鹿钟麟两部率先开回北京。随后,陕军胡景翼师也开进通州,隔断了吴佩孚与京东方向的联系。
10月23日,陆军检阅使兼第11师师长冯玉祥、陕西陆军第1师师长胡景翼、大名镇守使兼第15混成旅旅长孙岳联名发出了呼吁和平的通电。在电文中,他们把直奉战争说成是吴、张两人的“私斗”,痛斥吴佩孚“凭战胜之余威,挟元首以自重,揽国柄以掌握,视疆吏若仆从,逞一人之忿,兴孤注之师……,业经电请大总统明令惩警以谢国人,停战言和用苏民困”。冯玉祥在此采用了倒吴而暂不倒曹的办法,还想利用曹锟这个傀垒总统来收束前方的军事,以制止吴佩孚的反抗行为。
由于冯军秘密回师北京,曹锟在23日上午接到通电后才知道冯军回京。随后,孙岳率兵进宫,以保证“总统”的安全,同时,逼迫曹锟表态,给吴佩孚一个适当的名义让他体面下台。24日,内阁通过决议发表四道命令:一、停战言和;二、撤消讨逆军总司令等名义;三、解除吴佩孚的直鲁豫巡阅使及第3师师长等职;四、任命吴佩孚为青海垦务督办。
10月25日,公府卫队曹世杰旅(曹锟的子弟兵)被缴械,从此,曹锟便处于冯军的直接监视之下。同日,冯玉祥、王承斌、胡景翼、孙岳等人在北苑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国民军,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胡、孙二人分任副司令兼第2、第3军军长。
另一方面,吴佩孚在榆关前线接到冯玉祥10月23日通电后,当时大吃一惊,但又疑心是张作霖捏造出来的假通电,以迷惑军心。24日,查明情况属实后,吴佩孚又寄希望胡景翼未必加入政变之事,即任胡为第3军总司令取代冯,并派张敬尧到通州传达命令结果,胡景翼把张敬尧扣留起来。
25日,一切真相大白,吴佩孚才心慌意乱地把前方作战任务交给张福来主持,自己率领第3、第26师各一部约8千余人乘车回救北京。26日,吴佩孚把司令部设在天津,军队到达杨村布防,对冯军采取守势,以待后援。
此时,吴佩孚唯一的希望就是调动齐燮元、孙传芳的军队由津浦路北上,调李济臣、萧耀南的军队由京汉线北进,两路夹击进攻北京。
北京政变后,津浦路成为直系军阀贯通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而山东督理郑士琦,是一个对直系怀有敌意的皖系军阀。在这种情况下,吴佩孚如果放弃榆关停止对奉系的战争,把全部兵力调到津浦路上来,就有可能控制这条交通要道,以便与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各省的直系力量连结起来,使自己战败后转入到一个进可以取、退可以守的机动地位。可是,吴佩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仍把主力摆在榆关不动,自已仅抽调少数兵力回救北京。而此时,榆关直军因为北京发生政变而军心动摇,已不可能与声势方张的奉军相抗衡。
在此期间,由于北京政变后情况不明,各省直系军阀对吴佩孚还存有幻想。因此,在10月26、27日,萧耀南、齐燮元、孙传芳、马联甲、周荫人、杜锡圭、蔡成勋、杨树庄等人纷纷发出了助吴讨冯的通电。萧耀南派出陈嘉谟师、寇英杰旅;齐燮元派出陈调元师;孙传芳派出孟昭月、张允明两旅;马联甲派出田锦章旅等,分别由津浦、京汉两路北上拨吴。
但是,各省援直军尚未开动,冯玉祥、胡景翼的军队即已到廊坊,准备进攻天津。此时,在天津做寓公的张绍曾,看到吴佩孚的地位十分危险,便充当中间人,奔走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协调冯、吴言和。这种调停仍无效果。
10月28日,榆关战事发生急剧变化,由平泉、冷口入关的奉军张宗昌部,从翼侧占领滦州,截断了榆关直军的归路和榆关与天津之间的交通干线,因此,榆关的直军土崩瓦解一般从榆关溃败下来。31日,奉军占领了榆关和秦皇岛。缴获了直军枪枝3万余支,吴佩孚多年经营的直军主力至此也已基本瓦解。
11月2日,冯玉祥的军队由廊坊东进,占领了杨村和北仓,俘获了北京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的司令部由天津被迫移至军粮城。这时,奉军张宗昌、吴光新等部又南下攻占唐山、芦台。吴佩孚在军粮城也不敢久留,便打算由津浦路南下另找出路。在此期间,山东督理郑士琦突然宣布“武装中立”,派兵到沧州、马厂一带阻止吴佩孚率部假道通过山东。同时,郑士琦还派兵南下炸毁了韩庄铁路,以阻止江浙援吴军通过山东。
与此同时,阎锡山出兵石家庄,截断了京汉路的交通,豫、鄂等省的援吴军,也都被阻止不能前进。这时,吴佩孚所盼望的两路援军都落了空,自己南下津浦路又受阻。正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海军部军需司司长刘永谦替他准备好华甲运输舰一艘,劝吴乘车到塘沽登舰南下。
11月3日,当奉军与国民军迫近天津时,吴佩孚不得不率残部自塘沽出海南逃。至此,第2次直奉战争从9月15日起到11月3日止,一共打了50多天,以直军主力的全部覆灭和吴佩孚的狼狈遁逃而告结束。(千龙网)
来源:http://www.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08/09/116578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