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022|回复: 0

吕明修:细说秦穆公【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0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北京
细说秦穆公


作者:吕明修     中华技术学院共同科讲师


摘 要

本文试从史料观察秦穆公一生之事迹.文分五节:「明主贤君」,为探讨其内政措施;「肴役之战」,观其性格之转变;「称霸西戎」,观其创霸过程;「文学的秦穆公」观其文学修养;「晚节不保」,则论其一生之败笔.



一,前言

春秋时代封建制度已经崩坏,周天子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群起争锋,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相继称霸,其中不乏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秦穆公之生平事迹尤为多姿多采.
秦穆公,姓嬴,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史记 秦始皇本纪》赞云:「自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此言秦帝业之由来,实自穆公开始奠基,又秦孝公亦云:「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秦本纪〉)则秦穆公在秦国的历史上,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观其一生戏剧性之发展,实堪玩味,而其创霸过程的表现,亦有足发人省思处.

二,明主贤君

穆公在即位之初(西元前659年)就展现了不凡的气势,首先他亲自率军讨伐茅津(戎族之号),大获全胜,第四年迎娶秦穆夫人(晋太子申生之姊),其意气风发,当不减於小乔初嫁,谈笑用兵的少年周瑜.对外既已建立军功,而在内政上亦多有值得称道的建树.
1,举贤任能
秦穆公在内政上积极举才.例如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能,乃苦心积虑,使人以五羖羊皮求赎於楚,当时百里奚年已古希,穆公亲释其囚,问以国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对百里奚极尽礼遇.又采纳百里奚之荐举,厚币往迎蹇叔,拜蹇叔为上大夫.凡此礼贤任能之举,皆贤明英主不可或缺之特质,也展现了秦穆公励精图治的用心.
又戎王听说穆公贤明,故使由余来到秦国观察国情.穆公与由余交换治国方法后,知由余贤者,乃忧曰:「孤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贤,寡人之害,将奈之何 」於是用内史廖之谋,使反间计,离间戎王与由余,终得由余为穆公所用,「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事见《史记 秦本纪》)其争取由余的过程,可谓不择手段,但亦可见其爱才之殷切.
此外穆公因公孙支(子桑)之荐举,重用孟明,且不以肴,彭衙二役相继战败归咎孟明,其后孟明果不负君望,三战败晋,使秦称霸西戎(孟明事详述於后文),可见欲「建立霸业,首重人才.」 而秦穆公用人之专一不疑,实为古代国君少有.
2,仁者之风
鲁僖公十三年,晋国饥荒,使人乞籴於秦,穆公询问诸大夫意见.百里奚,公孙支(子桑)均建议与晋粟,而丕豹为报父仇 ,请伐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於是「输粟於晋」,自秦国都雍到晋国都绛,运粮的队伍,相继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秦穆公的表现,除了能察纳雅言外,也展现了仁君的气度,比较那「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 听信谗邪小人之言的晋惠公,实有霄壤之别,秦穆之称霸,晋惠之失国,良有以也.
又秦穆公曾亡失善马,被岐下三百余名野人 共得而食之,而当这三百余名野人被官吏逮捕,欲绳之以法时,穆公却说:「君子不以畜产害人.」不但赦免了这三百人,更赐以酒食.使得这三百人感戴穆公恩德,当秦穆公与晋惠公大战於韩原时(鲁僖公15年),就因这三百人争死驰冒晋军,才使得秦穆公脱困,反败为胜,生擒晋惠公.
秦穆公「不以畜产害人」的表现,确实是仁君的作为,比那欲以大夫礼葬爱马,还下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的楚庄王(《史记 滑稽列传》)实在英明太多了.而三百余名野人,感恩图报,效力沙场之功绩,也不遑多让於倒戟救赵盾脱困的「翳桑之饿人」 .孟子云:「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 梁惠王篇》)历史之殷鉴,历历不爽.

三,肴役之战

秦晋肴之战,其过程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历来多有论述者,而整个故事的男主角当非秦穆公莫属.
秦晋肴之战肇始於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郑,而晋文公之所以要攻打郑国是因为:一,晋文公在流亡时经过郑国,而郑文公不加以礼遇;二,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助楚击晋.而这两点与秦毫无关连,晋文公之所以联秦出兵,完全是为了牵制秦军,而秦穆公之出兵,很显然是为了分一杯羹.后来郑大夫烛之武秘密夜见穆公,说以利害关系,表面上秦穆公听懂了烛之武的分析而退兵,其实不然,他是以退为进.如果他和晋军联合灭掉郑国,那麼秦穆公顶多只能分到一半利益,如果他独力灭郑,不就可以独吞全部利益了吗 所以秦穆公不但没有听懂烛之武的分析,反而产生更大的野心.利令智昏,此又一明鉴,因为贪心,而使得秦穆公一步一步踏入挫败的陷井.
既然秦穆公的心智已被利益蒙蔽,那麼再忠恳的建言他也听不进去了,所以当蹇叔以为伐郑不可,并说以种种弊害时,秦穆公终究是不能觉悟而一意孤行.这种表现与当年「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的秦穆公,简直判若两人.英明与昏庸,唯在一心.
秦军之所以敢千里行军击郑,是抱著两个必胜条件:一秘密行军,二有内应 .况且郑国只是一小国,根本看不在秦军眼里,所以秦军有恃无恐,这可由秦军过周北门时,「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的表现看出来.所以年幼的王孙满说: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一支千里行军,又骄傲无纪的军队,就连小孩也看得出必败无疑.
非但如此,秦军必胜的两个条件,又完全被爱国商人弦高破解,秦军徒劳无功,班师而回.途中就在肴山遭到晋军伏击,秦军大败,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完全应验了蹇叔的警告,此时秦穆公的心理,必定是后悔莫及吧.幸而秦穆公早已在晋国留下内应 .晋襄公之母文嬴为秦三帅求情,晋襄公不敢违背母亲而放走了百里孟明视等三帅.这又不得不令人赞叹秦穆公心思之缜密,诡计之多端.
错误已经铸成,失败已成事实,知过认错是最负责的作为.当秦三帅回到秦国,而秦穆公明过自责:

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种表现,一般人尚且不易做到,何况是一国之君,秦穆公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也是秦穆公之所以能建立霸业的原因.试将秦穆公在〈秦晋肴之战〉的表现,以图表示之:
利令智昏(秦晋围郑)→是非不分(不听烛之武,蹇叔的忠告)→肴役战败
→反求诸己(素服郊次,明过罪己)→终成霸业.
很显然,「反求诸己」与「是非不分」是秦穆公一生成败的关键.以史为鉴,则「明辨是非」与「反求诸己」,实为吾人立身处世之准则 .

四,称霸西戎

肴役之败两年后(鲁文公二年),秦穆公又命孟明帅师伐晋,以报肴之役,却又於彭衙之役,再尝败绩.秦穆公仍继续重用孟明不疑,次年,三度伐晋,秦军「济河焚舟」,大有背水一战之决心.果然置之死地而后复生,秦军势如破竹,攻取王官及郊二地,晋人不敢复出.终於湔雪肴役战败之耻,於是秦穆公乃自茅津渡河,埋葬肴役之战的尸首,并为发丧,哭之三日,作〈秦誓〉以旌己过(事见《左传》文公三年,《史记 秦本纪》).
这时秦穆公已在东方已取得胜利,於是决定向西方发展.秦穆公37年(鲁文公四年),乃用由余之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称霸西戎,不仅为后来秦国吞并六国奠定了基础,也使得「秦」的名声随著戎,狄的迁徙而远播西方,如林剑鸣君所云:
穆公时代秦在西方强大起来,并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政权,不仅对以后的秦王朝统一中国,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世界历史也有一定影响.「支那」或China"之所以成为中国的称谓,先与穆公时代的秦国,后与统一中国以后的秦王朝,都有密切的关系 .
左传将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原因,归於「用孟明也.」其实孟明与余由都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功臣,也说明秦穆公之知人善任.就秦穆公之信任孟明而言,肴役之败固然罪在穆公之贪心,但彭衙之役再败,连晋人都嗤之为「秦拜赐之师」,这非但是孟明之辱,实亦穆公之辱.然而秦穆公「犹用孟明」,此实非一般国君之气度.也因此孟明深自惕厉,「增修国政,重施於民」,以报穆公知遇之恩.孟明的努力连晋国的大夫都感受到了.赵成子(赵衰)言於诸大夫曰:
秦师又至,将必辟之,惧而增德,不可当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敌乎 (《左传》文公二年)
果然孟明不负穆公所望,三次伐晋而取得胜利,一雪前耻.这实在是君臣遇合所成就的功绩.所以左传亦称:「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鲁文公三年)秦穆公不以一恶而弃其善,任人专一;而孟明能修德不懈,恭自惕厉,君臣遇合,是以能成就秦国霸业.

五,文学的秦穆公

文学一词始见於《论语 先进篇》:「文学,子游,子夏.」子游深习於礼,而子夏擅长於诗,可见孔子文学的观念,乃指诗书礼乐等典籍.而「孔子的文学观念衍自前人的礼乐思想.」 因此诗书礼乐的修习,当可视为春秋时期的文学观念,以此来观察春秋时期的历史,发现秦穆公可是当时最有文学气息的国君.
当公子重耳流亡至秦时,秦穆公宴享重耳,重耳带了枪手赵衰陪侍.宴席上,穆公赋〈采菽〉,表示愿助重耳回国为君,赵衰就使公子赋〈黍苗〉,表示「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於是穆公又赋〈鸠飞〉,表示将援助重耳,重耳又赋〈河水〉.按国语晋语韦昭注河水当为沔水之误.沔水首章有「沔彼流水,朝宗於海.」之句,则重耳以此诗尊奉秦为盟主.而穆公则赋〈六月〉,六月诗中有「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之句,叙述尹吉甫佐宣王征伐,则穆公以此诗喻重耳返晋必能辅佐天子.所以赵衰赶紧请重耳拜赐,重耳「降,拜,稽首.」穆公亦降一级而辞焉 (事见《国语 晋语》,《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春秋时,各国礼会聘问常赋诗以表达政治立场与意向,从以上重耳与穆公之对答可以看出,然而上述情节中重耳完全是被动的,幸好他有一个擅於言辞的赵衰当枪手,否则恐怕要闹笑话了,真是「不学诗,无以言.」反观秦穆公完全自己应对,不假他人,秦穆公确实比重耳文学多了.
又肴役之后,晋人既归秦师,秦大夫及左右皆言於秦伯,曰:「是败也,孟明之罪也,必杀之.」秦穆公却说:
是孤之罪也.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是贪故也,孤之谓矣!孤实贪以祸夫子,夫子何罪 复使为政.(《左传》文公元年)
穆公非但未听信谗言,还引用芮良夫的诗句(《大雅 桑柔》)自责,反覆声明肴役的战败完全导因於自己的贪心,发挥了「诗言志」的功能.穆公仍用孟明为帅,三度伐晋,大败晋师.於是穆公自茅津渡河,埋葬肴中尸首,「为发丧,哭之三日」,并作〈秦誓〉: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
文中以不听蹇叔之谋而深自悔过,当时「君子闻之,皆为垂涕.」这固然是穆公真情感人外,而其文采必也发挥了催泪作用吧!

六,晚节不保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而卒(鲁文公六年),观其一生惟因贪欲导致肴役之败,然其知过能改,作秦誓以自责,亦不失为贤君.又秦穆公三十七年(鲁文公四年),楚人灭掉江国,秦穆公「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杜预注云:「降服,素服也;出次,辟正寝;不举,去盛馔.邻国之礼有数,今秦伯过之.」所以秦国大夫皆谏,秦穆公曰:「同盟灭,虽不能救,敢不矜乎 吾自惧也.」如此哀矜邻国之患,深自惕厉的国君,竟然在其晚年的一次宴饮醉言中,为子孙留下莫大的祸害,为其光荣的一生中留下了败笔.《史记正义》引应卲云:
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
针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
秦人哀之,为赋〈黄鸟〉:
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中哀恸忧惧,呼天太息的语气,可以想见秦穆公一定伤透了秦国百姓的心.又据〈秦本纪〉记载:「从死者百七十七人.」这是秦国自秦武公初以人殉葬以来人数最多的一次. 为何曾经「不以畜产害人」,又曾义正严辞驳斥丕豹:「是君是恶,其民何罪」的仁君,在晚年时竟忍心让秦国的良士为其殉葬呢 实在匪夷所思,这完全违背了他在〈秦誓〉中的誓辞:「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圣明与昏昧竟同具一人身上,「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秦穆公为何忘了自己信誓旦旦的话语呢 由於此一错乱,致使秦无力东征,以为诸侯盟主.左传赞云:
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弃民,先王违世,犹诒之法,而况夺之善人乎 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难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复东征也.(《左传》文公六年)
穆公死后,历经康,共,桓,景,哀,惠,悼,厉,躁,怀,灵,简,惠,献十四位国君,二百六十余年,国势一直积弱不振,林剑鸣君将之归咎於奴隶制度的衰落 ,然而秦穆公之戕害人才,失去民心,应该也是关键吧!《诗大雅 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穆公之谓也.其一生的功绩就毁在一次酒宴的昏乱,「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史记 滑稽列传》)假使秦穆公身旁有如淳于髡之谏臣,当不至晚节不保!
秦国以人殉葬的制度,直到二百余年后,秦献公即位(西元前384年),才「止从死」(〈秦本纪〉)正式废除殉葬制.并力图振作,「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孝公继起,用商鞅变法,才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史记 李斯列传》)先人失德,遗祸子孙,莫此为甚.

七,结论

观秦穆公其即位之初,励精图治,举贤任才不遗余力,所谓「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是秦穆公所以能称霸西戎;而其悲天悯人,又能恭自反省,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不失仁者风范;而其文辞表现,更为一政治人物凭添一份浪漫的文学气息,穆公确时具备了圣主明君的气质.然而如此贤君竟在晚年作出了令人惋惜的憾事,却也令人费解,虽说酒后乱性,难道就没有酒醒之时吗 以擅於深自反省的穆公而言,在临死前难道没有片刻清醒的心思吗 秦国因秦穆公的励精图治,而奠定西戎霸主的地位,却也因秦穆公一时的醉言,使其国势衰弱,遗祸子孙.直到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卫鞅变法,才使秦国国势重振,与中原各国抗衡,真是成也秦穆公,败也秦穆公.
孔子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信哉斯言也!言行处世能不慎乎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秦穆公为一历史人物,明其事迹,则对个人之修养,政治之施为,实有值得警惕之处.

——全文终——

参考书目:

1,左传分国集注,韩席筹编注,华世出版社
2,左传(十三经注疏本),艺文印书馆
3,诗经(十三经注疏本),艺文印书馆
4,尚书(十三经注疏本),艺文印书馆
5,国语读本,三民书局
6,史记三家注,七略出版社
7,秦史,林剑鸣著,五南图书出版
8,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古篇),王师金凌著,华正书局


来源:http://www.5doc.com/doc/66225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