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332|回复: 2

<贵州日报>文章: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玉叟按:这篇文章是从互联网上找到的.文中提到的一些地名人名在<畿辅先哲传:袁开第传>中可以找到.相信,该文对正确评价袁开第会有所帮助。有兴趣阅读者请特别留意最后一段。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9月18日06:59 <贵州日报>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不断侵入,国内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加深、日益激化。
  首先是地主阶级对各族农民土地的掠夺、兼并日趋激烈,造成大量农民丧失土地,贫困破产。地主阶级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其中既有汉族大地主,也有少数民族大地主。据《黔南职方记略》记载,下江、永从、台拱、清江、黄平、八寨、都江、麻哈、清平、古州10厅县,共有汉民8678户,而典买苗产者占72%以上,有的1户就买苗产数百份。黄平州一些苗族地区“苗产尽为汉有……昔日之苗寨今尽变为汉寨矣”。大批失去土地的人民只能给地主当佃农维持生计。
  其次是各族人民负担日趋繁重。从康熙起,贵州养兵费用的“协饷”每年白银37.6万两由中央或各省负担。到咸丰年间,贵州养兵“协饷”额增至80万两,中央和各省已无力顾及向贵州拨款而由本省负担,贵州财政年收入不过30万两,还不足协饷的40%,陷入极度困境。这些负担全被转嫁到各族人民肩上,实施中实行钱粮折饷兑,由交粮折成白银,农民的田赋负担增加了几倍,造成“富者以贫,贫者以尽”,许多人被迫“自掘祖坟取先人含敛饰物以折价”的悲惨状况。
  再次是高利贷剥削。当地的地主、奸商、官弁、驻军便趁机放高利贷,利息一般为“银利加三”、“谷利加五”。每“遇青黄不接之际,一月之内,须还至二石三石不等,名为‘断头谷’”,甚至赊借“一酒一肉,积至多时,有变抵田产数十百金”。另有各地豪绅、土司、亭目、把事等也趁机渔利。他们包揽钱粮耗羡,中饱私囊,将其赋税转嫁农民。
  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给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贵州各族人民带来了希望。消息传来,各族人民无不为“太平王登基改元”而欢呼,纷纷组织起来,高举反清义旗,各地各族人民不断发生暴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各族人民大起义的高潮。这场起义因发生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习惯上又称为“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以1854年3月独山杨元保首先领导布依族农民起义,揭开了太平天国时期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序幕,全省各地纷纷举起义旗,端绪纷繁,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各民族起义队伍主要有:
  1854年3月,独山县播让布依族农民杨元保率数百人在丰宁上司举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号召,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包围独山州城,5月起义军遭清军残酷镇压而失败。另外还有布依族何得胜领导的黄号军起义。
  苗族起义队伍较多,以1855年3月台拱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最有影响,得到清水江两岸张老九、高禾、九松、杨大六等“千里苗疆”的积极响应。还有1855年秋贵定潘名杰领导的苗族农民义军,1860年5月黔西北陶新春、陶三春兄弟领导的以苗族为主的义军,岩大五领导的苗族义军,柳天成领导的义军,黔南下江潘老冒领导的苗族义军,等等。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张秀眉等苗族起义军在黄飘伏击楚军,取得大捷,消灭楚军3000余人、文武官员20余人的辉煌胜利。潘名杰领导的义军占领龙里、青岩、定番、广顺,与何得胜领导的义军、太平军联合多次攻打省城贵阳。岩大五领导的义军在芦狄哨伏击战争中击毙贵州提督赵德光。
  侗族起义军以1855年春天柱县姜应芳领导侗族义军最有影响,姜应芳早年创造“太平教”,利用其教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很快攻下天柱县城,姜自称“定平王”,并发布布告,还计划出湖南,“挥戈直捣北京”,迅速向东、向北进军。由于叛徒出卖姜被擒,于1862年9月被凌迟处死。其部将陈大六继续斗争至1868年。
 水族起义军以1855年7月三都九阡潘新简领导的水族义军最有影响,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号召,17次围攻荔波县城,破城6次。
    土家族以江口、铜仁红号军,思南白号军,德江、沿河黄号军最有影响。红号军以“反折征”的号召,占领铜仁府城。徐、梅阵亡后,陈福林、刘士美继续坚持斗争。白号军提出“反折征,反捐输”、“反清复明”口号。推举朱明月为“秦王”,建立政权,国号“江汉”,颁发誉黄(布告)。队伍发展到20余万,纵横于黔东北、黔中、黔西北大片地方。黄号军攻占德江、务川县城。
 回族起义军以1858年11月盘县张凌翔、马河图领导以回民为主的起义。攻克兴义、普安、盘县等10余座县城。
    汉族起义军以1855年6月罗光明、罗天明利用斋教组织的有汉、水、苗等民参加的义军,1854年8月,桐梓人杨龙喜领导黔北农民义军最有影响。罗光明义军攻破都江厅和三脚,成为据点。罗天明攻占八寨厅,并成为根据地,称“天明王“,配合太平军围攻独州城。杨龙喜义军围攻桐梓县城和遵义府城,改桐梓为兴州,委曾联魁为知事,组织政权,改元汉江,杨自任总理,颁布了一系列文告。起义军前后7个月,转战25个厅州县。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从咸丰初年到同治末年历时18年中,熊熊的革命烈火燃遍贵州大地,引起了清王朝政府的恐慌,清政府调集了黔、川、湘、楚、滇等数省的军队和地方团练进行残酷镇压。特别是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清政府更是集中兵力镇压义军,加上义军固有的弱点和局限性,各支起义军被一个个镇压,起义遭到失败。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具有明显的特点:贵州各民族相互联合、团结一致,相互呼应、支持,许多支起义队伍的领导人层都是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在每支义军队伍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众多起义队伍中,有相当部分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各支起义军都与太平军有军事上的联系,协同作战,共同攻城,抗击清军及地方武装。起义军还实行耕战结合,发展生产,保证军队供给。
     咸同贵州各族人民大起义,是贵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参加起义的民族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更深远的一次农民大起义,是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剥削压迫和民族压迫性质的革命斗争,是贵州近代史上的极其光辉的一页。

                                                作者:陈国安






         




                    
    
  

发表于 2011-11-2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感谢玉叟老师又给网友提供新资料。
      现在的问题是:袁公去思碑也好,袁开第传也好,因为是文言文,网友读起来都有很大难度,因此,不利于广大网友的理解和参与讨论。如果玉叟老师或其他老师能为大家注释、翻译一下,必定会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有利于进一步搞好讨论。

点评

这的确是件早就应该做的事情。但因杂务缠身,暂时难以抽出太多的时间,仅将碑文中涉及到袁氏“军功”的内容(也是最有分歧的部分)进行点校和翻译。 第一段原文点校:公名开弟,字杏村,籍直隶玉田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2-2 15: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东方一剑 发表于 2011-11-29 18:31
感谢玉叟老师又给网友提供新资料。
      现在的问题是:袁公去思碑也好,袁开第传也好,因为是文言 ...


     这的确是件早就应该做的事情。但因杂务缠身,暂时难以抽出太多的时间,仅将碑文中涉及到袁氏“军功”的内容(也是最有分歧的部分)进行点校和翻译。
  
   第一段原文点校:公名开弟,字杏村,籍直隶玉田县,道光已酉科拔贡,官内阁中书。同治三年,以知州拣发来黔,权永城通判,力守危城,殄灭扛匪,招降逆苗数万人。在任八载,民怀其德,上游倚为保障。补威宁知州,以功擢升知府。庚午十一月,补授黎平。次年,调署铜仁府。值龙桑坪红苗窝盗拒捕,戕县官,各苗寨蠢蠢欲变。公不动声色,请缓加兵力,散其协从,卒获匪首诛之,平其事。光绪乙亥冬,滥练勾结永从属六硐苗匪猝变,陷永从下江各城,四角牛苗应之,合郡骚然。公奉檄募带平豫营练来援。丙子二月,遂莅黎任。
    白话文:袁公名开第,字杏村,直隶玉田人,道光己酉科(1849)拔贡,官职为内阁中书。同治三年(1863),以知州的官衔派到贵州,被安排为永城通判(代理),他竭尽全力守护形势危急的城池,痛击杠匪(“杠”为一股起义军的名称),招降苗族叛乱者好几万人。在永城任职八年,民众怀念他的功德,上司把他当作依靠力量。调任他为威宁知州,又因功劳卓著提拔他为知府。庚午(1870)十一月,调任黎平知府。第二年,又调他代理铜仁知府。正赶上龙桑坪的红苗叛乱者杀死县官,各苗族村寨蠢蠢欲动。袁开第不动声色,向上司请求暂时不要派兵剿捕。他设法遣散了被胁迫参与叛乱的苗民,最后抓捕了叛苗首领,并将他们处死,平息了这起事件。光绪乙亥(1875)年的冬天,滥练(一股起义军的名称)勾结永从辖属的六硐苗匪叛乱,攻陷了永从、下江等几个县城,四角牛的苗族人也积极响应,整个黎平府翻了天。袁公奉命带领平豫营团练前来支援。丙子((1876)二月,又被任命为黎平知府。

   第二段原文点校:府属西山司,毗连下江、丙妹,插入粤西、怀融两县界,素称乱区,为政化所不及。公甫下车,时西山、千三各寨苗,震于兵威,展转投状,愿献千余金助饷赎罪,立斥之。并派员绅至其地,对众焚所投券状,出示禁奸民敛派,仍取稳恶者,诛之。苗心始定。
   白话文:黎平府辖属的西山司,连接着下江、丙妹,插入粤西、怀融两县的边界,一向是爱闹事的地区,是政治教化难以达到的地方。袁公刚一上升,西山、千三各寨的苗民,摄于大军的军威,给他写信向他讨好,表示愿意捐一千多两银子赞助军饷,用以赎罪,袁公当即斥责了这些人,并派出人员到这些村寨,当着苗族群众的面,把这些信烧掉,还贴出告示,禁止奸民摊派款项,然后抓捕了叛乱的头目,将其杀死,苗族百姓的心这才安定下来。
   
   玉叟的几点说明:1、原文中所说的“匪”、“盗”、“逆”,是对苗族起义军的诬称。“杠”、“滥练”等则是几股苗族起义军的名称。这些决不是玉叟的臆断,而是有大量证据的。玉叟已经转发了来自贵州的几篇资料;另外,小菜一碟转贴的〈红号军攻克铜仁城〉也是一篇重要的参考资料,“红号军”很可能就是指龙桑坪的“红苗”。事实上,当时的贵州已经闹翻天,少数民族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把官府搞得焦头烂额。
    2、关于咸丰、同冶年间贵州少数民族起义,我所见到的数十篇文章(大多来自贵州)均持肯定和赞扬态度,没有一篇骂他们为匪为盗。对此有怀疑的网友可以用百度引擎搜索以下内容;“贵州苗族起义” 、“咸同少数民族起义”等。
    3、最近看到的〈大清畿辅先哲传〉中的袁开第传,把袁开第的“军功”描述得更为详细,他的“功劳”比《去思碑》的记载大得多,有兴趣的网友一定要细心阅读。
    4、《去思碑》还记录了袁开第的政绩,这一点应予肯定,不能抹杀。实际上他是个很有才干的官员,只是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又赶上那样一个乱世,他把才干用错了地方。对于他的政绩,今后我将抽出时间作全面准确的介绍。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匆匆忙忙,未打草稿,难免出现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