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248|回复: 3

借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借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
   这是清代才子之一的袁枚的观点。那位黄生实在是贫困,无力买书,而且又好学上进,所以只能借书来读.袁枚写那篇文章的主要用意是告诫像黄生一样的年轻人,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珍惜年轻的岁月,创造条件自己努力读书.作为一位长者、名人,对待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如此厚爱,既借与书看,又为他写文章,实在是用心良苦,让人感动。
  借书来读,有特定的历史背景,那是在贫瘠的岁月。其实借与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反命题“只有借来的书才会好好读”显然并不成立。尤其是在物质丰盈的今天,谁买不起几本书?其实借书也好,自己买书也罢,唯在自己的兴趣喜好。读书的目的相同,让自己更充实,让自己的闲暇过得更有意义。
  前几天我有幸有了一次借书的经历。
  书店的老板新推出了借书的项目,交押金,半年六十本书,每次拿两三本书,看完再去换。当时我高兴得不得了,立刻就办了借书的手续,拿回了三本书:毕淑敏的、余秋雨的和龙应台的,都是我极喜爱的作家的,都是散文。回来的路上,一直很兴奋,到了家,急急地读了几篇,感觉非常好,极朴实的文字,极丰富的内涵,短短的篇章含蕴着不尽的生活生命箴言,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喜爱至极!
   借书的感觉真好!好在哪儿呢?读的时候有一种紧迫感,想着快点读完,再去换新书,借来的没读完,就畅想着下次借什么书了。想给女儿借本《汪国真诗选》,我自己想读读海子的诗,还有历史方面的小说。读书有了压力,我喜欢这种压力,可以让自己的闲暇更紧凑些。
   比如昨晚,洗漱完毕,十点就躺在了床上,读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读到《一个王朝的背影》读清代的各个帝王。康熙大帝的骁勇善战,他的文治武功,他在木兰围场狩错的飒飒英姿,他的霸气豪气冲贯云宵,难怪余秋雨说他是历代帝王中少有的,他贯通中西,亲自演算欧几里得几何中的习题,同时又主张编篡《康熙字典》、修《明史》,《明史》成了二十四史中写得比较好的一部,这都得益于康熙大帝,他用自己强健的身躯打拼下了一个强健的清朝。因为他,清代成了基本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他觉得那样劳民伤财。……读嘉庆,读道光,读得我忧心忡忡;读那个从二十七岁就开始掌管国家大事的的女子,读她的丧权辱国,读屈辱的岁月,在寂静的夜晚,让我不寒而栗。读清朝文字狱,读我所喜爱的《人间词话》的清代大学者王国维竞是在颐和园投河自尽时,那种痛心无奈,一直萦绕,现在想来依然心有余悸。清代帝王,功代是非,我无法评说,没有资格,因为我知道的也只是细枝末节。
   读完《一个王朝的背影》又相继读了《苏东坡突围》和《岳麓书院》感慨良多。看看手机,十二点了,真该睡了。时间过得这么快!
  这就是借书的好处?想想自己枕边还有几本没读完的书:《傅雷家书》、《风雨天涯》还有季老的书,都只是读了部分章节,自己的书,觉得什么时候读都可以,没有了压力,读书的速度也没有了。但有几本书是我常读的,如余秋雨的《千年文化》《康震评说苏东坡》还有去年暑假培训时买的教育方面的论著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借书也有弊病。借来的书只是过客,而且自己买的书,是长久的朋友。
   借书会不会成为一种时尚?我不得而知,但我觉得书店的老板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有开拓精神,对一个小小县城而言,他对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感谢他!
   其实无论借书与买书,最重要的在于爱与喜欢书!


发表于 2011-7-16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喜欢这样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谢谢楼上的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