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觅辛亥革命有关文物近20年,藏品涉及四大类
| | 
手持一等文虎勋章的万学工。

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徐世昌就任纪念章。

辛亥首义同志会国庆纪念大会纪念章。

5月1日至5月20日,《一代名舰中山舰出水文物及辛亥革命文物展》将在中山市博物馆展出,展品除来自中山舰上的文物,辛亥革命文物收藏家万学工也为本次展览提供了丰富的私人珍藏,其中不少藏品是稀世珍品,具有历史价值。
记者赴武汉采访万学工的当天,只见他头戴一顶纪念辛亥首义的帽子, 原来他与武昌首义后裔代表团刚去台湾拜访了“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追根溯源,他是万耀煌的族孙——万耀煌曾任湖北军政府及战时总司令部督战参谋,曾随黄兴参加武汉保卫战。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昌人,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武汉市内的许多道路名皆与此相关,如首义路、彭刘杨路、张之洞路等,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首义之城早早在他的心里种下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情结。然而,这颗种子的开花结果,却是在万学工正式踏上辛亥文物收藏之路。
■兴趣:
从收藏像章转向辛亥文物
万学工从小便喜欢搜集稀奇古怪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末,他初中毕业。一天,他无意从一则新闻中了解到,一股唱红歌的风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且有人热衷收藏毛主席像章。一个灵感突然蹦进万学工的脑袋:1993年正是纪念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何不趁此契机,调整自己的收藏方向?他决定调动手头所有能用的资金。“当时家里的存折上也就几千元。”万学工说,那时候收藏毛主席像章的人并不多,他从收藏的低谷“入市”,得以收藏到一批精品,但在练眼力的过程中,也没少交“学费”。从1991年至1992年,随着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的临近,毛主席像章收藏热持续高涨。全国各地不少文化馆纷纷联系万学工,邀请他举办展览。
1992年,万学工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举办毛泽东像章展。展览期间,他闲着没事的时候,便在这座著名的辛亥“红楼”内四处溜达,观看常设的展览来消磨时间。半年下来,他对辛亥革命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宽,于是又萌生了为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准备藏品的想法。
弹指一挥间,近20年过去。为寻觅辛亥革命文物,万学工的足迹遍及全国,在这漫漫淘宝路上发生过许许多多的趣事,他说,有次在集市上遇到一个农民,神秘兮兮地跟他说家里有好东西,万学工来了兴致,开车一个多小时将他送回家,可对方捧出来的“宝贝”让他哭笑不得,“那只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玩意,原来他只是想让我将他送回家。”
那时,辛亥革命的文物收藏尚是冷门,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临近,它们变得备受关注。但现在要想在市场上“捡漏”已经相当困难。因网络发达,藏家也多了,业内对藏品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评估,等级高的藏品大多传承有序,或被资深藏家捷足先得,市面上已难得一见,如今,他的许多藏品都是通过藏友间相互交换得来。他轻叹:“好东西越来越难得了。”
在外人看来,万学工很有眼光,能洞察先机,如此投资收藏,想必发了一笔小财。但万学工却很少谈及收益,认为“生活能过就行”。“马未都曾言,搞收藏,内心快乐比回报更重要。”他说,“我刚开始也是凭着激情,见到喜欢的就买,后来觉得要定位。如果从投资角度考虑,我觉得好多项目回报率更高,但是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考虑那么多。”
■体验:
在收藏中领悟革命精神
万学工将辛亥革命文物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各种奖章、纪念章、证章等。每个徽章背后都牵扯到一个具体的人物,掩藏着许多历史信息。第二类是民俗类,民国初期各种生活用品上大量出现“中华民国十八星军旗”和“五色共和旗”的双旗图案,甚至显示在发簪、挂件、长命锁等个人佩戴的首饰,以及月饼模、食品包装袋等商品包装上。万学工说,这体现了当时老百姓对新政权的支持,甚至有某种心理的崇拜,期待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新政府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希望。
第三类藏品是军事类,不易收藏。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抗美援朝、大炼钢铁等,消耗了大量的金属制器物,各种政治运动期间,这些“前朝遗物”也难以免灾,大量此类文物不是流失无踪,便是有所损坏,以致存世量稀少,能找到完整的一把刀具、一件头盔,已十分难得。第四类则是票证类,方寸间展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随着收藏的深入,你会接近历史的真相。”作为一名武昌人,万学工通过收藏一件件单品,更真切地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继而引发他对辛亥革命的思考: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为何是在武昌打了第一枪?“蒋介石曾经说过,‘只有千千万万的岳武穆,才能铸成一个历史上的岳武穆’,同样,推翻帝制、创造历史的不是某个伟人,而是无数个草根百姓。”
因为收藏,万学工也渐渐了解了关于辛亥革命的许多故事,他一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在这么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义士中,他最敬佩的就是“彭刘杨三烈士”——在武昌起义前一天,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因设在汉口、武昌的起义机关相继败露而被捕。当晚的刑讯中,三人慷慨不屈,次日凌晨被杀害于湖广总督署东辕门外。“人活着都应该有信仰,那些英雄都是因为有信仰才顶天立地视死如归,彭刘杨三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死唤起民众。收藏的道路需要恒心与毅力,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一路走来。”
■分享:
通过藏品让更多人了解辛亥历史
“收藏的乐趣在于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并且能弄明白它背后的故事。”万学工说,没事的时候,他可与藏品待上一天,“看到一件件藏品就像见到朋友,我常常在想,当年它们的主人是如何拥有和使用的它的呢?”
万学工收藏辛亥革命文物,是从中华民国第一次国庆纪念章开始的,此章又被称为辛亥革命武汉纪念章,是为纪念武昌首义成功而制,枝蔓环绕的星形中,印刻了黎元洪的头像,纪念章背后的五角内,则写有“武汉纪念章”字样,中间是双旗图案。这是1912年10月10日,首义之区武昌迎来中华民国的第一个国庆日庆典。主办方在武昌紫阳湖对面的皇殿内开设会场,只是三呼万岁后便匆匆散会。当晚,黎元洪在武昌甲栈设宴十余桌招待来宾,将这枚纪念章赠与宾客。
万学工回忆,这是他在十多年前的武汉某古玩市场从一位老者手中买来的。获悉它的来历后,他出了比其他人都高的价钱。“有的藏品是对方收购来的,加点基本都成,若是家传宝贝,往往是家里遇到难关没有办法才卖,能多给点就多给点。”
如今,万学工收藏的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奖章、徽章、纪念章等已逾500枚,其中不少是稀世珍品。但他最有感情的一枚却是辛亥首义同志会纪念章,连其个人名片上也特意印上它的图案。但见一块黄色的中国地图上,显示了红色的“双十”标志,并插上一支铁血十八星的旗帜。
万学工告诉记者,辛亥首义同志会由李春萱、向海潜等革命志士倡议筹组于1946年,原是武昌起义的革命志士幸存者为增加联络,共同怀念曾与其浴血奋战的同志而建,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辛亥革命纪念组织。国民政府迁台后,辛亥武昌首义同志会于1965年在台复会。
每一枚证章均来之不易,每一枚章都有自己的故事。“雨果说收藏家都是有非凡毅力的人,我觉得坚持这么多年,能让辛亥专题的藏品集中展示,让人们去了解这段历史,就很满足了。”近几年,万学工将自己部分藏品慷慨捐赠给中山舰博物馆和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处。“我不愿意孩子接班,藏品虽然是我个人的,但只要政府重视,有个好的归宿就行。”万学工淡淡地说,遇见别人不解,他笑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