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265|回复: 0

王德恒:“赵氏孤儿”后代的智慧【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5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赵氏孤儿”后代的智慧

——打通中原通往草原的隘口



作者:王德恒   来源:王德恒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wangdeheng1953


最近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引起很大反响,剧中的赵氏孤儿名字叫赵武,是赵国的辅政大夫,一生政绩卓著。而他的儿子赵简子(赵鞅)和孙子赵襄子(赵无恤)更是声名赫赫,是赵国的奠基人,也是打通中原通往草原隘口的人。由于这种打通,使草原和中原联系到了一起,加强了草原和中原的贸易往来。

在赵国未建立起来的时候,在华北的北部和草原之间横亘着燕山、太行山、恒山,出入都为险境,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山北一带乃至山间的大片土地都为仪狄占据,以畜牧经济为主,为了保障冬季的口粮,这些仪狄经常发动对秦晋燕三国的侵扰,劫掠。

《晋书》记载的“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的“北狄”或称“戎狄”。戎狄中,以山戎最为著名,在北京延庆、河北青龙等地都发现了他们的大片墓葬。这些墓葬不论贵贱都殉葬有狗,有的史籍曾经记载山戎又为“犬戎”,可能和他们善于役使狗、殉葬狗有关。

在“北狄”中又有有“赤狄”“白狄”“长狄”等称谓,还有“北戎”和“代戎”的称谓。

我最近到河北蔚县考察,特别关注代王城,“代戎”都代王城,城址尚存,底部达到了春秋乃至更早时期。地面尚有十多米高,真是太难得了。

检索资料,代戎来源于赤狄。赤狄又分潞氏、皋落氏、咎如、甲氏、留吁、铎辰等部族,皆分布于今山西东部,河北西部,草原南部一带,不过,太行山麓似乎居住的也不少。晋景公、晋厉公时期攻灭赤狄,侵占了赤狄大部土地,赤狄余部逃往“代地”,即今天的蔚县为中心的河北怀安、山西阳高、浑源等地。并且和当地的戎族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大的部落,称为“代戎”,也有些原来的戎狄部落也自称代戎了。如《后汉书·西羌传》云:“代戎,即北戎也。”赤狄余部到达后,即与当地的北戎部族相结合,仍被称做“代戎”。

晋悼公即位后,为了摆脱困境,重振晋国霸业,大力调整内外政策,以缓解国内外矛盾。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悼公在全面改善与邻国诸侯关系的同时,采取了著称于史的“魏绛和戎”之策。

赤狄最强大的部落为潞氏。著名史学家蒙文通说:“入战国代居赵北,是潞氏亡后,北戎亡走云朔,代其自号,而北戎则中国名之”。这里说的北戎实际上就是最强大的赤狄部族潞氏。这里说的代戎便是赤狄潞氏被破灭后,其余部“亡走云朔”,到达代地而后形成的。

在代地形成部落群后,众狄遂推举北戎无终部首领为盟主结成部落联盟,由此有了“魏绛和戎”之举。

当无终国使者请求与晋国议和缔结盟约时,悼公最初主张“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经大夫魏绛据理陈述被说服后终于实施了“和戎”之策。魏绛认为,当时晋国面临的形势是,南方楚国对晋国霸业提出严重挑战,如果再和无终国为首的代戎发生冲突,晋国将陷于两面作战的窘境,必将威胁到霸业。他对悼公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

意思是说,一方面,在景公、厉公时代,晋国破灭了赤狄,战败了齐、秦、楚三国,特别是鄢陵之战重创了楚军后,抑制了楚国北上争霸的势头,缓解了晋国霸业的危机;继而悼公又礼遇诸侯,修好列国,进一步扩大了盟友,孤立了强楚。于是,各国诸侯重新臣服晋国,就连最忠实于楚的陈国也因不堪忍受楚的勒索而首次请求与晋结盟。在这种形势下,如能友好相待,与之和睦相处,便会巩固霸主地位,否则必将众叛亲离,葬送晋国霸业。


    在对待戎狄各部,“和戎”最是上策,攻伐必致恶果。因为,对晋国霸业威胁最大的是楚国。既然陈国已经叛楚归晋,如若拒绝无终部议和结盟之请而出兵攻伐,楚国势必乘机伐陈,晋国两面受敌,无暇南下救陈,必致陈国降楚,楚国得势,诸侯自会纷纷叛晋附楚,结果不仅会失掉陈国,也将失掉华夏诸侯,最终酿成“劳师于戎”而霸业废弃的悲剧结局;反之,与无终部议和结盟,自会解除北方后顾之虑,以便广结中原诸侯,全力抵御强楚,使之势孤力单,不得轻举妄动,这样,重振晋国霸业,自当功告垂成。

悼公采纳了魏绛的主张,使“魏绛盟诸戎”,由他主持和戎,北上与无终部及众狄议和结盟。

当时晋国疆域尚未越出以霍山为界的今山西南部,“霍山以北大都皆狄地”,活动中心在今山西东北部边境和河北西部的代地。魏绛前往代地和戎,使“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和戎”效果非常好,竟然使代戎接受了郡县制,这对尚处于原始部落时期的诸戎一下进入到了封建时代。从此,晋国的疆域开始越过霍山一步步向北拓展了。

魏绛和戎的成功,促成了“悼公复霸”的伟业,晋国由此得以摆脱内外交困,晋国霸业因此得以重振,故悼公无比感慨地赞叹:“夫和戎狄,国之福也;”“自吾用魏绛,九合诸侯,和戎狄,魏子之力也。”

魏绛和戎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不同民族和睦友好共处的伟大开端,开了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先河。

    自魏绛和戎,晋国与戎狄和平共处近30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专权晋国之政的六大卿族为扩充各自实力,竞相北上“启土”,拓展领地,于是重新掀起攻伐狄戎的大规模战争。这就是“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或“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的“大卤之战”或“太原之战”。大卤即今太原市西南之晋阳区一带,亦即太原之古称。

    魏绛和戎后,晋国疆域拓展到了霍山以北太原以南地区,之后发生了“大卤之战”,今太原地区便被辟为晋国疆域了。从此,晋阳始为赵氏封邑,标志着晋阳赵氏初步形成了。这说明,大卤之战前,晋阳一带尚属于北戎无终部等游牧民族分布区;大卤之战告捷“晋阳为赵氏之邑”后,晋阳城便开始一步步营建了;继之,经由赵简子的长期大规模筑建和全力经营,至40余年后“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时,晋阳城不仅已是“城郭之完”的坚固军事堡垒,而且“府库足用,仓廪实”,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储备;同时,赵简子推行田亩制和田赋制改革后,晋阳地区的经济生活方式也已经由游牧型或半游牧半农耕型转变为以农耕型为主了。

但是,代戎和晋国的关系又紧张起来。晋国国内各派别的矛盾也呈现出明朗化趋势。

为壮大赵氏实力,击败竞争对手,赵鞅要在大力经营晋阳的基础上进而向北拓展,吞并代戎。但在当时,为解除代戎南下侵扰的后顾之虑,全力投入六卿兼并,赵鞅采取了“和亲”的手段,结好代戎,据说代戎首领“好色”,赵鞅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代戎首领。晋定公二十三年(前490),赵鞅联合韩、魏、智氏消灭范氏、中行氏后,激烈兼并的六卿即变为四卿,由此展开了以赵氏与智氏为主的激烈兼并。至赵鞅病逝的晋出公十七年(前458),随着智氏势力的日益壮大,兼并亦进一步加剧。但是,赵鞅年龄大了,身体不好,眼看就不久于人世了。选择谁来即位延续赵家的事业呢?

《史记·赵世家》借描述赵鞅生前选择确立继位者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他关于吞灭代戎的战略意图。当时,赵鞅的嫡长子伯鲁已被立为太子,但是,他觉得这个嫡长子不是很理想,在理解他的战略意图方面也不透彻。于是赵鞅想了个测试方式。于是,他说自己将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之上,要诸子分头寻取,“先得者赏”,他的众位儿子便都上山寻找,历尽爬山搜寻之苦后,只有庶子赵无恤声称“已得符矣”,其余皆无所获而归。什么“宝符”呢?赵无恤禀告说:“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

出恒山攻击代国,能够拿下。

赵鞅因此深知唯无恤能领会到他灭代的战略意图,“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以毋恤为太子”,即不惜废嫡立庶,选择确立了“狄婢”所生的庶子赵无恤为继位者,就是后来的赵襄子。

但在赵鞅卒后,庞大智氏势力正虎视眈眈,待机与赵氏一决雌雄,若兴师动众武力征伐代戎,势必陷入腹背受敌危境,故只能以奇变阴谋之策而并吞。于是,他在其父尸骨未寒,孝服未除之际,便登上今代县东北夏屋山,观察地形地貌。做到了心中有数。

赵无恤先派臣属新稚穆子率兵偷袭狄人,顺利拿下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

信使回来报捷时,赵无恤正在吃饭,听到喜讯后却满面愁容。身边的人问他应该高兴的事,为什么反而犯愁?赵无恤说觉得自己德行不够,碰上这么顺利的好事属于侥幸,而侥幸是不足以依靠的,不会总有的,所以感到心里惶恐。

为此留下了“戒慎戒惧”这个典故。

但是,代国可是个戎狄大国,靠偷袭侥幸是难以拿下的。

于是,赵无恤开始谋划,尽力和姐夫“交好”,经常送些礼品,代国国君对小舅子投桃报李。代地适宜养马,代国君主便不断地把好马送给这小舅子。按照后世的理解,这就是和亲造成的贸易关系。

大约是公元前471年前后,赵无恤见时机成熟了,就去约请姐夫到代国养马之地边界的句注关塞(即雁门关)吃饭以示答谢。他事先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斟酒用的长柄大金斗(估计是将边锋磨得非常锋利),又命令几百个假扮舞者的手下把兵器藏在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之中。

姐夫如约而至,酒喝到高兴的时候,负责斟酒的刺客假意斟酒,反手抡起大金斗一下子砸碎了倒霉姐夫的脑袋,脑浆流了一地。接着,假扮舞者的手下拿出兵器一顿打杀,把倒霉姐夫的随从人员全部干掉了。

随后,赵无恤率军攻入代国,并派人用代王的车到代王城迎接姐姐回娘家。他姐姐和丈夫很恩爱,接受不了这一违背人伦的残酷事实,对着苍天号哭一场,磨尖了头发上插着的笄——就是簪子,将自己刺死了。

代国人为了纪念这个可怜又重情义的女人,将她自杀的地方命名为摩笄之山。

姐姐自杀肯定出乎于赵无恤的意料之外,他的内心不免受到震动,顾念起了亲情,因而便将代地分封给了哥哥——正牌老大伯鲁的儿子赵周,是为代成君。

与此同时,为缓解因灭代而引发戎狄部族与赵氏对抗,赵无恤还娶了边远的西戎族崆峒民女为妻,并进而调整了与楼烦、林胡、东胡等戎狄部族的关系,保持了北部边鄙的稳定,从而使他得以立足晋阳,全力同智氏较量。赵鞅卒后仅五年的晋哀公四年(前453),赵无恤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瓜分了智氏领地。从此,四卿并立的局面由三卿取而代之了。其中,“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势力最为强大。“智氏灭而三家分晋成,三分晋而七国之形立。”

      从此,战国时代开始,同时由于赵国兼并了代国,开通了飞狐峪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草原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了起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e86af0100nqcw.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