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种玉的土地
父亲在外漂泊了三十年以后决定携全家回归故里。那年我十二岁,懵懂的我还不理解父亲对故土的思恋之情,我只关心我的问题:那儿好玩吗?父亲说好玩,有一条还乡河,就是小英雄雨来游水的河。那儿叫什么地名呢?叫玉田。为什么叫玉田?父亲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在那儿种玉。父亲指着世界地图给我看,就在这儿。我瞪着眼睛发现父亲所指的地方有米粒大小。这么小的地方真的能种玉?父亲说,能种,从古到今都在种。
踏上这片叫做玉田的土地,看到了满眼的绿野,土里连块石头都难找到,哪来的玉,心说:骗人呢。
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是燕山脚下的一片平原,北面还有一座麻山,是燕山南麓一座孤立的山头,位于玉田城北5.5公里处,海拔115米,山顶部为近似长方形的平地——这块平地就是麻山种玉处。
在一个暖意融融的春日,我站在麻山上,追寻着古人种玉的踪影.山顶竖立着一块通古碑,碑上刻着“古人种玉处”五个大字。就是这通古碑,浓缩着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
麻山种玉的故事最早出自晋代干宝所编撰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阳公伯雍,洛阳人也。本以侩卖为业,性笃孝。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水,做义浆于坂头,行者皆饮之。三年,有一人就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玉当生其中”。阳公未娶,又语云:“汝后当得好妇。”语毕不见。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公乃试求徐氏,徐氏笑以为狂,因戏云:“得白璧一双来,当听为婚。”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当中一顷地名曰“玉田”。
阳伯雍跟玉结缘,是他的品行打动了仙人,一是“性笃孝”,为父母守墓三年,二是有仁义之心,不辞辛苦提水路旁,供行人饮用,于是,神仙送他一斗石子用来生产玉。
玉温润,光洁、透明无瑕疵,据传女娲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多余之石散落在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玉就成了补天之物,包含着宇宙赐与的能量。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从古至今,人们对玉的品质无不推崇备至,跟玉有关的成语很多很多,如:抉瑕掩瑜、玉石俱焚、珠圆玉润、白璧无瑕、璀璨夺目、怀瑾握瑜、琼浆玉液、瑕不掩瑜、玉不琢不成器……从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到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人们无不把玉当成精神载体和美好寄托。玉,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跟我们这个民族一样对玉的崇拜达到了近乎图腾的程度。
玉跟人品融为了一体。神仙把玉给了阳伯雍,因为他品质高洁如玉,只有他才能配得上那些美玉,也有资格娶徐家俊俏的小姐,得到他应有的幸福。
我终于明白了玉田这个名称的由来,更读懂了人们为什么念念不忘阳公种玉的故事。在他身上集中了人们对玉文化尊崇的精髓,玉田人的敦厚、善良、忠诚、开拓进取的品行有了深厚的根基。
其实阳伯雍就是玉的化身,我仿佛读懂了阳伯雍和他传给我们的精神内涵。于是,穿越千年时空,阳伯雍款款地走来,我仿佛看见一袭布衣的阳公仍在留恋他曾耕耘的土地。他问:你也在种玉吗?我说,是的,阳公,我也在种,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的一个个顽童,就似当年神仙给你的石子,我在引种玉之水浇灌他们,我想,他们会成为一块块心灵纯洁的美玉。
我仿佛听见阳伯雍又在问,我的那些玉的种子还在吗?
我说,是的,还在,不管风吹雨打,酷暑严寒,他们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大。大家都在种玉,你的玉仍在恩泽你的后代子孙。酿酒师引种玉之水,酿造了醇香甘美的被唐太宗封为皇家御酒的“玉田老酒”,菜农们引种玉之水,种出了甜润滑口的享誉神州被称为“玉菜”的玉田大白菜。
你留下的玉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人们的心底。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位于燕山脚下的这片被称为玉田的地方,自古到今有多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慷慨赴死的英雄豪杰,有多少瑕不掩瑜清正廉洁如七品芝麻官徐九经这样的名人雅士,有多少用感恩之心如玉一般润泽中国的布衣百姓……
阳公伯雍,我们的先祖,你不仅仅是神话中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众生浓缩的灵魂,你不仅创造了“玉田”这个让人神往的名字,而且把你的孝道、仁爱、对幸福执着的追求这些玉的种子留给了后人。
我似乎看见阳公微微颔首,驾春风携一缕家乡的尘土欣慰而去。
我独自站在麻山上,环顾四野,空荡荡的,原来上面刻有“玉田”二字的石柱不见了,由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玉田知县徐德昌改立的石碑早已毁坏,这眼前的通古碑,是乾隆三年(1738)玉田知县魏德茂重新而立。也许再过几百年,历经风雨,这个石碑也会毁坏,但我相信还会有人重新立碑,即使不再立碑,那碑不也早就立在玉田人的心中了吗?
再望一眼碑上的文字——古人种玉处,我徒然升起一股做为玉田人的自豪感。
这真是一处种玉的好地方。父亲没有骗我,父亲说,那是种玉的地方,从古到今都在种。我对儿子说,这是种玉的地方,从古到今都在种……
张新雁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