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一位80后晒出了她儿时的玩具,那品种丰富的玩具记录了博主快乐的童年时光,也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那个时代的农家孩子,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不可能有五光十色的玩具,但物质条件的贫乏并不能束缚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充分利用触手可及的材料与方法创造着仅属于那个年代、那些孩子的快乐。挖田鼠,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田鼠,是冬季的重要娱乐活动。下午放学后,尤其是星期天(那时没有双休日),就约上几个伙伴去拾柴。与其说是为了拾柴,不如说是为了玩耍给家长找一个合理的交代。背上笆了筐,拿着小镐,手里举着一块抹上黄豆酱的杂合面饼子,到菜地里刨一颗冻葱(那时自留地里葱很多,冬天也长在那里,以便来年长春葱),一边吃一边讨论去哪块地拾柴。那时的田野,并不长钢筋水泥建筑和成片的树,而是一望无边的麦田。 来到预想的那块麦田里,我和伙伴的眼睛就开始四下搜索,让我们眼睛放光的不是可以拾回家烧炕做饭的柴禾,而是凸起在麦垄间、田鼠的杰作---小土堆。每当发现小土堆,不管是谁都会欢快的叫起来。这时,那份不可言表的喜悦顿时激荡在我们心中,洋溢在寒风下的旷野里。我们并不急于挖开小土堆,而是先在附近找后门,田鼠构筑地下宫殿总是前门留下一小土堆,后门则什么标志也没有,就是一个洞眼。当你发现地上有一个洞壁光滑、土质坚硬的洞眼,那就是田鼠的后门了。用草秆插在后门作为记号并堵好后,就开始从前门挖田鼠了。几镐下去,田鼠的宫殿通道就显露出来,它时而深,时而浅,还有分岔。田鼠的宫殿设计主要分卫生间、粮仓、居室、紧急疏散通道即后门,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分岔,这就需要在每个分岔做好记号分别挖掘。粮仓和居室最能惹动我们的欣喜。一镐刨下去,刨出来几粒粮食,会让我们高兴地跪在地上狂刨一通,然后仔细的捡起每一粒粮食。这些粮食有大豆、红小豆、绿豆,更多的是玉米。每往口兜儿里装一把,就会增添一份开心,鼻翼间缭绕的不是粮食散发的土霉味儿,而是一顿稀粥的醇香。刨到居室,首先触到的是一团柔软的草,这就是田鼠的席梦思床了。有时床上躺着七八个刚长毛的小鼠仔,这将成为我们几天之内爱不释手的玩物;有时床上会是通体红润的小肉蛋儿---鼠婴,它们闭着大眼睛,小爪抓弄着,身体蠕动着,嘴里发出吱吱的叫声。把小肉蛋儿放在手心里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爱怜!当成年鼠被抓住时,游戏就正式开始了。用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儿拴住它的后腿,让它在前面跑,我们后面追,追累了就开始抡圈儿,抡的没意思了就开始“打镐柄”:把一只小镐柄朝下栽在地上,把田鼠挂在第二只小镐的柄的一端,把这只镐放在第一只镐头顶,找好平衡,用第三只镐猛击第二只镐的镐头,在杠杆作用下,田鼠就被抛向天空。当它降落的时候,我们就伸着双手争相去接落下来的田鼠。几个孩子就这样开心的玩着,忘记了天已渐黑,忘记了筐里还是空空如也。 回来的时候,几个小伙伴把拾到的柴禾分均了,松散的装在筐里好像很满的样子。柴禾满不满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个人口兜儿里装了满满的粮食,还有一个已经被玩死了的大田鼠,手上还捧着一窝可以玩两三天也不会饿死的小田鼠(可以掰开它的小嘴,喂它们吃的,反正它们也吃不多)。 回到家里,把大田鼠埋在灶膛里的火炭灰里,不一会儿,就会飘出来一股烧烤的香味儿,那田鼠就成了那个年代珍贵的野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