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论坛-玉田生活网

查看: 1904|回复: 14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广东

走进先商故里

                                                                                                      ----玉田县唐自头印象记



作者:姚春利      来源:〖小说、散文、杂文〗-原创     时间: 2010-5-30



时光千载不算长,


今朝秀士拜汤王。


问我百姓安康否?


同歌盛世赞辉煌。

谨以此诗作为本文的开场语。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商朝是第二个重要的朝代,商朝人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而帝喾和夫人简狄在哪里生的契呢?2004年5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精粹译释》一书中收录的甲骨文拓片第556片记载:帝喾和简狄在燕山生了契。而燕山这块诞生商人祖先的地方又在哪里呢?《迁安黄帝古都平谷黄帝龙鱼陵》的作者任重远先生通过大量历史文化资料考证,燕山,就在现河北省玉田县唐自头境内。历史的考证是历史考古学家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久居钢筋水泥丛里、饱受工业文明衍生品废气、污水污染的人们,则只需在分享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去寻觅并享受、哪怕只是片刻享受弥漫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大自然美色。因为寻享这样的美色不仅仅能够放松我们日益疲惫的身心,同时可以亲践古人足迹,呼吸古代文化留下的芬芳,与古人分享自然美景、沟通心灵信息。摆在我们眼前的燕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商朝先人,这到底是一块怎样神秘的土地呢?本文将从旅游文化的角度带你走进这块土地,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第一篇.探访蓟丘风光


史料记载,契的封邑在蓟,从玉田县城出发,沿着省级公路向北偏西驱车约10公里,就到了契邑的废墟—蓟丘,也就是如今的唐自头镇大、小燕山口和三乐台一带。这里有载入玉田县志的两处景区:燕山叠翠,唐水涌蓝。


燕山叠翠位于大燕山口村东


沿着村路驶入山湾儿,你就会发现这里不仅仅三面环山,在山湾中还有一峭壁突起,峭壁分成五层,层叠而上,层面之间是一层山土,那些不知名字的山草、花儿和灌木如同少女胸前的挂饰,点缀在层崖之间。那些不知名字的鸟儿,在这些灌木丛中安家繁衍,忽而飞走,忽而飞入,见到有人来,它们显得更加高兴,歌喉婉转,载歌载舞。想这些鸟儿的祖先不知道有多少次在这里亲眼目睹了商朝先人的祭祀庆典活动,耳濡目染,肯定学到了古人们好多舞蹈的姿势、吟唱的曲儿,鸟儿们将这些曼妙的舞姿、悠扬的曲儿代代相传,到如今,这些历史艺术的传承家们,依然用此来欢迎着进山的客人。半山腰上,是带状原始松柏林,苍松翠柏历经岁月的磨砺依然苍翠挺拔,并且吐纳着阵阵幽香。站在它们面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商朝先人在树林里拾花拣草、觅食采药的身影,松涛起处,林荫雾里,隐隐显现着一对对先商痴情少男少女,在这里嬉戏、谈情说爱……。由坡脚蔓延开来,是一片自古就有的火炬树林。春夏之际,它的绿色长叶滴溢着浓翠,不让松柏,到了秋季,它的叶子就变红了,并长出火炬形状的花穗,到了冬天,红叶凋零,但是密密麻麻的树干上端,支支红红的火炬花穗经冬不凋,争相伸向天空。视线顺着层崖向左漂移,正东方半山腰处,有一天然石洞,洞中有水流出,到了夏季雨水充沛时,洞水借着雨势形成潺潺小溪,由东向西舒缓而下。啊,现在就让我们的思维尽情的随着时空旋转吧!初春时候,你如果来到这里,悬崖上白的是积雪,山腰间翠绿的是松柏,山脚则是彤红的火炬林;桃花盛开的季节,顺着小溪的流向,在那冲积的开阔地上就是千亩桃花,桃花丛里的红顶白墙,是先商后人的村落,当你游玩疲乏的时候,你就可以走进这些农家院小憩,并且品尝着农家主人给你端上来的风土小吃和水果;到了夏季,这里有上百亩的大樱桃让你采摘,一望无际的樱桃园里,碧绿的枝叶间结满了红润的大樱桃,信手摘一颗樱桃放在嘴里,酸甜清香。徜徉在樱桃的海洋里,饱餐着今人用辛勤的汗水创造的美色美味儿,这个过程,就是你诠释心旷神怡含义的过程;到了秋季,这里的绚烂更加让你流连忘返:山崖的灌木、山腰的松柏,翠绿交相呼应,山脚红彤彤的火炬林与梯田坡上的野酸枣飞红滴翠,脚下,小溪流水汤汤……。阵阵松涛,把游人拉回梯田的土坡上;清风徐来,整个山谷的空气里弥漫着游人的遐思。啊,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不是吗?山谷秀色为键,山风抚琴,野鸟舞蹈高歌,在大自然的交响曲里沐浴,水泥建筑里的压抑、凡俗社会的烦恼,都会一扫而光!


  唐水涌蓝位于唐自头村南


“小渚谁穿灌玉田,一泓犹自碧连天。清流漫道无颜色,蓝水悠悠不计年。”吟咏着古人的诗句,你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追寻当年这里的静谧。山脚下,一泓清澈的塘水默默地灌溉着这片种石得玉的土地,潋滟的水光之间,倒映着山花岸柳的身影,水汽蒸蕴着山色,顺着山坡绵延到天际,清水悠悠,见证着人间四季轮回,千年可溯其源乎?古代的汤水,着实美哉!光阴旋转,今天的汤水依然那么美丽吗?解释完古人的诗句,接下来带你去实地看看今日的小渚风光。在三乐台与唐自头村交界处,你抬眼往南一望,就可以看到广阔的平地上有一小山凸起,沿着一条水泥路往南走,你就可以到山脚下了。山脚下有一大坑,这里就是当年的小渚了。由于大自然的变化,今日的小渚已经没有水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承包了这里,老人讲,他小的时候,这里的水还是满满的,并且常年不断的流入西面的小河里;十年前,这里依然有半塘水,而且可以看到水面上有好多泉眼在往上涌水;直到6年前,这里的水位下降的厉害,就剩塘底了,仍然可以看到的泉水从塘底涌上来,有的时候,涌上来的泉水甚至凸出水面。这就是塘水涌蓝的由来(古汉语中,塘、唐、汤通假,也就是通用)。

无际的农田,历经几千年依然静默,而曾经灌溉它们、喷涌的塘水,悄然逝去。我们不应该牵怨塘水在我们到来之时依然给我们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愉悦,而是要在叹惋塘水的同时,倍加感受到珍惜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使命的神圣!

塘水之上有一小山,名叫陀头山,海拔不到40米,天不弃其矮,因之以馈世人,使得人们在玩水之后,可以十分悠闲地游山。这座小山从山脚到山顶,共有四层平台。缓步而上,你会发现有好多秦砖汉瓦的残片匍匐于你的脚下,镶嵌在山土之中。史料记载,山上曾有一座寺庙,名叫陀龙寺,其建筑年代,无可考证,如果你是细心的人,你会从地上发现带有绳纹的砖瓦残片,由此你就可以判断,此处寺庙的年代应逾千年。整个寺庙遗址东西约百米,南北跨越三级平台,亦约百米,人们曾在山上见到过雕刻精致的凤尾纹状的砖饰,据老人讲,解放后这座庙犹在,老人还在这里上过小学。

站在千年古寺的废墟上,清风拂面,时光倒转,把你的思绪带回先商时代。淳朴的山民们用耒耜耕种你脚下的土地,渴了喝一口你脚下的山泉水,这时,如果你看到一位老人肩负沉重的山柴,步履蹒跚而行,你是否会上前助老人一臂之力呢?脚下的千年瓦砾,是否让你听到了当年盘旋在山丘上空的风铃梵唱?数千年来汩汩不尽的塘水是否在你眼前激荡起了水花?今人在这塘水涌蓝之地,栽下了千亩桃林,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商民已不能品尝今日桃之甘美了,但是,你是否仿佛看到了桃花掩映下先商姑娘们的笑脸?“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千多年的塘水虽然不再涌蓝,但是今人在此地栽下的千亩桃林依然会让你乐不思归。每当桃花开了的季节,这里就来了一批又一批赏花的城里人。这些城里人赏罢粉红的桃花,都要来到陀头山上登高一览。如今的陀头山灌木丛生,是山禽野鸟绝好的栖息地,游人的笑语往往惊起飞鸟一片。如果你走运,在这里你还会看到一群野鸭、或者一群大雁从你头顶掠过……


第二篇.寻觅公主芳踪


从三乐台往北走二华里,有一个村落叫小陵村。这里长眠着一位大清公主。玉田县地名志记载,清乾隆皇帝的一位小公主随皇室去沈阳扫墓,走到彩亭桥时,病死在那里,经选址,葬在了现在的小陵村戏一个山坳里,然后皇室选派王姓满族人在此护陵。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丁的繁衍,形成了现在的村落,因有小公主陵墓,村落因此得名小陵。访问村里的老者,也印证了地名志的记载不误。这个村落原址就在公主陵墓北侧,上世纪50年代,因躲避山洪迁至现址。为了信守先祖护陵使命,至今仍在陵北侧留有一户人家。

沿着村西的田间土往西走,在远处你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簸箕状山谷。簸箕口朝向东北,南、西、北三面环山。南山北坡是千亩原始松柏林,最粗者直径可达50公分左右。在这北方干旱、被着阳光的山坡上,树木极不容易生长,村里的老人说,从他们的爷爷小时候,这些树就这么粗,可知树龄应在数百年。大清公主就安息在这山脚下。来到公主陵址,一片残砖断石,盗墓人留下的洞口还在那里昭示着盗贼的罪恶。村里老者回忆,小时候,这里是一个占地五亩的清代皇家建筑风格的院落,陵墓有高高的宝顶,文革期间,毁于破四旧的热潮,不仅建筑物被拆除、宝顶被崩平,就连修陵用的花岗岩条石也被砸断运走。今天我们再走进陵地,看到的是几米厚的三层混合土夯土的断层。受文革和盗墓贼的摧残,陵室已被掀开,公主的遗骨暴露,饱受着风吹日晒雨淋。大清宫廷侍卫的后人没能守住公主的安宁,唯有几块巨大的花岗岩条石依然用坚实的身躯护住公主陵室前的寸方之地。一阵山风掠过,松涛发出声声怒吼和悲叹,表达了他们对陵园摧毁者的谴责,抒发了他们对人类高贵与尊卑的感慨。想那大清皇帝君临天下,能逞一时之雄威,尊贵沿袭295年,这是人生与家族何等的荣耀?但依然逃不脱匍匐在大自然脚下,一旦人事变迁,社会易代,不仅尊威不再,就连爱女的尸骨都不能保全,这不是世俗的悲剧吗?徘徊在公主陵园遗址,你还在被钢筋水泥社会里的贵贱尊卑所困惑吗?大清公主早已香消玉陨,守陵人的后代也迁出了陵区,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这里的那份清秀和宁静。

这里确实有着一份清幽,走进千亩原始松柏林,各种体态俊美、歌喉婉转的鸟儿在枝上载歌载舞,调皮的松鼠在林里跳来窜去,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照射进来,被林间的湿气蒸蕴成七彩的色带,脚下厚实的山草和落叶散发着酵香,偶有山泉涌出,形成林间小溪,沿坡而下。这个小溪就是当年守陵人生活用水的来源。

从林里向北望去,就是石鼓山了,这就是载入玉田县志的无终八景之一:层崖石鼓。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扎营于此,夜有敌来袭,李世民情急之下以拳击石,不曾想却发出了咚咚的战鼓声,这就是县志记载层崖石鼓的由来。我们的视野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就是浅闻寡见了。《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商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章山这个古战场据历史考古学家任重远先生考证,就在玉田县的唐自头境内,东至大转山,西至团城与大安镇交界的尖凤山一带。关于团城的商遗址下文将有介绍,这里只说层崖石鼓。从大清公主陵地往北,有两个山头,前面的没有名字,独立成山,后面的就是横亘东西的石鼓山了。前面山头山坡陡峭,石鼓山则有缓坡可达山顶。石鼓山山顶处有一鼓状巨石,平如鼓面,以拳击石,砰然有声。上面有凹窝儿,应是前人击石所留。从两山的位置看,前面山头仿如一巨人站在石鼓面前,因此聪明的人们寓意是此巨人在擂鼓。但是历史留下来的地名都有其缘由,想那开商朝600多年基业的成汤在此养精蓄锐,以至夏桀疑其造反而剿之,两军在此大战,汤王在此击鼓聚将,也应有之。

景色能让人心旷,历史能让人心怡,这个山谷有这么多历史故事和遗迹,真的是一块让人心驰神往的佳处。今天,还真有巨商看上了这块宝地,投资六亿多的石鼓山生态园已经破土动工,未来几年内,这里人造景观与天然美景相得益彰,走进这里,陶醉于美景之中,沉迷于历史的魅力,憧憬着古战场的惨烈与雄壮,思考着大清公主香消玉陨、尸骨暴于荒野给你带来的人生启迪,文化色彩的浓墨重笔,还不够吸引你吗?


第三篇:大山王庄探秘


当你看到大山王庄这个名字,第一感觉会是这里曾经盘踞过山大王,其实不然,这里过去叫大山旺庄,意即这里是一块旺地。百余年前,本县林南仓镇的一个大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就选在了这里。说它是旺地,不仅仅是风水好,这里还有好多神秘的景点和传说。总结大山王庄的看点,就是四句话:地下的洞,山上的水,战天斗地的雄壮,金马驹的腿。

走在大山王庄的街道上,你跺一下脚,是不是感觉到脚底下有空洞的回声呢?原来,这整个大山王庄的地下,都是空的,下面纵横交织着数十条地道,户户相连,村里村外相通,大有冉庄地道的规模,地道的具体数谁也说不清了。地道的主要入口就在大山王庄现村委会队部的西屋,从入口进入地道,有宽阔的会议厅、储藏室。这里的地道是上世纪“深挖洞、广积粮”的产物,按照当时的设计,一旦有敌情,一个信号,全村人都能瞬间无影无踪。到了这里,你是不是想起了水浒传里曾头市的盘陀路啊?

玉田县别处的山之所以秃,就是因为山上没有水。当你想寻觅品尝涓涓高山之水的时候,你就来大山王庄吧!走进大山王庄的山,你会发现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上长满了野生灌木丛和阔叶树,这就是山上有水的标志。你想看水吗?那你就来上水棚吧,上水棚本是个天然山洞,其形状如同山神张开的巨口,上下牙齿之间伸出了一个大舌头,上颚的水滴在舌头上流下来,下颚就蓄满了一池清水。如果你仔细查看上颚,会发现有好多渗水的小孔,水渗出之处,形成了明显的沟痕。每当夏季,山民们上山时喝几口山泉水,躺在大舌头上美美的睡一觉,也是神仙般的享受!在上水棚东南,有两个山泉,这里的泉水终年不枯不冻,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北方大旱,唯有这里的泉水取之不竭,救了当地百姓的性命。在上水棚的西北,曾有一座药王庙,如今仍存有遗址。站在药王庙遗址,你用力的跺一下脚,会发出咚咚的空响。庙的西侧,有一股山泉涌出,这是当年庙里僧人生活用水的来源。

这里的山上不仅仅有水,还有美丽的传说。当年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曾经放走了好多御马,有几匹就来到了大山王庄的山上。金马驹看这里水草肥美,民风淳厚,就不愿意走了。金马驹帮助山民们开荒种地、搬运石料物品,与山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是如来佛祖打败了孙悟空后,玉皇大帝下旨召回走失的天马。金马驹们不敢抗命,但又舍不得与山民分开,这份真挚的感情感动了太上老君。在这左右为难之际,太上老君给山民出了一个主意,让山民把金马驹藏在山洞里,就这样留住了金马驹。民间的传说是美丽的,但是金马驹圈也确实很神秘。这是一种含有云母的矿层,在松软的石头面儿里云母片在光的折射下发出灿灿金光。每一个矿带2到5米宽不等,深深的插入山石之中。山民们说,这就是金马驹的腿。

当你信步山坡之上,清澈的泉水倒影着你的身影,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你的视线,美丽的传说驰骋着你的遐思,山鸟们悠扬的歌声撩动着你的心弦,乐哉悠哉,还有我乎?

领略了自然美景,接下来再感受一下人文景观:青石板上夺高产-----大寨田

上个世纪,一代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全国上下一片欢腾。那种气势上了年纪的人们还应该记忆犹新,但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去哪里感受这战天斗地的宏伟场面呢?走进大山王庄,你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沿着山间水泥路,可以驱车直达大寨田的山脚。当年的县委主要领导亲自督战,大山王庄人肩挑手搬在青石板上造出了三千亩梯田,栽下了40万棵松柏树,修了十三道拦水坝,十个蓄水池,打了十余眼岩石井。这里的山坡十分舒缓,没膝盖的山草含蓄着水分,苍翠的松柏密密麻麻布满山坡。据老人讲,大跃进龙泉社时期栽种的松树直径现在可达20多厘米。

除了栽植的松柏,山沟里还随处可见野生的山杏树和柿子树、酸枣树。到了夏季,满山遍野半人高嫩绿的山草手感柔软,一望无际的松柏林苍翠欲滴,沟里的山杏绯红挂绿,满树的柿子、山枣晶莹翠绿,山渠里流水淙淙……,如今的大寨田,不仅仅是人造的景观,更是天然的氧吧。在这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味着松柏的幽香,感受着当年战天斗地的豪迈,你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面对这三千亩的汗水、半个世纪的沧桑,不由使人产生这样的感慨:有这样改天换地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在大寨田里,有两处设施更增添了这块土地的神秘色彩。一是大秦铁路从这里穿过,滚滚的车轮就像时代的脚步一日千里,给寂静的大寨田增添了动感和现代气息。另一个就是两处军事设施,其一是当年的战备医院遗址,其二是后方基地。后方基地的石屋依山而建,房子的对面是一个穿山的战备山洞。山洞前面的山沟里,是老乡栽满的柿子树。这里,见证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那个年代;身处其境,你会悠然升起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你会倍加珍惜和平年代的时光。


第四篇:拜谒汤王古城


唐自头的最西部,就是成汤王朝的古城----团城。甲骨文记载,契的王位传到了汤时,王城就在团城。《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经任重远先生考证,毫,就是今天玉田县的团城。自古这里就有八大团城之说,可见汤王当时在这里建有八个建筑群。据老人讲,小时候在山上捡到过带花纹的砖瓦残片、青铜箭头,挖出过石斧、石刀、石锯。齐家团城的村民开山时开出一个骨质杯状器具,高家团城村民开山时挖出过陶器、木炭层、成排的木桩。在齐家团城古庙遗址下层,村民开出过古城遗址。现实的存在和史料的记载相吻合,团城,就是商王朝六百年基业的发祥地,我们走进团城,就走进了成汤王朝的宫殿。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王宫的遗迹,还可以看到汤王修筑的防御工事。2009年,县政府口子山通道开通工程挖掘过程中,在两个山体之间发现了大量的与两侧山体石质完全不同的规则的积石,同时村民在附近捡到了青铜箭头。在古城址南部的山脚下,纵横着许多沟壑,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水量丰富,山洪气势汹涌。因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契的后代之所以以汤为名,就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地方水势汤汤。

其实,这里不仅仅是商人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周朝祖先居住过的地方。金文记载,夏、商、周的祖先曾在同一地区居住。契是帝喾与简狄的儿子;同样,周人的祖先弃,即后稷是帝喾与元妃姜嫄的儿子,契和弃原来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在团城南部,有一山名叫娘娘顶,在半山腰处一块巨石上,有一脚印,深约5公分,长比今人脚的尺寸略小,方向朝向山顶,居住在团城的人们,都知道这是娘娘的脚印;史料记载,姜嫄去山坡郊游,履大人迹而受孕,遂生后稷。史料、传说、物证,真的就是这么巧合吗?

走进团城,有好多古代传说与历史和史料相吻合,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养育过决定中国古代历史的两朝巨人,我们沉浸在商周文化的巨浪之中,眼前的景色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娘娘顶对面的山上,有一处石洞,洞内有山泉,名“圣水盘”,是商周先人祭祀、祈福、祛病取“圣水”的地方。就连山脚下平地上打井,也要打上百米才能见到水,但是这里海拔百余米,石洞里的泉水常年不枯、不冻。泉水清且甘矣!泉水下有一千年古寺,名叫福泉寺,如今的福泉寺是在古寺遗址上修建的。寺里的僧人曾经拿了圣水去北京化验,水的各项指标优于哇哈哈矿泉水。圣水因为有了寺庙增添了人气,寺庙因为有圣水名声远播。平日里,咫尺之近、百里之外的香客络绎不绝,来这里求福佑、辟灾厄。圣水和寺庙的灵验都来自娘娘的福祉。传说当年娘娘在娘娘顶游玩,手中的水壶被猴怪偷走,在娘娘的追讨下,猴怪慌不择路向西逃窜时撞在山上,壶里的水洒在半山腰上,就形成了一泓圣水。

今天的你来到这里,还没有生小孩儿的,亲践一下姜嫄娘娘受孕过的脚印,或许也会生下一位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来;即使你不想光宗耀祖,来到圣水盘下,拜祭一番佛祖,品尝一口娘娘留下的圣水,也会让你延年益寿、福禄满堂。

这里不仅仅留下了古人的故事和遗迹,还留下了古人的水果---团城梨。团城梨与别处的梨不一样,它皮薄、肉质细嫩,酸甜可口,耐储存。古梨树的树干最粗者两人才能合抱,一棵树可以产梨三千斤,有的甚至五千斤。在这样干旱的山坡上能长成这么粗,不逾千年,也是七、八百年了。这样的古梨树以高家团城为最多,高家团城地处偏僻,受外界影响稀少,因而保存了较为原始的生态资源。走进高家团城的山谷,千年古梨树连成一片,初春四月,千年古梨树梨花绽放,汇成花的海洋。

高家团城北连于桥水库,内有原生态山谷,出则看水,入则看山。随着人们不断的追求大自然原生态的美,高家团城也成了投资发展休闲旅游的宝地,天津的一家投资商就看中了这里。相信在未来的几年内,这里必将成为原生态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的休闲胜地。




                                                                                                 (琴剑书生姚春利于2010年4月1日凌晨2:30完稿)

 楼主| 发表于 2011-1-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发表于 2011-1-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学习啦,真长见识啦。
发表于 2011-1-16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唐自头的文化底蕴,的确很有开发价值,好好保护吧。谢谢楼主的文章
发表于 2011-4-1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非常感谢菜疙瘩转载!曾经有好多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周边县区凭借矿产资源大力发之际,我们玉田县有什么资源呢?我们的麻山玉埋在山坡,但是藏量不多,不足以形成支柱产业。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呢?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玉田县有丰厚的先商历史文化资源!这句话不是我凭空杜撰的,是有学者专门著书论述过的,而且有甲骨文为证!落叶归根,在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大潮风起云涌的当今社会,河南、陕西等华夏先民生息繁衍过的地方都在大树特树祖宗牌位,炎帝祭祀大典、黄帝祭祀大典、烈山五祖祭祀大典,等等全球华人大型的祭祀活动,不仅仅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人回国祭拜,也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与投资。不仅仅华夏祖宗居住过的地方如此,没居住过的地方也都在生拉硬拽的要沾祖宗的光,甚至连西门庆之类的古典文学小说里的人物都成了当地的文化牌。而我们呢?不花政府财政一分钱,就已经有学者引经据典的论证了唐自头一代就是商朝先人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说,凡是跟商汤王朝有关系的人,都是我们唐自头的后裔。如果我们有烈山五祖发祥地后人的眼光,也学着他们的模样把商汤故里建设起来,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会在祖先的荫庇下发展一方经济呢?如今,我们四处奔波学习经验、招商引资,慨叹玉田县没有资源。然而,我们守着这么大的祖宗留下来的人文资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所谓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在此非常感谢唐自头镇党委、镇政府的一把手,是他们对商汤故里引起了注意,约请我写就了这篇文章。但是,仅凭一镇之力,也绝难以担当恢复弘扬祖宗大业的重任,更何况如今干部调动之频繁,你刚刚有了思路就会面临着调走,难免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想法。此情之下,谁还有心作此篇大文章呢?
    唉!真的有点想得太多了!今生有幸得知我们这里居然是先商故里,凭一介之力写就一篇文章,也算是对祖宗的追缅了,仅此而已!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 +8 威望 +1 魅力 +12 收起 理由
小菜一碟 + 8 + 1 + 1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18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非常感谢菜疙瘩转载!曾经有好多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周边县区凭借矿产资源大力发之际,我们玉田县有什 ...
celm 发表于 2011-4-13 22:16



    有见解,有深度,为了丰富玉田的文史资料,就不要想那麽多啦。
发表于 2011-4-1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回复 5# celm


    折服!
匿名  发表于 2011-5-8 21:13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回复 8# 施清海


    姚先生的锦绣文章拜读了,写的确实好!但就先商故里史料的真实性问题想提一点商榷意见。一、任重远的观点难以成立。他立论的依据仅凭猜想,这是违背历史科学规律的。他仅凭猜想就敢破译甲骨文,这是骑自行车上月球式的勇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二、按照王国维先生的“两维标准”,一个历史事实的成立,第一需要史书记载,第二需要考古资料佐证,两者合一,才能确定无疑。任先生的两部大作我皆拜读了。我发觉他的观点是根本不需要两维标准检验的,甚至一维也不需要。兴之所至,随意想象。指点江山,口含天宪。这样的观点只能仅参考,但不能引用。否则会因讹传讹,造成笑话。请不要误会,我决不是对任先生不尊重。但考证历史不是编演童话,是非常严肃与慎重的工作,不容许任何猜想与演绎存在。您是才华横溢的大手笔,如果有充足资料,相信您会写出煌煌大作的。您为何不关注一下玉田的其他历史课题呢?比如玉田韩氏家族,这是一篇多么大的文章啊!真需要您这样的才子参与。拙见如有不当,敬请不吝指正!
发表于 2011-5-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回复 9# Guest from 27.191.43.x


    感谢你对本文的关注!也非常感谢你读过了任重远先生的两本书。正如我在文章开头写的那样,历史的考证是历史考古学家的事情,我们不必去探究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对于历史的考证,我也记得一句话:说有易,说无难。任重远说有,并且拿出了甲骨文作证,商人的祖先就是生于燕山。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益的。其实,目前中国类似的事情有好多。周汝昌先生考证说曹雪芹是丰润人,丰润就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做文章,打造了红学文化产业----曹雪芹家酒。现在有人费心费力的出书说我们的唐自头就是先商故里,哈哈,我们居然不领人家的情,这是不应该的。在这一点,当年的那位孙浩华副县长就很让人钦佩。他抓住了徐九经升官记里面的一句台词,命名了玉田老酒,其实,曹雪芹家酒何尝不是发源于孙浩华的聪明智慧呢!发展经济,靠的是投资,但是,如果在赋予了文化色彩,就会更增加了一些亲和力。这也是我从先商故里的角度写唐自头的原因。
     至于玉田县韩氏家族,最值得写的当然是大辽国托孤重臣韩德让,可惜到现在我还没有这份机缘来动手写韩氏家族的文章,如果缘分到了,我一定会认真写的。
匿名  发表于 2011-5-9 21:36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回复 10# celm


    任重远的甲骨文证据是他自己猜想出来的,不能算数。他连古文常识都没有,竟敢向权威挑战,实在是无知无畏、大言不惭。他所谓的破译成果很多,比如山海经,他一溜达就破译了,其实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
牵强附会博一笑,应知治史在求真。如果蓄意搞历史造假,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5-10 08:08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回复 11# Guest from 123.181.191.x

大名鼎鼎某县长,一共操持两个厂。红火没有两三年儿,倒闭破产道边躺。经济日报讨恶行,照样升官当市长。难怪后人迷此经,急功近利为加饷。
发表于 2011-5-2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匿名  发表于 2012-3-8 21:59 | 来自河北

姚春利:走进先商故里【内部转帖】

有史有据有见地有文采,写得好谢谢介绍一定要去游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