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133|回复: 1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河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



      武则天慈禧太后是荧屏上展现最多的两个强势女人,除了她们以外,历史上还有一个女人,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死后被称为“文明太后”,她就是中国第一个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北魏冯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改革家,在冯太后49岁的生命中,她有20年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她在世的时候经历了北魏王朝的四位皇上。
中国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有不少,光是东汉末年就有4位之多。但是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人能超过北魏的文明太后。文明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
  那么为什么对这个文明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


  这是因为,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文明太后,她掌权的这20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她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大量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
  这些成就有目共睹:
  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他们的官员都是没有俸禄的,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种,即,他们在哪儿收的赋税,自己可以留一部分,作为薪水;另外就是打仗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给有功之人。所以鲜卑人愿意打仗,打胜了他们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官员们很容易形成对老百姓的重重剥削,而且贪贿成风,弱肉强食。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那年,文明太后就决定实行俸禄制。从此,北魏的官员根据各个不同的级别领取俸禄。
  二是均田制。当时不叫“土地革命”,只是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重新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12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面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达每个家庭。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地承担赋税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作用。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
  三是实行汉化制。孝文帝是文明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文明太后去世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表现出统一全国的伟大胸怀。
  四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等等。
  文明太后到底是个什么人?
  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姓冯,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的妻子。文成帝拓跋浚13岁继位,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
  当时选皇后有一套程序,先要从皇帝的几位夫人当中选定一位,作为皇后候选人,这位候选人取得候选资格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如果成功,那么她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如果“手铸金人”失败,那么她便被淘汰,然后要另外再选一位夫人来试,所以“不成则不得立”。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成为皇后以后,文明皇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政治才能。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浚去世。根据北魏鲜卑人的习惯,帝王或一些地位很高的那些部族头领去世以后,要有“累犬护驾”,“犬”就是狗,意思是用许多狗来护驾。其实不是真正的狗,是把皇帝生前用过的、接触最多的东西,比如他穿过的衣服、他经常坐的椅子、他睡的榻等当众烧掉,说是烧掉以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一种神犬,护送皇帝的灵魂回到鲜卑族的发祥地——赤山,和他的祖宗团聚。就在这个“累犬护驾”大典上,当时百官、太监和宫女一起痛哭,这个冯皇后忽然就扑火自焚,要追随先皇而去,结果当时被人救了过来。人们赞叹:这位皇后真是了不起!
  皇帝拓跋浚死后,朝廷的大权掌握在车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这个人其实不“浑”,非常有头脑,他是鲜卑族。他趁这个时候伪造皇帝的圣旨,杀害了许多反对自己的文武大臣,甚至把当年冒死拥戴文成帝拓跋浚的平原王陆丽都给杀了。而且43天当中,他假传圣旨,给自己连升三级,升到大司马,统管36部曹。这个时候,朝廷内外是一片惊恐,传说乙浑准备改朝换代。
  眼看着丈夫的基业将毁于一旦,情况万分危急,当时27岁的文明太后马上找来心腹大臣,在后宫秘密制定了夺回权力、杀掉乙浑党羽的计划。这件事情她计划得非常周密,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干得非常漂亮,一夜之间,乙浑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死,随后文明太后就宣布垂帘听政。
  她28岁那年,爱上了一个叫李弈的大臣。李弈长得非常漂亮,非常有才干,干事利索。他们俩志趣相投,她沉浸在爱情的海洋,于是在469年,她就把政权交还给了16岁的献文帝拓跋弘,她自己退居幕后抚养太子拓跋宏。但是她没想到,过了一年,即470年,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把李弈、李弈的两个哥哥,还有李弈的那些连襟姻亲在朝为官的十几家的所有男人全部杀光,原因是太后内宠李弈。于是,文明太后和献文帝之间出现了很大矛盾。
  文明太后在经历了震惊、气愤和痛苦后,思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献文帝废掉。献文帝18岁的时候,他忽然提出来,说不想当皇帝了,于是向朝廷写了“辞职报告”。说他笃信佛教,对尘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就想一心一意地读经。群臣当然都反对,说皇上您现在才18岁,文武兼备,春秋鼎盛,哪能禅位?后来群臣发现他的态度很坚决,确实是不想当皇帝,但是谁当皇帝呢?他说他想禅位给皇叔。大臣们当然都反对,按朝规他应禅位给儿子,哪有往上禅的?他的理由是,当时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其实,最大的原因是他受制于文明太后,做不了主,还不如退位。因为太后虽然还政于献文帝了,实际上还是她专政,所以献文帝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给一位皇叔,由他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不会让他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其实,让献文帝退位也是太后的意思,这样,文明太后自己就可以继续掌权。
5年之后,到了公元476年,那年的六月初一,朝廷突然颁了一个皇帝诏书,宣布平城戒严,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甚至首都附近的军队都调走。这期间,献文帝拓跋弘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这时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从幕后再次走到幕前。她上一回临朝称制3年,这一次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又经过了14年。实际上,为了推行其改革方略,她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


  文明太后再次临朝称制,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刚刚10岁的孝文帝,尽管孝文帝是她亲自教育带大的。她跟孝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其原因是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拓跋宏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为皇帝。结果群臣反对,没有废掉。
  这时,太后突然感觉自己老了。太后想到自己掌握大权的时间毕竟不多了,还是培养一名聪明过人、才华盖世、治国有方的皇帝吧。于是,她和拓跋宏的感情又好起来。冯太后在教育孝文帝拓跋宏的过程当中,亲自编写教材三百多章,叫《劝诫歌》,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教育孝文帝施政方面的纲领。
  拓跋宏孝文帝18岁时,正式接过太后的权力,他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不管大小事,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今天看来,文明太后之所以取得以上成就,与她牢牢掌握政权是绝对分不开的。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改革。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北魏,相对于疆土广大的中原王朝来说,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王朝。在历史课本上,与之相关的章节恐怕只有北魏孝文帝迁都了。


北魏孝文帝名字是拓跋宏(后来他自己改了个汉姓,元,所有在很多书上,他的名字是元宏),很有趣的是,他的前一任皇帝——献文帝名字是拓跋弘,两个人的名字是同音不同字,实在是很佩服这位献文帝的创意和想象力。


其实,这两父子除了名字的这点相同点之外,还有一点相同——年幼时期都是由太后(太皇太后)辅政的。这位辅佐两代幼主的女强人就是本文着重介绍的——北魏冯太后。

先简单介绍一下她吧。

她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她的祖父冯弘、伯父冯拔都是北燕的国君。父亲冯朗投降北魏,做过秦、雍两州的刺史,后被杀。冯太后生于长安,父亲被杀后投奔当时已经是魏太武帝妃子的姑母,此后一直在宫中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文成帝继位后,14岁的冯太后被选为皇后。

北魏有一条比较狠的规矩——一旦立下太子,就会杀掉太子的生母,原因主要是防止外戚干政。皇帝们也知道,自己撒手归西,儿子还是个小孩子,年纪尚轻的生母自然有能力参与朝政,而这也正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献文帝拓跋弘并非冯太后的亲生儿子,我也没有看到她对待他有什么母爱,而且,最终献文帝也是被冯太后毒死的。个中内情,后面我还会细说。


事实上,冯太后只比献文帝大12岁,她24岁就成了太后。真是难以想象,我现在也是24岁,好像现代社会,在这个年纪结婚的都没有几个,实在没办法接受一个12岁的“大儿子”,古人可真是早熟!13-14岁就结婚!设身处地的想想,我觉得她应该把献文帝当作一个讨厌的弟弟才对。这对有点畸形的母子只磨合了6年。六年后,献文帝把皇位让给了5岁的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去了。这样指手画脚了5年,献文帝被冯太后毒死,冯太后又重新开始了垂帘听政。


虽然辈分上是祖孙,但是小小的小文帝却一直觉得“奶奶”更像“妈妈”,也难怪她俩也只差25岁而已(25岁就当奶奶了,这是什么效率呀?)。不过这位“妈妈”可不是为慈母,严厉到有些过分苛刻,甚至狠毒。有一次,数九寒冬,她把孝文帝关进柴房,不给他棉衣、食物,好几天差点饿死他。她还常无缘无故杖责小拓跋宏。不过,在一直缺少双亲疼爱的孝文帝看来,这种严厉还是可以忍耐的。小拓跋宏3岁丧母(依祖制赐死的),10岁丧父,在他眼里,这位“奶奶”兼具了父母双重身份,对这位“奶奶”言听计从。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孝文帝坚持按儒家典制服丧,又饿了好几天(好像这位小皇帝经常挨饿)。不知道冯太后对于孝文帝来说,究竟是束缚还是动力,23岁才亲政的孝文帝,27岁就做出了举世震惊的壮举——迁都,着汉服、学汉话、改汉姓。(好像历史课上,关于这个王朝,我们也只学习过这位皇帝的这些事迹)

有人说,冯太后兼具了武则天、孝庄文皇太后、慈禧三位女强人的经历,历经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四朝,是北魏王朝的风云人物。说她有类似孝庄文皇太后的经历,是因为她辅佐、教养两代幼主;说她像慈禧,则是因为她也长期垂帘听政。至于像武则天,则是因为对男宠的态度。


冯太后最出名的情人是北魏南部尚书李敷的弟弟李奕。后来,由于李敷包庇时任相州刺史的李欣(讠斤)贪污,东窗事发(被李欣举报,这个李欣实在是小人),被弹劾出30多条罪状,满门抄斩,自然也包括李奕。好像的确有点冤,冯太后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她认为献文帝完全是出于报复,出于反对“后妈”的私生活,才会如此小题大做。盛怒之下,她找机会毒死了献文帝。当然,她也长了个教训——小孩子长大了就会翅膀硬了不听话。这也是她严苛对待孝文帝的原因之一——她不希望聪明的孝文帝长大成人,忤逆自己。


来源:http://cao2141.blog.163.com/blog/static/90406286201039154030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