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2240|回复: 12

诗写九忌(张凡修“诗歌瞎咧咧系列”续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辽宁
                                                    诗写九忌(张凡修“诗歌瞎咧咧系列”续集)

                                                                 ◎张凡修

   

    一忌“新媳妇儿放屁”。“新媳妇儿放屁”是一句我们老家的歇后语,后衬是“零揪”。如果一首诗笔力不集中,三五句蹦出点儿诗意,三五句蹦出点儿诗意,仅存的一丝感觉被你掰得“七零八落”:零揪——就形不成整体,主旨就攥不成拳头;写诗不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散漫无边;要放松,放开,放胆;必须在能更准确地挖掘出诗意的段落上“下足功力”;这也类似于治病:“加大药量”才能“药到病除”;本三天的药量你七天服完,今儿一顿,明个停了,后天想起来又补一顿,诗意就“凸现不出来”。

    二忌“二傻子尿尿”。“二傻子尿尿”也是一句我们老家的歇后语,后衬是“浑抡”。如果一首诗“东一榔头西一杠子”,不注意材料的截取,大词空词,有用的没用的,“一古脑儿攮进诗中”,激情四射,豪迈万千,“连吃奶的劲儿都使上”,这样的诗写出来,只能去1974年的天津宝坻县的小靳庄去参加江青同志的“诗歌大赛”:)我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一句名诗:“小辫一甩,上——”《铁姑娘队》。【当时有好事者把那个“辫”字儿改成那个bian字儿了:)】

    三忌“全国粮票”。大凡47岁以上的人都知道“全国粮票”,全国通用。拿着我们河北省的粮票去甘肃省,在垅西,到垅东,连个馒头都没人卖给我,所以“全国粮票”好使。如果一首诗中的用句都是“全国粮票”,那就不好使喽:)下面这首诗是我交往了近5年的诗弟写的,他的诗写得非常好。但昨晚这首诗我个人认为败笔了。败笔的因由就是“全国粮票”式的诗句“拥有量过多”:


[诗歌] 秋天田野里,一阵阵的欢笑声撞击我的心灵
  

秋天的田野里,月亮皎洁地挂在天空
一阵又一阵明亮的笑声,飞进我的耳孔
直抵我的心灵,苏醒我血液里的记忆
我知道,那是几个劳动后的中年男人和女人
女人容貌一般,没有抓取眼球的动人
男人长相平常,没有吸引目光的魅力
他们在谈论着一些事情
他们在说着一些话语
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或什么话语
点燃了他们血液里的喜悦
飞翔一阵又一阵陶醉的笑声


月亮美好地挂在天空
几个容貌一般长相平常的中年男人和女人
燃烧着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
我在不远处,享受着他们血液里汹涌的喜悦



   四忌“总结式收尾”:为了更直观,有效,便捷。我就不说序儿啦:)

即将日出 它并未停歇
只是已成困兽
从海滨城市的某个窗口望它
一定像越狱者
越狱失败之后 用舌头
舔舐自己的伤口


上面这是我另一位也交往了近5年的诗弟一首诗的收尾。我给他改了,由6行变成3行。只三行即可收尾了:):)


即将日出  它也不停歇
它已成困兽
像个越狱者



   五忌“和尚帽子”:尽量避开“平行,平铺,平面,并列”表达的习惯。要试图让作品站立起来,适时跳开,转移,腾跃,要有层次起伏。一首诗“平乎乎地”“软塌塌地”未免让人倒胃口。




  六忌“懒驴下坡”:一首诗,前几行挺有劲,写着写着就“下滑了”……就像懒驴,上坡时“掉链子”,越需要它用劲儿它越“调歪”;一旦下坡了,它老人家精气儿神儿也来了:嗖嗖滴蹽哇:):)蹂蹂滴蹽哇:)越收尾越刹不住车:):)


  七忌“赖着不走”:爱占小便宜的人去一位朋友家串门儿,主人拿出软包儿中华,1200块钱一斤的茶叶招待他,这人看便宜来了,非得把主人的软包儿中华抽得一根不剩,茶叶添了三遍,水续了六次,上了四回厕所……晌午歪了,看主人没有管饭的意思,这才挪了屁股。诗歌写作不能这样“赖着不走”,逮住了三分感觉非要做足九分诗意,心想:“好不容易来一回诗感,这可不能撒手,要使值喽”……于是,哎?一首长诗出来了,还不过瘾,一个17字长句扩为三个短句,仍不解渴,哎?再添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分节;哎?看那软包儿中华里还存几根,不能就这么完事儿,哎?再整个题记:):)

  

   八忌“一惯汤”:“一惯汤”是相声术语,我理解的意思是从头至尾一个段子撸下来“高潮不多”;或是技术单一,手法不全面。落实到诗歌写作中,一个诗人不能百首诗“一个味儿”:一个惯用手法“不厌其烦地用”,“乐此不疲地用”。当然,每个诗人都有固定的“气场”,“气场”不动,可以风动,可以雨动,可以雪动;天气可千变万化,诗的表达方式照样是“六月的天,小孩儿脸——一天变三遍”。

   有的诗人一天写七首诗是“平常事儿”,但写出来却是“一惯汤”:顺着自个的感觉“放任自流”,作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无非小情感小意绪的发泄——写出来也就拉倒了,读一便知其二其三。


  

   九忌“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目前中国诗坛流派纷杂,百花竞开。三天“不问诗事”,你可能就“落伍”。写诗,不是1972年的劳动模范王国福:“拉革命车不松套”“小车不倒直管推”。而是要不间断地汲取“先进写法”的营养来提高自己。“不怕千招儿会,就怕一招儿熟”尚也能维持,但“艺不压身”更能够:多维度,多元化,多指向地丰富自个的诗写经验;更能够“今年欠产咱有余粮”“少了初一咱还有十五”;更能够像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里江水英唱的那样:“堤内损失堤外补,农业损失副业补”:)。








…………后记:诗歌,我也是初学者。纯属“瞎咧咧”,想起点儿啥儿就咧咧点儿啥:)我所举的例子都是我的知心诗友,别人的诗例,吓死我我也不敢拿到这篇“咧咧文儿”里“咧咧”来:)
发表于 2010-11-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学习欣赏啦。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辽宁
回复 2# 若兰堂


   





呵呵,陈老师天天在线哈:)
发表于 2010-11-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真知灼见  切中肯綮
发表于 2010-11-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11-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好,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1-8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回复 1# 张凡修


    凡修老师的话都说到了点子上。学习!
发表于 2010-11-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拜读,欣赏
发表于 2010-11-11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呵呵,看张老师的东西,收益多多,好多曾经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感觉都清晰明朗起来。
发表于 2010-11-1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好!
发表于 2010-11-14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西
发表于 2010-11-18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再顶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