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42|回复: 1

颛顼与苏氏家族【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颛顼与苏氏家族



作者:王恩山  郭娜

   
颛顼,上古五帝之一,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功甲天下,炳若日月。而古今显赫的苏氏家族,则是颛顼苗裔。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历史研究与考古证明,处于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地带的西辽河流域,是颛顼故里,是苏氏家族远祖的摇篮。

    一、颛顼大帝

    颛顼,姓姬,又名颛畜、颛玉、玄帝、黑帝、北方之帝。是黄帝之孙。其父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又名女枢)为妻,在若水生下颛顼。颛顼最早建诸侯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高阳氏。颛顼十二岁时,即追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二十岁时,黄帝传位于颛顼。颛顼建都于顿丘(今河南省内黄县),在位78年,终年98岁。颛顼帝共传20世,350年。是苏、李、赵、秦、陈等很多姓氏的远祖。传说农历三月十八为颛顼诞辰。颛顼帝之所以被后人尊为上古五帝之一,主要是因其打败了共工氏,稳固了帝位,统一了中国;另外还因其生下了舜的祖父穷蝉和大禹的父亲伯鲧,父因子贵,爷因孙贵,亦有关系。颛顼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第一、开疆拓土,首创九州,初定中国版图界线。黄帝时虽然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落中的大部分退居于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建立了独立、割据的政权。颛顼经过多年征战,取得优势,并在最后与共工决战取胜,才实现了华夏部族与川、黔、滇诸地的蚩尤后裔九黎的真正统一。形成了历史上最广阔的疆域:北到河北省北部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今之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部分岛屿。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时代)统领万国(上万个部落),北至于幽陵(即幽州,今冀北、辽南一带),南至于交趾(即南交,今广东、广西和越南承天以北),西至流沙(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居延泽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中山),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平)属。又据《淮南子·时则训》载:北方之极,颛顼、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政官)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可见疆域之广。颛顼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方便管理,将统一后的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这在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籍《尚书·禹贡》有明确的记载。
    第二、健全统治机构,建立全新的法律制度。颛顼在地位巩固以后,对吏治进行了改革,开始以分管民事的性质命名官职。并设重、黎分别掌管天象制历授时和按统一的历法进行社会活动的天、地指挥官,即命南正重以司天,(北)[火]正黎以司地(《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进而明确了职责,统一了政令、教令,方便了行政管理。他还制定了婚姻、嫁娶,以及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等法律制度。规定女人在路上遇到男人,要避让,请男人先行,否则就要被拉到十字路口痛打一顿,以至发配荒蛮。此项制度加速了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禁绝巫教,促进民族融合。在颛顼统治时代,由于各地的民族众多,各地的巫术、占卜和祭祀方法各异,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部族间的团结和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当不同的占卜方法取得相矛盾的结果时,还会发生部族间的冲突。特别是九黎族(即原来蚩尤统治区)尤甚,竟发展至“民神杂揉,家为巫史,民渎齐盟,灾祸荐臻”的地步。颛顼即下令除经批准的宗教机构、场所、人员外,禁绝巫教。他用一年多的时间打败了拒不执行中央禁令的九黎族,实现了中原与蜀地的统一,进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第四、改革甲历,创制新历。颛顼时代(开)始以建寅月为历元。在二十四节气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有了历元、正朔、五星、营室等概念,定下了一年四季。从而进入了治历明时的新阶段,历名《颛顼历》,被后人推为历宗。明《嘉靖开州志》载:颛顼……始为民师,而命以民事作历,以孟春之月为元,是岁正月朔旦立春五星会于天历营室,水冻始泮,蛰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地时,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故颛顼帝为历宗。新历不仅符合地球运转规律,方便纪年,且利于农业生产,进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颛顼还吸取全国各个地区的流行乐曲,创作了类似现在国歌的音乐《承云》,并铸造铜质乐钟,在大会万国诸侯以及有重大活动时演奏,即“享上帝,朝诸侯”。

二、颛顼与西辽河

    颛顼虽然建都顿丘,葬于顿丘,但其早期却是生活在西辽河流域,亦即红山文化所在的区域。西辽河是黄帝、颛顼的故里。
    西辽河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地区。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的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流域上游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而得名。红山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大量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为猪、龟、鱼等动物形象。其中的玉猪龙被专家认定为“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的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它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它的遗存是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时器时代文化。特别是出土的各式玉器更昭显了当时发达的手工业。它的发现,为史前五帝的传说提供了物证。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北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主要是赤峰地区),南到辽宁省的朝阳、凌源、河北省的北部(承德市诸县),东至通辽市、锦州地区。
    红山文化地域是颛顼部落最早的活动区。传说、历史上有关颛顼的记载几乎均能与红山文化对上号。《淮南子· 地形讯》:“东北薄州曰隐土”,高诱:“薄”曰犹“平”也,气所隐藏曰“隐土”也。传说颛顼、帝喾都建都于亳。《史记集解》:“契父帝喾都亳”。《水经注》有“契居蕃”,《太平御览》有“契居番”的记载。“亳”和“番”通假,“薄”与“蕃”音同,“隐”与“殷”字通。《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主殷土茫茫”。“殷土”即“隐土”,也即“番”地,隐土在今西辽河流域。台湾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早就明确地说过:要多注意北方,那是我们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方。《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四期上张启成先生撰文认为:早期兴起于辽东的红山文化,后又壮大于东方,由东方逐渐迁移至中原,最后在西北与共工氏决战,而成为北方之帝。薛志强先生在《红山诸文化与中华文明》一文中指出:商朝的建立,应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所代表的先民南移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商文化与红山诸文化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的原因。台湾学者宋毓蒲先生在《老哈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一文中提到,抗战前近十年间,在河南省安阳的小屯村,分区考古商代陵墓,发掘的陵墓多为北向偏东:证实了《礼记·檀弓》礼不忘其本,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充分显示北首葬是不忘根本土祖泽,也证明了商的故土就是七(奚)老图(土)山。这里的土祖泽(土护真河的讹变)就是老哈河,七老图山则是老哈河的发源地,河、山均在今河北省平泉县境内。辽宁省朝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历史学教授雷广臻先生通过将红山文化遗存与《山海经》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认为:“地处北方的红山文化区域是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
    首先是时间相符。黄帝生活时间应在4600年(涿鹿之战时间)前,颛顼则在4400多年前。经考古、以及地质学研究断代,红山文化先民活动的时间为距今为五六千年,而牛河梁遗址的时间更是在5000年左右。时间趋于一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我国文明的起源过程概括为古文化古城古国三个阶段。他指出,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开始了部族向国家的转变,距今五千年前,红山文化率先跨入古国阶段。这时恰是黄帝、颛顼统治的时代。所以说西辽河古文化区是原生态的文化,中原黄河流域的商文化则是次生态的文化,草原文化是续生态的文化。
    第二,在社会形态上,为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时期,与颛顼之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法律制度相符。发现于凌源、建平之间的女神庙,以及平泉诸地发现的众多女神石雕像,是女性崇拜的典型特征,亦即为母系氏族社会的佐证。而在凌源牛河梁发掘的积石冢,大大不同于中原的土坑墓,每个冢都是先用巨石砌出一个方型墓框,再在上面积石、堆土,形成一高耸的山头。其布局都是以一个大冢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显示了中间大冢所葬之人至高的社会地位。现已发现一个大的墓冢中埋葬一具男性尸骨,充分说明了男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已居主导地位。在河南省内黄县的颛顼陵中,也是颛顼居左,其侄帝喾在右。颛顼陵居中,而其九个嫔妃陵环绕其周。《山海经·海外北经》就有:“务鱼禺 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的记载。
    第三,在生产方式上,也显示出了这一过渡过程。红山文化部族虽然已是以农业为主,但仍兼营渔牧业。与黄帝、颛顼活动年代相符。辽宁省考古所研究员孙守道先生指出:中国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有的学者说“黄帝族的文化就是玉文化。玉文化的肇始、发端正是在西辽河流域”。《说文解字》认为:玉者,石之美也。《现代汉语词典》将玉解为:矿物的一种,分硬玉和软玉。质地细而有光泽,可用来制造装饰品或做雕刻的材料。在地质学上将硬度分为十级,而钢玉(天然氧化铝)硬度为九,仅次于金刚石,当然可做工具。红山文化的先民在打制细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在用料上有所选择,除实用外,也考虑审美的因素,“玉”自然就被选作材料了。在用途上,由专门打磨工具,逐步增加了祭祀与装饰等用途的工艺品,其治玉的内容也就丰富起来。如传说黄帝打仗用玉作兵器,黄帝正妃西陵氏(名嫘祖),亲自栽桑养蚕,教民纺织,人称她为先蚕。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玉器中就有蚕玉器、玉兵器。而玉猪龙、C字龙、龙首人身龙、勾云形玉佩、玉环以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形玉器则是祭祀所用的礼器或佩饰了。其中的玉猪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而黄帝、颛顼传说中的坐骑都是龙。与颛顼同期的部落首领共工氏传说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坐骑为两条龙。这些在红山文化中的石雕像中均有鲜明体现。位于河南内黄县的颛顼陵中的颛顼塑像就是骑龙的形象。颛顼陵也是四蛇(龙的演变)卫之。所以红山文化出土的大量玉龙不仅是黄帝、颛顼族在西辽河流域活动的佐证,而且还充分说明,西辽河还是龙的肇始之地。在内蒙古敖汉旗西台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件方形陶制合范,为国内最早的金属铸范,表明红山文化的先民已掌握了铸铜技术,但还没有出现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青铜器的大量使用则是两千年以后商周、春秋时代的事情了。传说黄帝染五彩衣服,其妻教人养蚕、缫丝、织锦,而使人们的服饰多样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中就有穿靴的,且靴子还有相当的厚度。而在东山嘴则出土了腰部带饰、前边有结的人像,充分说明了红山人已会用腰带。这是黄帝族生活时代极好的衣证。
    第四,颛顼帝的原始崇拜与红山文化之各类遗物相一致。学界已普遍认为,原始崇拜发端于西辽河。在远古时期,原始崇拜多种多样,如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生殖崇拜等等。如黄帝族的崇拜物就是龟,龟就是黄帝族的族徽。黄帝称有熊氏,以及黄帝在涿鹿之战中率领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与蚩尤决战,都是动物崇拜的最直接体现。而颛顼帝被史学界认为是玄猪图腾、鸟图腾与龙图腾三者合一的结合体(张启成)。章行所著《山海经·现代版》记载颛顼父的模样为:细长脖,小耳朵,人脸,猪嘴、麒麟身,双腿并在一块,下面长着一对猪蹄。颛顼帝的长相与其父大体相似。辅佐颛顼的玄冥(禺疆),则为人面鸟身的海神。同样是动物崇拜的具体体现。
    在2006年五一前夕,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了在省内征集到的十一尊五帝石神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先生参观时指着颛顼石人像说:这尊神像无论从造型到做工,都给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新感觉。古人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形象结合为一个类似人类的造型……不仅表现了蛇、龙的形象,还有上部太阳、下部月亮的标志,有对自然日、月的崇拜,也有对祖先蛇、龙联体的崇拜,并与人类繁衍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从原始走向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2003年,在河北省平泉县也发现了一件类似的石神像。《光明日报》、《承德日报》先后以《平泉惊现史前组雕石像》为题进行了报道。辽宁省考古所名誉所长郭大顺先生认为是史前遗物。该石像高22厘米,重8.8千克,呈不规则的四面体状,石质为玄武岩,似人、似玺、又似权。该石人像共雕有八个人物、动物形象,还有日、月等诸形象。其上雕一龟,趴卧状,头大,缩脖,口、足、尾俱备,背隆起,有条形纹,在龟头方向下面、尾部下面各雕有两个人。其中两个人物神态怪异,似一男一女,而两个动物,一为似凶猛的野牛,一为似兽、似鸱的方形头动物。而底部刻一圆形,像是太阳,而圆内又刻有似月牙形的一大一小的双眼及夸张的鼻子,整体似一张人面、熊脸。该石神像人和动物神秘、怪异,极富神韵。经专家鉴定为红山时期遗物,又为平泉一带为黄帝、颛顼最早活动地域提供了一个石证。
    河北平泉一带与颛顼大帝关系密切。颛顼人称北方之帝、水德之帝,而河北平泉一带正处在颛顼统治区的北部。按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北方属水,与此相合。传说中的四方之神,北方黑者为水神。而颛顼就被称为玄帝,即黑帝。颛顼首创九州,而冀州为九州之首,位置在今辽河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域,应为其发祥之地。《史记》称舜为“冀州之人也”。而平泉正是古冀州所在地。以后历朝均有冀州建制(虽然地域不一),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河北省至今仍以冀为简称,且还设有衡水市所辖的冀州市。在河北的平泉、承德、兴隆、滦平、围场等县都发现有红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遗物。其中的平泉地处冀、辽、蒙三省区交界的冀北,建置传承清晰。前已述及,红山文化时期是黄帝、颛顼的统治时期,而西辽河又是红山文化的核心。西辽河的正源为流经河北平泉、内蒙赤峰地区的老哈河,老哈河又发源于平泉西北的马盂山麓,这就非同凡响了。在县境内的平泉镇、蒙合乌苏、平房、台头山等乡镇已发现了多处红山文化遗址。典型的遗物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玉器、彩陶,其中有桂叶形双孔石刀、窄背宽刀石斧、红陶鬲等等。雷广臻先生在研究《山海经》与牛河梁遗址的关系时指出:《山海经》记述“刑天与帝争神(指蚩尤与黄帝的战争)”在这一带发生,这与其它史书所记一致,即发生在与大凌河比邻的河北北部(主要是平泉一带)。《山海经》又记述这里有轩辕之丘,轩辕国,这些事项在牛河梁遗址都已对上号。

    三、颛顼与苏氏家族

    编史、修志、续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由于我们祖先数千年记载的史料及其留下的遗迹,才使我们得以了解我们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史。然而经过历史的不断推进,人们的姓氏逐步发展至一万多个,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姓氏没有族谱,有的虽有,但却记录时间短,渊源记述不是很清楚。把数千年谱系论述清楚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却有部分望族始终坚持考证族源,续写家谱,延绵不断。苏氏家族就是其一,其族谱将家族远祖上溯至黄帝、颛顼,世系清晰,而《龙塘苏氏族谱》序明确地指出:头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就是颛顼的五世孙。这种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佩。古今对苏氏源流的考证可谓翔实,特别是唐宋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近二十年来,苏姓家族更是掀起了新一轮溯源、恢复宗祠、续谱热潮。《新编苏氏大族谱》载:苏益在《吾族渊源》中谓:我苏氏自高阳肇端,昆吾得姓。昆吾樊,有兄弟六人,蕃衍繁荣,后分数姓:曰苏、顾、温、董、樊,樊居昆吾,而封于苏,因地命氏。……同上,苏洵在《苏姓族谱后录上篇》中称: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吴回生陆终,长曰樊,为昆吾……,昆吾始姓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苏汉在追溯苏颂家世源流时说得更清晰:苏氏出于颛顼之子曰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回生陆终,其子曰樊,居昆吾,始封于苏,因地命氏。
    颜中其先生在《新编苏氏大族谱》中,对苏氏源流论述更详尽、年代更早:苏氏源出黄帝。……黄帝(即轩辕氏)生玄嚣(即少昊氏)、昌意。昌意生颛顼(即高阳氏),颛顼生穷蝉、鲧、伯益、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即祝融氏),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樊为昆吾伯,始姓己氏,昆吾之子封于苏,因以封地为姓,我国历史上的苏姓,依此开始。苏氏所居的苏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这是苏氏最早的发祥地。以下他对周朝以后的各代,包括近现代苏氏迁徙到祖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都有很清晰的论述,可谓详尽。
    苏翔天先生在《苏姓探源与古今名人》中,对史前五帝、西周、春秋战国、汉、唐、宋各时期的世系及其后来各支系都写得一清二楚,让人一目了然。
    管成学先生在《苏颂评传》的《家世源流》中写道:苏颂所出生的家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我们所收集到的三十七部苏氏族谱,都宣称自己的始祖可追溯为黄帝、颛顼(高阳氏)……
    总之,颛顼是苏氏家族的远祖,最早生活在西辽河流域,其五世孙昆吾,后封于苏国(河北临漳县西)建立苏国,后逐渐繁衍开来,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据苏翔天先生统计,苏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占全国总人口的0.47%,按全国13亿人口计,约有人口6 1 1万(不含海外苏氏人口)。

    四、古今苏姓名人

    苏姓在出现于史以后,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佼佼者,积极投身到历史的洪流中,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史前人们奉为三皇五帝的五帝中,苏姓远祖就占了两位,其历史功德被人们传颂数千年而不衰,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华人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核心所在。
    历史悠久的苏姓,远在3000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已十分显赫。楚庄王之所以成为五霸之一,主要依靠的就是他的大夫苏从。继之有战国时期的苏秦,审时度势,力主合纵,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使六国合力拒秦,维护了社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稳定。自己也因之身佩六国相印,显赫至极。其头悬梁、锥刺骨的坚强意志亦成为世代学子的座右铭。
    西汉名臣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因故被扣。匈奴单于多次威逼、利诱,劝其投降,都被苏武严辞拒绝。被罚至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吞毛饮血十九载,威武不屈。被后人视为忠君爱国的典范,永世传颂。《苏武牧羊》一歌至今在我国北方仍然流行、传唱。汉武帝时期的苏建,曾随大将卫青出击匈奴,功勋卓著,足迹曾一度踏上远祖的故里西辽河。苏武的后代苏章在顺帝时还曾任冀州刺史。
    唐宋时期,苏氏家族更不乏文臣武将。仅唐代就先后有三位苏姓族人荣膺宰相高位。其中武周时期,“处事圆滑,高度取容”的河北栾城人苏味道更有影响。其诗《正月十五》中“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被传为名句。两宋时期的苏姓名人,更是灿若星斗,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巨匠中,就有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而同时期的五朝重臣,官至宰相的苏颂,不仅忠君爱民,持政持稳,为人称道,而且在药物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水运仪象台研制过程中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被英国剑桥大学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所称颂。清华大学机械史专家刘仙洲教授说:十一世纪苏颂研制出的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唐、宋时代的天文钟,是现代钟表的嫡系祖先。在辽宋通好的百余年间,苏颂、苏辙等七名苏姓官吏先后奉命出使辽国,踏上远祖生活、栖息的塞外土地。其中苏颂、苏辙的《使辽诗》,苏颂的《华戎鲁卫信录》是记录辽境,亦即颛顼故里最直接、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在近现代,苏姓更是名人辈出。苏铸(华国锋)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杨苏纵队政委苏振华,解放后曾任海军政委,被授予上将军衔。数学家、中科院院士苏步青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在开发东南亚,垦殖台湾的大军中,苏姓家族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突出业绩,现足迹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据1953年《台湾省通志》统计,苏姓就有9646户,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居第24位。到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仅武功苏姓人口就达19万多人,在台湾1694个姓中,列第23位。祖籍福建南安的印度尼西亚苏北省的华侨领袖苏用发,同其父苏锥有共创苏钢集团,现年产量已达40多万吨,成为了印尼有名的钢铁大王。他不仅热心于宗族事务,经常资助宗祠、先祖遗迹建设,出版弘扬先祖事迹的书籍,而且在世界苏姓宗亲总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代表大会,他都予以大力资助。并被选为第五届世苏总会理事长。他还热心资助祖国的公益事业,仅近十多年来就为家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捐资600多万元。先后两次荣获省政府颁发的金质奖章。苏颂26世裔孙、台北教授苏克福先生,以商人兼学者的身份,奔走于世界各地,为促进祖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专任世苏总会副理事长,为弘扬苏姓先祖的文化与宗族事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深受各地苏姓宗亲,以及官方有关人士的爱戴。值得一提的是华人优秀企业家、苏华杰先生创建的祥发集团,业务遍及五大洲,任大陆46家企业在南非的总代理,为中南建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泰国苏旭明,以总资产3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在全球50位华人超级富豪上曾排名第28位。
苏氏家族源远流长,族望人杰,与时俱进。这除了其先祖优良的智慧遗传,恐怕与苏氏家族注重续谱,不断弘扬先祖的优良传统,进而激励后世子孙奋发上进而不无关系吧!近百年来,侨居海外的苏氏华侨华人,仍坚持对子孙进行汉学文化教育,带他们回到祖国祭祖、省亲,致力于祖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支持祖国统一大业,就是很好的证明。
江山代有人才出。随着历史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苏姓名人涌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使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恩山系平泉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郭娜系平泉县文化旅游局办公室秘书)
匿名  发表于 2011-10-28 17:53 | 来自广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