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887|回复: 11

中诗第三届“煮酒论诗”诗人访谈——专访张凡修先生【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山西
中诗第三届“煮酒论诗”诗人访谈——专访张凡修先生


来源:[中国诗人论坛]Www.Chinapoet.Net    时间:2010-7-15


各位亲爱的诗友们
     2010年,中诗迈进了11周年的光辉岁月,11年来,中诗居住了一大批出色的诗人和一大群诗歌爱好者,为中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凡修老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近期荣获2010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奖。
     由 蓝蓓站长,策划组,总监组,统筹组定于今日,在此举行对张凡修老师的互动访问。
     热烈欢迎张凡修老师。
     本次互动访问邀请所有与会者参与,并遵循发问的规则:互相尊重,和谐友爱。

希望各位有针对有意义地提问,张老师将会认真对进行解答,和大家一起探讨诗歌的话题。
      


本届诗人访谈会相关名单:


总 策 划:蓝蓓、落蝶、飞花

总    监:星飞、唐晚词、玫瑰之冢、南闽老茂

统    筹:蓝蓓、南岩、半山枫、飞肥

主 持 人:飞花、四脚猫、落蝶

专评组:蓝蓓、南闽老茂、阡陌、李衔夏、北溪高羽、老爱

互动组:四脚猫 、岳灵、落蝶、爱因思坦、夜鱼、杨树也、睡大觉的蛇、苏美晴、南岩、忧蓝、流星雨、阿水、易清川、杨修华、鬼才、涂灵、蓝小寂、罗霄山、隽土、陈思楷、朗烟、卷单行、王小程、太慢、燕庄生铁、玄

宣传组:李衔夏、南岩、老鸽、美有罪、十字阿西、孝娃、夜鱼、丙同、阿麦、罗霄山、木槿子、叶若落

支    持:全体中诗论坛版主、驻坛诗人、会员、特邀嘉宾



诗人访谈会初访:泥土上的舞者——张凡修初访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585&extra=page%3D1

诗人访谈会欣赏:张凡修作品选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586&extra=page%3D1

中诗第三届“煮酒论诗”诗人访谈活动-----张凡修访谈隆重举办: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584&extra=page%3D1

专评文章(添加中):

李衔夏:浅析张凡修组诗《玉米,棉花》,兼谈张凡修印象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884&extra=page%3D1

北溪高羽:边界,生活永远的战争——高羽读张凡修诗《边界》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894&extra=page%3D1

老爱:张凡修,两个世界的“边界”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052&extra=page%3D1

蓝蓓:他与秋天的高粱站在一起——张凡修乡土诗歌印象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4232&extra=page%3D1

张德明:序张凡修《土为止》
http://www.chinapoe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3915&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整理提问记录

1、水月痕提问:欢迎张老师。很喜欢您写的诗歌,您的年龄和写作年龄都是我们论坛里比较年长的,阅历丰富,我有第一个提问,能不能用两句诗歌的语言,分别写一下人生的感悟以及诗歌创作的感悟。

张凡修回答:
风吹四季,春夏秋冬
一个人和一场风具有
相同的命运:春播季短,稍纵即逝
我们有理由把风的流转都归拢起来
散淡的,成文
捏团的,为诗


2、南方小雨提问:我喜欢张老师诗歌里写到亲情的那些句子。挑一篇跟老师交流下,请老师就《纰漏》这首诗歌,跟大家谈下创作的思路和过程吗?

张凡修回答:
我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我经常说的有关诗歌的一句话就是:“再短的诗也要出细节,空对空我不会写。”这首《纰漏》是我2008年的诗。源自我老伴蹩脚的针线活儿,为我孙子做成的小棉裤,一只腿儿长,一只腿儿短,然后重拆重做,又一只腿儿肥一只腿儿瘦,最后实在没法子请教了邻居。在北方农村,现在60岁以下的家庭妇女已基本上不会手工做棉袄棉裤了。当时就冒出来几行诗——

我难也想象,一个奶奶的疼爱
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会不规则地感受
冬天。一种冷会把另一种冷穿进去

第一稿是这个样子的:

《纰漏》


孙子的太奶奶不曾出过这样的纰漏
孙子的太姥姥不曾出过这样的纰漏
老伴蹩脚的针线活儿,为孙子做成的一条小棉裤
竟然一只腿儿肥一只腿儿瘦
我难也想象,一个奶奶的疼爱
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会不规则地感受
冬天。一种冷会把另一种冷穿进去

其实老伴是花了三个晚上,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
从选布,尺量,划线,裁剪都是向邻居大嫂请教
最重要的一环絮棉花,我一直在注视着她
就像用指甲轻轻剔落花生米的红衣一样
手指尖儿均匀地撕扯棉绒,层层饱满且充斥着弹性
要不是露出的一根线头儿,我还真察觉不出
老伴的心思那么细,那么绵密的针脚
把一种细小的温暖,缝合到
另一种,更博大的温暖里

2009年3月份我学会电脑建了博客,用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整理修改旧作,其中也包括这首《纰漏》把主人公换成了我母亲,我就成了30岁左右的青年了:

◎纰漏


母亲做成的一条小棉裤儿
竟然一只腿儿肥,一只腿儿瘦
奶奶的疼爱如何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不规则地感受
冬天。一种冷
怎样把另一种冷,穿进去

要不是露出一根线头儿
我还真察觉不出
母亲的心思那么细,那么绵密的针脚
把一种窄小的温暖,缝合到
另一种,宽大的温暖里



3、叮咚提问:张老师,我有个问题有些困惑,我的诗歌被有的人批评,说是比较浅白,生活阅历不够,请问要写出深层次的诗歌,是不是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写不出好诗歌来呢?谢谢


张凡修回答:诗写的好赖,与个人经历和阅历要说一丝关联也没有,不现实。作品浅白,与你的表达,意识是分不开的。一帆风顺的照样出诗人,出好诗人,出天才诗人。比如许多90后,甚至92,93年出生的,他们的阅历几乎空白,但也写出了深度思考的好作品。


4、阿麦提问:张凡修老师好,在各大论坛和官刊民刊上都能见到你活跃的身影,请问你是怎样做到的?生活和写作是怎样调解的?

张凡修回答:因为我触网较晚,初始好奇,曾经在76家论坛贴诗,72家民刊发诗。目前我几乎全面退出论坛,就是闲着抽烟喝茶也不逛论坛,民刊几乎不投稿了。至于生活和写作是怎样调解的?我是闲人一个,屁事儿没有,打理博客与写诗差不多成职业了。


5、夜鱼提问:您说“再短的诗也要出细节,空对空我不会写。”,那么您说的细节一定是指生活的形而下的细节吗?您理解的”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嘿嘿,先急急忙忙揪一个问题上来。

张凡修回答:
细节,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优秀的诗人一个句子就是最好的细节。举例,人邻的《草原之夜》:“似乎谁醒着,草原就是谁的”。小米的《草原》:“天空低到每一棵草/都能抚摸它的/高度”。
关于诗的细节问题,我这有个网址,鲁克的《雪窗诗话》,你可去看看(许多诗歌理论性的问题,我说的再好也没用,也不一定有人信,我还是省点儿吐沫,你们读读名家的说法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57e660100dwah.html

关于“空对空”的状态,我引用下李寒的说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53d920100kcje.html

当今中国诗歌弊端:1、女性化。滥情,阴柔有余,阳刚不足;2、闪电化。灵光片羽,瞬间一亮,不留印象;3、模式化。流水作业,产量大,无限复制;4、庸俗化。突破底线,乱丢垃圾;5、复古化。生吞活剥,造词摘句,陈腐僵尸;6、神经化。胡言乱语,絮絮叨叨,不知所云;7、政治化。大灾庆典,主流节日,歌功颂德,作鬼幸福;8、没文化。没有门槛,谁都能写,浅陋粗俗,随意,放肆;9、洋人化。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洋腔洋调,不顾国情……


6、王小程提问:诗歌需要根,土地是万物的根,是生命的根,而诗歌言及万象,所以,土地就是诗歌的根。从刚接触诗歌,我就认定了这个“真理",一切诗歌都必须从最本初的事物开始,在这最基层的根上,演绎心灵的舞蹈,启迪大爱,后续的语言艺术处理只是升华而已。但目前诗歌界,很多诗人没搞清楚根就已半路出家了,将语言搬弄的花里胡哨,玄机重重,而不自知其轻浮,自以为道义高深,并以伪”哲学“为盾牌,在论坛的大染缸里大张旗鼓,我行我素。
张老师的诗歌我很欣赏,因为他的诗拥有坚固的根。借此机会也问张老师一个问题:
你如何看待目前诗歌论坛的现状,诗歌论坛真能起到交流的作用吗?对于碍于面子而互相吹捧、敷衍性评论回帖有什么看法?诗人的虚荣心一直很强吗?诗人都喜欢从别人口中听出自己的好来?谢谢。

张凡修回答:
我曾常驻76家诗歌论坛,最多时当着四五家论坛的版主。若论了解论坛的程度我有发言权——

诗歌论坛可以起到交流诗歌的作用,但必须有一支高手组成的版主队伍。但贴诗的大多初学者,跟帖说得深了,作者接受不了,说浅了没啥效果;论坛的版主大多成了回帖机器,帖子看不过来,往往也就敷衍了事了;很多论坛是以选稿为目的的,官民刊从中可以选出佳作来;再有,关键是论坛管理层的素质,高者就活跃,低者则瘫痪;另,圈子化,有许多论坛属于小范围几个人相互吹捧,排外,玩儿深沉,玩儿高雅,玩儿智能神性写作,玩儿得诗歌想法设法一个句子让它不好好说喽,故弄玄虚得随之就成“大诗人”了。但话又说回来,诗歌咋玩儿咋有理,写诗是很个人化的私事,我无非是小小玩笑;诗歌写到一定地步,我认为就没什么虚荣心了,也并不见得就爱听谁谁谁夸几句,反之更需要谁谁谁出来能“切中要害”的点拨一二。


7、蓝蓓提问:我想问本家大哥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你认为一首好的诗歌的标准是什么?题材、语言、意境,或者还有其他什么方面的要求?

张凡修回答:
我想关于一首好诗歌的标准问题,虽然不是十分固定的条条框框,但大致也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谱儿”。我先引用几位大诗人的观点:        

汤养宗——
一首好诗的标准问题,个人以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
有不同凡响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现场感。
  文本构建方式独立不群并且高度自治。
  语言鲜活到位具有颠覆破障的冲击力。
  体现表率性的写作品质和方向感。
  读后能迅速瓦解对已有诗歌的温存而确信一种美终于又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


东篱——
好诗一定是话说得好,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入心入骨的(入心入骨的东西,也一定是深刻的东西)。它的语言一定是自然的、质朴的,因而也是亲切的;是简单的、直接的,因而也是准确的;准确的才是最有力的。这样的语言,使诗歌带有人一样的呼吸、体温。

郁葱——        
……语言非常重要。要给人词汇组合的生疏感(不是矫情和绕弯子啊),不能总让人觉得你的作品语言似曾相识。当然从我写诗开始就没有刻意去“组合”过什么词汇,那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功力。平时常用的词汇就足够了,关键是看怎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写作的功力很大程度上是组合词汇的功力,这就是语言。

苏浅——
从平常心出发,让诗为它本身而存在;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真实,朴素,天然,清晰,诚实表达;从细节,从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用心,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于贵锋——
诗歌永远是对心灵现实的忠实表达,可以是源于生活的细节,也可以是基于生活的想象;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心灵的深度和广度。

我本人对于一首好诗的判定标准是——
(一)贴近内心,贴近真实,贴近生命;
(二)向内的挖掘小而细微,向外的延伸巧不留痕;
(三)鲜活,独特,内敛,浑厚;
(四)大爱大美,大悲大悯:朴素,宽阔,荡漾。


8、星飞提问:张老师您是不是也很强调灵感在诗歌写作中所起的作用?您认为什么因素才是诗歌最重要的灵魂?能否就你的写作经验或者某首诗的创作过程加以解释?

张凡修回答:
灵感绝对是诗歌的灵魂。但灵感来自于生活细节的发现。著名学者诗人朵渔说的好——
   “诗歌首先是看到,比如场景、细节、声音、光线、情绪等;然后是发现,从这些世界的现象中发现真相,并从真相里看到普遍的真理,我谓之诗歌的真理,真正成功的作品,必是有所发现的。”

我有一首《母亲的棉花》,现在我承认是我的代表作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了棉花开花,是“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开口说话了,“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我的代表作【此文原载2010年第1期《芙蓉锦江》】
——《母亲的棉花》被数次发表的前前后后
文/张凡修

母亲的棉花
文/张凡修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
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
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
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
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原载2007年7月号《诗歌月刊》上半月刊(安徽省作协主办)只发表了两行半
原载2008年9月号《诗刊》下半月刊(中国作协主办)
原载2009年4月3日《大众阅读报》(河北省作协主办)
原载2009年5月号《文学与人生》(江西南昌市作协主办)
原载2009年9月号《辽河》(辽宁营口市文联主办)
入选2009年7月作家出版社《放歌山海--中国国土资源诗歌60年》(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编)
入选2009年12月南方出版社《e拇指文丛诗歌卷•奔跑的青草》(e拇指文学艺术网主编)

这首诗在网上搜索,还曾经被译成英文,一直至今我也不知译作者是谁?

MyMother’sCottonFlowers 母亲的棉花/张凡修
2009-10-27 07:59
0 [文章地址 ] My Mother’s Cotton Flowers

Cottonflowerschatonly to my mother
who teaches the green bolls, dumb
for the whole summer, to open their mouths.
Back bent, she picks up sentences
one by one, and dries them on the branches.

Oncetheytalk,theflowers bloom.
Their tongues that have tasted the sweetness
surround mother’s bosom
like spoiled children trying to cling to her.

Watchingmotherinthe flower clusters, moving
inch by inch, I hear in her hands
the most tender whispers.

2009年5月16日,河北唐山首届南湖诗会上,有一位河南兰考的青年诗人李金良(网名秋水雁影)曾笑着对我说:“《母亲的棉花》是大叔你的代表作呀。”当时我没在意,现在想想这首诗由初稿到修改稿,以至于后来被数次发表,有许多的故事,也有我说不出的苦衷。前前后后,感慨万分,其间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难于言表。
因为这首诗我无意之中在2009年4月初贴在了几个论坛(我原来手写投稿,2009年3月才学会电脑,初始以为论坛贴诗就是交流,其实这首诗早已发表在2008年9月号《诗刊》下半月刊了),引来了不明不白的后果。特别是辽宁营口市文联主办的《辽河》2009年9月号被发表,由贴诗至发表中间隔着漫长的五个月,没接到《辽河》杂志社的任何用稿通知,目录出来后被揭发,我因“一稿多投”上了《辽河》黑名单,遭“禁止一年在《辽河》发诗,不给样刊,不给稿费”的处罚(这本《辽河》一直至今我也没看见啥模样儿)。
《母亲的棉花》是我在2007年5月10号中国移动e拇指文学艺术网,用手机摁出来的。当时是这个样子的:

母亲的棉花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而母亲
害怕听,害怕听见那一声悲凉的尖叫
我看见母亲,在花丛中缓缓挪动
但看不见母亲,是怎样一双颤栗的手
揪扯棉花的舌头

此刻,哦,母亲心酸了。母亲
不忍心抿合,刚刚微启的棉唇
哦,此刻,所有的牙齿都在挣脱

那时,网站请来著名诗人陈先发老师作点评专家。陈老师点评:“内中情感颇令人动容,有时,越深沉的情感越要用冷静的笔法绘出,这才是真正的技艺秘诀所在。”
随后我投给了《诗歌月刊》包括这首在内的一个组诗,《诗歌月刊》2007年7月号刊载了两首,其中就包括《母亲的棉花》。拿到样刊一看,一首11行的诗只发表了两行半:

《母亲的棉花》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为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

责任编辑添了一个“为”字,砍去了八行半。

2008年6月,我将这首诗作了大幅度修改,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九月份作为组诗中的一首发表在了2008年9月号《诗刊》下半月刊。
2009年3月我开始用电脑触网,这首诗混入其他作品在各个论坛贴着玩儿。三月底先是被唐山著名诗人东篱在我博客选中,作为“唐山·凤凰诗群”发表在了2009年4月3日《大众阅读报》上;其后四月初又被辽宁大连诗人十鼓选中发表在了2009年5月号《文学与人生》上(江西南昌市作协主办)。
入选2009年7月作家出版社《放歌山海--中国国土资源诗歌60年》(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编)一书是我投的稿,因为这部诗集选稿要求必须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过的诗歌。
入选2009年12月南方出版社《e拇指文丛诗歌卷•奔跑的青草》(e拇指文学艺术网主编),这部诗集从2008年年底就操持筹备,中间相隔一年多,选我诗作详情事先也不知道,2010年1月初拿到样书才看见入选了《母亲的棉花》。
=============================================================================================================
附:山东省泰安网友海底小人鱼(真名张红静,中学语文教师,诗文评均有涉猎。散文写得非常棒)的评论文字:

只说给母亲
作者:海底小人鱼 2008-7-5 13:47:00

《母亲的棉花》写的简短而有意蕴。
棉花,洁白,温暖。一旦与母亲相连就有了更为深广的含义。
诗歌截取了母亲在棉花地里劳动的片段。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为什么呢?因为棉花是母亲的孩子。在这里的棉花是母亲劳动的对象和果实,又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母亲的孩子。
  母亲低着头,弯着腰,脸上有着温柔的笑容。“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母亲是那样细心的经营着她的土地。她手下的青桃,多像一个个稚嫩的孩子!“一句句打捞”有多么艰辛和操劳!
  母亲的辛劳换来了欣慰。“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在这里,花朵与孩子完全的融为一体,而母亲的形象更加的完美和高大。
  当记忆的镜头重新回放,诗人多么想变成母亲胸前那一朵朵幸福的棉花啊!也许他已经嫉妒那些棉花了!他长大了,他多想变回一个孩子去重新偎依在母亲的怀里!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母亲的劳动是美丽的。不仅仅是颜色之美,动作之美,连声音都是美的。这里没有描写母亲的声音,而是母亲手中幸福的棉花的声音。这种侧面的描写更有韵味。
  这“呢喃”是孩子对母亲的撒娇和依恋,是对母亲的眷恋。
  由青桃长成花朵,由花朵开放到跳到母亲怀中,一棵棉花的成长暗示了一个孩子的成长。在这期间,母亲付出了一生的辛劳,该是收获的时候了。
 诗人张凡修总是把意象运用的恰倒好处,你几乎看不到他运用的诗歌技巧的痕迹。意与象巧妙的融合,自然而不生硬,感情就藏在其中了。


附:郑茂明(我们唐山青年诗人,才华横溢,出道不足一年就有两首诗入选《诗刊》漓江版《2009年度诗选》)的文字:

张凡修诗歌印象:他在庄稼间洒脱地行走

细细算来,我和张凡修年龄相差了22岁,不是一代人,也没有共同的诗歌观念,难得的是竟也成了忘年交。读他的诗作久了,发现真切地喜欢上了那些透着庄稼味,清新淳朴的田间气息的诗歌。他的诗像是揉成筋的面团,筋道,有嚼头,洒脱,出彩儿,有血有肉,更有魂儿。
张凡修只上了九年学,从没有读过任何诗歌理论,这些年凭借一腔热情和一个“悟”字,在诗歌的庄稼地里精心地伺弄着他的诗句,并给它们以丰富的细节,恰恰是这样,成就了他农民的原生态诗歌特质。


母亲的棉花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
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
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
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
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著名诗人郁葱在谈诗歌的观点时说,“任何一种极端的观点都可能写出好诗”,打破了我对诗观的界限。张凡修把他的“悟”发挥到了极至,他用生花妙笔准确地捕捉生活的细节、场景,拿捏得当,通过听觉、触觉、感觉、视觉通感互换,营造了诗歌的深厚内蕴,从容、沉实,不刻意,不虚蹈,不轻飘,入骨三分,贴近内心真挚的情感。如此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在诗歌殿堂里别树一帜。
我承认诗歌是有根的,这个根决定了诗人成长的不同土壤。有根的诗歌才能不轻飘,才能有自己的营养脉络,才能更加茁壮地成长。张凡修的诗取材于农乡,有着浓郁的农民风格,他的诗歌沾满了田间的露水、泥巴,乡下的土言俚语,这些就像一棵树,沿着这个根序茁壮地成长,分岔,长叶,开花结果。

郑茂明赏析《母亲的棉花》:这是一首柔美深情的诗歌,充满母爱的对话。最先打动我的是棉花的轻柔与母亲的柔情相互的融入,母亲与棉花的对话就是母亲与子女的对话,此诗特点是传统诗歌手法中拟人运用老练、不着痕迹。一首好诗的生成决不是偶然的,它缘自诗人细腻的生活感悟,情感的准确把握,从中找到了母爱与棉花情感的对接点。入诗的意像、生活片段的提取俯仰皆是,诗人却有独到的眼光,利用一个母亲摘棉的小片段,准确地安置几个动词:拱、争、抢、落,便让一首诗具有了丰厚的生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9、吹梅牧笛提问 :请问张老师,一些初学诗歌者喜欢临摹别人的诗歌,甚至有一些句子很类似,对于这种临摹,有的人认为算是抄袭,也有人认为这样属于初学的过程,不应当太苛刻要求。张老师认为初学者这样学习,方法是否有错?另外,对于初学诗歌的朋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凡修回答:初学者摹仿,没错。但临摹与摹仿是有区别的,最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摹仿,是针对某个成名诗人的风格,比如语境,手法,技术特点,节奏把握,惯用意象等,吸收其营养精髓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前提是“消化”。而临摹,就属于“照猫画虎”了,小变通,拿来主义,甚至成大段复制,那算是抄袭。
对于诗歌初学者,我建议:近纸刊,远网络。——这6个字肯定有朋友要与我辩论,稍等,听我慢慢道来:主流纸质专业诗刊,无论你如何多么多么滴讨厌它,但中国当今实力诗人的作品全在上面,无论你多么多么滴高呼“好诗在民间”,我不认可。打算学诗,你必须从纸刊学起,《诗刊》的厚重,《星星》的技术,《诗选刊》的多元,《诗歌月刊》的先锋,你才能掌握“一首好诗歌”的脉络走向,你才能积累扎实的“鉴赏”基本功。而网络诗歌,门槛低,短平快“速成班儿”,难免“鱼龙混杂”。当然我不否认网络也有大量好诗,但其中一些“网络诗歌习气”会误导你,因为你缺乏辨别“好赖诗”的犀利的眼光。说到这儿,也许会有人问我:张凡修你不也是在网络混出了名堂吗?这话不假,但你忽略了我的经历,我是钢笔稿纸手写诗歌出身。说句吹牛皮的大话,我只要读你七首诗,我就能判定你的诗在哪个层次上,缺欠在哪,应从哪儿入手提高进步。【不好意思,伤大家自尊心了】


10、怜儿提问:张老师您好..........我是写现代韵律诗歌的...........我很苦恼...........看老师们的诗(不押韵的)我都很喜欢........但我却无法写出那么有灵性的句子和诗来...........因为我若写就必然会落入押韵的套路中去..........很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现代韵律诗歌?.............现代韵律诗歌的未来会怎样..........而单论到个体的话,我该如何转换或者说往哪里走?..............看老师回答那么多问题都好耐心........所以鼓起勇气来问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先谢谢老师.....

张凡修回答:对于律诗,我不懂。但押韵,我有我自己的主张——
新诗,万万千千,千千万万别押韵。你的诗写得再好,只要一押韵,该卖100元钱的东西,连30块都不值啦:)


11、玄提问:很佩服老师的黑色幽默.
如此,老师对主张内自己的不压韵的诗歌估价多少呢?
在创作的先驱时代,老师认为价值的体现与神经官能的感应度孰轻孰重?

张凡修回答:有朋友说得好,当今社会,“诗人”已成贬义词了。那么诗人的产品呢?更没有什么价值体现了。我经常陪我孙子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其中一句台词更绝妙。红太狼:“我不嫁诗人,嫁诗人会饿,我要吃羊。”

玄提问:有朋友是谁呢?如不唐突的话,可以邀请您朋友也来现场热身下么?
当今社会是谁的社会?民众的社会?您朋友的社会?还是诗歌的社会?
"贬义词"因何而贬因何而义?
什么是诗歌的价值观?您所否定的诗歌价值体现是什么?
我认为,真正的诗人都不会有"空腹"的感觉,"诗人'在被饿死前的一瞬间,早就将诗人的桂冠自自己头颅上摘下来还给诗歌.红太狼本性爱羊,面对一匹爱羊的狼喂他多少诗歌都只能产生一个结果:诗死羊尸.编剧了解狼这一特性,所以编剧拿狼来哄三岁孩童的笑脸.老师您呢?面对编剧恶搞诗人的对白,您内心作何感想?

张凡修回答:我赞同“诗人”已成贬义的说法。关于你提出的“什么是诗歌的价值观?”,这种理论性太强的问题,恕我水平凹,回答不上来。对动画片编剧恶搞诗人的对白,我赞同。简直妙绝,我不认为是恶搞,人,还是实在点好,现实点好。万万千千,千千万万别拿诗人当回事儿。

诗歌稿费:两毛钱一行
(一)记事:我于今年4月22号在我们家乡《唐山劳动日报》(是报社编辑从我博客取的)发了两首诗,加标题空格合计是47行,得了10块钱稿费,我拿计算机摁了摁,核算结果是一行诗歌两毛一分二的稿酬;
(二)今天有朋友向我推荐一份新创刊的《农民文学》,并告诉我说有稿费。我一听乐坏了:有稿费?忒好啊?(我只要一闻到有稿费的味儿,连眉毛都是笑的)赶紧搜来《农民文学》征稿启事,上面标明:诗歌(稿酬0.2元一行)。按理说,两毛钱一行的标准在目前来讲还真不算低。这份由一群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业余爱好者自费创办的纯文学半年刊的稿费,标准已相当于《唐山劳动日报》了;
(三)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一首诗歌的稿费,四个人可以下顿馆子;
(四)题外话:有一事我一直不明白,现在的诗歌稿酬为什么按行计费了。我记得上世纪的诗歌稿酬是与文字类别稿酬同样计算的,当时的惯例是20行诗歌顶1000字(不足20行也按1000字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个县级广播站播一篇600字的消息报道就能有2至3元的稿酬,在市报市刊发一首20行内诗歌也能得个四块五块的(那年代县委书记每月工资才105块钱);
(五)为我的一群农民同行自费创办的纯文学刊物《农民文学》叫好:你们辛苦了!向你们敬礼!
(六)逗个乐儿:话说回来,娶媳妇就比死人强,有稿费总比没稿费强):):)
(七)中国忒大,诗人忒多。不给稿费的报刊甚至不赠样刊的民刊多的是,都不愁诗歌稿源,那邮箱里的稿子就像腊月的“白毛子风”呼呼地……三天不清理就爆满。即便如次,发一次还难上加难,咱还不一定能排上号呢?
(八)理想:我还指望着写诗“脱贫致富”呢?还想发笔小财儿呢?缺钱呀?缺得要命啊。我孙子9月份再开学就要上大班儿啦,学费还没着落呢?看来,这理想渺茫得很;
(九)玩笑:如碰巧发表一首4行的诗,8毛钱想要给我孙子买根儿冰棍儿,我还需添两毛;
(十)再玩笑:如发表一首12行诗歌,杂志社把两块4毛钱稿费汇给我,去趟邮局的费用如下:打车12元,汇款单1毛,手续费2元,回执3元,短信回执1元。

附:《农民文学》征稿启事
http://www.frguo.com/  2010-3-12 10:49:10   湖南作家网
  《农民文学》是由一群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业余爱好者自费创办的纯文学半年刊。刊物每期100页,大16开本,彩色封面,黑白封底。上半年元月出刊,下半年7月出刊。目前本刊尚属内部交流。
  《农民文学》秉承崇尚艺术,关注现实人文精神的办刊宗旨,故倾向于农村题材,描写和展示农民生存状态、思想情感的作品。稿件要求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其内容健康且积极向上,尤其是对人性深度挖掘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本刊的首选作品。
  《农民文学》辟有“小说村”、“散文寨”、“诗歌族”、“杂文天地”、“理论广角”、“特别推荐”等栏目。
  《农民文学》欢迎下列稿件:电影文学剧本、短片电视剧本、小说(中篇小说宜在50000字内)、散文、诗歌(稿酬0.2元一行)、杂文、评论、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需乡级以上证明并加盖公章方可刊发)。作品一律要求原创,来搞一律用方格稿纸认真撰写,打印稿更佳。网上来稿需规范。特别声明,稿件尤忌抄袭,文责自负。
  《农民文学》重稿不重名,凡质量上乘之作本刊必用。稿件一经采用,即按本刊标准支付稿酬(每千字最低20元),并向作者赠送样书两本。
  《农民文学》诚招封面稿件,内容包括能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彩色照片和美术作品,不接受风景照片,来稿需注文释义,稿件一经采用,均付稿酬。
  来稿请寄:湖南省龙山县民安镇长沙路旅游局背后宝灵诊所一楼
  《农民文学》城市部接待室陈延琼收,邮编:416800 qq:65160446
  电话:13739035488
  电子邮箱:Lsspcyq2009@163.com

以下是我写给一位93年出生的高三诗人的一段话:
从我个人本意不赞成也不支持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写诗。将来再过10年,你就知道我今天所说的话的重要性了:写诗没出息。诗歌是耗费人类大脑最残酷的一种毒,况且只投入,无任何产出。即便天才诗人,有写诗的天才,不如研究点别的,比如写新闻,写公文。


12、第一阵线提问:请问张老师,您对诗歌流派有什么看法,您认为自己的诗歌归属哪种流派?划分诗歌流派,对诗歌界有促进作用吗?

张凡修回答:实话实说,我反感诗界“这流派那流派”,我自己也不归属任何流派。我的诗观第6条是这个样子的——
(六)贴近内心远离玄忽套,贴近真实远离不着掉,贴近生命远离圈子闹。
至于流派对诗界有没有促进作用,这事儿不归我管,可以找大学教授,理论家们的文章看看。



13、老鸽提问:请问老师,我中了"诗毒",一日不为诗,毒性就越大.而唯一解毒的办法,就是天天写诗,天天拿脑袋当磨转,,,以致于现在中毒不清,连走路吃饭睡觉上班,都在想七想八,想有想没有的,.,我很困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家庭,以及工作和交际..我该怎么办?我很想失忆,忘记一切与文字有关的东西,.它们就像微型病菌一样摧残着我的生命,摧残现在可有可无的爱情,,对于诗歌的一切问题,我都保留着它的神秘性,因为现在深度研究诗歌的人不多了,研究木乃伊和环保倒是一大堆........而我,想问老师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诗人?爱护和保护他们?诗人是可怜虫,只会吸毒....

张凡修回答:这问题忒大。如何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诗人,这是国家体制的事情。我的愿望是:诗歌稿费变成50块钱一行,全社会尊重诗人,政府提高诗人地位。


14、糊涂仙提问:我想这么精彩的活动,该来上酒。恩,请问张老师爱喝酒吗?你觉得写诗歌的人是不是大部分都有些情绪病呢?社会上对诗人,或者说对写诗歌的人有很多偏见,你觉得你成为诗人当中的一员,你是什么心情?你认同社会上对诗人的偏见吗?因为有的人说写诗歌的人是疯子,甚至把自杀跟诗人直接挂上钩了,是不是太偏见了?

张凡修回答:首先我喝酒,每天中午晚上两顿,顿顿喝“雷打不动”,但酒量不大,每天半斤,一瓶酒喝两天。关于社会对诗人的偏见,一般而言,诗人的情感丰富,对于复杂的生活“过日子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缺乏应变的能力,甚至摆不正“诗”与“日子”的位置,就往往在遇到挫折诸如:贫困,病魔……等等不如意不顺心的时候,诗人的“弱点”就暴露出来,有人就选择了不理智的办法。【其实责任不在社会,而在于我们诗人自己:太拿“诗人”当回子事儿了:)】


15、水月痕提问:再来问个问题,祝贺张老师获得全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我们论坛也有不少农民朋友,您有什么心得跟他们交流吗?如何把农民,乡村这些题材更好地挖掘出来,您有什么法宝?


张凡修: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接受飞花访谈时说过了:

(一)寻觅,捕捉不易人察觉的细节,易人忽略的场景,易人不屑的土话;
(二)呈现时嘎然收拢,平叙时突起波澜,收尾时悄悄落地;
(三)越激昂越冷静,越高潮越降温,越有钱(素材)越节俭(克制);
(四)复杂简单化,繁琐清晰化,迷团拆解化,大词口语化,枝杈主干化;
(五)起切迅速,景情过渡,恢宏吞吐,内蕴入骨;
(六)贴近内心远离玄忽套,贴近真实远离不着掉,贴近生命远离圈子闹;
(七)引领,不说教;低吟,不高蹈;深入,不虚飘。

我曾戏言我的诗观是“狗肉”,因为狗肉上不了席面。
说白喽,写诗就是种地。我还有七条更“狗肉”的“歪理邪说”:

(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手中有好粮,心里更不慌;
(三)种地多施粪,等于不瞎混;
(四)打下粮食总会有人买的。这家不买还可以卖给下一家。自个相信自个的粮食:粒大,饱满,诚实;
(五)你糊弄庄稼一季,庄稼糊弄你一年;
(六)一块地尽量多种植几种作物:旱年头得谷子;涝年头收高梁;不旱不涝遍野产玉米;
(七)学会全部农活:扶耠子撒粪,薅苗耪草;既能驾驶拖拉机,也会赶毛驴儿。

我所说的“粪”“农活儿”“作物”其实都是指的手艺,诗歌,也是一门手艺。诗人也是庄稼人,农活也应是“多面手”。但关键的关键无非三条:低处起笔,细处着眼,疼处下手。
你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农民的命运中,把土地把庄稼当成你的血肉,把终日劳作的农人都当成你的亲生父母,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得以感知生命隐痛的最脆弱的具象与物象,也是你的诗歌所触摸的必不可少的神经末梢。

集中一句话,就是:依托土地,写农人,农事,农耕;写乡情,乡亲,乡魂。



16、孝娃提问:欢迎张老师来【中诗】做客!也祝贺您取得这么多称号!!
看了这么多提问和张老师精彩解答,受益匪浅·······
让我学到了书本里没有的东西,长话短说,,,
我想请教张老师一个问题:
有人说诗人是将自己一层层撕开,用心一片片包裹,跃然纸上的不是诗,而是泪、是伤口、是无法逾越的自己········甚至生命......
张老师,您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见解呢?    谢谢张老师!
我很喜欢你的诗,豪气而唯美!一花一草都让人如此感动着~~~~

张凡修回答:这样的理论说法很崇高:令人仰慕动容的同时,身子跟着颤抖。


17、孝娃提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诗歌的生命究竟有多远?
都说诗者是天外神者,带给别人力量,却让自己腐烂着
听到这些,感觉有点痛
真的是这样吗?
请问张老师:你对诗人是如何定位的呢?

张凡修回答:其实只要不把诗人当包袱,别太拿诗人当回事儿,什么腐烂不腐烂,什么疼痛不疼痛都不存在。要让我给诗人定位:我们村儿蹬三轮的都比诗人活得滋润。人家蹬三年就可盖一处铁桶样的大瓦房。【有人见我这句话可能批判我:啊!诗人精神生活充实;诗人伟大!反正我就知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诗歌的生命究竟有多远?这事儿不归我管,你最好去找大学教授。



18、落蝶提问:一直没有进来提问,多少有些觉得自己更多的是感受,而不知道问些什么~现在,唯一想问老师的问题是,如何保存一颗写诗的心?不知道您如何看,期待……

张凡修回答:一颗诗心,会使人乐观,豁达。对生活敏感,热爱的同时保持敬畏,善于发现大美大爱,也需透过生活本质,捕捉那些底层广大人群隐忍,微弱的呼吸。


19、四脚猫提问:我的问题很简单,请张凡修老师列出某日活动清单,某日是任意一天,清单就是流水单。呵呵,因为大家除了很关心张老师身体,同时也对职业诗人保持着某种好奇,当然,所问和诗歌相去甚远,张老师可以拒绝回复。

张凡修回答:我在辽西的工作是协助我妹夫在这里投资的一个企业,其实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可干,我也就是找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几乎职业写诗(还管吃管喝管工钱:):)每天在网络十小时以上,0点前没睡过觉,中午保证俩钟头午休。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生性直爽,乐乐哈哈。在网络主玩博客(现不玩论坛),与全国很多很多大诗人,中诗人,小诗人,无名诗人,大中学生保持博客交流,结交了很大一批80后90后“忘年交”诗友(他们叫我伯伯,叔叔)。

20、落蝶提问:不知道老师喜欢摄影么?有这样一颗心的人,应该能有很好的摄影作品~

张凡修回答:摄影不会,简单玩儿几把“傻瓜机”而已。



21、四脚猫提问:预祝张凡修先生会议圆满成功,于是有了现成的问题,请张老师谈谈与会的成果或者观感。

张凡修回答:受邀参加河南商丘睢县“睢酒诗会”:29号后半夜(30号两点)从唐山登上火车,30号11点到商丘【兰考诗友李金良(网名秋水雁影)接站】,转汽车至睢县“中原水城宾馆”注到。8月1号19点从商丘火车站回返,2号傍晚到达辽西。

参会其间我做了六件事:

(一)作为评委(挂名哈)在颁奖仪式上发了言;

(二)给获得三等奖的诗人颁发了证书;

(三)朗诵了自己的一首诗;

(四)接受睢县电视台记者采访;

(五)结识了来自河南各地张永伟等几位大诗人,与神交许久的商丘柳歌和睢县当地的周克冉,翩然落梅【刚刚《诗刊》8月号下半月发表组诗】,阙静修等许多诗人终于见了面;

(六)喜获睢县书画家陈旭老师的两幅墨宝和书法家张强老师的一对条幅。

【备注:河南商丘睢县聚集了一群有志于古体,现代诗歌的老中青三代诗人。他们创建的“北湖诗社”已近六个年头儿,自筹资金的《北湖诗刊》(原名《诗流向》)已出版至13期,刊物越办越好,越办越精美。】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22、蓝蓓提问:先为大哥洗尘,一路上辛苦了。就这个诗歌活动,我想问问大哥,当诗友们从网络走向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这样的诗歌聚会的意义在哪里?你喜欢参加这样的诗歌盛会吗?

张凡修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参加这样的诗歌活动。虽然网络虚拟,但诗人聚会没有隔阂,没有陌生感。我每个月都在唐山与唐山诗人聚一次;在辽宁朝阳,两三月与朝阳文友网友聚一次,很多时候都是我操持,我掏饭钱。我走遍全国大小76个论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用“张凡修”真名。许多网友来我家里找我玩,我管吃管喝。


23、HLJ流星雨提问 :我和张凡修老师可是同行呢很高兴有机会跟您交流。
1、请问:您的诗里都是生活剪影,生动,贴近人的心灵,可以看出您对生活的热爱,并能在生活中扑捉到美好的或者伤感的或者其他的,我正好缺乏对生活的直接切入,想问问您是怎么做到在简单的生活里扑捉到那么多浓浓的诗意的?
2、在田间劳作,在乡村漫步,您无时无刻不在发现,能说说,一家年普通的事情,应该这样去抓住那些隐藏的东西呢?


张凡修回答 :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就是问我是怎么做到在简单的生活里扑捉到那么多浓浓的诗意的?
没别的窍门。多留意,多观察。我有一首《刀尔登的黏高梁》,就是在“黏高梁比玉米矮半截/一直瞟着玉米棒子的高度”这个发现上做了文章。

刀尔登的黏高梁

比玉米矮半截。它在暗处使劲
它把眼珠子瞪得溜圆儿,一直瞟着玉米棒子的高度
那黏汁从不外泄
它攒着,它喂养着一粒粒孤独
它屯积一切经过身边的色彩
它拢住一团绿,涂抹脸上
屏息。至微紫,至粉红

一种形象的说法
刀尔登的黏高梁是舍不得松开的拳头

一旦松开,它的手指白白净净
刀尔登人将它一根根串起来
做成放置切糕使用的盖板
切糕黏紧它的指痕,随独轮车
走街串巷

再举一例《边界》:这首诗是我骑摩托车带孙子去田野里溜弯儿,发现村里所有的坟都围绕着村庄,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都要经过一片坟地,其他村子也如此,这样邻村的坟地就连接了起来。几行诗于是就形成了:

一条狭长的野草滩连接张店与葛村
围绕着逝者的遥远和生者
几代人也弄不清的
谁是谁的边界
人们往往选择,在这里睡去

一首诗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意象的截取。我为了把土坟更形象地表现出来,光意象就琢磨了一星期,最后我先由有坟必有“墓碑”倒退着想象,就“墓碑”联想到磨刀石,磨刀人,独轮车,半圆状的土坟正好作了轱辘。探寻了村民一代代生生不息,繁衍万物,郁郁葱葱,阴阳两界的本质因由,直抵生命的归宿。

那些圆状土丘渐次
被磨刀人当作独轮车的轱辘
推着长条石,中间大面积蘸着泪水
从内部,浸洇两座村庄

越磨越薄的刃口,使人们低下头来
探察八月,也探察腊月。枯草中
仍夹杂大片葱绿
——又一个人来寻找边界了

磨刀人不断地
把磨刀石,一一竖起来

磨刀石,一一竖起来【不就是墓碑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张老师,我有个问题有些困惑,我的诗歌被有的人批评,说是比较浅白,生活阅历不够,请问要写出深层次的诗歌,是不是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写不出好诗歌来呢?谢谢



诗写的好赖,与个人经历和阅历要说一丝关联也没有,不现实。作品浅白,与你的表达,意识是分不开的。一帆风顺的照样出诗人,出好诗人,出天才诗人。比如许多90后,甚至92,93年出生的,他们的阅历几乎空白,但也写出了深度思考的好作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提问者阿麦:张凡修老师好,在各大论坛和官刊民刊上都能见到你活跃的身影,请问你是怎样做到的?生活和写作是怎样调解的?



张凡修:因为我触网较晚,初始好奇,曾经在76家论坛贴诗,六七十家民刊发表作品。目前我几乎全面退出论坛,民刊几乎不投稿了【办得特好的几家,还有朋友私交甚好的几家偶尔支持下】。至于生活和写作是怎样调解的?我是闲人一个,屁事儿没有,打理博客与写诗差不多成职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提问者夜鱼:您说“再短的诗也要出细节,空对空我不会写。”,那么您说的细节一定是指生活的形而下的细节吗?您理解的”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嘿嘿,先急急忙忙揪一个问题上来。


细节,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优秀的诗人一个句子就是最好的细节。举例,人邻的《草原之夜》:“似乎谁醒着,草原就是谁的”。小米的《草原》:“天空低到每一棵草/都能抚摸它的/高度”。
关于诗的细节问题,我这有个网址,鲁克的《雪窗诗话》,你可去看看(许多诗歌理论性的问题,我说的再好也没用,也不一定有人信,我还是省点儿吐沫,你们读读名家的说法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57e660100dwah.html



关于“空对空”的状态,我引用下李寒的说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53d920100kcje.html

当今中国诗歌弊端:1、女性化。滥情,阴柔有余,阳刚不足;2、闪电化。灵光片羽,瞬间一亮,不留印象;3、模式化。流水作业,产量大,无限复制;4、庸俗化。突破底线,乱丢垃圾;5、复古化。生吞活剥,造词摘句,陈腐僵尸;6、神经化。胡言乱语,絮絮叨叨,不知所云;7、政治化。大灾庆典,主流节日,歌功颂德,作鬼幸福;8、没文化。没有门槛,谁都能写,浅陋粗俗,随意,放肆;9、洋人化。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洋腔洋调,不顾国情……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王小程提问:诗歌需要根,土地是万物的根,是生命的根,而诗歌言及万象,所以,土地就是诗歌的根。从刚接触诗歌,我就认定了这个“真理",一切诗歌都必须从最本初的事物开始,在这最基层的根上,演绎心灵的舞蹈,启迪大爱,后续的语言艺术处理只是升华而已。但目前诗歌界,很多诗人没搞清楚根就已半路出家了,将语言搬弄的花里胡哨,玄机重重,而不自知其轻浮,自以为道义高深,并以伪”哲学“为盾牌,在论坛的大染缸里大张旗鼓,我行我素。
张老师的诗歌我很欣赏,因为他的诗拥有坚固的根。借此机会也问张老师一个问题:
你如何看待目前诗歌论坛的现状,诗歌论坛真能起到交流的作用吗?对于碍于面子而互相吹捧、敷衍性评论回帖有什么看法?诗人的虚荣心一直很强吗?诗人都喜欢从别人口中听出自己的好来?谢谢。


张凡修:我曾常驻76家诗歌论坛,最多时当着四五家论坛的版主。若论了解论坛的程度我有发言权——

诗歌论坛可以起到交流诗歌的作用,但必须有一支高手组成的版主队伍。但贴诗的大多初学者,跟帖说得深了,作者接受不了,说浅了没啥效果;论坛的版主大多成了回帖机器,帖子看不过来,往往也就敷衍了事了;很多论坛是以选稿为目的的,官民刊从中可以选出佳作来;再有,关键是论坛管理层的素质,高者就活跃,低者则瘫痪;另,圈子化,有许多论坛属于小范围几个人相互吹捧,排外,玩儿深沉,玩儿高雅,玩儿智能神性写作,玩儿得诗歌想法设法一个句子让它不好好说喽,故弄玄虚得随之就成“大诗人”了。但话又说回来,诗歌咋玩儿咋有理,写诗是很个人化的私事,我无非是小小玩笑;诗歌写到一定地步,我认为就没什么虚荣心了,也并不见得就爱听谁谁谁夸几句,反之更需要谁谁谁出来能“切中要害”的点拨一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提问者蓝蓓:我想问本家大哥一个问题,在你眼中,你认为一首好的诗歌的标准是什么?题材、语言、意境,或者还有其他什么方面的要求?



张凡修:我想关于一首好诗歌的标准问题,虽然不是十分固定的条条框框,但大致也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谱儿”。我先引用几位大诗人的观点:

                  

汤养宗——

一首好诗的标准问题,个人以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
有不同凡响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现场感。
  文本构建方式独立不群并且高度自治。
  语言鲜活到位具有颠覆破障的冲击力。
  体现表率性的写作品质和方向感。
  读后能迅速瓦解对已有诗歌的温存而确信一种美终于又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



东篱——

好诗一定是话说得好,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入心入骨的(入心入骨的东西,也一定是深刻的东西)。它的语言一定是自然的、质朴的,因而也是亲切的;是简单的、直接的,因而也是准确的;准确的才是最有力的。这样的语言,使诗歌带有人一样的呼吸、体温。



郁葱——        

……语言非常重要。要给人词汇组合的生疏感(不是矫情和绕弯子啊),不能总让人觉得你的作品语言似曾相识。当然从我写诗开始就没有刻意去“组合”过什么词汇,那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功力。平时常用的词汇就足够了,关键是看怎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写作的功力很大程度上是组合词汇的功力,这就是语言。



苏浅——

从平常心出发,让诗为它本身而存在;从生活出发,尽可能真实,朴素,天然,清晰,诚实表达;从细节,从个我的生命体验出发,用心,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于贵锋——

诗歌永远是对心灵现实的忠实表达,可以是源于生活的细节,也可以是基于生活的想象;诗歌的深度和广度,来源于心灵的深度和广度。



我本人对于一首好诗的判定标准是——



(一)贴近内心,贴近真实,贴近生命;

(二)向内的挖掘小而细微,向外的延伸巧不留痕;

(三)鲜活,独特,内敛,浑厚;

(四)大爱大美,大悲大悯:朴素,宽阔,荡漾。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西
吹梅牧笛 :提个问题,很多人跟我探讨过:请问张老师,一些初学诗歌者喜欢临摹别人的诗歌,甚至有一些句子很类似,对于这种临摹,有的人认为算是抄袭,也有人认为这样属于初学的过程,不应当太苛刻要求。张老师认为初学者这样学习,方法是否有错?另外,对于初学诗歌的朋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张凡修:初学者摹仿,没错。但临摹与摹仿是有区别的,最起码我是这样理解的:摹仿,是针对某个成名诗人的风格,比如语境,手法,技术特点,节奏把握,惯用意象等,吸收其营养精髓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前提是“消化”。而临摹,就属于“照猫画虎”了,小变通,拿来主义,甚至成大段复制,那算是抄袭。
对于诗歌初学者,我建议:近纸刊,远网络。——这6个字肯定有朋友要与我辩论,稍等,听我慢慢道来:主流纸质专业诗刊,无论你如何多么多么滴讨厌它,但中国当今实力诗人的作品全在上面,无论你多么多么滴高呼“好诗在民间”,我不认可。打算学诗,你必须从纸刊学起,《诗刊》的厚重,《星星》的技术,《诗选刊》的多元,《诗歌月刊》的先锋,你才能掌握“一首好诗歌”的脉络走向,你才能积累扎实的“鉴赏”基本功。而网络诗歌,门槛低,短平快“速成班儿”,难免“鱼龙混杂”。当然我不否认网络也有大量好诗,但其中一些“网络诗歌习气”会误导你,因为你缺乏辨别“好赖诗”的犀利的眼光。
发表于 2010-8-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一)寻觅,捕捉不易人察觉的细节,易人忽略的场景,易人不屑的土话;
(二)呈现时嘎然收拢,平叙时突起波澜,收尾时悄悄落地;
(三)越激昂越冷静,越高潮越降温,越有钱(素材)越节俭(克制);
(四)复杂简单化,繁琐清晰化,迷团拆解化,大词口语化,枝杈主干化;
(五)起切迅速,景情过渡,恢宏吞吐,内蕴入骨;
(六)贴近内心远离玄忽套,贴近真实远离不着掉,贴近生命远离圈子闹;
(七)引领,不说教;低吟,不高蹈;深入,不虚飘。



好帖子.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