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生活网

查看: 1614|回复: 6

唐山人“闯关东”与山东人有啥不一样?【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5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天津
唐山人闯关东与山东人有啥不一样?


来源:薛锋的博客    2010-03-22





在中国的东北三省,至今仍有许多讲话带有唐山地区口音的人,他们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工有农,有商有学, 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而且人数之众甚至不亚于如今在东北的山东人……

如果翻阅这些讲话带有唐山地区口音的人的身份档案资料,人们也不难发现,他们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河北唐山及周边各县。这也就是说,他们的祖辈、他们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北唐山人,因其祖辈在清末民初时到东北地区谋生,并世代定居下来,他们也就成了“闯关东”的唐山人后代。

唐山人的“闯关东”,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据史料记载,随着清廷驻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书朝廷,呼吁实行开禁放垦鼓励移民政策被获准,河北、山东两省居民开始由陆路和海路移民进入东北地区,而最早进入东北各地的移民主要来自河北滦州、乐亭、唐山和遵化一带的各县农村。随后带动迁安、丰润、玉田和昌黎、卢龙、抚宁等地,形成了河北省内各地向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的热潮。

据记载,到清末民初时,唐山一带居民向东北地区移民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当时随着东北地区的农耕开垦的解禁,特别是煤炭、钢铁、森林等近现代工业的加快开发,极大地吸引了河北、山东两省居民向东北地区迁徙,距离东北各省最近的河北唐山一带的移民则在时间上占了先机。

据辽宁省政协一份文史资料记载,1911年时,直隶滦州、乐亭一带游民每天经过辽宁兴城进入东北各省的达两三千人。截至到抗战胜利后,唐山人“闯关东”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120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北的唐山人,时至今日也并不习惯把当年祖辈、父辈们移民东北的迁徙行为称之为“闯关东”,而是直接称之为“上东北”、“下关东”。这一字之差,也许就是在东北的唐山人与山东人的一个区别。而这一区别,也恰恰反映出当年到东北去的唐山人大多是为了做生意图发展,而不像当年的山东人那样,多是因为逃荒避难才被迫去东北闯关东的。

据《东北地区民俗研究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在东北地区谋生的唐山人中,除了约有不足10%的人在东北农村开荒、承租和经营土地之外,绝大多数都在一直从事商业、餐饮业、旅店服务业和手工业以及开办工业厂矿企业等。

比如,在黑龙江省肇东县,清代光绪年间就有唐山滦州人和乐亭县人在此开店经商,其后代也继承祖业从事商业运销经营,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并辐射到附近的肇源等地,一直到解放后推行公私合营时才并入国营、集体商业。据当地人介绍,如今那位滦州商人的后代们仍在哈尔滨、长春等地经商。

清代中末期,由于唐山的近代工业尚未兴起,滦州、唐山和遵化一带还属于传统落后的农业区域,地少人多,土地瘠薄,粮食亩产也只不过百余斤,而且由于大多数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农民手中所拥有的土地极为稀少,一般农民也仅有一两亩薄地,难以解决自家吃饭问题。于是,很多唐山人便把谋生和发展的眼光盯在了外边,开始时是到东北一些农村开荒种地,后来就是到东北做生意跑买卖,而且外出移民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唐山人在东北各地开办买卖、商号的增多,许多唐山人还把自己十三四岁的男孩子送到东北,去“学住地方”、“学做买卖”,等等。

唐山人 “闯关东”,与山东人还有一些较大的不同,那就是山东人在初闯关东时,因逃避牢狱、税赋、债务等种种原因,往往都是携家带口外迁,进入东北各地后又因举目无亲和缺乏谋生技能等,大多进入东北各地的森林、煤矿和车站当苦力壮工为生。

据我在吉林蛟河、营城、辽源等老矿区调查了解,在这些矿区井下从事一线掘进、采煤、推车等重体力劳动的人们,有75%以上为山东籍人士,而河北籍人士则不足5%。山东人之所以到东北后不怕苦不怕累,主要原因是他们急于在东北挣钱养家糊口,在一时找不到轻松的谋生行当可做的情况下,他们宁肯到森林、煤矿和车站当苦力壮工,也要挣钱养家糊口。

而“闯关东”的唐山人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唐山人到东北去大多是趁年轻力壮时独身一人远去闯荡。他们到达东北后往往是先找一家唐山人开的店铺安顿下来,然后跟着人家虚心学习经商做买卖的经验,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两年内不要人家给发工资,只要人家管吃管住也就可以了,直至在店铺学徒到一两年后才可以“吃劳金”,也就是开始挣自己的工钱了。唐山人“闯关东”的艰辛可见一斑。

在东北的唐山人,大多都是等到自己的事业有了起色,自己当了“掌柜的”或当上了老板,积攒到了足够的钱,才可以回老家把妻儿老小接到东北团聚的。

………………..

说起唐山人在东北地区经商的历史,一些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商界杰出人物是不能绕过去的。这些杰出的商界人物分别为武百祥、程兆麟、石兴仁、张有智,等等。比如,乐亭县富商武百祥,以在东北开办同记、大罗新、大同百货店三大百货商场,一度垄断和控制哈尔滨百货行业,而享誉东北三省,等等,为唐山人“闯关东”写下了较为辉煌的历史一页。

然而,唐山人的“闯关东”与山东人相比,似乎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和缺憾之处。比如,一些唐山人“闯关东”时,包容意识、老乡观念、团队精神等等,不如山东人浓厚和强烈;而且对于故土的眷恋和回归意识,也不如山东人那样更为强烈,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许多地方敞开大门欢迎当年“闯关东”山东人的后代返回山东工作生活,户口回迁人数据说也是相当可观的。

这自然跟近些年山东经济快速发展有关,但人文传统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一些。记得改革开放前东北有一趟铁路长途慢车,济南铁路局的济南(济宁)至三棵树(佳木斯)的列车,跑了三四十年,几乎每天的列车车厢都是满员或超员的,除了零星的河北籍乘客之外,绝大多数往返乘客都是在东北的回返乡山东人。这趟列车的长期存在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天津
石学峰老师所言极是!可见做学问态度之严谨,值得后辈学习!
菜疙瘩的外祖父就是于20世纪40年代初闯关东去学做买卖的。外祖父兄弟二人,他是老大,先上小学,后念私塾,据说是为了多识点字。当地当年似乎有只供老大一个人上学念书的传统,也许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吧。不知骂人的“二头”“二傻子”是否于此有关?
发表于 2010-7-1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7-1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7-1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0-7-16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发表于 2011-7-21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河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